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3302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

2020年上海市嘉定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考生注意:

答题时务必按要求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做答,在草稿纸、本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可能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O-16N-14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不是最大,故错;

B、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体积分数最大,故正确;

C、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体积分数比较小,故错;

D、二氧化碳大约占0.03%,体积分数比较小,故错。

故选B。

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湿衣晒干B.冰雪融化C.钢铁生锈D.矿石粉碎

【答案】C

【解析】

【详解】A、湿衣服晾干的过程是水分蒸发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钢铁生锈的过程中,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生成铁锈,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矿石粉碎的过程中只是矿石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3.臭氧(化学式O3)在距地面10km~50km高空形成的臭氧层,使地球上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必须加以保护。

臭氧这种物质属于()

A.氧化物B.混合物C.单质D.化合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氧化物中有两种元素,而臭氧只有一种元素,故A错误;

B、混合物中至少有两种物质,而臭氧是一种物质,臭氧是纯净物,故B错误;

C、单质是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臭氧符合单质的概念,则属于单质,故C正确;

D、化合物是至少含两种元素的纯净物,而臭氧只有一种元素组成,则不属于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C。

4.ClO2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消毒剂,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A.-2B.-1C.+2D.+4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ClO2中氧元素显-2,设:

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有:

x+(-2)×2=0,则x=+4。

故选D。

5.焰色反应中,火焰呈黄色的是

A.NaClB.CuC12C.K2CO3D.CaO

【答案】A

【解析】

【详解】金属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金属铜、钾、钙的焰色都不是黄色。

火焰呈黄色,说明含有金属钠元素。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含有钠元素。

故选A。

6.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A.活性炭B.金刚石C.木炭D.铅笔芯

【答案】B

【解析】

【详解】A、活性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单质,结构与石墨类似,与石墨不互为同素异形体,选项A错误;

B、石墨、金刚石是由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选项B正确;

C、木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单质,结构与石墨类似,与石墨不互为同素异形体,选项C错误;

D、铅笔芯

由石墨粉末和黏土粉末混合而制成,属于混合物,与石墨不互为同素异形体,选项D错误。

故选B。

7.下列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是

A.铜B.铝C.镁D.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这四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镁、铝、铁、铜。

故选C。

8.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其中显碱性的是

A.鸡蛋清7.6-8.0B.葡萄汁3.5-4.5

C.番茄汁4.0-4.4D.苹果汁2.9-3.3

【答案】A

【解析】

【详解】A、鸡蛋清的pH为7.6-8.0,pH>7的溶液显碱性,则鸡蛋清显碱性,选项正确;

B、葡萄汁的pH为3.5-4.5,pH<7的溶液显酸性,即葡萄汁显酸性,选项错误;

C、番茄汁的pH为4.0-4.4,pH<7的溶液显酸性,即番茄汁显酸性,选项错误;

D.苹果汁的pH为2.9-3.3,pH<7的溶液显酸性,即苹果汁显酸性,选项错误,故选A。

9.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

B.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会出现白烟

C.木炭还原氧化铜,黑色固体变红色,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选项A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会出现白雾,不是白烟,选项B错误;

C.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如果出现生成物名称就成了实验结论,选项C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睛】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气体中用烟描述,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用雾描述。

10.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氯化钠用于配制生理盐水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D.氢氧化钠用作食品干燥剂

【答案】D

【解析】

A.氯化钠用于配制生理盐水,正确;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正确;

C.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正确;

D.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错误。

故选D。

11.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测定溶液的pH时,不能将pH试纸直接伸入待测溶液中,选项A错误;

B、氢氧化钠易潮解,不能直接放在称量纸上称量,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选项B错误;

C、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要做到垂直悬空,图中滴管尖嘴斜靠在试管壁上,选项C错误;

D、用试管加热液体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跟桌面大约成45°,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选项D正确。

故选D。

12.超氧化钾(KO2)常备于急救器和消防队员背包中,能迅速与水反应放出氧气:

,X的化学式为

A.H2B.H2O2C.O2D.H2O

【答案】B

【解析】

【详解】反应物中钾原子、氧原子、氢原子的个数分别是2、6、4,已知的生成物中钾原子、氧原子、氢原子的个数分别是2、4、2,故X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

故选B。

13.关于1molCO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与1molO2所含的分子个数相同

B.与N2

摩尔质量相等,都是28

C.含有2mol原子

D.约含

个CO分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1molCO与1molO2所含的分子个数都是

个,分子个数相同,选项A正确;

B、摩尔质量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氮气与CO的摩尔质量相等,都是28g/mol,选项B错误;

C、1个一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故1molCO含有2mol原子,选项C正确;

D、1molCO中约含

个CO分子,选项D正确。

故选B。

14.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不是硫酸亚铁,化学式书写错误,选项A错误;

B、该反应的生成物中缺少水,不符合客观事实,选项B错误;

C、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式、配平均正确,选项C正确;

D、该反应中的氢氧化铜是难溶于水的沉淀,缺少沉淀符号,选项D错误。

故选C。

15.燃烧前常将汽油(含C8H18等)喷成雾状,可以

A.减少O2消耗量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

C.减少CO2生成量D.使C8H18等分子变得更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燃烧前常将汽油(含C8H18等)喷成雾状可以增加汽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汽油充分燃烧。

故选B。

16.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质一定是固体B.溶剂一定是水

C.溶液一定是混合物D.凡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故错误,B项,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但不是唯一,故错误,C项,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正确,D项,叙述错误,液体纯净物也具有均一、稳定的特征,故选C

考点:

溶液性质。

17.根据下图所示,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物中有化合物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生成物中有两种物质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由图可知,反应物中没有化合物,选项A错误;

B、由图可知,该反应是2个A原子和1个B2分子反应生成2个AB分子,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选项B正确;

C、由图可知,生成物只有一种,选项C错误;

D、任何化学变化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选项D错误。

故选B。

18.25°C探究某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实验记录如下表。

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编号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加入固体的质量/g

5

10

15

20

现象

固体完全溶解

固体完全溶解

剩余少量固体

剩余较多固体

 

A.实验①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

B.实验②说明25°C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20g

C.实验③④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

D.实验④所得溶液中含溶质20g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验①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选项A错误;

B、根据实验②和实验③的数据,实验②不能确定一定达到饱和状态,故100g的水中最多溶解的固体的质量应该是大于或等于20g,因此不能确定25°C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20g,选项B错误;

C、由表可知,实验③④中都有固体剩余,因此两溶液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选项C正确;

D、由表可知,该温度下50g的水中溶解的固体的质量小于15g,因此实验④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小于20g,选项D错误。

故选C。

19.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

将铜片和银片放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B

除去CO2中混有的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缓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C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取样后,分别滴加AgNO3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D

测定NaOH溶液的pH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湿润的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铜和银都不与稀硫酸反应,不能鉴别,选项A错误;

B、浓硫酸可以吸收水蒸气,二氧化碳不与浓硫酸反应,选项B正确;

C、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以和硝酸银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鉴别,选项C错误;

D、测定溶液的pH不能将试纸用水润湿,该实验中测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pH偏小,选项D错误。

故选C。

20.有关置换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A.一定有元素化合价改变

B.一定生成两种物质

C.反应物的物质类别一定不同

D.一定有金属参与反应或者有金属生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参加反应和有单质生成,故一定有化合价的改变,选项A正确;

B、置换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选项B正确;

C、置换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单质和化合物,选项C正确;

D、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参加和生成,但是不一定有金属参与或生成,选项D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

21.2019年12月以来,部分地区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预防病毒除了戴口罩、勤洗手,还要做好消毒工作。

市面上可以有效消灭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毒剂如下图所示:

医用酒精:

75%的乙醇溶液,

84消毒液:

>0.05%的次氯酸钠溶液等,

医用消毒液:

过氧化氢过氧乙酸消毒液

衣服消毒液:

>0.12%的对氯间二甲苯酚

季铵盐溶液:

>0.2%季铵盐溶液

 

请按要求填空:

①将部分消毒剂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分类(选填“有机物、酸、碱、盐、氧化物”)

物质

酒精

次氯酸钠(NaClO)

过氧化氢

物质类别

___

___

___

 

②使用医用酒精进行消毒时,要远离明火,这是因为酒精具有___的化学性质。

③公共场合可用0.5%的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2H4O3)溶液进行消毒。

过氧乙酸的摩尔质量为______,1摩尔过氧乙酸中碳原子的个数为_______个(用科学计数法)。

若要配制这样的溶液1000克,需要过氧乙酸___克。

【答案】

(1).有机物

(2).盐(3).氧化物(4).可燃性(易燃)(5).76g/mol(6).

(7).5

【解析】

【详解】①酒精是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次氯酸钠(NaClO)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属于盐;过氧化氢是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②酒精具有可燃性,故使用医用酒精进行消毒时,要远离明火。

③过氧乙酸的摩尔质量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2+4+16×3=76,故它的摩尔质量为76g/mol。

1molC2H4O3中含有2mol碳原子,故碳原子的个数为2×6.02×1023=1.204×1024。

若要配制这样的溶液1000,,需要过氧乙酸的质量为:

1000g×0.5%=5g。

22.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以食盐、水、氨气、二氧化碳为原料,先制得碳酸氢钠和氯化铵,进而生产出纯碱。

下表是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20

40

50

60

NaCl

36.0

36.6

37.0

37.3

NH4C1

37.2

45.8

50.4

55.2

Na2CO3

21.8

48.9

47.5

46.5

 

①20°C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Na2CO3______克。

②要使氯化铵饱和溶液中的NH4C1结晶析出,在_____(填“较高”或“较低”)温度下进行比较合适。

③60°C时分别取XgNaCl和XgNH4Cl固体加入两只烧杯中,进行如下实验。

加入甲烧杯中

固体是_____。

甲烧杯中未溶解的固体最多有______g,要使固体全部溶解,最适宜的方法是_______。

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填字母编号)

A、该生产原料之一是饱和食盐水,室温下配制饱和食盐水的质量分数约为26.5%;

B、生产中需通入氨气及二氧化碳,若要提高这些气体的溶解度,可通过增加水量来提高;

C、NH4Cl和NaCl混合溶液中可以通过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得较多的NH4Cl晶体;

D、“联合制碱法”得到的产品之一NH4C1可作为氮肥使用。

【答案】

(1).21.8

(2).较低(3).NaCl或氯化钠(4).17.9(5).加水(6).AD

【解析】

【详解】①20°C时Na2CO3的溶解度是21.8g,故20°C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Na2CO321.8克。

②随着温度的升高,NH4Cl的溶解度变大,且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因此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可使NH4Cl析出。

故要使氯化铵饱和溶液中的NH4C1结晶析出,应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比较合适。

③由图可知,60°C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故甲烧杯中的物质是氯化钠,乙烧杯中的物质是氯化铵。

6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7.3g,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5.2g。

当乙烧杯中刚好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氯化铵质量为55.2g,当X为55.2时,甲烧杯中未溶解的固体有:

55.2g-37.3g=17.9g,根据题意,37.3﹤X≤55.2,故甲烧杯中未溶解的固体最多有17.9g。

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要使固体全部溶解最适宜的方法是加入水。

④A、室温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0g,故配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说法正确;

B、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与溶剂的量无关,说法错误;

C、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故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得较多的NH4Cl晶体,说法错误;

D、NH4C1中含有氮元素,可以做氮肥,说法正确。

故选AD。

23.用一包混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铁粉进行如下实验:

完成填空:

①操作1名称是_______。

②反应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③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________。

④有同学认为固体A中可能有铁粉剩余,你认为固体A____(填“可能”、“不可能”)有铁粉?

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

【答案】

(1).过滤

(2).

(3).FeSO4和CuSO4或硫酸亚铁和疏酸铜(4).不可能(5).滤液中存在CuSO4,铁与硫酸铜溶液会发生反应,不能共存,因此固体A中不可能含铁粉

【解析】

【详解】①操作1是将固液分离,故是过滤。

②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为:

③滤液呈蓝色说明一定含有硫酸铜,说明铁已经反应完,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和硫酸铜。

故填:

FeSO4和CuSO4。

④固体A中不可能含有铁粉。

因为滤液中存在CuSO4,铁与硫酸铜溶液会发生反应,不能共存,所以固体A中不可能含铁粉。

三、简答题

24.结合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B中的活塞处于______(选填“开启”或“关闭”)状态。

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用装置E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时燃着的木条应放在______(选填“m”或“n”)端。

④化学兴趣社团借助数学化实验手段用装置A探究“外界条件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按下表分组进行实验一,在同一温度下通过压强传感器得到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实验一

药品

第一组

4%H2O2溶液15mL

第二组

4%H2O2溶液15mL、0.2gMnO2粉末

第三组

4%H2O2溶液15mL、0.2gFeCl3粉末

 

I.经过分组实验,同学们从实验一中得出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____(填物质名称)作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好。

II.选用0.2g的MnO2粉末做催化剂,同学们又分别做了实验二和实验三,得到的数据图表如上,你认为影响该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除催化剂外,还有_________。

Ⅲ.实验一与实验二中4%的过氧化氢溶液与0.2gMnO2粉末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压强有明显不同(见图中A点和B点),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⑤小组同学若利用过氧化氢制取0.1mol氧气,需要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为多少_____?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答案】

(1).锥形瓶

(2).关闭(3).

(4).n(5).二氧化锰(6).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和温度(7).实验一与实验二没有在同一温度下进行实验(8).0.2mol

【解析】

【详解】①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②图中可见,启普发生器中液体回到球形漏斗中,固、液药品脱离接触,反应处于停止状态,故装置B中的活塞处于关闭状态。

③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用装置E收集时由长管通入,空气从短管排出,燃着的木条要放在短管n处验满,如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已满。

④I.由图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反应的进行,相同时间内第二组实验装置内压强最大,产生的氧气最多,故二氧化锰的催化剂效果最好。

II.通过实验一可以看出,催化剂的种类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实验二可以看出,过氧化氢的浓度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实验三可以看出,温度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故影响该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还有: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和温度。

Ⅲ.因为温度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所以实验一与实验二中4%的过氧化氢溶液与0.2gMnO2粉末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压强有明显不同(见图中A点和B点),其原因可能是:

实验一与实验二没有在同一温度下进行实验。

⑤设制取0.1mol氧气需要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为x。

解得x=0.2mol。

25.化学实验室里,同学们准备研究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性质。

①在配制NaOH溶液时,看到盛有NaOH固体的试剂瓶上标注着“NaOH含量不少于96.0%”,便对该瓶试剂成分产生了质疑: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中含有什么杂质?

[查阅资料]工业上制取NaOH的反应原理:

然后蒸发溶剂获得NaOH固体(在化工生产中,原料往往不能完全转化为产品)。

[提出猜想]

甲同学认为杂质只有氯化钠;

乙同学认为杂质还可能含有碳酸钠,原因为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设计实验]取样溶于水,并分成两份。

步骤1:

向一份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_________色

步骤2:

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硝酸,有气泡产生。

步骤3:

向步骤2所得溶液中继续滴加_________溶液,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结论]乙同学的猜想正确。

请分析:

Ⅰ.上述实验中步骤_____(填序号)是没有必要进行的。

II.步骤2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_。

②同学们在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没有明显现象,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证明反应的发生:

(不考虑氢氧化钠中的极少量杂质)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现象:

烧杯中溶液几乎充满整个试管。

现象:

充分反应后,红墨水最终呈现左高右低现象。

现象:

滴加试剂X后,溶液中出现大量白色沉淀。

 

I.实验3中加入的试剂X是_______(任写一种符合要求的试剂)。

II.实验1、2在设计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通过验证反应物的消耗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但有同学对实验1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个实验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

Ⅲ.查阅资料:

室温下,氢氧化钠易溶于酒精,而碳酸钠难溶于酒精。

据此,同学们设计了实验4,请你补充完整。

实验4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分析

将CO2气体不断地通入氢氧化钠酒精溶液中,观察现象。

_______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4与实验____(填实验序号)的设计思想是一致的,都是根据生成物的性质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

 

【答案】

(1).

(2).红(3).AgNO3或硝酸银(4).1(5).HNO3、NaNO3和NaCl(6).BaCl2或Ba(NO3)2或Ba(OH)2、CaCl2或Ca(NO3)2或Ca(OH)2(7).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也会和水反应(8).产生白色沉淀(9).3

【解析】

【详解】①提出猜想:

氢氧化钠可以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设计实验:

步骤1:

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故溶液变红。

步骤3:

检验固体中含有氯化钠杂质,加入过量稀硝酸后,溶液中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已除去,而实验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所以加入

必然是硝酸银溶液。

实验结论:

I.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显碱性,无论有无碳酸钠,酚酞都呈红色,故步骤1没必要。

II.过量的硝酸与氢氧化钠和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