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3511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5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 2历史.docx

各最新名校解析卷2历史

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历史试卷,历史部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

试题重点考查:

郡县制、焚书坑儒、刺史制度、明内阁制度、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马丁路德改革、启蒙运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新文化运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对外开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罗马法、光荣革命、工业革命、布雷顿森林体系、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等主干知识;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份注重考查基础的好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题文】1.史书记载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从汤所居的亳开始,其后又迁徙五次,皆不出山东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

最后的一次迁都是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前1384年自奄(山东曲阜)迁殷(河南安阳),其后直至商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商都始终在殷。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商朝后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B.统治者残暴奢侈,破坏自然环境

C.商朝前期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D.商朝后期黄河下游水患严重

【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答案解析】A解析:

材料所问的是商前期屡次迁都,但是定都殷之后没有再迁都的原因,侧重点是定都之殷后没迁都的原因。

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的原因是自然灾害频发,洪水泛滥,黄河多次改道,再加上商朝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定都殷之后,盘庚采取开明的统治政策,人民安居乐业。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朝人民逐渐由游牧生活变成定居生活,商朝的政权也在不断的巩固。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农业的发展对政治的影响的准确理解。

【题文】2.韩非子警告君主:

权贵可以为平民提供庇护,而平民却是生产者与士兵的来源,这是很危险的。

为了杜绝此现象带来的危险,后世君主采取的措施是:

A.重农抑商B.盐铁专营C.废分封行郡县D.抑制兼并

【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答案解析】C解析:

韩非子这段话是警告君主要注意减少了形成另一种介于皇帝与个体臣民之间的权势集团,尤其是在宗族组织内形成这种集团的潜在可能性,实现国家对生产者的直接控制。

而杜绝这种现象,秦政府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不再分封诸侯王,实现了韩非子的思想。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政府决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的准确理解。

【题文】3.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

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

“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D.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制度

【答案解析】D解析:

从材料中可分析出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刺史,负责监督地方豪强、贪污受贿等,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上的控制。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汉武帝时期的刺史的作用的准确理解。

【题文】4.根据研究表明:

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兼并程度低的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东汉时期发生农民起义的地方基本上是现在的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而陕西、河南(两汉时期最富庶之地)一带极少发生农民起义。

据上述材料推断正确的结论是:

A.东汉时期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兼并程度较低

B.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直接关系

C.东汉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矛盾比较缓和

D.东汉时期人地矛盾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答案解析】B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陕西、河南等地,是两汉的基本经济区,是最富裕的地方,按上述观点推断,陕西、河南等地既然经济发达,也应该是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那农民起义也应该很多,而材料中反映的是陕西、河南等较少发生农民起义,与上述推断结论相矛盾,由此可见,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关系。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题文】5.马克思说:

“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

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④康德的“人非工具”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知识点】A1P1P2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焚书坑儒”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希腊先哲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改革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

【答案解析】C解析:

马克思的观点是指,统治阶级通常会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尤其是新的统治阶级上台,要推行自己的统治思想,来取代旧的统治思想。

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忠诚信义等等概念,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则是自由平等等等概念。

①中秦始皇注重推行法国家思想,建立封建专制统治;③④分别是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反封建专制统治,推行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

②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题文】6.据《国史大纲》记载:

“唐初不课盐,开元以下始课盐,天宝年间,盐每斗尚仅十钱,其后乃增至四十倍,天下之赋,盐税居半。

唐初无茶税,建中以下始税茶。

唐初无酒禁,广德以下始课酒。

唐初待工商优甚……其趋势自唐中叶以后而始变。

”这一重大政策转向:

A.导致之后的社会商业活动萎缩B.反映了专制政权对商业的控制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加剧了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

【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答案解析】B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唐政府对盐、茶、酒由不收税到收税,对工商者政策的改变,说明政府加强对商业的控制。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商业的发展的历程准确把握。

【题文】7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雨果指出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知识点】Q1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

【答案解析】D解析:

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在中国与西方的不同作用。

A项不符合材料“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比我们早”;B项违背这段材料的主旨──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阻碍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C项与材料不符。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的准确把握。

【题文】8.“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交给皇帝。

”利玛窦的话最有可能是针对:

A.秦始皇时代的三公九卿制度B.汉武帝时代的内外朝制度

C.明中期以后的内阁制度D.清前期形成的军机处制度

【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明内阁制度

【答案解析】C解析:

材料中“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和利玛窦生存的时代可分析出,这是明朝的内阁制。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明朝内阁制中内阁和皇帝之间的关系的正确理解。

【题文】9.“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

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

”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理论和逻辑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甲午战争D.辛亥革命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解析】B解析:

从材料中“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可以分析出工业革命的前后,世界最大的区分在于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经济近代化开始。

按这一逻辑来分析中国历史的分水岭,近代中国采取机器生产,经济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洋务运动的特点的准确把握。

【题文】10.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

《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

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

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知识点】C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答案解析】A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

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说明地方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权,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遭到破坏。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题文】11.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C.民族主义的高涨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知识点】R2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答案解析】C解析:

关键要抓住时间信息“1924年”。

1924年国民大革命开始,反帝爱国运动高涨,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的一面相吻合,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运动的作用和进步意义。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1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B项;当时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不同时期的民族主义的含义的正确理解。

【题文】12.梁启超说:

“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由此看来,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之所以结果迥异,中国方面主要的背景因素是:

A.领导抗战的不再是腐朽的政治集团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全民族抗战

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D.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敌我力量对比变化

【知识点】C1C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抗日战争

【答案解析】B解析:

从材料中“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可分析出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统治的腐朽。

而抗日战争则是中国取得胜利,从背景上分析,主要是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的准确把握。

【题文】13.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有刊文评论时事:

“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

”上述评论反映出:

A.女性获得解放,实现男女平等B.民族工业发展,雇佣关系出现

C.近代工业兴起,冲击传统观念D.报刊业随近代工业兴起而发展

【知识点】L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答案解析】C解析:

材料中“女工种种丑态,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说明是工业文明给中国的传统观念带来的冲击,C项正确,A项说法明显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题文】14.1958年,《人民日报》在春节前发表社论《打破常规过春节》:

“每逢春节前后,总要发生生产企业中出勤率或多或少较低和交通运输严重拥挤的情况.....能不回家就不回去,能迟回家的就不早回。

一切了为了建设社会主义。

”根据上述材料推断:

A.建国初期交通建设比较滞后B.企业全力完成一五计划

C.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D.国家号召革新社会风俗

【知识点】K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解析】A解析:

从材料中“交通运输严重拥挤的情况”“能不回家就不回去,能迟回家的就不早回”可分析出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题文】15.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四大城市群的城市数增加曲线图,其中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数在1980年以后增加迅速,主要原因是

A.历史原因B.地理因素C.政策因素D.国际环境

【知识点】K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答案解析】C解析:

从图表中可分析出,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数在1980年以后增加迅速,这与国家政策密不可分。

1980年,我国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其中深圳珠海均位于珠江三角洲。

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表关键信息的准确分析,并对我国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的准确记忆。

【题文】16.20世纪50年代,中国“红专学校各处可见,聘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一五”计划重视工业化建设B.“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C.“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知识点】K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答案解析】C解析:

依据材料“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可知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了实际,盲目求快、求多,应为左倾错误的影响所致。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1958年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思想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思想理论的正确理解。

【题文】17.罗马人认为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携带它自己的法律,因此设立专门的法庭来审理涉及外国人的案件。

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使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

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万国法包括了其他民族的所有法律B.万国法仅包括能普遍使用的法律原则

C.万国法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由民D.在罗马犯罪的外邦人用本邦法律审判

【知识点】A3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答案解析】C解析:

从材料中可分出,《万国法》是罗马人调节帝国扩张过程中的新矛盾的,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对《万国法》的准确分析、理解。

【题文】18.一位宗教领袖论教堂:

“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

……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他的家。

即便是金碧辉煌的教堂,祂(上帝的代称)如不在那里说话,就说明祂不住那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要简化宗教仪式B.信仰即可得救

C.否定教会的权力D.上帝无处不在

【知识点】P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希腊先哲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答案解析】B解析:

从材料中可分析出,不论祷告选择哪个地方,只要相信上帝在那里,即信仰即可得救。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信仰得救论的准确理解。

【题文】19.钱承旦说:

“‘光荣革命’建立起一个以议会为工具进行统治的多元寡头政府制度,操纵这个政权的是一二百个贵族,他们是乡绅地主和大商人集团的联盟。

”以上材料说明:

A.光荣革命并没有带来社会的巨变B.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超过了王权

C.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寡头政治D.光荣革命使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知识点】B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答案解析】A解析:

从材料中“‘光荣革命’建立起一个以议会为工具进行统治的多元寡头政府制度,操纵这个政权的是一二百个贵族,他们是乡绅地主和大商人集团的联盟。

”可分析出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之间的妥协。

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王权与议会权力的关系,C项不符合英国的政治体制,材料只是强调光荣革命之后的英国政治的特征,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对英国光荣革命的正确解读。

【题文】20.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

“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

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

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内外政局的平稳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一步确立

C.生产力的巨大飞跃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知识点】I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

【答案解析】C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英国在1830年期间的趋势是越来越富裕,国家越来越强。

这主要是工业革命带来的,C项正确。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B项错误;国际局势并不太平,资本主义侵略战争不断,A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D项错误。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关键的时间信息,并对1830年前后英国发展状况的准确分析。

【题文】21.到了1971年上半年,美国的过度支出导致了它只剩下了11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这时的欧洲已经积累了500亿美元的黄金。

结果这一年里外国人一片惶恐,纷纷涌入银行将美元兑换成黄金。

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源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美国的黄金支出大大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复苏

C.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能够继续支持无条件的黄金兑换

D.美元与黄金挂钩不利于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知识点】N1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解析】B解析:

通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运作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基础的。

由于国家之间总是以一盎司35美元的价格来兑换黄金,因此美元被认为“和黄金一样好”。

美国随时向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它们所需要的美元,开始是通过对欧洲进行援助的马歇尔计划,然后是通过在20世纪50、60年代不断地向海外支出超过进账的美元,从而导致材料中所出现的状况。

由此可知美国过度支出美元对欧洲的经济复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布雷顿森林体制的相关内容的准确把握。

【题文】22.一名俄罗斯学者曾提出:

“在过去长达10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经从两个国家集团的对抗转向另一种对抗——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其它所有人的对抗。

而且,越是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越是尖锐。

”这一言论:

A.指出美国单极主义战略造成世界动荡

B.错误的将当今世界局势归纳为两极对抗

C.最有可能发表于二十一世纪初期

D.忽视了美国与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

【知识点】G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答案解析】A解析:

材料中“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人的对抗”是因为“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导致与其他国家关系紧张,A项表述符合题意。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题文】23.美国学者扎卡里亚曾指出,过去500年内,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权力转移:

第一次转移是15世纪西欧的崛起,第二次是美国的崛起,第三次是当下正发生的“他者的崛起”。

关于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次转移缩小了东西方文明的差距

B.第二次转移发生于18世纪

C.第三次转移导致了恐怖主义等严重社会问题

D.第三次转移促进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知识点】G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答案解析】D解析:

材料中的“第一次转移”是指新航的开辟,殖民扩张,西欧的崛起,从而使东方从属于西方,A项中“缩小”说法有误;“第二次”是从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美国的崛起。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9世纪60、70年代,B项时间错误;“第三次”是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呈现,D项正确。

C项说法有误。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的三次转移的正确解读,并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的准确把握。

【题文】24.“总之(画家关注的)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光线所演绎出的“悲喜剧”……“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

与上述评价最符合的绘画作品是

A.《自由引导人民》B.《拾穗者》

C.《向日葵》D.《镜子前的少女》

【知识点】S3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文学艺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答案解析】C解析:

由题干中“光线所演绎出的悲喜剧”“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强调光与色的结合符合印象主义绘画的特点,A项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B项米勒现实主义作品;C项是梵高印象主义作品;D项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风格。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近现代艺术作品的绘画风格的准确理解。

二、非选择题(共3题,25题20分,26题14分,27题16分,共52分)

【题文】I1H2

材料二洪亮吉(1746—1809)的人口思想主要体现在《治平篇》和《生计篇》中,他提出古代人生活的“饥寒界线”。

中国传统社会中,儒生将维护宗族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职责,对“治生”等经济活动鄙夷不屑,消极无为。

洪亮吉却能以人口增殖的角度给一个家庭算经济账,进而推及整个社会,看到了盛世下潜在的人口危机。

中华传统生育文化的特点只是看到了其中人是生产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