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2676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说课稿

刘白羽的日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3、了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从中学习层层烘托、步歩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

教学难点:

学习《日出》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2005),当代作家,中共党员。

北京人。

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等。

1936年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冰天》,开始走上文学道路。

193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草原上》。

翌年春赴延安。

抗战期间投身敌后战场,写出《五台山下》、《太阳》、《幸福》等小说。

解放战争时期转战东北,写有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报告文学《光明照耀着沈阳》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担任文化领导工作的同时,发表了《日出》、《长江三日》等大量散文通讯。

晚年笔耕不辍,写有四部长篇:

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

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

主要作品有:

《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3、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魅力(mèi)  萧瑟(xiāosè)  陡壁(dǒu)    弥漫(mí)     绯红(fēi)   朦胧(ménglóng)  泛滥(làn)   精辟(pì)炽热(chì)   晨曦(xī)     窒息(zhì)   天穹(qióng)衣襟(jīn)   俯瞰(kàn)    无羁(jī)      簇拥(cù)矗立(chù)   迸射(bèng)   酣睡(hān)    黛色(dài)

4、互动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2)再次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日出图  观察角度 日出时节  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  景物特点

海涅俯视冬季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出… 云雾缭绕

屠格涅夫平视 秋季朝阳初升时,……那种暗紫色……

露了露面,……一轮朝日。

柔和明丽

刘白羽平视 冬季 日出前:

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日出时:

红带在……闪着金光。

日出后:

晶光耀眼,……照明了雄伟瑰丽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

“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明确:

日出富有魅力,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提问:

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

明确:

只好读日出:

1、海涅:

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

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齐读两幅日出图。

4)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

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

有没有看到?

明确:

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5)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

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

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提问:

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

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

(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

“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

5、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5、板书设计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泰山日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

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

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yù)   无餍(yàn)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濛(mí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o)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 驰骋(chíchěng)涛澜(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无垠(yín)横亘(gèn) 消翳(yì)

4、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5、释题: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

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

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

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

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

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6、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7、互动学习:

互动1:

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

刘白羽:

见课本第4页。

好处1:

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

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

“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

见课本第10页。

好处:

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说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精采描写,比较三者之间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

见课本第2页。

好处:

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

传神,精致。

 

互动2:

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

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

见课本第9第10页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

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

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

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

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

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互动3:

本文作者除了对日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着重写了日出前的云海,结合“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说说几位作家对云海描写的精妙之处。

明确:

见课本第8、9、11页

     海涅:

比作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

比作数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

日出前:

绵羊(温顺、恬静)

             日出后:

兽形波澜(灵动、活泼、生机无限)

互动4:

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文章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品味文中节奏感强,意蕴丰富的句子。

明确:

见课后题“词语品味积累”。

     文章语言:

1)新颖的搭配(生动、传神)

               2)根据字义临时造词(新鲜、典雅)

互动5:

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明确:

刘白羽:

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

很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

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

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

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9、小结全文:

  文章通过诗话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将个人的内心灵思和对风景的体验幻作祝祷的巨人,热情的赞颂了他对东方文明的热爱之情。

-

3《日历》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字词,品析积累文中富有哲理的优美句子。

2、学习平实语言中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3、珍惜时间生命,走好人生的每一天。

教学重点:

品析积累文中富有哲理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

学习平实语言中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为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日历”记载着我们走过的每一天,它结束昨天、开启今天、又让人期待明天,它带给人希望,让人思考,让人珍爱岁月的每一天。

  二、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

一九四二年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

》,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

》、《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了无(liǎo)  黯淡(àn)  侥幸(jiǎo)  魅力(mèi)  废墟(xū)

2、解释词语:

倒行逆施:

原指做事违反常理,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社会正义和时代进步方向。

刻骨铭心:

比喻牢记在心上,永不忘记。

了无:

一点也没有。

侥幸:

由于偶然的原因而获得成功或免去灾害。

四、合作探究:

1、反复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

感受到明天的希望;思考如何珍惜时间;知道生命的意义。

2、请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题.明确:

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3、文章前面说翻起一本新日历,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而心头十分快活,后边又说感到岁月匆匆与虚无,还说我们的日历大多的页码都是黯淡无光的,为什么全文没有不统一的感觉?

《日历》、《蚂蚁》 

二. 教学目标 :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

平庸yōnɡ     蹒跚pánshān    嵌入qiàn     冯骥才jì 

消耗hào      废墟xū           海鸥ōu 

一缕lǚ        饼干屑xiè        涵义hán      捻成niǎn 

戳破chuō   怜悯mǐn   嗅着xiù 

2. 形似字 

3. 词语 :

无聊:

无事可做,觉得没意思。

或言谈行动毫无意义而使人讨厌。

 

生机勃勃:

生命力很旺盛,充满活力的样子。

 

无奈:

无可奈何,没办法或表示可惜不能如愿的转折。

 

刻骨铭心:

形容深刻难忘。

 

智慧:

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等的能力。

 

理智:

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纯粹:

单一,不搀杂质的,或单纯的。

 

本能:

人或动物不学就会的性能,如婴儿吃奶,蜜蜂采蜜等。

畏畏缩缩:

胆小退后,不敢前进。

 

偷渡者:

暗中越境外逃的不法分子。

 

义无反顾:

做合乎正义的事,勇往直前,决不后退。

 

信念:

自己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移的观点。

 

蹒跚:

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

 

感慨:

因有所感触而慨叹。

 

4. 作者 :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

任天津市文联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神鞭》,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南帆本名张帆,现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

同时为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帆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与感悟》、《冲突的文学》等学术著作。

他写作和出版了《文明七巧板》、《星空与植物》、《追问往昔》等多部散文著作。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日历》中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角度、形象化的议论方式。

   2. 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课文,感受《蚂蚁》一文中拟人化的手法。

 

(三)写作能力学会运用简单的议论方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进行议论。

 

(四)思想教育 :

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理解作家笔下的“生之机趣”,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师建议 :

《日历》中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角度、形象化的议论方式是这课文学习的重点,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围绕以下几点来思考。

 

  1. 日历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它本来只是用以表示日子的抽象符号,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同样的意义。

如果要使它能够“打动人”,就要使之不再是抽象的,而且对每个人都具有目标 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我们必须进行怎样有意义的联想?

(从“日历”还原为“日子”,而“日子”则是人的每一天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有着十分具体而丰富的内容,每一个人都拥有“当前的每一天”,从这一点去打开思路。

) 

  2. 当“日历”还原为“日子”,就面临一个问题:

我们拥有很多日子,但是否每一个日子都是有意义的?

“意义”又是如何产生的?

是自然存在的,还是人为创造的?

(从“今天”去规划“明天”这一点去思考。

) 

  3. 我们拥有很多日子,而且大部分日子都是重复的。

怎么使得这些“重复”的日子,能够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再反过来,从“明天”来回忆“今天”这一点去思考。

) 

    学习《蚂蚁》一文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在常规预习中提示注意要从字里行间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思考一下,作者到底是在赞扬蚂蚁还是在怜悯蚂蚁?

或者是以蚂蚁喻人,表达某种人生感慨?

尽可能在课文的语句里找出支持自己看法的依据。

 

  2. 可结合“练习•探究”的四道题,对全文思想内容进行解读。

3. 本文虽短,但写得很有层次,且富有情趣。

理解了思想内容之后,可品味课文中简洁而隽永的文字表达,看看有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学习借鉴。

 

四、课文讲解 

《日历》 

    这一篇文章和我们所学过的所有文章都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文章都是记叙或者抒情的,但是读完这一篇,你很难把它归入记叙或者抒情之列。

比如开头第一段就不像: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为什么?

”再如最后一段: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

为什么我喜欢日历?

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

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  

文章的主题是关于时间、生命的:

日历可以使人随时感知生命,叫人思考生命的可贵。

全文打动读者的特第一,充满全篇的关于人生、生命的哲理感悟,总体上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特别是这些感悟、态度凝聚为富有智慧的、简洁明快的格言式句子,因而使通篇的文字打动了读者。

文章毕竟是语言的艺术,如果没有这些随处可见的智慧明快的格言式语句,这些动人效果是达不到的。

这些语句,“词句品味•积累”中几乎都是,如“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第二段里多数都是,如“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第十段以后也多处都是,如“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关于记忆的两段里也有不少,如“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其他各段中也随处可见,如“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

第二,用日历这种独特的、新奇的,却又非常形象,与时间、生命、人生紧密相连的形式(作者称之为“生命的页码”)来阐释上述话题,这种形象化的议论方式,就使得文章趣味横生。

如果只有第一点,就可能成为枯燥的说教,所以这第二点(构思、取材的巧妙,议论角度的新奇,议论的形象化)是更为重要的。

细一点说,用日历可能比较形象具体地给人实实在在的生命的每一天,人生有许许多多日子的切实的感觉,而不是那种比较遥远、空洞的未来的感觉;给人文章篇末所说的随时感知自己生命并思考如何珍惜它的触动和联想。

这一点很重要,它切中了当代人存在的比较浮躁、焦虑的心理。

 

别之处主要在两方面:

蚂蚁》 

    理解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和切入角度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文章不在赞扬蚂蚁,也不是赞扬人,而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表现人的意志、行为的重大词语(重大判断、义无反顾、信念坚定)用来表现蚂蚁这种小动物。

其效果有二:

一是大词小用,不伦不类,产生一种幽默感:

二是使对象的动作更加传神生动。

类似的描写(至少类似后一点)还有谨慎地左顾右盼,快乐得就要晕过去等等。

此外,这也表现了作者的描写善于抓住事物特点,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比如蚂蚁快速地、径直地爬过桌面,确给人决心已定、义无反顾、信念坚定的感觉;灵活转动的小脑袋和触须,确是左顾右盼的样子;突然见到食物而停下、打圈子、冲上去又退下来等动作,确使人以为它高兴得手舞足蹈,快乐得要晕过去;顶起比它大得多的食物,也确是蹒跚行走的样子。

当然,这都需要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它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站在蚂蚁的角度,这当然是真的,因为蚂蚁并不知迈步的幸福顷刻间就可能被比它强大得多的人类毁灭。

站在人的角度,前文已述,蚂蚁的幸福是渺小的,甚至是虚无的。

所以不能简单地对这个问题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重要的是,这句话使我们感到蚂蚁沉浸在自己认为的货真价实的幸福中,而毫不知道随时可能降临到它头上的危险。

正是作者关注到了这种情况,就引出了文中更重要的一句话:

“我实在不忍心伸手戳破它的快乐。

”这表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蚂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主旨,科学认识人生社会。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主旨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知识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我们往往较多关注我们个人自身,我们人类自身,对其他一些生物,特别是一些小生物关注探究的不够。

假如你面前出现一只蚂蚁,为一粒饼干屑而奔忙,你会写些什么呢?

是蚂蚁的勤劳,还是蚂蚁的渺小,还是生命力的顽强。

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去观察它,定会有许多收益。

让我们一起随南帆走近蚂蚁,去认识它,思考它。

二、作者介绍及字词落实

1.作者及作品介绍;南帆,本名张帆,当代学者。

南帆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与感悟》《冲突的文学》《阐释的空间》《文学的维度》等多种学术著作。

主要的散文作品有《文明七巧板》《星空与植物》《追问往昔》《自由与享用》等。

2.解释下列词语并用成语造句

畏畏缩缩    义无反顾     怜悯 

居高临下    左顾右盼     蹒跚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

提示:

本文通过对------------------- 的生动细致的描写,抒发了----------------------。

               

四、内容探究,理解写法

1、请同学们专注朗读1、2、3、5自然段,想想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

明确:

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

2、请同学们标画出表现蚂蚁“胆小”和“自足”的相关语句,再读读,想想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

明确:

因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4、请你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五、深入分析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1.学生放声朗读5、6、7、8.、9自然段,思考:

作者由观察蚂蚁吃饼干屑想到了什么?

体现在课文的哪一段?

2.自渎第6自然段,思考:

作者说蚂蚁的幸福是渺小的,为什么?

3.男生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

作者真的认为蚂蚁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吗?

4.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思考:

作者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这儿的感慨能用感动来代替吗?

为什么?

5分析作者对蚂蚁的态度?

六.写法探究:

1.准确、生动、夸张、幽默的语言。

2.多种描写方式的运用,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七.巩固练习,完成板书。

蚂蚁的表现

蚂蚁的活动

我的情感变化:

八.课文总结及布置作业

《小石潭记》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