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2546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docx

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单元综合测评8

单元综合测评(八)

(时间:

100分钟,分值:

120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实至名归,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不只是因为得奖,更因为这是一个造福众生的伟大贡献。

B.上级领导要具备高素质、高能力,才能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决策,树立好的榜样,从而使基层干部上行下效,为转变作风提供动力和压力。

C.数天前,孙艺在万般无奈之下卖光了中国中车的股票,她50余万元的积蓄也化为乌有,这位有着20多年股龄的老股民,被波动的股市折磨得心劳日拙。

D.杨老师在职工微信群里对校长进行批评,校长对杨老师做出停职停薪的处罚,并让全体老师表决,有假公济私的嫌疑。

E.历时半年的缜密侦查,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侦破一起涉嫌徇私舞弊低价出售国有资产的滥用职权案件。

【解析】 A项,实至名归:

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

使用正确。

B项,上行下效:

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此处贬义褒用,不合语境。

C项,心劳日拙:

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

此处贬义褒用,不合语境。

D项,假公济私:

指假借公事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

词义轻,所做之事不一定触犯法律。

此处使用正确。

E项,徇私舞弊:

指为了私利而用欺骗的方法做违法乱纪的事。

词义重,所做之事触犯法律。

此处使用正确。

【答案】 B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首支维和先遣分队27日飞抵南苏丹首都。

根据部署,先遣分队官兵将在任务区承担熟悉当地情况、营房建设、装备接收。

B.《星形广场》这部1968年莫迪亚诺发表的处女作,小说离奇荒诞的内容和新颖独特的文笔,使他一跃成为法国文坛一颗熠熠闪光的新星。

C.著名画家齐白石的鸿篇巨制《山水十二条屏》亮相北京保利艺术馆。

该组作品是白石老人风格转型期里最具代表性的山水作品,也是目前可流通的尺幅最大的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

D.近年来,原创剧本少、主题雷同、过度追求票房和频遭盗版等原因,将导致中国电影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解析】 A项,成分残缺,“承担”缺宾语,可在“装备接收”加“等任务”。

B项,中途易辙,第一句的主语为“处女作”,该句表述尚未完整,第二句的主语已换为“小说的内容和文笔”。

D项,不合逻辑,“将”与“了”矛盾。

【答案】 C

3.填入下列新闻选段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CPI上涨高达5.4%,而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3.5%,据此计算,实际存款利息收益为-1.9%。

这使得老百姓开始用脚给存钱投票,忙着将存款搬家。

去年7月份和10月份,当储户存款出现减少的情况时,股市均迎来了一波大行情。

如今,楼市成交萎缩,股市也低迷,被负利率逼出笼的居民存款,到底逃向了哪里呢?

记者调查后发现,________。

A.各种债券类理财产品和民间融资,做好了圈钱准备。

B.各种债券类理财产品和民间融资,成了新的吸金石。

C.几皆为各种债券类理财产品和民间融资所欣然收容。

D.坐收渔利者竟然是各种债券类理财产品和民间融资。

【解析】 A项,“做好了圈钱准备”并不意味着“逃向了”这里。

B项,比喻恰当,生动贴切。

C项,语体不当。

D项,“坐收渔利”不合语境。

【答案】 B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不错,有市场就会有竞争,__①__竞争不可能是温良恭俭让的,__②__这并不说明人与人之间就不需要关心、帮助,不需要“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了,为什么这样说?

__③__我们的市场经济、制度决定了我们的竞争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竞争,其宗旨是互相提高,最终达到共同致富。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那种助人为乐、时时刻刻关心他人的精神,__④__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所应有的品质,它__⑤__人类文明所应有的起码的道德规范。

反过来说,__⑥__一个人只想收获,而不想付出,恐怕也难以生存。

A

因为

并不只是

也是

如果

B

因为

并不只是

也是

即使

C

为了

也是

并不只是

因而

D

为了

也是

并不只是

因而

【解析】 A“而”表示解释说明,也表示转折,第①处是对前文的解说,应用“而”;“但”表示转折,但比而语气强烈,第②处应选“但”。

所以排除B、C两项。

“为什么这样说”之后需要解释说明这件事情而不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只能用“因为”。

所以排除D。

【答案】 D

二、阅读鉴赏(共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8分)

送 羊

李德霞

我和母亲赶着羊群走出村口时,日头就要坠到西山背后了。

下午,镇食品站的王站长在我们村收了四十只羊。

我们村在山旮旯里,拉羊的车进不来,王站长就想从我们村雇个人往山外送羊。

送一只羊两毛钱,四十只就是八块钱。

母亲好不容易争来这份差事,忙喊来刚刚放学到家的我,让我和她一块儿往山外送羊。

路上,母亲对我说:

“等把羊送到山外,挣了钱,娘给你买热烧饼吃,再去扯几尺布,给你缝个新书包。

”我抿嘴笑着,使劲地摇着羊鞭,撵羊的劲头更足了。

出村不远,从对面的山坡上围过来一群羊。

母亲担心两群羊混杂在一起,叫我盯紧点。

原来,那群羊是母亲娘家村的,放羊人是母亲的六叔,我叫他六姥爷。

隔老远,六姥爷就冲母亲打招呼:

“是凤英啊,给食品站送羊啊?

母亲说:

“是啊,是啊,六叔还没回呀?

六姥爷把羊群撵到一边,拎着羊铲踱过来,看着我们送的羊说:

“凤英,六叔跟你商量个事儿,你看行不?

母亲笑着说:

“六叔,你说。

六姥爷把羊铲戳到地上说:

“叔有十只羊,个头小一点,下的羔也少,想跟你送的羊调换几只。

母亲一下愣住了,随即摇摇头说:

“不行吧,六叔你看,我送的羊人家都涂了抹子的呀。

六姥爷弯腰逮住一只羊,用手捏了捏羊背上的抹子,然后直起腰来,从口袋里摸出个小铁盒,得意地说:

“抹子是油漆的,六叔这儿也有。

六叔把换给你的羊也涂上抹子不就成了,保准你不会出事。

嘿嘿。

母亲没辙了。

想了半天,母亲又说:

“六叔,我送羊可是挣了人家钱的呀,咱咋能干这事?

“羊不是公家的吗?

要是你自家的,六叔提也不提。

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母亲为难极了。

六姥爷又说:

“六叔也不白求你。

这样吧,调换一只,六叔给你两毛钱。

母亲急得眼泪都快下来了。

我想,是我给母亲解围的时候了。

我抡起鞭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噼噼啪啪,一顿猛抽。

羊群受了惊,你追我赶,蜂拥着朝前冲去。

我和母亲紧撵着羊群,听不清六姥爷在背后嚷嚷什么。

出了山口,天已黑透。

十几里山路,走得我两腿酸软,肚子也咕咕叫起来。

王站长早已等在村口,见我们到来,忙把我们领到村头的一个大院门口。

门楼上吊一盏大汽灯,贼亮贼亮的。

一辆拉羊车就停在一旁。

王站长对母亲说:

“大姐,你们娘俩先歇个脚,等我们装完羊,就给你钱。

”母亲放松地点点头,拉着我坐到旁边的一块石头上。

几个村里人帮着往车上装羊。

奇怪的是,每抓到一只羊,临上车前,王站长总要猫下腰,拿手电照照羊肚子,然后再送到车上去。

我悄悄问母亲:

“他照啥呢?

”母亲摇摇头说:

“我也不知道。

四十只羊就要装完了。

母亲凑过去说:

“王站长,你刚才拿手电照啥呢?

王站长不说话,提起一只羊腿让母亲看。

王站长说:

“是这样的。

上次,我也从山里收了几十只羊,也是雇人送到这里的,等回到食品站才发现,有一半的羊被人半道上调了包,大的换成小的,肥的换成瘦的……所以,下午在你们村收羊时,我除了在羊背上涂了抹子,还在羊肚子上加了个抹子……我这么做也是以防万一,并不是针对大姐的,哈哈哈……”

好悬啊。

我和母亲相视一笑。

王站长掏出十块钱说:

“大姐拿着,这是你的工钱。

过年我要是去你们村收羊的话,还雇你送羊。

母亲掏遍口袋,只掏出一块钱。

母亲尴尬地搓着手说:

“我零钱不够,王站长就给八块吧。

王站长说:

“不用找,拿着吧。

多出的两块钱,送孩子吧。

母亲不安地说:

“那咋成啊?

王站长伸手摸摸我的头:

“小家伙,饿坏了吧?

走,到屋里吃饭去!

母亲赶忙说:

“不了不了,我们这就回去。

王站长不让,拉着我的手朝屋里走。

饭是莜面鱼鱼,我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那个香啊,我一气吃下两大碗。

往回走的路上,头顶悬着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

(摘自《小小说选刊》)

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全文主要描写了四个场景,那就是送羊、换羊、装羊、装羊后付钱,但作者却将这看似简单平常的情节写得一波三折。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这样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可信度,而且方便作者对母亲和王站长这两个人物进行正面的评价。

C.母亲以羊身上涂了抹子为由来拒绝六姥爷,可六姥爷也拿出了抹子,并且提出要加钱来换羊,母亲差点答应了他的要求。

D.装羊的时候,王站长每装一只羊,就要照一下羊肚子,这说明王站长吃一堑长一智,避免了再像之前一样上当受骗。

E.小说结尾“往回走的路上,头顶悬着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用“又圆又大的月亮”衬托了“我”对王站长感恩的心情。

【解析】 B项,“方便作者对母亲和王站长这两个人物进行正面的评价”错,小说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这两个人物,但并没有对其进行评价。

C项,“母亲差点答应了他的要求”不准确,母亲有着急,也有为难,但并没有要答应的意思。

E项,“月亮”表现“感恩的心情”错,“我”和母亲用诚实守信换得王站长的夸赞、奖励,回家路上心情轻松愉快,月亮这一意象可以理解为是用来表现快乐心情的,也可以理解为是母亲美德的象征。

【答案】 AD

6.在母亲“急得眼泪都快下来”的时候,“我”抡起鞭子赶走羊群这个情节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思考,“换羊”属于“节外生枝”,“我”赶羊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然后再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思考,从这件事可看出“我”的机智,也能凸显出母亲的诚实、善良。

【答案】 ①“我”用此举解除了母亲的困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利于母亲“诚实”“善良”性格的表现。

②突出了“我”的机智,为小说人物描写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7.作品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4分)

                                    

                                    

【解析】 解答此题,应从小说的人物描写和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去分析概括。

从母亲拒绝六姥爷换羊请求的情节中,可以概括出她的诚实;从她对儿子说的那些话和她对六姥爷的态度中,可以概括出她有爱心,善良;从“送羊”这件事可以概括出她的勤劳。

【答案】 ①诚实守信。

送羊路上拒绝六姥爷换羊的要求,把羊群原样不变地送给王站长。

②勤劳能干。

为了挣钱养家,她不怕辛苦,争来送羊的差事。

③善良。

六姥爷要换羊,她急得要掉泪,也没有出言伤害对方。

④关爱孩子,一心想着孩子的生活学习。

8.请着眼于维护“公家”财产,从不同角度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6分)

                                    

                                    

【解析】 一要审清题意,这则试题是要求联系小说的内容谈谈怎样维护“公家”的财产。

二要学会多角度探究,这里的不同角度是不同人物对“公家”财产的不同态度。

因此,从不同的人物入手分析,就能很好地完成对问题的探究。

【答案】 ①从母亲的角度看,面对“公家”财产,应该用诚实的人格来坚守,不为亲情所动,不为私利所惑。

②从王站长的角度看,维护“公家”财产,还要有点智慧,凭智慧办事,让想占“公家”便宜的人不能蒙混过关。

③从六姥爷的角度看,面对“公家”财产,不可动私心,不可有杂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8分)

楼顶的玉米

吴宏博

儿子对我说:

“爸,语文老师为了让我们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要求我们每个人种一种粮食作物,观察它生根、发芽、生长的全过程,最后再写一篇作文。

你说我种什么好呢?

现在的老师事儿可真多,我心想。

在阳台正侍弄那盆辣椒的老父亲抢先回答了儿子:

“孙子,这事你得问爷爷,爷爷种了一辈子地。

你爸一直忙着上学、考试、进城,现在又忙工作,哪懂种庄稼的事啊!

老父亲是我在儿子上小学后接进城的,让他帮忙接送儿子上下学。

离开了土地的父亲不会打太极也不会遛鸟,于是就在阳台上开起了荒。

父亲找了很多花盆,种了辣椒、西红柿、韭菜等,还有一盆豇豆蔓爬满了防盗窗的铁栅栏,一尺多长的豇豆挂满了阳台。

我总是说,爸,你也不种些花草,都种了一辈子庄稼了还没种够啊?

父亲总是笑呵呵地说,这些不比花草美吗?

儿子跑过去问父亲:

“爷爷,那你说我种什么好呢?

父亲一手提着花铲,一手抚摸着儿子的头说:

“爷爷帮你种几棵苞谷,咋样?

”老家习惯把玉米叫苞谷。

我说:

“爸,家里怎么能种玉米呢?

那秆都比楼层高。

“你别管。

”父亲笑着说。

第二天,满手是泥土的儿子跑到书房,激动地对我说:

“爸爸爸爸,爷爷在楼顶帮我种了几盆玉米,有两盆还是我亲手种的呢,过两天发芽了我领你去看。

儿子初学稼穑,每天都兴奋地拉上父亲去楼顶。

父亲是个有耐心的人,每次都会乐呵呵地提了水和铲跟儿子一起上楼顶。

过了几天,听儿子说楼顶的玉米已经发芽了。

我终是没有上去看,忙。

父亲每天都会往楼顶跑一趟,回来后说着“都一尺高了”“没想到花盆里也会长出杂草来”之类的话。

儿子隔三岔五也会跟着父亲上到楼顶去。

一个月过去了,父亲还是坚持每天打理完他阳台的盆栽蔬菜后再去楼顶忙活一阵。

儿子早就不上楼顶去了,过了那个新鲜劲了。

父亲有时上楼顶的时候会叫一声儿子:

“走,看你的玉米去。

”儿子总会懒洋洋地说:

“爷爷,你去弄吧,等长棒子了你再叫我。

父亲并不在乎儿子的态度,也似乎早忘了这是当初给儿子种的观察苗。

他自己倒乐在其中了。

父亲忙碌着,每天还是边拍打身上的土边似自言自语地说着“都一人高了”“有两棵都抽穗了”之类的话。

父亲毕竟老了,有天从楼顶下来时踏了空,在楼梯上闪了腰,在家里养了几天后,对我说:

“我还是回老家去养吧,你们都忙着上班,照顾我会影响你们工作。

回老家让你妈伺候我,也方便,乡下空气也好,好得快。

病好了我再来照顾孙子。

”来城里这么久了,父亲应该也是想母亲想他的农活了,这是我事后才悟到的。

父亲走的时候,对我和儿子说:

“没事就去楼顶给那几棵苞谷浇浇水松松土,估计快灌浆了,红缨子都长出来了。

我跟儿子都“嗯嗯”着。

父亲走后,我和妻子只好把儿子送到了托管班。

儿子忙他的学习,我和妻子忙各自的工作。

秋季说来就来。

有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

“楼顶的苞谷应该快熟了吧,记得让铭铭掰棒子写作文啊。

”铭铭是儿子的小名。

其实父亲不知道,儿子的作文早就交了,不过写的不是玉米的种植过程,他是根据网上的QQ农场的“种菜”经验写的。

老师还给了他一个“优”,说是虽然有投机取巧之嫌,但却能大胆地独辟蹊径。

接完电话,我对儿子说:

“铭铭,爷爷让我提醒你掰玉米棒子呢!

”儿子兴奋地说:

“哦,我差点都忘了自己种的那几棵玉米了。

”其实,我也忘了。

儿子兴高采烈地找来一个小篮子,非要拉着我去楼顶掰棒子。

来到楼顶,我们傻眼了。

那几棵玉米早已枯萎发黄,盆里的土早已干结开裂,那腰间的棒子空瘪瘪的。

我们真傻,一个多月都没有得到照顾的玉米,怎么会给我们丰收的景象呢?

从父亲种下粒到长成苗,我终是一次都没有上过楼,对于它们的生长情况,我都是从父亲的自言自语里了解的。

看着枯黄的玉米,我突然想到了父亲,那个我整天忙得都顾不上好好陪着说几句话的老人,就像这几棵被我遗忘了的玉米一样,失去照顾的他也一天天在枯萎老去……

我对儿子说:

“走,周末回老家,看看你爷爷奶奶去。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9.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开头部分老父亲抢先回答孙子的话,既表明了他的农民身份,又写出了他对儿子的关心,他认为儿子工作太忙,孙子种庄稼的事无须儿子来管。

B.“满手是泥土”的描写以及“爸爸爸爸”这样连声的呼喊,表现了“儿子”初种玉米时的兴奋激动的心情,以及他对于能够完成作文的喜悦。

C.“儿子”对楼顶的玉米的兴趣也没有维持太久,开始是“每天都兴奋地拉上父亲去楼顶”,后来是“隔三岔五”地去楼顶,再后来就“不上楼顶去了”。

D.“父亲”从楼顶下来时踏了空、闪了腰的情节承上启下,既承接前文中“父亲”每天都会上楼顶照看玉米的情节,又为下文中玉米枯萎发黄等情节做了铺垫。

E.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细致刻画了老父亲的形象,而对“我”的描写则较少。

【解析】 A项,“认为儿子工作太忙,孙子种庄稼的事无须儿子来管”的说法不准确,老父亲主要是认为“我”根本不懂种庄稼。

B项,“以及他对于能够完成作文的喜悦”的说法不正确,儿子在这时只是因为种庄稼而激动。

E项错在“肖像描写”,本文没有对父亲的肖像描写。

【答案】 CD

10.小说中的“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4分)

                                    

                                    

【解析】 解答此题,一要分析“父亲”的具体表现,二要看文中对“父亲”的介绍。

在文中,“父亲”的具体表现有:

主动提出帮助孙子种玉米(慈爱、热爱种庄稼);每天去楼顶照看玉米(勤劳);闪了腰后,怕影响儿子儿媳工作而回家养伤(体贴家人);回老家后提醒孙子收玉米(关爱孙子);等等。

而文中一些有关“父亲”的信息,主要是通过“我”来介绍的,如“爸,你也不种些花草,都种了一辈子庄稼了还没种够啊”。

【答案】 ①慈爱体贴,充满对家人的关心。

他主动帮助孙子种玉米,回家后还不忘提醒孙子写作文。

②有耐心。

在孙子不愿再上楼顶去的时候,他依然耐心地侍弄玉米。

③勤劳,热爱种庄稼。

在儿子家阳台上种菜,积极帮孙子种玉米。

11.小说中“儿子”拉着“我”上楼顶掰棒子时看到的情景的描写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解析】 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主要应从三个角度思考,一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二是结构上的作用,三是在表现主旨上的作用。

综合分析可知,本题涉及的情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后两个方面。

因为这个情节并非小说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对上,一是对下。

在主旨方面,要分析“我”上楼掰棒子时看到的枯黄的玉米与“父亲”之间的联系。

【答案】 ①照应了题目,照应了开头种玉米的情节,使结构严谨。

②交代了玉米的结局,玉米的枯萎象征着父亲的衰老,暗示了小说的主旨,提醒人们应及时行孝。

③引出了下文“我”的感慨和小说最后“我”的决定,使这一决定不显得突兀。

12.小说中“楼顶的玉米”这一意象有何含意?

这篇小说带给我们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6分)

                                    

                                    

【解析】 本小说的题目有两重含义。

表面上是指“儿子”响应老师的号召而种的庄稼,实际上是一个比喻,比喻小说中“我”的父亲,以及像父亲一样缺少照顾的老人。

解说题目寓意时,一定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回答启示时,应联系文本内容和社会现实生活,进行深入的分析。

【答案】 含意:

①它是爷爷种给孙子的“观察苗”,是爷爷关心孙子的见证。

②它是像“我”的父亲一样很少被记挂、被关心的老年人的象征。

启示:

①无论做什么事,只有持之以恒去做,才能取得成功。

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如果像小说中的“我”的儿子铭铭一样,做事只有一股子新鲜劲儿,是坚持不到最后的,是不会有收获的。

②父辈是会老的,他们也需要关心、照顾。

做子女的应及时行孝,否则会“子欲养而亲不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10分)

金陵驿二首(其一)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 ①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

②离宫:

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3.下列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首句描写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这一景象暗寓南宋朝廷已如夕阳般沉沦之意。

B.第二句中的“孤云”既是实景也是自比,诗人在故国覆亡之后,感到自己就像那天边飘浮的孤云,再也无所依托。

C.颔联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颈联表达家国沧桑之感。

这两联中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D.“旧家燕子”是化用唐朝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决心以死报国的坚定信念。

E.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自己虽被迫离开江南,决无生还的希望,但那忠魂终将回归故乡,体现了哀苦之至的心志。

【解析】 C项,颈联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D项,“旧家燕子”一句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

【答案】 CD

14.这是一首抒情言志的诗,它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6分)

                                    

                                    

【解析】 本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

作答时,可先指出表达技巧,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①触景生情,寓情于景,诗人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孤独惆怅的思想情感;②巧妙运用典故,将内心复杂而强烈的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三、语言表达(12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4分)

新华网北京(2008年)10月28日电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7日晚揭晓,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吉纳河右岸》、麦家的《暗算》和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最终上榜。

据《新京报》28日报道,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奖范围为2003~2006年间发表或出版的长篇小说。

中国作家协会组成了以铁凝为主任,陈建功、李存葆为副主任的评奖委员会。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自1982年以来,已评选出包括《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尘埃落定》等近30部优秀长篇小说。

据悉,本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将于11月2日在茅盾的故里乌镇举行。

(1)茅盾临终前将自己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项的基金,以奖励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及其作者。

他本人生前创作了很多长短篇小说,请举出他的三部小说。

(2分)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文字的主要内容。

(包含标点符号不超过25字)(2分)

                                    

                                    

(1)《春蚕》《子夜》《虹》《蚀》《林家铺子》(任选三部即可)

(2)《秦腔》《暗算》等四部长篇小说获“茅盾文学奖”。

16.下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