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245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80 大小:17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腧穴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0页
经络腧穴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0页
亲,该文档总共2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络腧穴学.docx

《经络腧穴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腧穴学.docx(2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络腧穴学.docx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1.掌握经络的定义、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概念、名称、命名、体表分布规律、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环流注顺

表里关系及与脏腑器官的络属关系。

3.掌握经络学说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4.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循行分布概况及其特点和功能。

5.熟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概况、特点和功能

6.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与四海的意义。

7,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8,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9,厂解经络气街的意义。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

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现将经

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列表(表1—1)并分别论述如下。

1.掌握十四经脉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属络关系。

2.掌握十四经脉138个常用经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和*作;掌握12个奇穴的定位、

主治和*作。

3.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及主治概要。

4.了解奇经八脉的循行、病候及意义。

构成人体经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均有一定的循行、分布和功能意义及病候。

其中经

脉的循行路线及其脏腑官窍的属络规律与该经腧穴主治作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所以,掌握

各经脉的循行、分布和脏腑络属,对于更好地熟悉和掌握腧穴主治范围与肘膝关节以下腧穴

的远治作用有重要意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合称“十四经穴”;冲、

带、矫、维六脉的腧穴均交会、附寄于十二经。

腧穴是针灸治病的特定部位,必须熟练掌握

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作,才能为针灸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

体,故又称“正经”。

(一)命名依据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

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

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

名称。

如将其中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称为阳经,隶属于五脏和心包、循行于四肢

内侧的称为阴经,并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分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

阳、太阳)。

其中行于上肢(手)内侧前缘(太阴)而与肺相属的经脉即称手太阴肺经;行

于下肢(足)外侧前缘(阳明)与胃相属的经脉即称足阳明胃经。

其他各经名称(见表1-1)也是以这个原

则命名的。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六阳经分布于头面、躯干和

四肢的外侧,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足三阳经在下肢外侧,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

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六阳经经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手三阴经在上肢内侧,其排列

是太阳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下肢内侧,其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

少阴在后,但在内踝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三)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也有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

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

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

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

阳经属腑络脏;在四肢部则通过络脉的衔接又加强了互为表里的阴阳二经的联系,使它

们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互相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除与体内的脏腑相属络外,还与其经脉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密切联络关

糸。

(见表1-2)

表1—2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联络表

经脉名称属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

手太阳肺经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夹口、鼻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起于鼻,人上齿,环口夹唇,循喉咙

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流注心中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夹咽,系目循咽,至目内外眦,人耳中,抵鼻

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络脑

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循喉咙,夹舌本

入肺中,络心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系后耳,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

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夹胃,注肺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其交接规律有三:

(1)互为表里的阴阳二经在手足末端的井穴交接;

(2)手足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见表1-3)

(六)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是始于肺经,依次逐经传注直到肝经,肝经从足走胸中传注肺经,

再由肺经逐经相传,从而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保

证了全身各部组织器官的营养和功能,以及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现将十二经脉流注顺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与十二正经别道而奇行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骄脉、阳骄脉,总称奇经八脉。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

配合关系,但与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即

“别道奇行”的经脉。

其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后分三路循行,故称

“一源三歧”。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正经之间,其主要的功能是:

(l)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

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了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

用。

(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即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

能加以蓄积而使之不至过盛,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不足时,奇经八脉之气血又能渗灌补充,

有如湖泽对江河之水的调节关系。

现将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及其功能列表(表1-4)如下:

表1-4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

_

脉名循行分布概况功能

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

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

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

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或“血海”

阴维脉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调节六阴经经气

喉合于任脉

阳维脉足尉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调节六阳经经气

合于督脉

阴骄脉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

眦与阳骄脉会合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阳骄脉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

眦与阴骄脉会合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这是针灸学科内容的重点部分。

有关十四经循行路线和病候及其专属腧穴与主治的理论知

识,乃是临床应用中辨证归经(诊断疾病)和循经取穴施治的基础。

三、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支络脉,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总称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的名称均以它们从各经别出处的腧穴(络穴)名称命名(其具体名称详见第三

章第三节)。

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是:

(1)十二经脉的别络分别从本经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别出后,

均走向其相表里经脉(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

(2)任脉的别络从鸠尾(络穴)

分出后散布于腹部,以沟通腹部的经气。

(3)督脉的别络从长强(络穴)分出后散布于头

部,向左右别走足太阳经,以沟通背部经气。

(4)脾之大络从胁下的大包穴分出后散布于胸

胁。

此外,还有从络脉分出浮行于浅表的孙络和浮现于皮肤表层能看到的浮络,它们遍布全

身,难以计数,其作用主要是输布气血于经筋和皮部。

十五络脉的功能:

(1)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沟通了阴阳表里二经的经气,加强了表里二

经的联系和经脉之气的交接传注,并补充了十二经循行的不足而扩大了其主治范围。

(2)躯

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胸胁及全身经气,从而起到输

布气血、濡养全身的作用。

四、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人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是:

它们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正经别出(谓之离),经过躯干深

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谓之入),再浅出体表上行至头、项(谓之出),在头项部,阳经

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谓之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

六组,称为“六合”。

其中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胭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

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至毛际入走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

少阳胆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于足阳明胃经;手太

阳、手少阴经别从腋部分出,入走小肠与心,上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手

厥阴经别各从其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走三焦和心包,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手

阳明、手太阴经别各从正经分出,入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

(1)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表里沟通和内外联系,尤其是加强了经

脉所络属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

(2)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从而扩大了

手足三阴经的腧穴主治范围。

手足三阴经腧穴之所以能治头面、五官疾病,主要是由于其经

别合于阳经上达头面、五官的缘故。

例如,太渊、列缺治偏正头痛(《席弘赋》),太溪、太

冲、照海、三阴交可治牙痛、喉病等,均是通过经脉与经别的内在联系而发挥作用的。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

统。

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

(1)十二经筋均联属于十二经脉,行于体表,不入脏腑。

(2)其

循行走向都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3)经筋有刚柔之分,刚筋(阳筋)以手足三阳经经筋

为主,均分布于头面项背和四肢外侧,其中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顷(面),

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柔筋(阴筋)以手足三阴经经筋为主,均

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其中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阴经

筋起于手指,循内上行结于贲(胸)。

(4)经筋除在头、面、胸腹部分组结合以外,其循

行于踝、胭、膝、股、髀、臀、腕、肘、腋、臂、肩、颈等关节或筋肉丰厚处者,也与邻近

的其他经筋联结集聚,尤其是足厥阴经筋,除结于阴器外,并能总络诸筋。

十二经筋的功能主要是约束骨骼,以利于关节的屈伸,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正如

《素问?

痿论》所说: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范围为依据的。

所以各经皮部就

是该经在皮肤表面的反应区和该经濡养的皮肤区域。

正如《素问?

皮部论》所说:

“欲知皮

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十二皮部位居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

当机体

卫外功能失常时,病邪可通过皮部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

正如《素问?

皮部论》所说: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合于脏腑也。

”反

之,当机体内脏有病时,亦可通过经脉、络脉而反映于皮部,根据皮部的病理反应而推断脏

腑病证。

所以皮部又有反映病候的作用。

此外,中医针灸临床常用的皮肤针(七星针、梅花

针)、皮内针、穴位贴药治疗等均是通过皮部与经脉络脉乃至脏腑气血的沟通和内在联系而

发挥作用的。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在认识了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

总结了经络腧穴上下内外的对应规律,揭示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从而突出了四肢

远端的特定穴与头、胸、腹、背腧穴的关系,形成了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

这些也

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对针灸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别简介如下:

一、标本与根结

(一)标本的含义及内容

“标本”主要是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原意为树梢,在上部,对人身

而言,十二经脉的标部当在头、面、胸背的相应部位。

“本”是树根,在下部,对人身十二

经脉而言,其“本”部均在四肢远端相应部位。

现依据《灵枢?

卫气》记载的十二经标本部

位,结合相应腧穴列表(表1-5)如下:

十二经标本表

部位相应腧穴十二经脉部位相应腧穴

跟以上5寸中跗阳足太阳两络命门(目)睛明

窍阴之间足窍阴足少阳窗笼(耳)之前听会

厉兑厉兑足阳明颊下,夹颃颡人迎

内踝下上3寸中交信、复溜足少阴背俞与舌下两脉肾俞、廉泉

行间上5寸所中封足厥阴背俞肝俞

中封前上4寸中三阴交足太阴背俞与舌本脾俞、廉泉

外踝之后养老手太阳命门(目)之上1寸攒竹

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中渚手少阳目后上角、目外眦丝竹空

肘骨中上至别阳曲池手阳明颜下合钳上迎香

寸口之中太渊手太阴腋内动脉中府

锐骨之端神门手少阴背俞心俞

掌后两筋之间2寸内关手厥阴腋下3寸天池

(二)根结的含义及内容

“根结”是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根”,指根本、起始。

十二经脉的“根”部就是各经

在四肢末端的井穴。

“结”,指结聚、归结。

十二经脉的结部在头、胸、腹的相应部位。

十二

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这就是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强调的

“四根、三结”。

有关经脉根结分布如下表(表1—6):

(表1——6)足六经根结表

经脉根(井穴)结

太阳至阴命门(目)

阳明厉兑颡大(钳耳)

少阳窍阴窗笼(耳)

太阴隐白太仓(胃)

少阴涌泉廉泉

厥阴大敦玉英、膻中

(命门、颡大、窗笼为头;太仓为腹;廉泉、玉英、膻中为胸)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

“根”有

“本”意,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结”有“标”意,部位在上,

皆为经气归结之所。

但是其具体内容仍有区别,即“根之上有本”,“结之上有标”,说明

“标本”的范围较“根结”为广。

“标本”理论强调经脉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

和扩散,而“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标本根结理论补充说明了经气流注运行过程中的强弱变化和集中与扩散情况,强调四肢

为经气的根与本,突出揭示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密切联系。

临床实践也证实,针刺根

部、本部的腧穴易于激发经气,在调节标部、结部脏腑经络的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

这些均

为针灸临床中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治疗远隔部位的脏腑或头面五官疾病,取头身穴

位治疗四肢部疾病,以及“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经验和法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气街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

《灵枢?

卫气》说:

“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

街,胫气有街。

”《灵枢?

动输》说:

“四街者,气之径路也。

”说明胸、腹、头、胫部是经脉

之气聚集循行的部位。

因十二经脉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故《灵枢?

卫气》说“气在头者,止之于脑”,

即脑为头气之街。

十二经脉脏腑之气均集聚于胸腹和背脊等部,故说“气在胸者,止之于膺

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于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即胸气之街是在膺与背俞

(心俞、肺俞等),腹之气街是在冲脉和背俞(肝、脾、肾)。

下肢经脉的经气多汇集在少腹

气街(气冲)部位,故说“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即气冲、承山、踝上以下为胫气之街。

气街部位多为“结”与“标”的部位。

基于这一理论,针灸临床中可取头身腧穴治疗局

部和内脏疾患,还可取头身的部分腧穴治疗四肢病症。

例如,风池、风府均为头部穴,可主

治头面五官疾病,下腹部的气冲穴主治奔豚、腹痛、阴痿及胎产诸疾,《肘后歌》有“腿脚

有病风府寻”的经验总结,《千金要方》中有用神庭(头部腧穴)治疗下肢瘫痪的记载等,

均是通过头、胸、腹、背和下肢各经腧穴在前后、内外的通路联系(气街)而实现的。

三、四海

四海,是指人身水谷、气、血、髓四者汇集的部位。

《灵枢?

海论》指出:

“人亦有四海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大杼,下出

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

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

”所以,可据此并结合中医有关论述归纳“四海”部位及其功能意

义如下:

脑为髓海,在头部,为神气的本源,是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

膻中为气海,在胸部,为宗气所聚之处,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即“贯心脉而行

呼吸”)。

胃为水谷之海,在上腹部,是营气、卫气生化之源,即气血化生之处。

冲脉为血海,又称十二经之海。

冲脉总领十二经气血之要冲,故冲脉为血海。

又因冲脉

起于胞中,伴足少阴经上行至“脐下,肾间动气者”,为十二经之根本,是原气生发的本源,

而原气通过三焦分布全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冲脉又为十二经之海。

四海之宗气、营气、卫气、原气共同构成人身的真气(正气),也即真元之气。

真气行

于经络者即是“经气”或称“脉气”。

所以,四海的理论又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

《灵枢?

海论》指出,当四海有余或不足时,就会出现相应的病候,如“气海有余者,气满胸

中,免息面赤;气海不足,则少气不足以言。

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

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

不受谷食。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

见,懈怠安卧”等。

这时就要取四海中相应的腧穴,调其虚实而治疗,对针灸临床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

《灵枢?

海论》说: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由于十二经脉内属五脏

六腑,外联四肢百骸,通达五官九窍,再加上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经筋、经别、皮部和浮

络、孙络遍布全身,形如网络,纵横交错,人里出表,上通下达,从而把人体各脏腑器官、

肢体官窍、筋骨皮肉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各部组织器官在功能活动之间的联系

沟通和协调统一,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灵枢?

本藏》指出: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

经络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营养全身的作用。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

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发挥其正常作

用。

而气血必须依赖经络系统的循环传注,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

官,维持机体的正常机能。

如营气之“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从而为五脏藏精、六腑

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于

周身,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起到了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故《灵枢?

本藏》

说: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

(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

当经络生理功能失调时,即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其病候表现除与经络气血的虚、

实、盛、衰有关外,还取决于其脏腑器官属络关系及其循行所过之处的组织、官窍联系。

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实证:

多见沿经脉所过处发生的肿痛,多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所致,即所谓“血伤为

肿”、“不通则痛”。

如手阳明经病的齿痛、上肢外侧前缘肿痛等。

虚证:

多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或功能失常症状。

多因经气虚陷,气血不

足,不能荣于经脉,经筋、皮部失于温养濡润,而见麻木不仁等感觉异常和功能失常,如

“痿废”、“大指、次指不用”等症状。

经气变动失常:

往往循经厥逆而上可出现各种“厥”证,如《灵枢?

经脉》记载的“臂

厥”、“踝厥”、骭厥”、“阳厥”、“骨厥”等,主要由于经络气机失常或经气变动失于常度所

致。

经气衰竭:

当十二经经气衰竭时,经脉所联系的组织器官也会呈现衰竭,例如《灵枢?

经脉》所载“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

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

即说明经络功能失常,则循行所过之处与其所联系的器官、组织也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和

病候。

(二)传注病邪、反映病候

由于经络“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而使人体内外沟通、表里通达,在正虚邪犯的情

况下,经络即成为病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传注的途径。

如《素问?

缪刺论》说:

“夫邪之客

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

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胃肠。

”这就明确揭示了外邪侵犯人体时沿经络通路由浅入深的传

变规律和病理变化过程。

例如,风寒之邪侵犯肌表,初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此时邪在

皮毛、经脉,继而入舍于肺,则咳嗽、胸闷、气促等症状相继出现。

又由于经络在人体内有多种联络途径,所以它又成为脏腑器官病变互相影响的传变渠

道。

例如,肝脉挟胃上行,若肝郁气滞,则往往犯及脾胃而出现嗳气、吞酸、呃逆、呕吐等

症状;肾脉从肾上贯肝膈,肾阴亏损而致肝阳上亢,则见头痛、失眠、烦躁易怒、潮热盗汗

等症。

此外,由于经络在人体循行分布与脏腑官窍络属的特点和沟通内外、联络表里的作用,

所以内脏发生病变时也可通过经络由里达表,从而引起体表相应部位的组织、官窍出现不同

的症状和体征。

如肝病胁痛、目赤肿痛,肾病腰痛、耳聋,心火上炎而致口舌生疮等。

所以

在病理情况下,经络又是病理变化的反映系统。

?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1.说明病邪传注途径和疾病发展规律。

前已述及,在病理情况下,许多外感病的病邪

均是由浅入深沿经络途径向里传变,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如《灵枢?

百病始生》说:

“是

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

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

大经乃代。

留而不去,使舍于经……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

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2.说明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和传变途径。

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沟通,所以其

病变尚可通过经络途径相互传变。

如肝气犯胃,肝火灼肺,肾病有水气凌心、射肺,肝风内

动出现口面涡斜,心火移热于小肠等,均可根据经络的脏腑属络联系和循行关系阐明其机

理。

3.阐明体表各种病理变化的发生机理。

临床中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往往可在有关

的经络循行路线上或某些特定穴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点或结节、条索等反应物,或皮肤色泽、

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以及感觉异常现象。

通过望色、循经触诊和测量又可推断疾病

的病位所在和病情的深浅轻重与进退等病理变化。

可见体表各种病理变化是有关经络脏腑病

变的反映。

(二)指导辨证归经

由于经络系统各部的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