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2896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3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 含答案解析.docx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阅读理解(事理说明文121-150)(含答案解析)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头发里的秘密

杨振明

①一般的血液、尿液检测可反映出短时间身体讯息,相较之下,毛发记录的信息显得更加完整、也更全面。

毛发不仅含有人体DNA信息,同时还记录身体各方面的讯息,时间长达3至6个月甚至数年,即使当药物、化学物质、营养及其代谢物在体内已经消除时,这些信息在毛发中还会存在。

而且毛发中这些物质的浓度一般要大于其代谢物的浓度。

此外,头发中的药物、化学物质可能并不全是来自头发毛囊,也可以通过血液、汗液、皮脂、皮肤、空气、粉尘进入头发。

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毛发了解详细的环境信息。

可以这样说,头发能反映人体及其生活环境的所有秘密。

②毛发检测揭示清光绪帝的死因。

清光绪帝死因,百年来一直是个谜。

检验人员根据光绪帝头发,发现并证实了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最终得出了光绪帝是砒霜中毒死亡的结论,清光绪帝死亡之谜得以破解。

③毛发检测广泛用于毒品检测。

由于新型毒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给毒品检测工作带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除了传统的血检和尿检外,毛发检测目前在毒品检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④红遍全球的日本偶像酒井法子曾因持有毒品被警方逮捕,酒井法子被捕以后,尿检的结果呈阴性,看不出吸毒。

警方无法以使用毒品的罪名起诉她。

不甘心的日本警方取用了酒井法子的10根头发进行检测,结果证明酒井法子确实吸毒,因而延长了她的拘留期。

⑤通过毛发检测,积极应对过劳死。

“过劳死”的说法最早来自日本,2002年,“过劳死”被《牛津英语词典》(电子版)收录。

这个单词的含义是指由于’工作压力或应激所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所导致的死亡。

⑥实际上,从已有医学文献来看,没有流行病学调查证据支持“过劳死”的发生与过度劳动有关联。

导致死亡的不是“过劳”,而是“过劳”诱发身体隐藏的疾病导致死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都有过劳死流行率记载;有关资料表明,直接促成“过劳死”的5种疾病依次为:

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

除此以外,消化系统疾病、肾衰竭、感染性疾病也会导致“过劳死”。

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有统计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

平均下来,中国每天约超过1600人因劳累引发疾病离开这个世界。

⑧如果能提前检查出身体隐藏的疾病风险,早发现,早预防,那么,就会减少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

⑨作为一种独有、无创、灵敏度高的检测技术,全息医学微磁预警检测对早期及隐性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预警作用,能检测出常规体检查不出的隐性心脑血管疾患,对预防过劳死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选自《中国科学报》

1.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

最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说明了人的毛发里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人们要注意观察。

B.本文主要说明了人的毛发含有人体DNA信息和身体各方面的讯息。

C.本文主要说明了从毛发里可依据检测出疾病病因,从而做到早预防、早医治。

D.本文主要说明了人的毛发含有人体各方面的讯息,可以用来判断、解决难题。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新型毒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给毒品检测工作带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毛发可广泛用于毒品检测。

B.作为一种独有、无创、灵敏度高的检测技术,全息医学微磁预警检测对早期及隐性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预警作用。

C.第⑦段中的划线句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过劳死人数惊人,进一步说明通过毛发检测可以积极应对过劳死的意义。

D.检验人员根据光绪皇帝的头发,发现并证实了光绪皇帝摄人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

3.请你根据本文所介绍的知识,向人们简要解释“过劳死”的真正原因,并告诉人们应如何防范。

(题文)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小题。

电子药丸:

把电脑吃进肚子

①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许多药物在治病的同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药物副作用,影响器官的健康。

能不能开发一种既能治病又无任何毒副作用的药?

这就是近年来科学家研制出来的电子药丸。

②电子药丸是一种可以口服的、能对胃肠道及相邻组织器官产生节律性电脉冲刺激的胶囊式微处理器。

它虽然叫药,但不含有任何药的成分。

它不像常规药物那样,服用后在肠胃中溶解吸收产生生物或化学反应,而是在肠胃中不断地发出模拟人体胃肠运动的生物电,规律刺激消化系统的消化管和消化腺来进行治疗,最后随代谢物完整无损地排出。

③电子药丸和普通药丸没什么两样:

椭圆形,比常吃的微生物药丸略小。

它进入肠胃以后,发出模拟人体运动规律的电脉冲,刺激胃肠道的平滑肌、腺体和神经。

不远的将来,如果你的医生给你开了这种药丸的处方,你可能会听到新鲜的说法:

“每天吃两个这种内服式‘电脑’,它们会在早上自动给我发‘邮件’。

”虽然这些微型设备尚未成为主流,但有些“敢吃螃蟹的人”已经吃下了一些药丸,用它们来监视一系列健康数据,并通过无线网络分享给医生。

这些药丸内置有超微传感器和发射器,可以用水或牛奶冲服,之后,它们就会一路进到胃里,并“穿肠过肚”,整个过程都将完好无损。

④电子药丸的电来自于人体生物电。

药丸在出厂前调制“备用状态”。

口服后在胃肠道与酸碱液等接触,电源自动开启。

也就是说,这种产品不需要电池,而是将人体作为电力来源,就像用土豆来点亮灯泡一样。

传感器的每一面都增加了镁和铜两种元素,从而利用胃酸获取足够的电力。

当这个药丸到达胃的底部时,便会将信息发送到手机应用里。

此外,医生还可以据此了解病人的身体对药物的反应,甚至探测病人的运动和休息状态。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4.(小题1)请简要说明文章题目的作用。

5.(小题2)第③段的说明是从哪几个方面对电子药丸进行说明的。

6.(小题3)第②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7.(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能不能删?

为什么?

不远的将来,如果你的医生给你开了这种药丸的处方,你可能会听到新鲜的说法:

“每天吃两个这种内服式‘电脑’,它们会在早上自动给我发‘邮件’。

黄梅戏

①黄梅戏是从民间的采茶调发展成为如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它的发展及艺术特点的形成是学习借鉴的结果。

②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起源于唐初。

清乾隆时期,湖北黄梅县一带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

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

但作为地方剧种,黄梅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念白及唱词,很多用的是地方语言,剧情反映的也是老百姓所熟悉的故事和人物。

黄梅戏中经常演出的大本戏,只限于男女情爱,伦理道德等,很少演出反映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的剧目。

黄梅戏长期以来局限在安庆地区以及安徽其他地区范围内演出,这也局限了眼界和视角。

黄梅戏的传承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③首先,在形体语言上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吴亚玲主演的《墙头马上》,就在形体语言上做了很大突破,这出戏把舞蹈和戏曲程式经过精心提炼,二者融成一体,戏中人物形象达到了现代古典艺术的审美高度。

《墙头马上》的成功,使我们相信:

形体语言的拓展与解放是可行的,甚至是必须的。

当然,在借鉴的同时,也不能本末倒置,失去剧种本身的特点,而应当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所以,黄梅戏在继承的同时,需要学习借鉴,与时俱进,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完善的艺术体系,从而向更高的艺术领域迈进。

④其次,要创新运用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打造感观盛宴。

近些年来,大量的高科技声光电产品运用到舞台上来,这奠定了灯光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光把环境和人物照亮,更把人物立体化、背景生活化,为舞台美术增色添彩。

舞台灯光在戏剧舞台中有了思想,起到了刻画人物、转换时空、渲染气氛的作用。

新创作的3D版舞台剧《牛郎织女》正是一部集声光电于一体的视觉大餐,为黄梅戏舞台艺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由此可见,积极研究与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会越来越成为黄梅戏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⑤最后,要处理好新剧目创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如今,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如何处理好新剧目创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同时,这也是每一个文艺团体所面临的一个比较难的课题。

黄梅戏剧团转企后,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一个企业要生存下去,经济效益是第一关注点。

没有了效益,企业就失业了生存的基础,艺术创作也就无从谈起了。

但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就会忽视艺术创作,忽视生存的意义,最终也会因为没有好的艺术产品提供社会而退出出市场舞台。

所以,在两者之间如何权衡,如何博弈,成为了在市场经济下顺利发展黄梅戏艺术的最重要的课题,这一点对于其它艺术形式也同样适用。

8.从原文看,下列对黄梅戏存在“一定局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黄梅戏的念白与唱词很多用的是地方语言,剧中的故事和人物也广为老百姓所熟悉。

B.黄梅戏剧目题材只限于男女情爱,伦理道德等,较少涉及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

C.由于眼界和视角的局限,黄梅戏的发展进程很缓慢,演出的范围也只局限在安徽地区。

D.黄梅戏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也需要保持自身的特点,从而迈进更高的艺术领域。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黄梅戏是大别山采茶调与怀宁地方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进行演出的地方戏曲剧种。

后为青阳腔、徽调所吸收,诞生出“本戏”。

B.吴亚玲主演的黄梅戏新作品《墙头马上》的成功说明,只要能够解放与拓展形体语言,就能很好地处理黄梅戏艺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C.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可以创新运用到黄梅戏中,为舞台增色添彩,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它已成为黄梅戏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D.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黄梅戏剧团在转企后,首先应该关注经济效益。

但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就会忽视艺术创作,忽视生存的意义。

10.黄梅戏要突破局限,需要从哪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2016文化热点看什么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个繁荣的时代,一个活力大爆发的时代……这里我们选取了与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展望2016中国文化。

——编者

实体书店,会持续回暖吗

在所有人都在为书店之死而惋惜和哀叹的时候,2015年,实体书店竟然渐渐回暖。

亚马逊,这家曾经给实体书店沉重打击的网络书店宣布要开设1000家实体书店,而首家书店已经开业。

亚马逊的中国同行当当网也应声宣布未来要在全国开1000家实体书店。

书店怎么又成了香饽饽?

因为书店已经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了,实体书店正在变得时尚和复杂起来。

卖服装、开咖啡店、办活动、做APP……实体书店带给读者的体验日益舒适和丰富;线上线下的结合将更有利于网络书店巨头吸引客户、培育读者的忠诚度;遍及全国的书店体系将有利于整合资源,开辟新的销售通路……实体书店不是负担,而是财富。

这样的观念正在改变投资者的态度。

而且,政府对实体书店的大力扶持也会使这一趋势保持下去。

2015年,天津市已经宣布未来3年,每年投入2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实体书店发展,推动建设书香社会。

因此,2016年,实体书店还将继续回暖,更多时尚温馨的书店将出现在读者身边。

电视剧,会更年轻吗

如果你对电视剧的理解还停留在仅在电视台播出的连续剧,那肯定是落伍了。

随着与互联网相伴成长的一代观众的文化消费能力越来越强,电视剧中“小鲜肉”的魅力逐渐盖过了“大叔”,娱乐性盖过了严肃思考和说教。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2015年的热剧《琅琊徬》《花千骨》和《伪装者》。

年轻观众的喜好决定了电视剧市场的变化,电视剧从“中老年人专属娱乐”转向面对更多年轻观众,这意味着题材要更加多元化、内容要更有新鲜感、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要越来越强,同时也意味着仙侠玄幻题材受到更多追捧、叙事节奏更加紧凑、画面细节更加精致、演员“颜值”更加考究……

显然,在这场电视台与互联网关于电视剧的博弈中,互联网的优势非常明显:

它们本身的机制更灵活、资本流动性更大、播出方式更多样、盈利模式更多元……互联网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电视剧行业也不例外。

2016年,除了“小鲜肉”,一定还有更多新鲜给你好看。

老人跌倒,会有更多人相助吗

老人跌倒扶不扶,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近些年竟然已经成为一个问题,不断被讨论,但就在一些人不敢扶、一些人远远观望、一些因此而产生的纠纷闹上法庭的同时,依然有许多人毫不犹豫地向老人援之以手。

在“中国好人榜”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好人。

2016年,眼见倒在地下的老人究竟扶不扶,是不是仍旧成为一个问题?

而且,是扶的增多,还是观望的增多?

尽管扶不扶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原因,老人跌倒不扶的事情也难保将来不会再次发生,但随着社会舆论对这类问题监督的成熟化,更隨着各种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好人有好报依然会是社会主流。

在各级道德模范的评选中,在“中国好人榜”上,被表彰的见义勇为行为就包括扶助跌倒的老人;有的地方还发出《在公共场所主动扶助老年人的倡议书》,其中就明确提出对主动扶助跌倒老年人的市民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

相信在今年,帮扶跌倒老人的人会越来越多。

(选自2016年1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每处不超过25字)

现象

原因一

原因二

实体书店持续回暖

实体书店正在变得时尚和复杂起来

电视剧更年轻

互联网对电视剧行业的重塑

老人跌倒有更多人扶

社会舆论监督的成熟化

(2)请简要分析本文小标题的特点及作用。

(3)结合文本,简要评论实体书店“卖服装”“办活动”的现象。

好花朵朵次第开

①严寒刚过,洁白的梨花儿便迫不及待地叫醒春天;荷花性格淡雅,喜欢在炽热中独秀高洁身姿;秋天菊花最有性格,“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在滴水成冰的严冬,猛然回头,惊见“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②花儿为什么都如此有个性,依次在不同的季节开放呢?

③大多数植物都明白:

自己的耐寒基因很少,如果在冰天雪地里开放,既有被冻死的危险,又面临无人授粉的尴尬。

大雪纷飞,北风呼啸之际,昆虫们早就钻进地底下、树洞里猫冬了,谁肯冒着生命危险给花儿授粉?

没人授粉就没法儿结果,就意味着“断子绝孙”。

为了让后代绵延不绝,聪明的花儿们就暗示自己:

一定要赶在冬天之前开花。

这样,到深秋时花儿就会结籽,籽外面包有坚硬的外壳,再刺骨的冬天也拿它没办法。

④花儿在不同的季节开放,是一种自我保护。

⑤苏联植物学家米哈伊尔·柴拉希扬通过长期实验发现,昼长会影响植物的花期。

不同植物需要的日照时间各不相同。

水稻、菊花、大波斯菊这些短日照植物需要较长的夜长才能开花,小麦、油菜花、萝卜等长日照植物需要较长的昼长才能开花。

我们熟悉的蒲公英、玉米、黄瓜这些是日中性植物,开花时间是随着播种时间而定的。

也就是说,它们无论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这个秘密无疑是爱花人的天大喜讯,因为植物的这个规律能让人类掌握主动权,只要人为地控制某些植物的开花习性,就可以尽情徜徉在姹紫嫣红的花花世界!

比如花市中一年四季都能见到的菊花,只要把灯光悬挂在菊花上方垂直照射,控制它的暗期,就能延长菊花的开花期。

再就是当植物开花结籽后,狠心地把它的籽掐掉,植物不但不会计较,还会一如既往傻乎乎地继续开花结籽。

反正已经狠过了,也不差再来一次,这时再把籽掐掉……如此循环往复,它会一直开一直开,直到花期甚至生命期结束。

其实狡猾的人类完全是在利用植物的“使命”感和本能。

不管怎么虐待植物种子,它总是笑笑地对你:

掐了开,再掐再开,很有佛性。

这种虐待对大多数开花结籽的植物都有效,能够把花期延长50%甚至100%。

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温度来控制植物的花期。

冬季气温低,大多数花卉都变得慵懒起来,几天也不长一片新叶儿,开花更是遥遥无期。

如果给它来点温度,情况马上就会变得不一样。

比如牡丹,加温后30~35天就能昂然怒放;垂丝海棠加温10~15天后就可开花。

这就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由来。

有加温就有降温:

早春之际,将耐寒的花木放入温度为1℃~3℃的冷室中,每天用弱光照射,让它始终保持继续休眠的状态,从而推迟开花。

等到了你想让它开放的时间,就提前把植株取出来,放到避风、避光、凉爽的地方,不久,花蕾就会挂满枝头。

⑥植物为了在各种条件下顺利生长,便学会了适应环境,将自己的花期固定下来。

而一种花儿一旦确立了开花季节,便会岁岁年年,在同一季节同一时间开花,代代遗传,永不改变。

古代人一度把花儿当钟表,用它们来感知时间。

⑦好花朵朵次第开。

正是每种植物不同的适应能力促成了它们不同的花期,从而,这个世界变得绚丽芬芳,我们的眼睛变得妩媚多情!

1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它体现了每种植物不同的适应能力。

那么,从全文看来,植物拥有这种能力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13.第③段加点的“大多数”三字能否删掉?

为什么?

14.第⑤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15.仔细阅读第⑤段,概括作者介绍了哪三种“人为地控制某些植物的开花习性”的方法。

说明文阅读

中西礼节的差别

①我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从根本上说是相同的,都强调人际交往要友善,要礼让,举止要文明等。

但是,由于传统、信仰、习俗的影响,二者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有明显差别。

②先说见面礼。

我国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

施礼时,双方身体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如果出现男女肢体、肌肤接触,就会有伤风败俗之嫌。

西方则不同,不论男女,其礼节多属肢体、肌肤接触性的,如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

西方人认为,以肢体、肌肤接触对方,更能直接表达自己的亲密、亲热的情感,而我国传统认为,礼、德互为表里,即“礼发诸外”,“德辉动于内”(《礼记》),在人与人交往中,强调礼要发自内心,强调礼是内心敬意的自然流露。

③再说座次。

我国古代是非常讲究座次的。

因为座次要分尊卑。

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是举办活动的地方,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

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

“室”是用来居住的,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至于“左”与“右”,谁尊谁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

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

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才固定“左尊右卑”,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座位看成贵宾席,这种习俗的来源很有意思。

正好像西方人见面握手总是先伸出右手一样,这些习俗的背后,又常常出于某种具体的需要,在每个人都佩戴武器的时代,伸出右手表明“我不会向你施加武力”,这种朴素的表达友好的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了西方表示礼节的一种习俗。

④最后说说用餐。

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是一桌人共享,而西方人习惯“各吃各的、各人一份”。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从倒酒、敬酒到饮酒,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应的规则和礼仪。

其中敬酒是最重要最讲究的一环,规则也是最复杂的。

通常,中国人还习惯频繁敬酒以表示热情、尊重等意。

对西方人而言,酒是饮食的陪衬,作用在于衬托饮食的美味,什么时候喝,要喝多少都由个人自己决定。

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

1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中西礼节虽然在形式和内涵上有不同,但都注重人际交往时要友善、礼让、文明。

B.西方人习惯在见面时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来直接表达自己亲密、亲热的情感。

C.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在堂屋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D.中国传统用餐礼仪中,人们常常通过频繁敬酒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尊重之意。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的差别。

B.第②段“我国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一句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第④段“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都是一桌人共享”一句中的“绝大多数”删除后,原文意思没有改变。

D.本文先总的介绍中西礼节在形式和内涵上有差别,然后分别介绍在见面礼、座次、用餐时礼节的不同。

18.请你根据上文有关中西礼节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旅居海外多年的长沙人孙梅,和她的英国丈夫一起回乡探亲,受邀前往昔日恩师蒋老师夫妇家吃饭,共叙师生情谊。

(1)作为主人的蒋老师准备按照西方礼节招待客人,安排座位时,他应该把孙梅的英国丈夫安排在自己的左边还是右边?

为什么?

(2)蒋老师提醒妻子席间不要劝菜劝酒,理由是什么?

(题文)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

①中国人爱喝茶,但隔夜茶却身负恶名。

“隔夜茶不能喝”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甚至有人说它致癌。

那么,科学地来看,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呢?

②茶汤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因及有黏稠性的果胶等。

泡不同的茶叶,营养成分溶出的规律有较大差异。

③以绿茶为例,冲泡后室温放置1小时,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就基本上都泡出来了。

继续放置1小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因、茶多糖均迅速减少。

因此龙井、碧螺春这样的嫩茶,最好1小时内喝掉。

而普洱茶在开水冲泡后放在室温下,茶多酚、氨基酸在12小时后才达到最高值。

可见隔夜茶并非传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像普洱茶这种比较耐泡的茶,其营养相当不错。

当然,这种冲泡方式可能不符合一般人的饮用习惯。

④民间传说隔夜茶致癌,因为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其实这是误解。

经检测,一杯(240毫升)绿茶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浓度均不足0.03毫克。

即使泡好的茶汤敞开放置一整天,其中的硝酸盐含量也仅0.2毫克左右,而亚硝酸盐的含量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

⑤参考国家标准的规定,腌渍蔬菜中的亚硝酸钠限量为每公斤10毫克,可见隔夜茶中的微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并不会对健康产生威胁。

⑥泡茶的水温一般在90~100摄氏度,几乎所有细菌都会瞬间被烫死。

但茶汤凉下来之后,空气中的细菌还是有可能再次光顾,尤其是敞开存放的情况。

但实验表明,即使敞开放置一整天,细菌的数量依然很少。

⑦这首先是因为茶汤的营养成分并不是细菌最喜欢的糖类和蛋白质。

其次,茶汤含有茶多酚等成分,虽然隔夜茶的茶多酚含量会下降,但依然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实验表明,隔夜茶能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致病菌的生长,越是浓茶抑菌效果越好。

因此隔夜茶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然如果茶汤有异味或汤色发混就别硬喝了。

⑧有时茶汤隔夜或长时间放置后,表面会漂着少量泛着金属光泽的东西。

有的人怀疑这是茶叶泡的时间长了,重金属溶出来了。

实际上这些东西很可能是多酚类物质被氧化的产物,和金属无关。

⑨茶叶重金属进入茶汤的比例在不同茶叶间存在一些差异。

一般而言,绿茶和普洱茶的重金属溶出率大约在10%~20%,红茶在30%~40%。

在一项相关研究中,蒸馏水冲泡的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在放置约8小时后铅浓度最大,但最多每升只有2.4微克,所以说茶叶重金属的威胁总体上并不大,当然如果存在铅铬绿等违法添加剂则要另说了。

⑩总之,隔夜茶并不像传言中说的那样“有毒”,但我也不是要劝你喝隔夜茶,毕竟不太好喝。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7年第8期,有删改)

19.(小题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隔夜茶”的?

20.(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21.(小题3)第⑥段中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

为什么?

22.(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