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3517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完美版.docx

古代汉语完美版

2008-2009学年度《古代漢語》復習大綱

一、通論部分

(一)緒論

1.古代漢語主要分爲哪兩大體係?

這兩大體係各以什麽時代的口語為基礎?

文言: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

近代汉语:

以唐代以后的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又称古白话。

2.以古籍詞義及註釋爲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是什麽?

词汇学和训诂学

3.以古音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是什麽?

音韻学

4.分別列舉出你熟悉的古代作品中使用文言文和古白話的作品的例子

屈原的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言文)

《口技》: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古白话)

(二)文字部分

5.什麽叫“六書”?

其具體名稱是什麽?

六书是六种汉字写词的方法,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和形声。

6.按不同方法出現年代的先後排列六書的次序。

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

7.“六書”理論是誰提出的?

是根據漢字的什麽字體概括出來的?

是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根据以小篆为代表的古文字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8.“六書”中有哪些是造字方法?

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形声

9.漢字的形體結構可分爲哪四類?

象形、指事、会意、假借

10.根據掌握的漢字知識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

從字體結構角度看,由於轉注、形聲兩種寫詞、造字方法所產生的漢字,字體結構都是半形半聲(部分表意、部分表音),因此古漢字的字體結構分析一般只有“四書”。

11.按古人的説法,“文”與“字”的區別是什麽?

“四書”中哪些屬於“文”,哪些屬於“字”。

古人认为文与字的区别是“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四书中,象形、指事为文,会意、形声为字。

12.“六書”中最早出現的、同時也是其他造字方法的基礎的是什麽?

象形

13.指事字與象形字最大的區別是什麽?

与象形法相比,运用了纯抽象符号来记词,这是指事与象形的最大区别。

14.利用原有的漢字來記錄新詞的寫詞法是什麽?

假借

15.形聲造字法是在什麽寫詞法的基礎上得到啓發而發展出來的?

转注写词法

16.用“轉注”寫詞法造出來的漢字,從形體結構分析,與其他“五書”中的哪一類相同?

用转注写词法造成的新字,结构上都是半形半声,因此从形体结构上分析与形声字相同。

 

17.運用掌握的知識解決古籍閲讀、古語運用中遇到的用字歧異問題。

古籍中汉字使用的奇异现象,大致有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和本借字问题。

古今字是反映一个词在不同时期写法的变化,是今字代替古字的部分(或全部)职能。

异体字是反映一个词在相同时期的写法的歧义,异体字之间可以无条件通用。

繁简字是反映一个词不同写法的笔画数量的差异,简体字一般可以代替繁体字,但某个繁体字不一定能代替简体字。

本借字是反映一个词的本来写法和临时借用的同音词的写法的差异,是古人写的“别字”。

(个人认为这题的题目是老师让我们能掌握下这些歧义现象,出个字能辨别出它是什么字而已。

18.什麽叫古今字?

古今字產生的原因是什麽?

請舉出兩個以上古今字的例子。

定义:

古今字是指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不同的字,包括先产生的古字和后产生的今字。

原因:

文字的多义现象,使人们造出新字分担古字的部分词义。

A:

因假借而使汉字增加了假借义。

B:

因引申而使汉字增加了引申意。

例:

坐和座、大和太、气和乞

19.什麽叫異體字?

異體字與通用字有何區別?

定义:

异体字是在同一时期里,构型不同而读音和记词的职能完全相同的字。

区别:

通用字是在部分意义上通用、但不能完全替代的字,异体字是同一时期里构型不同而读音和记词的职能完全相同具有时代性的字。

20.通假字與假借字有何區別?

請各擧例説明。

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字是“本无其字”

例:

“蚤起”的“蚤”是通假字,它本来的正字应该是“早”,“蚤”是借用来记录早晨意的,属于本有其字的通假。

而“来”字本是小麦义的专造字,假借来记录“到来”的“来”,这种假借是属于本无其字的假借,因为就“来往”的“来”说,它只能写作“来”字,初次之外别无什么本字可写——本来就没替来往的来造专字啊。

21.通假字成立的主要條件是什麽?

音同音近(音同音近,指的是古音相同或相近,而非现代因相同、相近),这是通假字成立的最基本的条件。

22通假字可以從哪四個方面加以考察?

从字音考察,从字义考察,从字形考察,从例证考察。

23.正確認識繁簡字,能夠糾正因使用電腦繁簡轉換功能而導致的錯別字。

(三)詞彙部分

24.古代漢語的詞彙有何特點?

单音词为主

25.探求詞的本義有何意義?

☐執簡馭繁掌握詞義

☐加深對詞義文意的理解

☐識別古書文字訓詁的錯誤

26.探求詞的本義的方法是什麽?

了解字形+寻求书证

27.辨析古今同形但意義不同的詞語

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孩子,现代指妻子。

28.叠字與叠詞有何區別?

請各擧2例。

叠字:

纯粹记音,与字义没有联系。

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叠词:

词的重叠运用,与字义有联系。

例:

其雨其雨,出日。

风雨凄凄,鸡鸣。

29.連綿詞有何特點?

以声表义,不可拆开解释。

常有声、韻联系。

一词多形现象很常见。

30.連綿詞可分爲哪四种類型?

双声连绵词、叠韻连绵词、双声兼叠韻连绵词、既非双声又非叠韻连绵词。

(四)語法部分

31.掌握名詞作狀語的幾種用法及其翻譯。

32.掌握時間名詞作狀語的用法及其翻譯。

33.辨析活用作動詞的名詞,並能準確翻譯。

34.辨析活用作動詞的形容詞,並能準確翻譯。

35.掌握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並能準確翻譯。

36.掌握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並能準確翻譯。

37.掌握文言文判斷句的特點,並能將這一知識運用于古文翻譯之中。

38.掌握文言文被動句的幾種形式,並能將這一知識運用于古文翻譯之中。

39.掌握文言文賓語前置句的三种常見類型,並能將這一知識運用于古文翻譯之中。

A.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B.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C.用“是”、“之”幫助賓

語前置。

40.掌握10個常見多義虛詞的常用意義和用法,並能據以辨析其在文句中的意義、用法。

(五)古籍部分

41.從載體角度看,中國古籍可分爲哪幾種類型?

以甲骨为载体的古籍、以金石为载体的古籍、以简牍为载体的古籍、以缣帛为载体的古籍、以纸张为载体的古籍。

42.紙本古籍最早的裝訂形式是什麽?

最常用的裝訂形式又是什麽?

哪一種裝訂形式是從國外引進的?

最早的是简册装、最常用的是卷轴装、梵夹装是从国外引进的。

43.了解“版本”一詞的含義的變化。

“版本”一词出现于宋初,原指雕版印刷的书籍,与“写本”相对。

此后涵义逐渐扩大,开始用来泛指“一书经过多次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书籍的各种特征:

如书写或印刷的形式、版次、字体、行款、墨色、装订情况,出版的年代、地点,内容的增删修改,以及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如藏书印记、题识、批校等),都属于版本的范畴。

44.掌握古籍分類的“四分法”的具體分類名稱及其次序。

经、史、子、集(按顺序)

45.按照“四分法”,下列古籍應該分別屬於哪一部:

(1)語言文字學類古籍(经)

(2)人物傳記類古籍(史)(3)古典小説(子)(4)古代詩詞(集)

46.古籍整理共有七種形式,根據古籍整理工作的具體内容,判斷其屬於七種形式中的哪一種。

•编订(重编成书)

•校勘(校核以纠正或指出原版古籍的各种错漏)

•标点(断句,增加标点符号)

•注释(注释原文词句、文意)

•今译(以当代语体文翻译古籍原文)

•辑佚(将已经亡佚的古籍散见于其它材料中的段落、语句等收集编撰成书)

•辨伪(辨别考证古籍作者、时代、原文的真伪)

(六)古注部分

47.了解古籍注釋的五種類型

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音义类。

48.明瞭每种古籍註釋類型的主要特點

传注类:

传注类注释,多以解释词义为主要内容。

章句类:

以分析、串讲古书意旨、句意为主要内容

义疏类:

以兼注正文和前人旧注为特点

集解类:

以汇集诸家注释为特点

音义类:

以注音为主,兼有简单释义,并指出不同版本异文。

49.了解古籍注釋的10個方面的内容,根據根據古注的具體文字,判斷分析其屬於哪一方面的內容

辨正文字、解释词语、确定句读、串讲句意、阐明章旨、分析语法、申述修辞、考稽古实、说明典礼、发凡起例。

50.掌握下列古代註釋術語的用途,並能理解其註釋意圖:

(1)讀為;讀曰;讀如;讀若(辨字方面)

(2)如字(注音方面)

(3)某某反;某某切(注音方面)

(4)某貌;某某之貌(释义方面)

(5)所以某某也;所以某某者(释义方面)

(6)渾言,析言;散言,對言;散文,對文(释义方面)

(7)當有(校勘方面)

(8)當作;當為(校勘方面)

(9)當衍;疑衍;不必有(校勘方面)

(10)互乙(校勘方面)

(11)或為;一作;本又作;本或作;本亦作;一本作(校勘方面)

51.掌握根據古書的反切拼讀注音的方法

反切法事一种用两个汉字为一个被注字注音的方法。

反切法的拼音规则是:

上字取声,下字取韻、调。

二、文選部分

(一)《晉靈公不君》

1.解釋下列詞語(紅色字體者;前面括號中數字表示第幾段,下同)

①A.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墻

君:

名作动,行国君之道

敛:

赋税

彫:

画,绘饰

B.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

胹:

燉、煮

寘:

放置,安置

诸:

兼词,“之于”

C.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之:

代词,这里活用来表示第一人称复数“我们”

D.不入,則子繼之

之:

代词,这里活用来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我”

E.三進及溜

溜:

通“霤”,这里指屋檐下

F.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靡:

否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没有谁

鲜:

克:

G.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

固:

保障

H.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

職:

通“適”,偶然

②A.猶不改,宣子驟諫

骤:

屡次

B.公患之,使鉏麑賊之

患:

厌恶

使:

贼:

C.盛服將朝

服:

穿,着

③A.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

饮:

使---饮,给---喝,使动用法

B.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

右:

指车右,即骖乘。

趨:

快步走

C.公嗾夫獒焉

嗾:

本义是唤狗声,这里作动词用,表示“发声唤狗”

D.提彌明死之

死:

为动用法,为----死

④A.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

田:

后来写作“畋”,打猎

舍:

住宿

B.食之,舍其半

食:

使动用法,使----食,给----吃

C.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宦:

做贵族的奴仆

D.今近焉,請以遺之

遗:

赠送

E.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

簞:

古代盛饭用的竹筐。

食:

寘:

放,装

诸:

兼词,“之于”

F.既而與為公介

既而:

不久

舆:

参加

介:

通“甲”,甲士

G.遂自亡也

亡:

逃亡

⑤A.宣子未出山而復

復:

返回

B.亡不越竟,反不討賊

竟:

后来写作“境”,国境。

反:

后来写作“返”,返回。

C.我之懷矣,自詒伊戚

詒:

通“贻”,给

伊:

指示代词,此,这

戚:

忧伤。

⑥A.書法不隱

书法:

据法而书;法:

原则,这里指古代史官所共同遵循的记事原则。

B.為法受惡

受恶:

蒙受恶名

2.辨析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

①A.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古今字,今是“避”,躲避。

B.三進及溜,而後視之。

通假字,通“霤”,这里指屋檐下

C.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

通“適”,偶然

④A.初,宣子田於首山。

田:

后来写作“畋”,打猎

B.食之,舍其半。

住宿

C.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

通“甲”,甲士

⑤A.大史書曰:

趙盾弑其君。

后来写作“太”官名,专管记载国家大事。

B.亡不越竟,反不討賊。

竟:

后来写作“境”国境

反:

后来写作“返”,返回

C.烏呼!

我之懷矣,自詒伊慼。

乌:

通“呜”语气词

詒:

通“贻”给

3.辨析下列句子中的語法現象

①A.晉霛公不君。

名词做动词,行国君之道

B.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宾语前置,之此处活用表示第一人称复数“我们”

C.不入,則子繼之。

代词,这里活用为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我”

④A.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

使动用法,使---饮,给---喝

B.食之,舍其半。

使动用法,使---食,给---吃

C.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

古代盛饭用的竹筐

D.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使动用法,使---免于

⑤A.烏呼!

“我之懷矣,自詒伊慼”,其我之謂矣。

宾语前置,说的就是我,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辨析下列虛詞在文句中的意義和用法

(1)之

①殺之,寘諸畚(代词,代厨师)/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代词,这里活用来表示第一人称复数“我们”)/不入,則子繼之(代词,这里活用来表示第一人称单数“我”)/三進及溜,而後視之(代词,代士季)/吾知所過矣,將改之(代词,带所犯错误)/豈惟群臣賴之(语气助词,用于动词后面舒缓语气)/惟仲山甫補之(代天子没尽职的地方)

②公患之,使鉏麑賊之(两个之都是代指赵盾)/不忘恭敬,民之主也(结构助词,的)/賊民之主,不忠(结构助词,的)/棄君之命,不信(结构助词,的)

③伏甲將攻之(代赵盾)/其右提彌明知之(指示代词,代晋灵公埋伏武士准备杀赵盾这件事)/明搏而殺之(代彌明死)/提彌明死之(代词,代赵盾)

④食之,舍其半(代词,代灵辄)/問之(代灵辄),曰: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结构助词,的)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代灵辄母亲)/使盡之(代食物),而為之(代词,代灵辄)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代灵辄)/對曰:

“翳桑之餓人也。

”(结构助词,的)

⑤我之懷矣,自詒伊戚(结构助词,的)/其我之謂矣(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董狐,古之良史也(结构助词,的)/趙盾,古之良大夫也(判断句,是古代的好大夫

(2)為

①而為之簞食與肉(给)/既而與為公介(当,做)

⑥為法受惡(因为)

(3)于(於)

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在)

④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两个于都是在、到的意思)

⑤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在)/以示於朝(到,向)

(4)以

①厚斂以彫牆(连词,连接手段与目的,来,用来)/使婦人載以過朝(连词,来)

③遂扶以下

④今近焉,請以遺之(把)/寘諸橐以與之(连词,来)/倒戟以禦公徒(来)

⑤以示於朝(把)

(5)其

①而觀其辟丸也(人们)/趙盾、士季見其手(代厨子),問其故而患之(代厨子被杀这件事)

③其右提彌明知之(代赵盾,赵盾的)

④見靈輒餓,問其病(代灵辄)/食之,舍其半(代食物)/問其名居,不告而退(代灵辄)

⑤趙盾弑其君(他的)/其我之謂矣(大概)

(6)乃

⑥惜也,越竟乃免。

(就)

(7)而

①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来)/問其故而患之(表递进,并且)/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表转折,却)/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才)/稽首而對曰(连接状语和谓语,表修饰,译为“地”)/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②尚早,坐而假寐(表顺承,就,然后)/麑退,歎而言曰(表顺承)/觸槐而死(表顺承,然后)

③明搏而殺之(表结果)

④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并且)/問其名居,不告而退(就)

⑤宣子未出山而復(就)/非子而誰(又是)

(8)者

①則能補過者鮮矣(----的人)

(9)所

①吾知所過矣/(结构助词,所字结构)

(10)則

①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那么)/不入,則子繼之(那么,然后)/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那么)/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那么)

5.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修辭現象

③伏甲將攻之借代,铠甲,借代穿戴铠甲的武士

6.翻譯下列文段(紅色字體者):

①晉靈公不君。

厚斂以彫牆。

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宰夫胹熊蹯不孰,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

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

將諫,士季曰: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

”三進及溜,而後視之。

曰:

“吾知所過矣,將改之。

”稽首而對曰:

“人誰無過!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詩曰: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

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

又曰:

‘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

’能補過也。

君能補過,袞不廢矣。

(翻译:

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

“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

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

”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

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

“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

”士季叩头答道:

“哪个人没有过错呢?

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诗经》上说:

‘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

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就是国家的保障,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

《诗经》又说:

“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

”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

②猶不改。

宦子驟諫。

公患之,使鉏麑賊之。

晨往,寢門癖矣。

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

麑退,歎而言曰: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

有一於此,不如死也。

”觸槐而死。

③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

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

“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

”遂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

明搏而殺之。

盾曰:

“棄人用犬,雖猛何為!

”鬥且出。

提彌明死之。

④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

見靈輒餓,問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

問之,曰: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今近焉,請以遺之。

”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

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問何故,對曰:

“翳桑之餓人也。

”問其名居,不告而退。

──遂自亡也。

⑤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

宣子未出山而復。

大史書曰:

“趙盾弑其君。

”以示於朝。

宣子曰:

“不然。

”對曰:

“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宣子曰:

“烏呼!

‘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

(翻译:

太史(董狐)记载说:

“赵盾弑其君。

”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

赵盾说:

“不是这样。

”太史回答说:

“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

”赵盾说:

“唉!

《诗经》说:

‘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

’大概是说我吧!

”)

孔子曰:

“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趙盾,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

惜也,越竟乃免。

(二)《魯仲連義不帝秦》

1.解釋下列詞語(紅色字體者;前面括號中數字表示第幾段,下同)

①A.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

(派遣)

  B.魏王使客將軍新垣衍間入邯鄲(悄悄地,偷偷地)

C.因平原君謂趙王曰(通过)

D.前與齊湣王爭強為帝,已而復歸帝,以齊故。

已而:

不就

以:

E.今齊湣王已益弱。

(逐渐)

F.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

(如果)

②A.此時魯仲連適游趙,會秦圍趙。

適:

到---去

会:

遇见

B.“始吾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

(认为---是)

C.“勝請為召而見之於先生。

”(使之见)

D.使事有職。

吾不願見魯連先生也。

(出使)

③A.世以鮑焦無從容而死者,皆非也

以:

认为

从容:

宽阔的胸襟,雅量

B.今眾人不知,則為一身。

(个人)

C.彼秦,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通“尚”,崇尚,注重)

D.權使其士,虜使其民。

(奴隶)

E.彼則肆然而為帝(假设连词,如果)

F.過而遂正於天下

过:

甚至

正:

通“政”,执政

G.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投入,跳进)

H.齊、楚則固助之矣(本来)

I.燕,則吾請以從矣。

(以为,认为)

J.若乃梁,則吾乃梁人也(至于)

K.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

(假使)

L.率天下諸侯而朝周。

(朝拜)

M.周貧且微,諸侯莫朝.(弱小)

N.居歲餘,周烈王崩,諸侯皆弔。

居:

过了弔:

弔丧

O.赴于齊曰:

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赴:

后来写作“讣”,讣告,报丧

坼:

裂开

P.東蕃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斱之。

(同“斫”,斩)

Q.而母,婢也!

(然而)

R.卒為天下笑(最终被)

S.誠不忍其求也(实在)

T.彼天子固然,其無足怪。

固:

本来

其:

那么,恐怕

④A.先生獨未見夫僕乎(偏偏)

B.寧力不勝,智不若耶?

宁:

难道

若:

如,比得上

C.固也。

待吾言之(本来,当然)

D.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紂。

子:

女儿

好:

貌美

E.紂以為惡,醢鬼侯。

恶:

醢:

将人剁成肉酱

F.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疾:

激烈

脯:

将----剁成肉脯

G.曷為與人俱稱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⑤A.齊閔王將之魯,夷維子執策而從。

之:

前往,去

策:

马鞭

B.天子巡狩,諸侯避舍。

巡狩:

天子巡察诸侯国

避舍:

让出宫室,避居于外

C.納於筦鍵,攝衽抱几,視膳於堂下。

筦鍵:

钥匙,筦:

通“管”

衽:

衣襟

视:

照料,照看

D.魯人投其籥,不果納。

投:

插下

不果:

终于没有,到底没有

E.將之薛,假塗于鄒。

(借)

F.夷維子謂鄒之孤曰:

‘天子弔,主人必將倍殯柩

孤:

父死则子称“孤”这里指已故鄒君之子

倍:

通“背”

G.俱據萬乘之國,交有稱王之名。

(互相,彼此)

⑥A.且秦無已而帝,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

已:

止,阻止

且:

B.彼將奪其所謂不肖而予其所謂賢(认为)

C.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处:

已:

止,了结,完事

D.於是辛垣衍起,再拜謝曰

再:

第二次

拜:

跪拜

谢:

道歉

⑦A.秦將聞之,為郤軍五十里。

(当做“却”,撤退,退却)

B.適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秦軍引而去。

(撤退,退却)

C.以千金為魯連壽。

(通“酬”报酬)

D.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

(若,如果)

2.辨析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

①A.秦所以急圍趙者,前與齊湣王爭強為帝

③A.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通“尚”,崇尚,注重)

B.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於天下。

(通“政”,执政)

C.居歲餘,周烈王崩,諸侯皆弔。

(弔丧)

D.周怒,赴於齊曰:

‘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后来写作“讣”讣告,报丧)

E.東蕃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斮之。

(同“斫”,斩)

④A.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通“辩”

B.文王聞之,喟然而歎。

(通“叹”,感叹)

⑤A.天子巡狩,諸侯避舍,納於筦鍵。

(通“管”)

B.魯人投其籥,不果納。

(通“”,竖插的门闩)

C.將之薛,假塗于鄒。

D.天子弔,主人必將倍殯柩。

(通“背”)

⑥A.彼將奪其所謂不肖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