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3461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结合案例.docx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结合案例

“诗歌和散文”与“小说与戏剧”的教学

“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都属于文学类。

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文学类文本的学习都是最受师生关注的内容。

由于必修课更多地从共同基础的要求出发来安排教学内容,以求得多种语文能力的均衡发展,相对来说,无法满足在文学方面有特殊兴趣和潜能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进一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鉴赏水平,课标设计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的文学类选修课程。

整合课标关于“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的教学建议,我们认为,文学类文本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各种文学类文本的不同艺术特性。

不同的文学体裁具有不同的文体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确立必要的文体意识,准确把握不同文体的艺术特性,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一)诗歌

诗歌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凝练、形象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诗歌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1.内容凝练。

一切文学作品都要集中、概括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对现实生活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诗歌在这方面的特征尤为突出。

如一首《天净沙·秋思》,不足30个字,却为我们展示了10多个意象;其他优秀诗歌也往往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的意蕴。

2.语言精炼。

简练为文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普遍特征,但是诗歌内容的凝练,更决定了它语言精炼的特征。

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不过1000多字。

诗歌作品就是通过精炼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表达思想。

3.形象鲜明。

诗歌创作诉之于形象思维,正如苏轼在评价王维作品时所说的: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诗歌的形象性既表现在语言的形象上,也表现为诗歌能够抓住特定事物的形象特征,突出地表现其典型意义。

4.节奏优美。

诗歌不只供人阅读,而且供人朗诵和歌唱,这就决定了诗歌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旧体诗自不待言,优秀的新体诗也大都具有这一特征。

这也是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特别强调诵读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散文

散文被誉为“美文”,它的美可以通过同其他三种文学样式的比较去把握:

和诗歌比,它同样可以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但不受节奏、韵律的限制,写法灵活。

它不是诗,却具有诗一般的意境。

同小说比,它同样写人记事,但人物不求典型,故事也不必完整。

古往今来,天上人间,大至国计民生,小至草木沙石,均可信手拈来,连缀成篇。

和戏剧比,它同样讲究语言的锤炼,但不受时空限制,行笔自如;它不靠矛盾冲突吸引观众,而靠优美的语言打动读者。

具体说来,散文有以下主要特征:

1.语言美。

散文的语言魅力体现在灵活多变的句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或平淡清新,或典雅华丽,不同的散文语言风格共同构筑了五彩缤纷的散文世界。

2.结构美。

散文的结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既有横向的,即通过具有并列关系的内容构成全篇意境整体的结构方式;也有纵向的,即通过递进关系的内容构成全篇意境整体的结构方式。

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散文的营构的艺术规律,对散文鉴赏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3.情感美。

所谓情感美有两个方面:

一是情感的真实性,无论是《荷塘月色》中作者笼罩全篇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还是《胡同文化》中作者对胡同略带留恋、略显无奈的淡淡的伤感,都缘于作者真实的情感体验;二是情感的深挚性。

《我与地坛》中作者在回忆母亲时所流露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悔恨和痛苦,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4.意蕴美。

无论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其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观点往往不像议论文一样直白,作者往往通过优美的语言,精巧的构思,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美。

在《黄鹂》一文中,作者正是通过“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样优美的句子,巧妙地传达出“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这一深刻的意蕴。

(三)小说

小说在典型环境中、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塑造典型性格,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作品的主题。

小说的主要特征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三个要素体现出来。

1.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基本目的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家对于生活的反映和解释,是通过典型或突出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

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应该成为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

2.张弛有序的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

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不同思想性格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构成一系列事件,反映在小说作品中便是情节。

一般来说,小说中的情节既是灵活多变的,又是有序可循的。

3.真实典型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类。

它不但提供人物活动的场所和故事发生的空间,而且表现出时代风貌、社会制度、阶级状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小说教学中,环境分析往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戏剧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把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具有多种艺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多重性特征。

语文课程中关注的是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具有不同于诗歌、散文、小说的文体特征。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演出性特征。

一般来说,剧本由两方面内容构成:

一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在演出时构成演员的对白或唱词等;二是剧作者的描述与说明,其中包括剧名、题记、前言、场幕标志、舞台说明等。

这两部分内容都具有明显的演出性特征。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切实把握剧本的这种演出性特征,才有可能对剧本的意义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2.集中性特征。

《雷雨》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强烈的剧情冲突,都是在一天的活动中展现的,这一点正体现了剧本本身的集中性特征。

剧本的结构是表现戏剧冲突的重要手段,任何剧本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方式,大都要遵循集中性原则,这也是教学中进行结构分析时要注意把握的一个方面。

3.对话性特征。

剧本是以对话为主的文体,剧本中的人物对话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剧情的展开,还是人物性格的刻画,无不通过人物对话来完成。

因此,鉴赏剧本必须注意把握对话性这一鲜明的艺术特征。

了解各类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阅读和鉴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二、引导学生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文本的意蕴

课标在必修课教学目标中就已经指出: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在“诗歌与散文”选修课教学建议中又进一步提出:

“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

在“小说与戏剧”模块中则要求“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入领会作品内涵,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

因此,无论鉴赏诗歌、散文,还是鉴赏小说、戏剧,都离不开“诵读”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

诵读就是凭借声音语调,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使单纯的视觉作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作用,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和把握。

没有诵读,如何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没有诵读,如何体会散文的语言魅力?

没有诵读品味,如何鉴赏小说千姿百态的人物性格以及形态各异的环境描写?

当然,没有诵读,更谈不上对戏剧语言、戏剧人物的理解和把握。

诵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而且可以激活思维,引发联想,培养语感,陶冶情感。

因此,尽管各类文学作品各有不同的艺术特性,但基本的鉴赏方法是相同的,这就是都重视“诵读”。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诵读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案例:

《雨巷》课堂教学(开头部分)实录

山东邹平县黄山中学张红蕊)

师: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芬芳。

师:

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内容。

生:

诗人追寻丁香女子而不得。

师:

很好,内容完整并且简洁。

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诗歌的感情基调。

生:

应该是凄凉、忧郁的,因为他的追求和希望破灭了。

师:

很好,我们把基调定为忧郁、哀怨可以吗?

(生赞同)(教师板书:

基调——忧郁、哀怨)

师:

我们知道,鉴赏诗歌有“读、品、悟”三个环节,诵读是一个必要环节也是首要环节。

下面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基调去朗诵诗歌,在朗诵的基础上把握文章。

(生大声自由诵读)

师:

哪位同学给大家展示自己的理解与处理方式?

(一男生朗诵)

师:

大家感觉怎样?

(学生大多笑而不答)

生1:

读得太快。

师:

你认为不该读快?

给大家说说你的评析与看法?

生:

读得太快了感情就没法充分表达,不是有句话嘛,欲速而不达!

(生笑)

生:

而且他的感情表达得不够,没有多少忧郁的感觉,有些放不开。

师:

说得很好,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于缓读。

能带着你的理解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朗诵)

师:

同座位同学给评一评?

生:

语速和感情表达还可以。

师:

“还可以”潜台词就是“不够好”,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生笑)

师:

你感觉哪些地方还有缺陷?

生:

节奏停顿的处理上有些不够。

师:

能挑一节试试吗?

生: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师:

为何这样处理?

生:

因为本节描绘的对象为雨巷与姑娘,这样停顿可以突出两者的特点。

师:

分析得很好,在诗歌朗诵中,合理的停顿会突出重点,增强诗的韵味。

而轻重音的把握也有这样的作用。

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的“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要重读,声音要舒缓,真正读出作者的感情。

下面老师尝试朗诵,同学们注意我的节奏停顿和轻重音的把握,在课本上做下标记。

(师配乐朗诵,朗诵完毕)

师:

请同学们酝酿感情,把握节奏,展开想像,你就是诗人,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乘着想像的翅膀,我们将本诗齐读一遍。

(生齐读)

诗歌教学重视诵读是不言而喻的,但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诵读,在这方面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很清楚。

这个教学片段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这堂课就整体而言,教师安排了读——品——悟三个教学环节,我们这里看到的是第一环节:

读。

具体来说,这一环节又包括四个步骤:

步骤一:

读前指导。

一上来,教师并没有如过去通常所做的那样先交代作者,再交代写作背景,而是直奔主题,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诗内容、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要求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基调去朗诵诗歌,在朗诵的基础上把握文章”。

可以说,这一看似平淡的环节设计,不仅提供了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也强调了诵读作为诗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步骤二:

初读感受。

在学生自由诵读之后,教师请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与处理方式”,学生读后,教师并没有充当权威的评判者,而是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诵读质量做出评价,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这一步骤中,诵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既有自由诵读,也有展示诵读;既有比较诵读,也有片段诵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步骤三:

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在诗歌教学中往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般来说,教师对教材有着全面的理解与深刻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的范读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诵读作品,无疑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当然,如果教师不具备优秀的诵读能力,也可以借助播放他人典范朗读音像资料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范读。

步骤四:

齐读深化。

经过前面三个步骤的铺垫,学生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一次齐读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朗读机会,调动起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感受。

同时,也为下面进入“品”“悟”的教学环节奠定了基础。

正是由于在这个环节进行了充分的诵读,后面的品读或赏析才得以顺利展开。

当然,即使后面的由“品”而“悟”,也都离不开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反复体验。

现代诗歌的教学重视诵读,古典诗歌更是如此。

一位教师在执教杜甫的著名诗作《登高》时,就采取了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她在教学中设计了“诵读——赏析——背诵”这样三个环节,在每个环节,“读”都是最基本的内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中,教师或提读,或范读;学生则或自读,或试读,或齐读,或根据录音仿读。

一堂课下来,共读了13遍。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学生对全诗的内容与形式有了深入全面的把握,熟读成诵是水到渠成的事。

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达到了鉴赏的目的,更体现了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因而值得肯定。

《雨巷》《登高》属于抒情诗,叙事诗的教学也同样如此,以《孔雀东南飞》为例,诵读不仅有助于鉴赏作品的语言之美,还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蕴。

在小说教学中,也许不必全篇诵读,但对作品中重点段落,通过诵读加以品味,的确是简单而有效的鉴赏手段:

案例:

《荷花淀》教学片段:

师:

小说的美感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品味小说的语言,来感受孙犁小说独特的风格。

(幻灯片3:

学习目标①品味语言;②感受风格)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触摸一下小说的语言吧!

读完本文后,你感觉小说中哪幅画面最能给你美的感受,请几位同学把你认为最美的画面读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幻灯片4:

触摸语言:

读出你觉得最美的段落)

生:

我最喜欢小说的第三自然段。

(读)

师:

读得非常流畅,而且也很有感情。

看来你是真的很喜欢这一段,课下一定是反复体味过的。

那么你感觉这一段描写美在什么地方呢?

生:

我觉得这一段描绘了一幅很安静、很朦胧的画面。

月下的荷花淀,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上笼起一层薄薄的雾,给人一种朦胧、缥缈的感觉。

师:

大家的感觉呢?

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生(齐答):

是。

师:

的确。

月下的荷花淀就像是世外的桃源、域外的仙境,让我们想起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也让我们想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像笼着轻纱的梦”。

这是一片纯洁、柔美、静谧的世界。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呢?

生:

可以读得慢一点,语音轻柔一点。

师:

谁还喜欢这一段呢?

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试试看,把刚才我们体会到的美感传达出来。

生:

(读)

师:

嗯,读得非常好。

把我们大家都带入了仙境之中了。

……

在这个教学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着力鉴赏了小说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在这里,教师没有为学生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品味,准确把握了作品所营造的诗化意境。

另外,散文作品中优美的语言,深挚的情感,戏剧中的人物对话与独白,都需要运用诵读手段加以体会。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那种不让学生诵读、一味讲析的教学方法是不足取的,它不仅剥夺了学生通过诵读进行体验的权力,也违反了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规律。

正如苏轼所说: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诵读,这一看似简单的阅读教学方法,恰恰是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利器。

三、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探究文本

课标在“诗歌与散文”教学目标中指出:

“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在“小说与戏剧”教学目标中也有类似的要求:

“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课标在课程设置上要求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相应的,在阅读教学中也一改传统阅读的一元性和封闭性,倡导多元性,寻求开放性,这就为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多角度透视文本

作品中的意蕴乃是作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现,很多情况下具有含蓄性与复杂性的特征。

正如黑格尔所说:

“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想像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文学作品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

作品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作品的意蕴超过了各部分内容的简单相加,这正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我们必须从多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原因。

我们还就上面提到的《雨巷》课堂教学案例(山东邹平县黄山中学张红蕊)来讨论:

师:

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

品味诗歌要从意象入手。

一般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意象是品诗的钥匙。

同学们把诗歌的意象找出来,并从文中找出描述意象的词语。

生:

雨巷。

词语是:

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

生:

“我”。

词语有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生:

丁香姑娘。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师:

三个意象有怎样的共同点?

生:

调子都是压抑的、低沉的、凄迷的。

师:

概括得很好,本诗在总体内涵上显示出一种幽微、渺远的意绪与空灵寂寥的意境,表现出一种东方诗歌的特有感伤美的情韵。

看来对这首诗歌印象很深刻,下面我们将印象再加深一层,要求:

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形象层)

(生思考并组织写作)

师:

谁来展示?

生:

我描述的对象是雨巷。

悠长的板石小路,延伸到小巷的无尽的边缘。

小巷的两侧站着经历多年沧桑的富有古典风味的阁楼。

雨淅淅沥沥下着,打在青石板路上,小巷被笼罩在朦胧的雨中,那样的令人幻想。

师:

哪位同学给评评?

生:

文采挺好的。

但“令人幻想”别扭,改成“遐想”。

还有就是环境不够凄凉。

师:

请详细说说?

生:

这首诗基调是低沉的,环境是压抑的,但他写的是雨后的清丽,与基调不契合,大多数人都会向往吧?

我都想去了。

(生笑)

师:

评析得很到位。

要注意写作时应忠实于原文的情感。

能把你写的展示给大家吗?

生:

细雨,如幕,笼住了这长长窄窄、窄窄长长的石巷,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的历史沧桑?

濡湿的青石板路,如蛇般蜿蜒向前,在尽头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髓的幻灭?

小巷无语,静默的站着,站着……雨,越发的细密了。

(生热烈地鼓掌)

生:

这段话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压抑、低沉的氛围。

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其中叠词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写出了雨巷的凄清和令人窒息。

生:

我写的是姑娘。

一袭紫裙,默默的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

你丁香般的芬芳填满了空气的每一罅隙,太息般的眼光结着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

细雨微寒,那撑起的油纸伞能否为你抵挡此刻的风雨?

漫漫长途,谁能为你拂去心底的凄婉迷茫?

(生鼓掌)

生:

写得很好,再现了姑娘楚楚可人的姿态。

问句的使用传达出了姑娘的迷茫和忧伤。

师:

能从诗中选一节描写丁香姑娘的文字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

我试试。

(酝酿感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生鼓掌)

师:

读得很好,但有些地方还要注意,“飘”要再缓,真正体现出轻飘的感觉,“梦”要再轻一点,读出那种虚幻。

再读一遍,注意我说的问题。

(生重读)

(学生热烈鼓掌)

师:

我们再看看关于“我”这一意象的描写。

生: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这悠长的窄巷,暮风吹寒,吹乱了漫天的雨丝,也吹乱了我如潮的心绪。

千万个日夜的期盼终于窥得你美丽的容颜,但,还未欣喜,你已离去。

留给我的是你满巷流转的淡淡的芬芳。

就让我这样独自固守下去吧,终有一天,我会用我的热情解开你心中的丁香结,会让你冷漠的脸在我的掌心绽开如花的笑颜。

(生热烈鼓掌、叫好)

生:

感情真挚热烈,修辞的运用更凸显了片段的文采,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执著追求的男子的形象。

师:

从文中首尾两节中任选一节朗诵,尝试表达这种情感可以吗?

生: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师:

真挚感人,再注意这几个字,“独自”再凄清一些,“希望”再迫切一点,“结”要重读,因为形容出了愁之深,是打结的,很难解的。

(生再读)

(学生鼓掌)

师:

三个意象诗歌表达得美丽,同学们写得也感人,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很有文学潜力嘛!

(生笑,很自豪地)由此可知成功的意象描写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像,进行描写,从“我”“雨巷”“丁香姑娘”等三个不同的视角对诗歌进行品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作品的意蕴有了更为深刻也更为全面的把握。

这种从不同角度鉴赏作品的方法,在其他文体的教学中同样适用。

一般来说,转化读者的视角,也是形成多角度鉴赏的常用手段。

比如在鉴赏小说时,可以让作品中的人物从各自的立场去看同一件事物。

有的教师在执教《祝福》时,就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或者从祥林嫂的角度,或者从鲁四的角度,或者从柳妈的角度来讲述祥林嫂的一生。

这样经过多角度透视,便于学生更完整、更立体地把握文本。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设置假定性问题,实现对文本的多角度鉴赏。

例如《项链》一课,可以设想:

如果项链没有丢失会是怎样的结局?

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

等等。

(二)多层面解读文本

如果说重视多角度是从横向扩展方面入手,力求丰富和充实的阅读鉴赏方式;那么这里所说的多层面就是从纵向发展方面着眼,力求区分出不同阶段不同梯级的阅读鉴赏方式。

就教学内容而言,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可以包括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多个层面。

语言层面,关注的是教材中所包含的语音、语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内容。

文章层面,重点关注题目与内容、文体与语体、思路与章法等与文章本体性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

文学层面则包含对作品内容意义、结构形式的分析,对作品风格、体裁、创作方法的把握,以及对作品的鉴赏与批评等内容。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层面的阅读教学重点就是关注文学作品的认知价值、审美价值与阐释价值等三个方面的文化内涵。

就阅读能力而言,阅读过程是一步步发展提高的过程,阅读过程的每一步都表明阅读的一种水平和一种思维能力。

一般认为,阅读活动包括四级思维水平。

第一级为直觉的阅读。

它能够了解文本字面的含义,直接感受文本的表面意思,这是最低级的阅读水平,但却是阅读的基础。

阅读的第二级水平是理解的阅读。

它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概括和比较,并对文本做出理性的解释。

阅读的第三级水平为评价的阅读。

它能够对文本做出独立的判断,乃至给予批判,这是值得我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追求的高级思维机能。

阅读的第四级水平是创造性阅读。

它能够在文本之外寻求答案,或者能进行具有独特感悟的欣赏,或者进行应用性的实际操作,这也是对阅读能力的最高要求。

以诗歌教学为例。

诗歌作品客观上存在着音韵层、形象层、意蕴层等多个层面,(较深的作品还应该包括语义层)实际上,在前面所说的《雨巷》的教学中所采用的“读——品——悟”的教学思路,就是从上述不同层面入手解读文本的典型例子。

所谓“读”,就是通过对音韵层关注,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所谓“品”,如上面所分析的,对“雨巷”、“丁香姑娘”和“我”这三个意象的描述,关注的是诗歌的形象层;所谓“悟”,关注的则是作品的意蕴层。

三个层次逐层推进,逐步深化,共同构筑了诗歌教学的立体模式。

在散文教学中也同样如此。

以《我与地坛》的教学片段为例,在《我与地坛》中,母亲“走后”,作者有这样一段描写: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

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

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