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2434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docx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60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以动物为对象研究学习过程,创立了著名的试误说。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通过对动物和人类的实验研究,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所谓联结,指的是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些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

学习的作用就在于将与生俱来的原本联结或永久保存,或消除,或改变。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立。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开成。

(3)学习的基本规律主要有:

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61简述奥功伯尔所指出的学校情景中成就动机的几种内驱力。

(1)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2)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3)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4)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自我提高和附属的内驱力都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到了儿童后戎和少年期,赢得同伴的赞许就百为了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6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与问题解决有相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决定了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

(2)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影响问题解决。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3)原型启发与联想。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4)情感与动机状态。

一般说来,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面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这是从情绪的性质方面讲的。

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

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

但动机过强,也会影响问题的顺利解决。

(5)个性因素。

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

实验表明:

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63定势对迁移的影响?

(1)心向与定势常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琮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在迁移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定势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

(3)定势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64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和发展创造中国移动的重要前提。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和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智识的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65简评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1)阿特鑫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2)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

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

别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既存在成功可能性又有足够挑战性的中等难度的任务。

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有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

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可非常困难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

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从而减少失败感。

(3)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

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66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特点。

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頟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其动作特点有:

(1)动作品质:

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

(2)动作结构:

比较协调,能有意识地将分解动作连成整体,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支作也有所减少。

(3)动作控制,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

(4)动作效能:

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

67影响创造和思维的因素。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多种多样,而且,同一种子因素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创造性思维,这取决于该因素的性质和程度。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主要有:

(1)环境。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创造性。

(2)智力。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线性关系,二者即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3)个性。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

有幽默感。

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有较高的挫折忍受力。

喜欢幻想。

有强烈的好奇心。

有独立性。

68品德不良行为与过错行为的关系如何。

过错行为与道德不良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联系:

过错行为是品德不良行为的开端和基础,是品德不良的前奏,而品德不良行为是过错行为的继续和发展。

(2)区别:

过划行为的目的性、有意性差、而品德不良行为受不良道德认识和错误思想支配,动机是有意的,目的是明确的。

过错行为具有情绪和不经常的特点,而品德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高,次数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过错行为的后果具有扰乱性,它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和集体活动,而品德不良行为的后果直接损害他人的集体的利益,且有较严重的扰乱性和破坏性。

69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和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智和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

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所有这些认知差异表明,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在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70如何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1)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2)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还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呢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7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教师的要求。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

(1)熟悉教材。

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前提。

(2)了解学生。

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

(3)问题情景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72简述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教养方式。

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特征和家庭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社会风气。

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

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同伴群体。

归属于某一个团体的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

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2)内部条件。

个人信念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接受道德判断水平。

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

7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74行为目标的陈述所具备的要素。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行为目标表述一般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

教学目标表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2)行为动词。

即用以通过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式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3)行为条件。

即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也就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4)行为标准。

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也就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定学生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75教师成长的过程。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76操作技能的形成包含哪几个阶段。

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77简述指导教学的主要活动或要素。

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一般认为,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的步骤,而是有效教学的因素,例如反馈、复习、补救只要有必要就要进行,并且要与学生的能力倾向相匹配。

这些活动可以被看做教授结构良好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框架,与我国传统讲授教学相一致。

78课堂纪律的类型。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这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促成的纪律是不可缺少的。

(2)集体促成的纪律。

这是指由群体压力而形成的纪律。

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他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

(4)自我促成的纪律。

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79教学评价的分类。

教学评价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这是按教学评价实施的时机来划分的。

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来进行。

总结性评价,或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

(2)常模参照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这是按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来划分的。

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应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这是按教学评价的功能来划分的。

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以便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

诊断性评价,是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这是按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来划分的。

正式评价是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价,且彩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

非正式评价则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评价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非正式评价可以作为正式评价的补充。

生的评价,评价的资料大多是彩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非正式评价可以作为正式评价的补充。

80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当前的操作方法主要有: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81组织策略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组织策略是为了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方法有: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3)利用表格

82罗森塔尔效应的含义。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应验了。

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8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情绪化,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在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84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认知内驱和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内驱和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85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86学习策略的特四个特征。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划和技能构成。

87在知识学习中,根据言语信息复杂程度通常把知识学习分为哪几种形式?

(1)符号学习。

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即学习符号的本身体表什么.

(2)概念学习。

就是获得概念的一般意义,亦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的属性。

通常是用一个名词来表征或概括的。

(3)命题学习。

是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88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有哪些?

(1)动作品质。

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主要是由于学习者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清晰的内部调节系统。

所谓内部调节系统,主要是根据动作映象和动觉体验等来调控操作。

在模仿阶段,由于学生者缺乏充分的动作经验,其作用的发挥必然受到限制。

(2)动作结构。

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相互衔接不连贯,常有多余动作产生。

不能有意识地调配个别动作来完成动作系统,也难以改变动作之间的联系,以组成新的技术动作结构。

(3)动作控制。

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动作分配较窄,表现为顾此失彼。

(4)动作效能。

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要花费较大的体力与精力来从事某项活动、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89意义学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1)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和范围之内的。

(2)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

90在学习时间管理中怎样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史上安排学习活动。

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

最后,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

此外,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

91教学中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2教学上怎么样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93简述学生违反纪律的原因。

(1)心理品质有缺乏。

(2)缺乏沟通或沟通不善(3)对纪律要求的理解尚未转化为指导行动的信念。

(4)因成绩下降而诱发违纪行为。

9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1)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

(2)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3)影响教师管理的另个情景因素是本身的性质。

(4)对教师的渴望。

95简要说明社会刻板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人们采用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

它对教育的不良影响体现在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96表情的总类。

(1)面部表情:

由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由眉眼鼻嘴的不同组合构成的。

是人类的基本沟通方式,也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

有泛文化性。

七种表情:

快乐、惊讶、生气、厌恶、害怕、悲伤、轻视。

最易辨认的表情是快乐、痛苦。

较难辨认的是恐惧、悲哀。

最难辨认的是怀疑、怜悯。

(2)身段表情:

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

不具跨文化性,受不同文化的影响。

(3)语调表情:

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

它们之间相互配合,成为情绪的有效表达方式。

97简述记忆的含义与基本过程。

记忆:

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基本过程: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1)编码,是第一个基本过程,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需要注意的参与。

注意对记忆有重要影响,编码强弱直接影响着记忆的长短。

强烈的情绪体验会加强记忆效果。

(2)保持(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3)提取:

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提取出来中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

提取表现方式:

回忆和再认。

98简述三元智力理论的观点。

斯腾伯格于80年代提出。

认为:

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他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

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1)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

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

元成分:

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

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

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

操作成分:

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中,比交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知识获得成分:

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储。

(2)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

即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经验性智力。

既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好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地应付熟悉的事情。

任务熟悉时,良好的再现依赖于操作成分的自动执行。

在任务不熟悉时,良好的成绩依赖于成分对推理的问题解决的辅助方式。

(3)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的能力。

这方面特点又称情境智力(实践智力)。

为达到目标,凡是有一定智力的人都能运用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元成分。

但智力行为因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99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础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100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感知。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和。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101怎么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3)促进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02道德情感的主要形式。

一是直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行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103根据班杜拉的理论,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含义以及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的因素。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2)研究表明,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二是个体归因的方式。

104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为中介的。

(2)通常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

其间的关系再现在:

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动机作用。

(3)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

105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

智力与创造性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眄又有相关的非线性有关系。

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106学习策略的特点有哪些。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范和技能构成。

107简述去个体化的含义与主要原因。

(1)去个体化由费斯廷格等人掉出,他们认为:

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论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和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情绪化的,有时候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去个体化。

(2)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

(1)匿名性,在群体中个体不易被识别时,个体被湮没了,被匿名了。

(2)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体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无法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支配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别人的反应来反应。

108说明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的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友谊感和成就感就是情感。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从发展的角度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人出生时会有情绪反应,但没有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