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2917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docx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docx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

大学生的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相关研究

李雪平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逐渐脱离家庭的影响开始相对独立的生活,第一次因远离家庭产生孤独感。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开始恋爱,恋爱动机多样化。

考量孤独感在恋爱动机中的分量,研究孤独感对恋爱的影响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些依据。

关建词:

大学生孤独感恋爱动机

Collegestudents'motivationrelationshipwithloveandloneliness

Lixueping

(Sichuancenterforeducationdevelopmentresearch)(SchoolofEducation,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

Abstract:

themajorityofuniversitystudentsinuniversityperiodbegangraduallyawayfromthefamilyinfluence,startedrelativelyindependentlife,thefirsttimeawayfromfamilylonelinessproduce.Moreandmorecollegestudentsenteringcollegelaterstartloveandlovemotivesarediversifiedtrend,howthecomponentsinthemotivationofloneliness,thispapersomequestionnaireandinterviewintryingtounderstandthisproblem,tomakeeducationofpsychologicalhealthofcollegestudentsworkingtoprovidesomebases.

Keyword:

collegestudent;motives;Lonelinesslove

近30年来心理学家广泛关注孤独感。

最初,“孤独”一词来自医学,是表达人际沟通以及情感表述方面的功能障碍。

医学界认为“孤独”是一种情绪性问题,孤独感是个体的情绪体验,是社会人际技能、认知及交流能力等均发生广泛性迟缓的现象(Leokamer,1943),孤独是一种主观体验。

虽然学界对孤独感的研究时间长久,但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研究孤独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却很少。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孤独去恋爱,造成相当部分大学生树立了不正常的恋爱观。

虽然近几年国内对孤独感的研究增多,但主要局限于问卷调查,对孤独感和恋爱关系及的研究较少,干预研究也不多。

本研究试图从人际关系角度出发,对大学生恋爱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探讨孤独感消除方法,减轻大学生的孤独感,引导大学生正确恋爱。

1.1 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南地区某师范大学的50名学生、东南地区某工业大学的50名学生、东北地区某建筑工程学院的50名学生以及中部地区某工程学院的50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159份,有效问卷率79.50%,平均年龄为19.3±1.2岁。

1.2 研究工具

1.2.1 孤独感测量表UCLA

由Russell等人于1978年编制,第三版的Cronbacha系数为0.94(大学生)。

量表用于评价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

评分分4个等级:

(1)从不;

(2)很少;(3)有时;(4)一直。

我国王登峰教授于1995年对该量表的第三版进行了修订,使量表更适合中国人使用。

1.2.2 孤独感结构问卷

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是由蒋艳菊、李艺敏等人针对中国大学生所编制的孤独感问卷,共18个项目,包括4个因子(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采用5级计分制。

4个因子的分半信度在0.53~0.74之间,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0.82之间,全问卷的信度为0.80,表明该量表是可信的。

1.3 数据处理

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孤独感的基本状况

采用UCLA和国内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对大学的孤独感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

表1在校大学生孤独感基本状况

N

极小值

极大值

均值

标准差

孤独感(某师范大学)

孤独感(某工业大学)

孤独感(某建筑工程学院)

孤独感(某工程学院)

43

39

36

41

19.00

23.41

19.11

20.61

55.00

48.24

52.31

50.44

33.3208

32.4321

33.1123

32.8601

8.11493

7.96411

8.01432

8.11311

2.2.1大学生孤独感的总体状况

通过对大学生在不同类型孤独感上的得分进行正态性检验,显示,大学生在一般孤独感、孤独感结构总分、自我孤独感、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上的得分近似正态分布(峰度,偏度均小于1),而在发展孤独感上呈偏正态(偏度为2.004,大于1),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较强烈的发展孤独感,即与个体特定阶段的发展任务以及个体对于发展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有关的孤独感。

这与以往的研究有所差异,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社会交往的范畴,即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大学生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相对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大学生越来越关注自我的发展,因此他们的发展孤独感更为强烈。

2.2.2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学历、地区等方面的差异

表2大学生在孤独感结构问卷上的得分

性别

男性

女性

变量

社会孤独感

一般孤独感

自我孤独感

发展孤独感

t值

P值

11.63±3.511

11.24±3.51

-1.427

>0.05

9.95±3.03

10.37±2.84

-2.381

<0.05

9.95±3.03

10.37±2.84

-2.654

<0.01

11.26±3.46

10.88±3.48

-1.506

>0.05

学历

专科

本科

t值

P值

10.56±3.22

11.34±3.48

3.178

<0.01

11.44±3.422

11.13±3.374

-2.883

<0.01

10.38±3.028

10.08±2.905

-2.314

<0.05

11.03±2.58

11.67±2.46

2.815

<0.01

恋爱情况

恋爱

非恋爱

t值

P值

11.57±2.96

10.85±3.12

2.993

<0.01

9.96±2.46

10.37±2.83

-3.650

<0.01

10.39±3.64

11.21±3.70

-2.270

<0.05

9.38±2.27

10.25±2.86

-2.494

<0.05

干部情况

学生干部

非学生干部

t值

P值

10.13±2.89

10.48±2.46

1.23

>0.05

9.96±3.84

10.38±3.58

-2.29

<0.05

11.24±2.84

11.89±2.97

-2.183

<0.05

10.28±3.19

10.57±3.42

1.172

>0.05

表2显示:

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方面有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被试在所有孤独感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在一般孤独感和自我孤独感上的得分要高于男生,(t=-2.381,p=0.018;t=-2.654,p=0.008),这表明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尤其是自我孤独感。

大学生孤独感在学历方面有差异。

对不同学历被试在所有孤独感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

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学历的被试在一般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社会孤独感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2.883,p=0.004;t=-2.341,p=0.020;t=2.815,p=0.005;t=3.178,p=0.002)。

且在一般孤独感、自我孤独感上,专科生被试的得分大于本科生被试,而本科生的在发展孤独感和社会孤独感上要甚于专科生。

对不同地区被试在所有孤独感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

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被试各种孤独感不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孤独感在是否是学生干部方面有差异。

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在一般孤独感和自我孤独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29,p=0.022;t=-2.183,p=0.029),且学生干部的得分要低于非学生干部的得分,这表明非学生干部感到更多的孤独,尤其是自我孤独。

大学生孤独感在是否是恋爱生方面有差异。

统计结果表明,恋爱生在一般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上的得分均低于非恋爱生(t=-3.650,p=0.000;t=-2.270,p=0.024;t=-2.494,p=0.013),但在社会孤独感上的得分要高于非恋爱生(t=2.993,p=0.003),这说明,非恋爱生比恋爱生感受到更强烈的一般孤独感、自我孤独感、人际孤独感,但恋爱生比非恋爱生感到更强烈的社会孤独感。

2.3对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心理分析

就目前大学生的现状而言,恋爱动机来自三个方面: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其生殖系统已经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因而对异性特别敏感。

生理上、心理上都有对异性的需求,性冲动是大学生恋爱行为的诱因之一。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是人的基础需要,缪勒也指出,一种强烈而普遍的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欲望可能是我们人类的本性之一。

性本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性成熟导致的性需要也就顺理成章。

进化心理学认为,性是人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

大学生性的唤醒,从各种渠道获得的性的知识都会对他们的性冲动产生影响和推动作用。

在心理方面,大学生恋爱动机可以分成五部分。

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有部分大学生对爱情的真谛是有充分认识的,他们向往美好的爱情,对恋爱的态度也比较严肃,他们能清醒地认识恋爱和德智体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关系,能够认真对待和处理,使其统一起来相互促进;

摆脱压抑感。

逃避痛苦是人的本能。

在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学习考试等都可能给大学生造成身心压力使他们产生压抑感,而恋爱是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可以造成注意力的转移摆脱孤独;

满足好奇心。

未知的事物总是神秘的,充满了诱惑力的。

对于没有恋爱经历的人来讲,恋爱可能具有刺激性,诱惑力,大学生喜欢探究世界与自我的,所以当机会出现时,即使不爱对方,有人也会去尝试;

跟随潮流。

面对潮水般的恋爱大军,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涉足者有巨大的压力,心容易滋生不平衡感觉,甚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于是为了显示自己也不比别人差而盲目地效仿别人谈恋爱,以求内心平衡;

空虚无聊。

一些胸无大志,缺乏理想的学生,没有追求,学习上应付了事,整日无所事事,于是寻寻觅觅,企图通过谈情说爱来消磨时光,寻求刺激,获得慰藉。

而社会环境方面也有诸多原因。

中学时父母教师教育的偏差所带来的后遗症。

在中学恋爱,父母和老师都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的劝导其专心苦战迎高考,爱情以后再说这样。

以上了大学有更好的爱情为缓兵之计,在当时中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大学是谈恋爱的好地方等印象。

大学恋爱现象自然难免。

另外,一些媒体对大学生恋爱问题过分渲染,让不少大学生认为不恋爱是落伍行为,这对不甘落伍,站在时尚前列的大学生来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2.4大学生恋爱人群中孤独感在恋爱动机中的分量

表3恋爱和孤独感之间的相关

项目

孤独感

恋爱人群动机

0.386**

未恋爱人群动机

0.231**

*表示p<0.05,**表示p<0.01

表3表明被试总体孤独感与其依恋方式呈现正相关,并达到显著水平。

在恋爱动机中,生理需要占(21/125),安全需要占(35/125),尊重需要占(28/125),归属与爱的需要占(41/125)其中避免孤独寂寞的占了(21/125)。

在校大学生的恋爱人群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

孤独感程度高的比孤独感程度程度低的人群更加容易发生恋爱关系。

安全型的恋爱者会体会到更少的总体孤独感,而属于非安全型的恋爱者会产生更强烈的孤独体验。

大学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及各种考试可能会给大学生造成身心上的压力,从而产生情绪上的压抑,同时当代大学生一般都是在家被照顾有加的独生子女,远离家乡、亲人和朋友不能很快容入环境,常常会产生孤独感和挫折感,于是恋爱成为消除寂寞,摆脱孤独的一种方式。

2.5如何正确引导孤独感消除与建立正确的恋爱动机观

2.5.1正确引导消除孤独感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

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活泼好动,精力充沛,思想活跃。

“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会让他们机器厌倦。

大学生们便需要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使得感情得到交流。

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要。

学校应该在课余时间开展多形式、多层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一方面使大学生身心平衡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同时,学生的感情在课余生活中彼此交流融合,既能增进友谊、培养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又消除了大学生的孤独感。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心理咨询可以弥补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

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孤独的烦恼,而这些烦恼他们往往既不愿意向周围的人倾诉,又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陷入两难的境地。

这种困惑长期积郁在心中将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应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教师提供面对面或电话咨询服务,或者在校园网上建立谈话专栏,以解答学生遇到的困惑。

这样一来,既可以坚强心理教育,缓解、调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又能促使他们的身心平衡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其学习进步。

此外,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也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对于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只有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关于孤独感等方面的心理知识,才能有效的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2.5.2深刻认识和理解爱的本质

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恋爱观,首先应该对其价值观进行教育,克服恋爱重感观的倾向,不应该单纯地只看重对方的外表;引导大学生理解爱情的真谛,不能为了物质需求排解空虚寂寞或者虚荣心等而玷污了爱情的本质,让恋爱变得功利化、复杂化。

爱情是神圣的,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

爱情是建立在真挚感情的基础之上的。

首先,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心理上还没准备好的大学生不要急于恋爱,那样只会伤己伤人。

其次,大学生活是美好但又短暂的,如果大学生对事业和爱情婚姻有认真的考虑,那么双方就能驾驭各自的感情,把爱情和学习统一起来,因为真正的爱能够鼓。

恋爱是为了寻求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而不是为了满足空虚,寻求刺激,更不是单纯的为了性满足。

所谓志同道合,就是双方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基本一致,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生活理想,有相似的人生态度。

相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理想,可以使两个人心心相印,对各种事情达成共识,行动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在恋爱中互相促进,达到事业和学习双利。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是一对有着特殊婚恋观和价值观的职业革命家。

他们相识于“五四运动”,1925年两人在广东结成伴侣,两人坚定的革命理想使他们真正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终身。

事后很多人都说周恩来很有眼光,可周恩来却说是我们拥有共同的理想,志同道合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要向周邓夫妇学习,寻找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的对象,以更理性的标准来选择自己的幸福。

2.5.3端正恋爱动机

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动机观,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爱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

学校要加强教育、管理和重视社会要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家庭要形成和谐的氛围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获得健康的恋爱经历。

1.加强性教育

一位俄罗斯专家说过,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堪称“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大问题”。

我国的性教育几乎是空白。

目前大学生的生理早熟和心理滞后现象,导致了需要爱和理解爱之间的反差,这是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低,甚至发生恋爱悲剧的重要原因。

让学生明确爱情是神圣美好的,性爱也是神圣的,正确对待恋爱中的性问题。

学校可以开设指导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成才、恋爱与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公开课、辅导课以及性与生理、性心理、性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进一步为大学生提供恋爱心理方面的咨询,使其掌握性生理和性心理卫生的有关知识。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否相对稳定,和恋爱观密切联系。

一个对人生意义缺乏理解的人,对爱情不会有执着的追求。

而一个人人生观的形成,有待于其自我意识能力的提高,即认识自身,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进而认识自身、他人、社会三者间的关系,也有待于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承担社会义务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能够确立自己的较稳定的生活的准则、社会理想以及评判生活准则、社会理想的标准。

大学时代正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由于上面讲到的各种原因,大学生的人生观还是很不稳定的,而人生观上的不稳定性必然导致爱情观上的不稳定性。

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低,无疑与大学生在人生观、爱情观上的不稳定性有关。

3.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正确引导

首先,社会是个大环境,身居其中的大学生时时刻刻都受其影响。

社会工作者应根据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利用传媒等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

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大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为他们的恋爱行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高校德育工作应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高尚人文精神作为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提高大学生对恋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

学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摆脱乏味的样板生活,使学生有机会参加到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中来。

正确对待大学生的异性交往,引导大学生形成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平衡。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大学生恋爱中出现问题,要有完善的危机干预机制和补救措施。

最后,父母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避免盲目教育,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父母的感情是子女以后爱情标准的有影响力的榜样,所以,父母间有良好的感情,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性启蒙、性教育和恋爱教育,子女儿童期时要和子女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子女形成良好恋爱关系的基础。

总之,大学生的培养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教育培养学生,使大学生能获得美好的爱情。

2.6结论

1.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尤其是自我孤独感。

2.不同学历的被试在一般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社会孤独感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3.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在一般孤独感和自我孤独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学生干部的得分要低于非学生干部的得分,这表明非学生干部感到更多的孤独,尤其是自我孤独。

4.非恋爱生比恋爱生感受到更强烈的一般孤独感、自我孤独感、人际孤独感,但恋爱生比非恋爱生感到更强烈的社会孤独感。

 

参考文献:

[1]贾晓明.学习建立亲密关系:

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3(6):

67-69.

[2]莎伦布雷姆等著,郭辉肖斌译.亲密关系[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樊富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烨子.爱情心理学[M].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

[5]王 勤,郭漫勤.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5).

[6]骆光林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3(26).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测量手册(增订版)[M].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82-305.

[8]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

690-3.

[9]黄晓庆.孤独感及其测量工具简述.现代企业教育,2008(24).

[10]马素红.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感现状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0).

 

作者简介:

李雪平,1967年2月生,四川通江人。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基础心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现任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及人力资源开发。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教育硕士15名。

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著作3部。

系四川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心里援助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委组织部首批领导干部选拔测评与研发专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