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代词副词.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430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代词副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代汉语代词副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代汉语代词副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代汉语代词副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代汉语代词副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古代汉语代词副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古代汉语代词副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代词副词.docx

《古代汉语代词副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代词副词.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代词副词.docx

代词

一、代词的特点和学习要求

代词是具有称代和指示作用的一个特殊词类。

又叫“指代词”。

它数量少,用法复杂,可替代多种词类,具有多种语法功能,大体分为体词性代词和谓词性代词。

前者和名词、数量词功能接近;后者和动词、形容词、副词功能接近。

现在一般按意义和作用把代词分为三类: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和部分指示代词、部分疑问代词,具有体词功能,是体词性代词;部分指示代词、部分疑问代词,具有谓词功能,是谓词性代词。

代词不仅代词,也可代词组、句子或语段,并有好多活用情况。

古代汉语代词同现代汉语代词比较,差异很大。

学习古代汉语代词,一要知道有哪些类,每类包括哪些词;二要知道他们是体词性还是谓词性,在句子中做什么句子成分;三要知道相当于现代汉语什么词,如何对译。

二、代词分类

(一)人称代词:

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和反身自称之分1.第一人称:

吾、余、予、我、朕、台(yi2)昂(ang2)

(1)他日我曰:

“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

”(《左·子产论尹何为邑》

(2)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先秦一般人都可用“朕”,秦始皇起“朕”成为帝王自己的专称)

(3)曰“余病矣。

”(《左·鞌之战》)

2.第二人称:

汝、女(ru3)尔、若、而、乃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左·齐桓公伐楚》)

(2)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

(《国语·勾践灭吴》)(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宣十五年》)(4)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史·陈涉起义》)(5)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

(《史·平原君列传》)(6)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

3.第三人称:

之、其、厥、彼

(1)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左·僖三十二年》)(其:

师之;它的)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左·庄十年》)

(3)射其元王,中厥目。

(《左·成十六年》)

(4)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庄十年》)

秦汉以前,“其”只用作定语;“之”只用作宾语。

魏晋以后,“其”也偶作主语、宾语或兼语;如:

“其若见问,当作依违答之”(《宋书·刘劭传》)“修德使其来,羁縻故不绝”。

(杜甫《留花门》)(“之”不作主语,古汉语语意上该用第三人称的地方,就只好:

一是重复所称代的人名,如: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左·襄十五年》)二是省略主语,如“使子路反见之。

[子路]至。

则[丈人]行矣。

”(《论语·子路从而后》)

4.反身代词:

自、己、身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三十三年》)(自:

自己,作主语。

注意:

要与作状语的副词“自”区别比较:

“汤自把斧钺以伐昆吾。

”)(《史·殷本纪》)意义上,代词:

自己;副词:

亲自。

句子成分,代词作主语,副词作状语。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身:

自己,我,作主语。

注意:

要与作状语的副词“身”区别,“秦王身问之:

‘子,孰谁也’?

”(《战国策·楚策》)意义上,代词:

自己;副词:

亲自。

句中成分,代作主语,副作状语。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有两种情况要注意:

一是,没有单复数之分,是表单数还是复数,由上下文语境决定。

如:

“吾与汝(儿孙们)毕力平险。

”(《列子·汤问》)“若(你们:

三老、官属、豪长者)皆罢去归矣”。

(《史·西门豹治邺》)一、二人称后可加“

侪”、“曹”、“属”、“辈”,表示“一般人”,大体相当现汉的“们”,但“们”是词缀,“侪”“曹”等是词,意义实在。

二是,表敬称的“子、吾子、君、公、先生、足下、左右、执事、陛下、殿下、阁下”、谦称的“愚、小人、臣、仆、妾、走、孤、寡人、不谷”,都有称代作用,但不是代词,而是名词。

(二)指示代词:

有近指、远指、旁指、无定指、逐指、特殊指代之分

1.近指:

此、是、斯、兹、之、尔、然(相当于现汉:

这、这个、这样)

(1)是吾师也。

(《左·襄三十一年》)(是:

这。

做主语)

(2)之二虫又何知?

(《庄子·逍遥游》)(之:

这。

做定语)

2.远指:

夫、彼、其(相当于现汉:

,那、那个、那样)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范仲淹《岳阳楼记》)(夫:

那)

(2)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其:

那只,那种)

3.旁指:

他、它、佗(相当于现汉:

别的,其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4.无定指:

或(现:

有人,有的)莫(现:

没有人,没有的)

(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史·陈涉起义》)

(2)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墨子·公输》)

5.特殊指代:

者、所

“者”、“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它们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的后面或前面,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有的语法书认为他们是“助词”

A.动、形词(或动、形词组)+者=名词性词组:

(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欧阳修《醉翁亭记》)(负者:

背东西的人;行者:

走路的人)

(2)大者王,小者侯。

(《汉书·高帝纪》)(大者:

官大的人;小者:

官小的人)

(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史·鸿门宴》)(先破秦入咸阳者:

最先攻破秦朝进入咸阳的人)

(4)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

(《后汉书·光武纪》)(天下能为兵法者:

天下能研究撰写兵法的人)

B.数词或时间词+者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

(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论语·颜渊》)(三者:

三种)

(2)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韩非子·五蠹》)(古者:

古时候)

C.所+动(动词词组)=名词性词组: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左·庄十年》)(所安:

安身的东西)

(2)民无所依。

(《左·晏婴论季世》)(所依:

依靠的人)

D.“所”字结构与“者”字结构,在表意上的区别:

所闻:

听到的事——表行为的对象: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陶潜《桃花源记》)

闻者:

听到事的人——表行为的主动者“: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

E.“所”字结构可以有如下变格,而语意基本相同:

(1)所+动:

所食(吃的东西)

(2)所+动+者:

所食者(吃的那个东西)

(3)施动+之+所+动:

民之所食(百姓吃的那个东西)

(4)所+动+之+受事:

所食之粟(吃的小米)

F.所+介+动词组:

表示跟动词相关的原因、处所、时间、手段、对象等:

(1)魏王所以贵张子者,欲得韩地也。

(《史·张仪列传》)(所以贵张子者:

尊重张仪的原因)

(2)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

(《孙子兵法·九地》)(所由入者:

进入的道路;所从归者:

后退的道路)

(三)疑问代词:

有代人、代物(或代原因、状态)之分:

1.代人:

谁、孰

(1)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左·僖四年》)

(2)父与夫孰亲?

(《左·桓十五年》)(孰:

谁)

2.代物(或代原因状态):

何、孰、安、焉、恶(wu1)、乌、、胡、奚、曷、

A代事物,作谓语、定语、或宾语:

(1).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

曰:

是何也?

曰:

无何也(。

《荀子·天论》)(是何也:

这是什么原因呢;无何也:

没有什么原因)

(2)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齐桓公伐楚》)(何城:

什么样的城)

(3)大王来何操?

(《史·鸿门宴》)(何操:

带来什么东西)

(4)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礼记·檀弓上》)(安仰:

仰望什么东西)

(5)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离娄上》)(焉往:

往哪里去)

B.代原因、状态,作状语。

注意作状语与作前置宾语的区别:

从意义上看:

作宾语,代事物,译为“为什么”,“哪里”;作状语,代原因、状态,译为“为什么”“、怎么”:

(1)弟子何久也?

(《史·西门豹治邺》)(何久:

怎么进去那么久)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史·鸿门宴》)(安足辞:

怎么值得推辞)(3)且焉置土石?

(《列子·汤问》)(焉置:

怎么堆放,往哪里堆放)

副词

一、副词的特点及掌握方法

(一)特点

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

“实”是指它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数量、情态、语气、否定、谦敬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作状语,同“实词”有共同之处;“虚”是指它意义较虚,不能表示实物、实事、实情,同时又只能作次要成分状语,而不能作主、谓、宾,也不能作定语。

副词在整个虚词中占的比例最大,约在半数以上;用法也较复杂,大类下还分小类,小类下还分次小类。

(二)掌握方法

掌握副词,要求抓住四点:

第一,根据作状语和在句中的位置,能识别其词性为副词;第二,根据句意能分辨修饰的角度:

或程度或范围或时间……;第三,具体理解,如是程度副词,是程度深,还是稍深,还是加深;第四,同现代汉语对应,应该如何对译。

二、副词分类

(一)程度副词:

程度有“深”、“稍深”、“加深”之分:

1.深:

甚、良、至、极,绝、大、深、特、最、颇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巫峡》)(良:

很)

(2)商君治秦,法令至行。

(《战国策·秦策》)(至:

最)

(3)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袁盎列传》(颇:

很)

2.稍深:

略、少(shao3)、小、颇、差

(1)辅之以晋,可以少安。

(《左·僖五年》)(少:

略)

(2)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刘敬叔孙通列传》(颇:

略,稍微)

3.加深:

益、愈、滋、更、加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梁惠王上》(加:

更。

加少:

更少。

加多:

更多。

(2)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益:

更加)

(二)、范围副词:

范围有“总括”、“仅只”之分:

1.总括:

皆、尽、俱、凡、总、全、悉、都

(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三国志·诸葛亮传》)(凡:

总共)

(2)倾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文选·与吴质书》)(都:

总共)

2.仅止:

仅、但、徒、独、唯、只

“但”,古代汉语作限止义副词,和现代的“只”相当;现代汉语主要用作表转折的连词和“但”一样,表“只”义的副词还有“直、特、第、徒”等。

“仅”,义兼正反,有言少,表“只、才、刚够”之意,这和现代汉语一致;也有言多,表“几乎、将近、多达”之意,现代汉语已没有这种说法。

(1)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疲劳)尔。

(《三国志·华佗传》)(但:

只)

(2)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示儿》)(但:

只)

(3)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离娄上》)(徒:

只)

(4)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

(《史·乐毅列传》)(仅:

只、才)

(5)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

(《史·秦始皇本纪》)(仅:

只、才)

(三)时间副词:

时间有时段(过去、现在、将来),有时点(初始,终竟),有偶暂恒常(偶然、权且、恒常),有缓急(急促、缓慢),有接续(紧接、持续)之分。

1.过去:

既、已、曾(céng)、尝、向、业、业已

(1)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

(《史·孙膑》)(既:

已经、以后)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陶潜《桃花源记》)(向:

先前)

2.现在:

今、方、正、会、适、属

(1)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论语·季氏》)(方:

正当)

(2)会天大雨,道不通。

(《史·陈涉起义》)(会:

正好)

3.将来:

将、且、行、方、其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鸿门宴》)(且:

将)

(2)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左·僖二

4.初始:

初、始、本、故、方、适、才

(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论语·公冶长》)(始:

最初)

(2)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

(《史·刺客列传》)(故:

过去)

5.终竟:

终、竟、卒、迄

(1)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史·淮阴侯列传》)(竟:

终于,最后)

(2)杀成安君汦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

(同上)(卒:

最终)

6.偶然:

偶、或、傥、时、间(jiàn)间或

(1)又入水击蛟,蛟或沉或没。

(《世说新语·自新》)(或:

有时)

(2)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傥)见(现),是无世而不尝有之。

(《荀子·天论》)(党:

偶尔)

7.权且:

姑、聊、且、权、暂、姑且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左·郑伯克段于鄢》)(姑:

暂且)

(2)权停今年贡举。

(《宋史·太祖纪》)(权:

暂且)

8.恒常:

恒、常、素、雅、时、宿、向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陈涉起义》)(素:

平时,一向)

(2)雍齿雅不欲属沛公。

(《史·高祖本纪》)(雅:

素来)

9.急促:

忽、突、遽、骤、猝、急、暴、立

(1)公孙丞相以《春秋》说先帝,遽即三公。

(《盐铁论·刺复》)(遽:

很快)

(2)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

(《史·项羽本纪》)(暴:

突然)

10.缓慢:

渐、浸、稍(稍:

古代多表“逐渐”;后来也表“稍微”)

(1)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柳宗元《三戒》)(稍:

渐渐,逐渐)

(2)春秋之时,王道浸坏(《汉书·刑法志》)(浸:

渐渐)

11.紧接:

即、遂、乃、辄、旋、还(xuán)、既而

(1)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王维《渭城观猎》)(还:

立即)

(2)韩信已定临淄,遂东追(田)广,至高密西。

(《史·淮阴侯列传》)(遂:

就)

12.持续:

仍、犹、尚

(1)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左·文七年》(犹:

仍然)

(2)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左·宣二年》)(尚:

还)

(四)表数副词:

数有频数、重复、约数之分

1.频数:

数(shuò)、亟、频、仍、累、比、屡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史·陈涉起义》)(数:

一再)

(2)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苏轼《超然台记》)(比:

接连)

2.重复:

复、更、又、亦、再(再,多表两次、第二次,也表继续、不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曹刿论战》)(再:

第二次)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鹊楼》)(更:

再)

3.约数:

约、且、将、仅、可、几(jī)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列子·汤问》)(且:

将近)

(2)初守雎阳时,士卒仅万人。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仅:

将近,多达)

(五)情态副词:

情态有确定、估计、状态之分

1.确定:

必、信、诚、情、决、务、洵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诸葛亮《出师表》)(诚:

确实,真是)

(2)赏务速而后有功,罚务速而后有惩。

(柳宗元《断刑论》)(务:

一定要,务必)

2.估计:

盖、率(shuai4)虑、庶、大抵

(1)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盖:

大概,因为)

(2)古诗率以四言为体。

(挚虞《文章流别论》)(率:

一般)

3.状态:

自、漫、独、特、专、反、顾

(1)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史·李将军列传》)(自:

自然地)

(2)眼前碌碌谁知此,漫走丛祠乞丰年。

(陆游《南池》)(漫:

随意、随便)

(六)语气副词:

语气有反诘、测度、祈使、肯定之分

1.反诘:

岂(其)、宁、独、讵、庸、岂其

(1)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韩愈《答李翊书》)(其:

岂,难道)

(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史·魏公子列传》)(独:

难道)

2.测度:

盖、殆、其、无乃、得无

(1)城上有鸟,齐师其遁。

(《左·襄十八年》)(其:

大概)

(2)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国语·勾践灭吴》)(无乃:

恐怕、大概)

3.祈使:

唯,其,尚

(1)余必废之,何齐(同盟)之有?

唯君图之。

(《左·昭十三年》(唯:

请,希望)

(2)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

(《三国志·诸葛亮传》)(其:

可要)

4.肯定:

乃、盖、殆

(1)吾乃梁人也。

(《战国策·赵策三》)(乃:

就是)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盖:

大概)

(七)否定副词:

否定有叙述性否定、禁止性否定之分:

1.叙述性:

不、弗、未、非、否、罔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左·庄十年》)(弗:

不)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廉蔺列传》)(未:

没有)

2.禁止性:

勿、毋、无、莫、休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勿:

不要)

(2)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资治通鉴·献帝建安十三年》)(莫:

不要)

(八)谦敬副词:

有称人用敬称和称己用谦称之分:

1.敬称:

请、敬、谨、惠

(1)吾请无攻宋矣。

(《墨子·公输》)(请:

表敬意,不好译出)

(2)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

(《左·成十三年》)(惠:

表敬意,不好译出)

2.谦称:

伏、窃、忝、猥、敢

(1)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窃:

表谦卑,可译为“私下里”,也可不译)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猥:

表敬人、谦己,这里可译为“屈驾”)

(3)臣弟永宝,猥任定州。

(《资治通鉴·梁纪·武帝中大通六年》)(猥:

这里可译为“不称职地”)

(九)应对副词:

有肯定应对和否定应对之分:

1.肯定:

唯、诺、然

(1)楚襄王问于宋玉曰:

“先生其有遗行与?

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

“唯,

然,有之“。

(宋玉《对楚王问》)(唯:

嗯;然:

是。

(2)太后曰:

“诺。

恣君之所使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诺:

好,成)

2.否定:

否(不)

(1)“许子必先织布而后衣乎?

”曰:

“否。

许子衣褐。

”(《孟子·许行》)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

(十)指代性副词:

有自指、逐指、互指、偏指之分

1.自指:

自、身、躬、亲

(1)高祖自将。

(《史·蔺相国世家》)(自:

亲自)

(2)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

(《孟子·滕文公下》)(身:

亲自)

2.逐指:

各、每

四人前对,各言名姓。

(《史·留侯世家》(各:

每个人)

3.互指:

相、互、胥

(1)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相:

互相)

(2)兄弟婚姻,无胥远矣。

(《诗·小雅·角弓》)(胥:

互相)

4.偏指:

相、见

(1)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三国志·鲁肃传》)(相:

你;相迎:

迎你)

(2)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相:

我;相语:

告诉我)

(3)即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贾谊《论积储疏》)(相:

他们;相恤:

救济他们)

(4)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见:

我;见恕:

原谅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