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262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一)、阅读下文,回答1-4题。

(12分)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龙应台

①为什么需要文学?

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

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

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

②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

没有读过鲁迅的请举一下手?

(约有一半人举手)鲁迅的短篇小说《甲》,讲的是一户人家的孩子生了痨病。

民间的迷信是,馒头沾了鲜血给孩子吃,他的病就会好。

或者说《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唠唠叨叨的近乎疯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给狼叼走了。

③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

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疯子。

而在《甲》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看人砍头的父亲或母亲,就等着要把那个馒头泡在血里,来养自己的孩子。

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大的知识分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

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

在《甲》里头,你不仅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看见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

在《祝福》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

文学,使你“看见”。

④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种吧!

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

这是三个不同层次。

⑤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

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⑥谁……能够完整的背出一阕词?

讲我最喜欢的词人苏东坡好了。

谁今天晚上愿意为我们朗诵《江城子》?

(骚动、犹豫,一男学生腼腆地站起来,开始背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学生忘词,支吾片刻,一位白发老先生朗声接下:

“明月夜,短松岗。

”热烈掌声)

⑦你说这短短七十个字,它带给我们什么?

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有什么作用?

你说没有,也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胧的感觉,使你停下来叹一口气,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对。

⑧但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见了现实背后的纵深,那么,一首动人、深刻的诗,我想,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于“实”,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⑨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

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

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

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么虚幻无常:

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

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

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⑩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

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1、写出文中空格甲处所缺的鲁迅小说的篇名《_______________》。

(1分)

2、第⑨段中的“白杨树”指的是(不超过8个字),“白杨树的倒影”指的是(不超过8个字)。

(2分)

3、根据文意,概括文学的功用。

(4分)

4、作者在第④段中说道“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

”请以(请填出作者名)的《欧也妮•葛朗台》节选部分《守财奴》为例,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5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5-8题。

(14分)

姑苏看水

①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②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

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③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

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④你走在苏州的路上。

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⑤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

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

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末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

⑥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

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⑦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⑧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

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捧着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⑨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笼与繁盛。

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

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

⑩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

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沧浪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

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水也带来了灵气,带来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

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

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这水的灵性与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

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

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

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得名,芦黄荻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曹孟朴、翁同龢、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

萋萋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竟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

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

谁说云水无心?

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

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5、文中提到的白居易的号是,初中教材中有范仲淹的《》。

(1分)

6、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2分)

7、文中第③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会慢慢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结合全文,概括姑苏水“造化”的具体内容。

(3分)

8、选出对文章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4分)

A.本文开头欲扬先抑,说对江南水有些惧怕,是抑,为下文歌颂姑苏水作铺垫。

B.文中写了姑苏水多而广、温柔、有灵性、执倔而刚韧的特点。

C.姑苏水曾遭遇被抽干的厄运,白居易因此写下“云本无心水自闲”的诗句。

D.姑苏人遇到水,原本出于地理环境的巧合,但是人与水又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影响着。

E.本文托物言志,借赞美姑苏水表达了作者面对困境柔韧不屈的人格理想。

F.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多用比喻、拟人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在厚实的文化积淀中透出灵气。

9、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历代文人也曾写下许多诗文表达自己对水的理解,请你另举一例(文中诗文除外)并阐述其文化内涵。

(4分)

(三)、填出下列空缺。

(5分)

10、

⑴.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⑵.,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⑶.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⑷.,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⑸.盖在殷忧,,既得志,。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⑹.,可谓惟人;,所宜深慎。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⑺.御孙曰:

“,;,。

”(司马光《训俭示康》)

⑻.奢则不逊,俭则固,。

(《论语》)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1-13题。

(6分)

精卫

顾炎武①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注释:

①明亡后,顾炎武立志复国,本诗作于清世祖顺治四年。

11、从体裁上看,本诗是。

(1分)

12、选出对本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

A.“空自苦”表明作者认为精卫回天无力,理应放弃,精卫精神是可悲的。

B.本诗借精卫填海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

C.本诗末句流露出区区一人的身单势孤,以及对“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的不满和无奈。

D.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气势宏大,以其所弘扬的正义之气强烈地感染着读者。

13、自选一个角度,鉴赏本诗的表现形式。

(3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14-19题。

(15分)

阿留传

[明]陆容

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

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

尝使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

主人怒之,则掷帚于地,曰:

“汝善是,曷烦我为?

”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

问之,则曰:

“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

”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

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

留伺客退,窃叩之曰:

“非铜乎?

何黯黑若是也?

”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

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

及其归,出二指状曰:

“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

”家人为之哄然。

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

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

其可笑事,率类此。

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

一日,和粉墨,戏语曰:

“汝能为是乎?

”曰:

“何难乎是?

”遂使为之,浓淡参亭①,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

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

传者曰:

樗栎②不材,薪者不弃;沙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

矧③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

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

今天下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

能知而喜矣,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

於戏!

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哉?

注释:

①参亭:

参互和均匀。

②樗栎(chūlì):

指无用的木材。

③矧(shěn):

况且,何况。

14、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4分)

①就水涤磨之()②历园中竟日()

③率类此()④元素工楷书()

15、选出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1分)

A.家人为之哄然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

B.矧灵于物者涕泣谋于禁卒

C.悲予志焉终其身不弃焉

D.今之士胡不幸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6、选出和“每不为造命者所知”句式相同的一项()(1分)

A.史朝夕狱门外B.一旦异于今日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何哂之有

17、选出和“不能洁一庐”加点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1分)

A.予分当引决B.与先君子善

C.且庸人尚羞之D.日思高其位

18、翻译句子。

(6分)

①主人怒之,则掷帚于地,曰:

“汝善是,曷烦我为?

②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

1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中的阿留“痴呆无状”,却工于书法,善于绘画。

正因为这样,他得到了主人“专任”,被长期奉养,终身不弃。

B.文章第三段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表明作者的观点,画龙点睛。

C.阿留如此愚笨无能,尚有可取之处,有力地说明了世界上没有废物,更无废人的观点。

D.作者叙事简洁,笔下人物个性鲜明,呼之欲出;议论则精辟深透,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批判性。

(六)、阅读下文,回答20-23题。

(8分)

昔者,楚丘先生行年七十,披裘带索,往见孟尝君,欲趋不能进。

孟尝君曰:

“先生老矣,春秋高矣,何以教之?

”楚丘先生曰:

“噫!

将我而老乎?

噫!

将使我追车而赴马乎?

投石而超距乎?

逐麋鹿而搏虎豹乎?

吾已死矣,何暇老哉!

噫!

将使我出正辞而当诸侯乎?

决嫌疑而定犹豫乎?

吾始壮矣,何老之有?

”孟尝君逡巡避席,面有愧色。

《诗》曰:

“老夫灌灌,小子蹻蹻。

”言老夫欲尽其谋,而少者骄而不受也。

秦穆公所以败其师,殷纣所以亡天下也。

故《书》曰:

“黄发之言,则无所愆。

”《诗》曰:

“寿胥与试。

”美用老人之言以安国也。

(《新序·杂事第五》)

20、下列加点字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

A.春秋高矣B.孟尝君逡巡避席C.黄发之言D.决嫌疑而定犹豫乎

2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2分)

A.楚丘先生想快走却来不及进去,反而被孟尝君占先相迎。

B.楚丘先生认为自己在那些力能胜任的领域,不但没有老,反而正处壮年,大有可为。

C.孟尝君听了楚丘先生一番话,对问题的理解比原来更加全面了。

D.全文着重分析了秦穆公和商纣王失败的原因。

22、说说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分)

23、本文的观点是(2分)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40分)

“晒”,在广东方言里有“炫耀”的意思,如:

晒命:

向别人吹嘘自己的身世。

“晒”,也有“公开”的意思,如:

权力必须晒在阳光下,必须加强监督。

“晒”,在网络上流行就是本着“分享你的一切,晒出你的一切可以晒的东西”的指导思想,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资源、与人分享等,如:

晒心情,日记;晒房子,晒衣服;晒摄影作品,晒旅游心得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人把他人的隐私也晒到网上,美其名曰“光明磊落地暴露”。

一个“晒”字,内涵丰富,能够引发我们许多联想和思考。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晒”的看法。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满分100分,12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一)、阅读下文,回答1-4题。

(12分)

1、《_《药》_》。

(1分)

2、是理性的现实世界,感性的心灵世界(2分)

3、(4分)文学和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2分),这种现实包括理性的深刻(1分)和直觉的对“美”的感悟(1分)

4、巴尔扎克(本题共五分,写出作者1分,其余4分

答题参考:

《守财奴》中的葛朗台从箍桶匠发家,到最后爱财如命,视财胜命,为财亡命,成了一个变态的吝啬鬼,这是一个人被金钱异化的典型。

围绕着金钱导致的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中外概莫能外。

在世风日下、人为物役的时代,只有精神性的存在,人的自我存在的丰富性才能显示出来。

 

(二)、阅读下文,回答5-8题。

(14分)

5、文中提到的白居易的号是香山居士,初中教材中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1分)

6、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开头将南北不同的秋景对比,运用比喻手法,突出苏州湿润、水多的特点(2分)

7、(3分)(一点2分,两点3分,答不完整,酌情扣分)

①姑苏水承载和滋润了苏州的葱茏和繁盛,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带给姑苏稻香鱼肥、丝锦之饶、商贾云集的繁华和富裕。

②浸润出姑苏人温柔、灵性、脱俗的气质和灿烂、张扬、执倔(刚韧)的精神。

8、(CE)(4分)

9、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历代文人也曾写下许多诗文表达自己对水的理解,请你另举一例(文中诗文除外)并阐述其文化内涵。

(4分)(必须写出写出作者或篇名)

①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喻人的品德。

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写时光流逝无情。

③苏轼《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写水的永恒。

④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似水的忧愁。

⑤秦观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借水写爱情。

 

(三)、填出下列空缺。

(5分)

10、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⑵.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⑸.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而傲物。

⑹.怨不在大,可谓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⑺.御孙曰: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⑻.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1-13题。

(6分)

11、古体诗。

(1分)12、(A)(2分)

13、自选一个角度,鉴赏本诗的表现形式。

(3分)

①以对话、问答形式,作者通过反驳自命通达、随波逐流者对精卫的态度,表明了自己坚定的抗清复明之志。

②对比,精卫和自营巢窠,卖志求荣的“众鸟”对比,表明了作者如精卫般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③比喻,用燕鹊来比喻无远见、无大志,只关心个人利害的人。

④象征(用典),以精卫的形象(典故)象征了为抗清复明勇于献身、不计私利的可敬形象。

 

(五)、(15分)

14、(4分)

①就(靠近,取,用)②竟日(一整天)③率(大都,全都,一概)④工(擅长,善长)

15、(A)(1分)16、(C)(1分)17、(D)(1分)

18、(6分)

①主人怒之,则掷帚于地,曰:

“汝善是,曷烦我为?

主人冲他发怒,(他)就将扫帚摔在地上,说:

“你会做这事,为什么要麻烦我呢?

②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

阿留)本来只是可弃之材罢了,最终却因为一技之长被任用,实则是(因为)周元素能够容人啊。

19、(A)(2分)

 

(六)、(8分)

20、(B )(2分)21、(D)(2分)

22、说说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分)

以引证作结,证明采用老人的话,可以使国家安定的观点。

增强说服力

23、本文的观点是年轻人要善于采纳老人的建议和谋略来治国(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