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2769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 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docx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备战2018高考语文精品专题复习11文化与文学常识-(附答案和解释)

【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

一、2017年高考考查特点:

1.化、学常识的考查只在部分试卷中出现,而且多是与名著阅读结合在一起考查,呈综合性趋势。

16年主要江苏卷和天津卷考核,浙江卷考核经典阅读。

2.题型稳定,学常识题型既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笔答题。

二、2017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

1.回归本,适当拓展。

从多年高考命题看,考查的学常识还是以为主,由于高考的竞争性和选拔性,命题也必然涉及到一些外知识,而这些外知识又往往是内知识的迁移或延伸,考题还没有出现过特别艰深、冷僻的偏题、怪题。

2.分门别类,准确记忆。

学常识内容繁多,涉及的时空广,分门别类的去记忆,容易提高准确率。

近年高考语涉及到的学常识有:

作品的分类,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词牌及诗的对仗,诗词格律,名家名篇名言,时代国籍及学流派。

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清晰准确的记忆,如果记忆模糊或似是而非,答题时就无所适从,特别是作家名和作品名,写错一个字就前功尽弃,非常可惜。

3.了解干扰手段和错误设置点。

如混淆朝代,说错国别,将作品颠三倒四、张冠李戴、归错类别等等。

高考选择题常见的错误点有如下五个方面:

(1)对作家时代的错误判断,

(2)对作家作品的错误配对,(3)对学体裁的错误表述,(4)对作家流派的错误归类,()对作品人物的错误分析。

【2017年高考考点定位】

2017年考试大纲: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识记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考点p】名师考点透析

识记学、化常识。

【名师点睛】

“识记学常识”包括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③识记学体裁常识。

对重要作家的学风格和重要的学流派,重大的学运动和重要的学社团也要有所了解。

因此,在复习中要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试题演练】

【201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分)

A.《三国演义》中,关羽接受曹操赠送的新战袍后,仍将旧战袍穿在外面,说明关羽生活简朴,对新战袍格外珍惜。

B.鲁迅《白光》中反复出现的“这回又完了!

冶既是指陈士成又一次的科举考试失败,也是暗示他对人生前景的绝望。

.《子夜》开头,吴荪甫的一九三〇年式雪铁笼汽车与吴老太爷的《太上感应篇》形成强烈比照,标志着资产阶级全面压倒了封建阶级。

D.第一幕开场时,哈姆莱特的父亲被克劳迪斯杀害,造成了哈姆莱特与克劳迪斯之间不断的争斗,全剧人物无一例外被卷入其中。

E.《老人与海》中,老人年轻时曾在黄昏时分看到海滩上的狮子,后又多次梦到狮子,这里的狮子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

【答案】AD

【解析】【考点定位】理解学名著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17年高考试题及解析

1.【2017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分)

A.《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品评天下人物,认为当世只有自己和刘备可称英雄。

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有了夺取天下的雄心。

B.《边城》里,第一个端午,翠翠在河边等爷爷,突然一阵害怕:

“假若爷爷死了?

”后,爷爷在雷雨的夜里死去,死亡的阴影让小说笼上一层淡淡的忧伤。

.《子夜》前三用吴老太爷之死把军、政、工、商、学等各界人物聚拢到一处,为小说全景式反映中国社会面貌、剖析中国社会性质奠定了基础。

D.《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送哈姆莱特赴英国,实际是要借刀杀人,后哈姆莱特识破了克劳狄斯的奸计,撕毁了给英王的国书,才得以脱险。

E.《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捕鱼时体会到大马林鱼仿佛也是他的朋友和兄弟,不过为了渔夫的尊严必须杀死它。

这一矛盾具有扣人心弦的张力。

【答案】AD

【解析】考点定位:

理解学名著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017年高考江苏卷】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对宝钗说:

“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请说明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6分)

(2)《阿Q正传》中,未庄谣传革命党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祝福》里,鲁四老爷一见“我”就大骂其新党,但“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这两个细节共同传达出鲁迅什么样的观点?

(4分)

【答案】

(1)黛玉在行酒令时“失于检点”,宝钗私下提醒;宝钗教导黛玉要做女性“分内的事”,“看杂书不好”;宝钗关心黛玉的身体健康。

(2)民众愚昧、落伍,无法理解新思潮及其运动的意义;新思潮及其运动脆弱、不彻底,无力走入民众的世界。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把握。

第一小题,是考查《红楼梦》中的内容,要求“说明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以联系前面节宝钗对于黛玉的照拂,比如行酒令时宝钗私下提醒;闲谈时教导黛玉不要看杂书;还有四十五回中对于黛玉身体的关心。

第二小题,是考查《呐喊》,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中给出的两个细节说明传达出的鲁迅的观点。

这两个细节都体现出当时民众思想的愚昧落后,对于新思潮无法理解,这说明新思潮运动不彻底。

考点定位:

考点定位:

理解学名著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2017年高考天津卷】下列有关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古代以之南、水之北为阳,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化常识。

B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种经书:

《诗》《书》《易》《礼》《春秋》《乐》。

【考点定位】识记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16年高考试题及解析

1.【2016年高考江苏卷】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答案】B学科网

【解析】【考点定位】了解常见古代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10分)

昔江淹有言:

“修史之难,无出于志。

冶诚以志者,宪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

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

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献通考〉序》)

(1)用斜线“/冶给上面言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

(2)除陈寿外,“前四史冶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3分)

(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3分)

【答案】

(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2)司马迁、班固、范晔

(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制度的书。

【解析】【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

注意前四史的作者,在教材中《史记》《汉书》《后汉书》出现过,《三国志》较为生僻。

【考点定位】识记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试题分析:

注意段中的“宪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和“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的内容,然后整合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

3.【2016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分)

A.《三国演义》通过“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单骑救主”“义释曹操”“水淹七军冶等情节,塑造了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有情有义的关羽形象。

B.《子夜》里,吴少奶奶与雷参谋的感情信物是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这本书和这朵花曾经见证过浪漫、自由的“密司林佩瑶时代”。

.《茶馆》中,一茶客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另一茶客则抱怨“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这些台词流露出老舍对于底层满族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D.哈姆莱特为复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在死前让霍拉旭活下去并传述他的故事,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执著和对荣誉的珍视。

E.尽管欧也妮的堂弟背叛了她,没有兑现娶她的诺言,欧也妮也没有任何怨恨,始终保存着堂弟送给她的梳妆盒。

【答案】AE

【解析】

试题分析:

A“单骑救主”是赵云,“梳妆盒”最后被“葛朗台”占有。

【考点定位】识记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4.【2016年高考江苏卷】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

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6分)

(2)在《药》中,华老栓眼里的观刑者时而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时而像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

这两种联想表明鲁迅对于“庸众冶有什么样的认识?

(4分)

【答案】

(1)“元妃省亲”前,贾政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思泉涌,贾政称其为“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宝玉挨打”中,贾政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在家淫辱母婢、荒疏学业,斥之为“孽障”,表达了强烈的痛惜之情。

(2)一方面,凶残、贪婪;一方面,愚昧、无聊。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是对名著的细节的考核,注意对名著情节、人物和主旨的把握。

【考点定位】识记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16年高考天津卷】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B.③②①⑤④

.②④③①⑤D.②①③⑤④

【答案】D学科【考点定位】识记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6.【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分)

《墨子•节用》: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

更有用、更有价值。

②德:

通“得”。

(1)从这段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1分)

(2)根据选,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4分)

【答案】

(1)(1分)去无用之费

(2)(4分)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增强国力。

②合理地节约用度。

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目要求是指出“节用”的含义,本中体现这个意思的词句主要是“去其无用之费”。

【名师点睛】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阅读言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

因此,答题时应该首先读懂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

【名师点睛】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阅读言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

因此,答题时应该手先读懂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

201年高考试题及解析

1.(201年高考江苏卷)简答题(10分)

(1)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冶中,鸳鸯说:

“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

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

冶鸳鸯她们要取笑的“女篾片冶指谁?

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她的性格特征。

(分)

(2)《边城》中,端午赛龙舟,二老失足落水,上岸后迎面碰上翠翠。

翠翠没有说话,到处找黄狗。

黄狗泅水而,翠翠说:

“得了,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

冶翠翠对黄狗说话这一情节,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分)

【答案】

(1)刘姥姥。

朴实善良,善解人意;老于世故,精明狡黠;幽默风趣,性格诙谐;顺从讨好,偶有反抗。

(2)因为听到碾坊一事,心中有些忧愁、嗔怪;因为二老明明对自己有意,又隐隐地有些欢喜。

【解析】

试题分析:

(1)刘姥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人物,根据题中的描写很容易看出。

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两宴大观园,席间大家取笑刘姥姥等情节,是表现刘姥姥的性格特点的集中体现。

可以根据刘姥姥的言行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2)解答本题可以联系前后分析。

一是翠翠听到碾坊一事心中忧愁,二是对二老的喜欢。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学名著的内容和主题。

能力层次为分析综合。

2.(201年高考福建卷)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张飞攻下两座城池后在长沙受阻,关羽前支援。

交战中,黄忠马失前蹄而关羽让他换马再战。

黄忠被关羽的义气所感动,与太守出城投降。

(《三国演义》

B.黛玉从傻大姐的话里得知贾府要宝玉娶宝钗,就去见宝玉,宝玉只会傻笑。

回到潇湘馆后,病情日重一日,她感到绝望,便烧了诗帕和诗稿。

(《红楼梦》)

.高老太爷生日庆典后不久,觉新就接到梅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赶到她家。

看着梅的遗体,觉新百感交集。

他忍着悲痛,与梅的家人共同料理了丧事。

(《家》)

D.赵伯韬告诉吴荪甫,外国金融资本家正要实施兼并中国的民族中小企业的计划。

回到家后,吴荪甫又得到在公债市场投资失败的消息,他彻底绝望了。

(《子夜》)

E.欧也妮过生日那天,夏尔的公子哥儿做派让有些客人反感,但欧也妮却很喜欢。

她细心安排夏尔的卧室,并拿出零花钱让拿侬去买白蜡烛和糖。

(《欧也妮•葛朗台》)

【答案】AD

【解析】【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对学名著的把握。

3.(201年高考湖北卷)下列有关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选》,代表了东汉末年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这些作品多表现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绪,士人的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B.哈姆莱特得知他的父亲被谋杀的真相,悲愤难抑,在发出“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后,明确表示不再对人类发生兴趣。

这说明莎士比亚对人主义彻底绝望。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中,月圆之夜,湘云、黛玉相约联诗。

二人越联越妙,渐入佳境,湘云出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出了“冷月葬花魂”。

这两句诗正是湘云、黛玉各自悲剧人生的写照与象征。

D.《论语•里仁》: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意思是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该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这说明了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选B项。

B项中,“这说明莎士比亚对人主义彻底绝望”表述错误。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哈姆雷特也是人主义思想的代表,因此B项错误。

【考点定位】识记学常识和归纳名著内容、概括名著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2017年名校模拟题及解析

1.(2017届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高三质量检测)下列有关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两汉历史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有纪传体的《史记》等。

B.《荆轲刺秦王》中“箕踞以骂”,“箕踞”是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

在古代的礼俗中,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散家,诗人。

和柳宗元同为唐代“古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著有《昌黎先生集》。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是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

“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化常识。

D项,“‘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有误;应将“晦”“朔”两者的解释互换。

【考点定位】识记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2017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模拟)下列各句中,对相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师说》一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

B.苏轼《前赤壁赋》中缅怀了曹操。

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面对长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实在是一个盖世英雄。

诗人极力渲染曹操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后,是为了表明自己虽然被贬黄州,但是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渴望为朝廷效力的心迹。

.从整体结构看,杜牧《阿房宫赋》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

如第三段对秦皇奢华生活的描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并没有像汉大赋一样堆砌华丽词语,而是写得不繁缛冗杂,恰到好处。

D.魏徵《谏太宗十思疏》,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两组比喻,从而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先设置这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自己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案】B

【解析】【考点定位】识记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2017届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模拟)下列有关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今属四川眉)人。

北宋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B.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

与之相对应的是以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派。

.欧•亨利,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

其中一些名篇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D.海伦•凯勒(1880——1968),20世纪美国残障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答案】

【解析】【考点定位】识记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4.(2017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模拟)下列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在古代,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有所不同,例如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从小一起长大的异姓好友叫“竹马之交”,不因贵贱变化而改变的深厚友情的朋友叫“忘形交”等等。

B.在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形式,有称谥号的如:

范仲淹称正;有称籍贯的如:

柳宗元称柳河东;有称官名的如:

杜甫称杜工部;有称官地的如:

岑参称岑嘉州等等。

.在古汉语中,表示兼代的官职的词语有:

兼、领、行、署、权、假、摄、守等。

D.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表示。

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忘形交”应改为“车笠交”

【考点定位】识记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17届福建三明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下列有关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国语》是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左传》是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

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敬称即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如“家”。

用于称别人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别人父亲);家母、家慈(称别人母亲)。

D.古人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

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发尊敬。

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

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

【答案】D

【解析】【考点定位】识记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16年名校模拟题及解析

1.(2016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3月质量检测)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分)()()

A.“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信条束缚了刘备的手脚,因为义,他迟迟没有夺取刘表及其子刘琦的荆州牧,对待刘璋的益州也久久不用兵。

B.《呐喊》里《头发的故事》由女子学校里女生剪去长辫子而留短发一事引发议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封建思想并没有从人们心底消除的现实,启发读者:

男女真正平等的道路在中国还要走很久。

.《茶馆》情节环环相扣,衔接巧妙,例如第二幕一开场李三向王利发的妻子抱怨工钱不涨,引出了王利发夫妻之间的口角,而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了城门要关了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出场做了铺垫。

D.《边城》中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环境,既是对边城的乡土性的诗意揭示,也是优美的诗意烘托。

E.《子夜》里的玛金和蔡真是闸北丝厂总罢工的领导者,在陈月娥汇报了裕华丝厂车间的情形及姚金凤家会议之后,她们认识统一,决定让裕华丝厂先罢工再冲厂,并商讨好罢工的一切布置。

【答案】BE

【解析】

试题分析:

B项《头发的故事》并非从女生说起,后也没有明确说“女子学校”,也没有以男女平等为主题;E项认识不统一,蔡真决定先罢工再冲厂,玛金认为还需要再考虑。

【考点定位】考查考生了解名著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2.(2016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3月质量检测)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海棠诗社起社时,探春为什么给黛玉取号“潇湘妃子”?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分)

(2)简述葛朗台太太的形象。

(分)

【答案】

(1)第一问:

①黛玉住处潇湘馆有竹子;②斑竹又名湘妃竹,黛玉住处又名“潇湘馆”;③娥皇、女英哭竹成斑,黛玉也爱哭,将想宝玉,也要变成斑竹的。

第二问:

预示了黛玉的命运和结局。

(1分)

(2)这是一位值得同情的人物。

她心地善良、性格懦弱,生活十分俭朴。

她对自己的丈夫百依百顺,从不反抗,这种逆顺受的态度事实上不仅助长了葛朗台的专制和吝啬,也给自己和女儿带了苦难。

她虔信天主教,把人生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进入天堂的信念。

同时她是个慈母,非常理解和疼爱欧也妮。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探春给黛玉取号“潇湘妃子”的原因,首先理解“潇湘妃子”的含义,斑竹又名湘妃竹,黛玉住处潇湘馆有竹子,娥皇、女英哭竹成斑,黛玉也爱哭,将想宝玉,也要变成斑竹的。

所以取名“潇湘妃子”。

作者安排的用意为预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

【考点定位】考查考生对名著中人物的语言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

【考点定位】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