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卷首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3746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丹论语心得卷首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于丹论语心得卷首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于丹论语心得卷首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于丹论语心得卷首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于丹论语心得卷首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于丹论语心得卷首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于丹论语心得卷首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于丹论语心得卷首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于丹论语心得卷首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于丹论语心得卷首语.docx

《于丹论语心得卷首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丹论语心得卷首语.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于丹论语心得卷首语.docx

于丹论语心得卷首语

于丹论语心得卷首语

  篇一: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尊严。

以怨报怨,以德报怨都不可取,要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也就是你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对一切,这就是以直报怨。

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我们今天都在说皮面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子游说:

“是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如果没事总跟在国君旁边,虽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不远了;有事没事总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豪猪的哲学》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那怎样与朋友相处?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

”(《论语-颜回》)“花未全开月未圆”,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前提“在其位,谋其政”:

1、原则。

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逋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处理事情,没有远近、亲疏,一切按道义行事。

2、方式。

重“行”,子曰: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做事情要考虑后果。

其次要注重礼节。

子路问君子。

子曰:

“修己以敬。

”曰:

“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人。

”曰:

“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好好修练自己,保持严

  肃恭敬的态度,再想法让别人安乐,并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连尧、舜都发愁没做好,难道还不够君子么。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

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她说: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子曰: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

  篇二: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它,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有很重要的地位。

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

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为人之道。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

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

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

  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

《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

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

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

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

”这首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

人与人之间,即便走得再近,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

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于丹在《心得》中借用《论语》之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

第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第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交友之道。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几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呢?

究竟有谁会在自己需要

  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一把呢?

《于丹〈论语〉心得》中说,对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留一条界限,这样朋友也才能够交往得长久。

可见,通过《于丹

  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

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理想之道。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修身可理解为:

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

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

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人生之道。

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

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讲述的论语心得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篇三:

于丹论语心得讲稿

  于丹论语心得讲稿----处世之道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待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距,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

《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任何任何事情,是该做的?

不该做的?

什么事情是好?

是怀?

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要好坏之分,只是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些事做到什么程度。

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

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曾经有他的学生问他,”以德报怨何如”[论语〃××篇],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不陌生,我们经常说,生活里头有这样的人,说看别人那么对不起他,他还对人那么好。

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这里是得到赞赏的。

没想到呢,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夫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别人的恩德呢?

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

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

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实这个道理,我们要是一听,觉得好像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学不一样啊,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报怨的,他给的分寸,就

  是以直报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

  于丹心语:

”孔子不提但是以德报怨,他给的分寸是以直报怨”。

  其实,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报怨,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是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个恶***的,将是无止无休的。

我们付出的,不是自己的代价,还有子孙的幸福。

所以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你搭上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那种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间,其实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耿介和磊落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既不是德,也不是怨,其实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可以举一反三,推及到我们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于丹心语:

”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留给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在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避免能源的浪费。

这个地球上,被浪费的资源已经太多了,但是,当我们关注环保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有关注一点,就是心灵环境的荒芜,和我们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应该说,今天物资是繁荣了,但是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改变,变得欣欣向荣,也不意味着今天那种仇恨,那种报复种种的,甚至高科技的犯罪,是停止了吗?

有的时候,会越演越烈了,在这样情况下,怎么样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呢?

就是我们面对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

  动画:

”老师,如果一个特别仁义的人,掉进井里去了,您会跟下起吗?

为什么要跟着跳井呢?

做什么事情都是要用脑子想想的”。

  曾经有学生宰我,去问他的老师,说老师啊,仁者,虽告曰,”井有仁焉,其从

  之也”,你看给他老师出的难题,说问您个问题,如果是一个特别仁义的人,现在有人跑来跟他说,有一个仁者在井里,他掉井里了,你跟着去吗?

这叫”井有仁焉”,井里头有一个更贤德的人,你跟着下去吗?

那么这怎么办呢?

老师问他:

子曰:

”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篇目],这话说得好,孔夫子说,那干嘛要这样做呢,为什么仁者在井里,你也要跟着毫无原则地就跳到井里去,这是一个君子所为吗?

君子也许不能避免很多的伤害,他可以被人欺骗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说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不能被自己的一时智力上的糊涂,一种冲动之下,做出来人生没有效率的傻事,这是孔夫子所不耻的,他并没有拘泥地说仁者在井里,你就一定要跟着下去,他很不解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告诉我们,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要把握尺度,就是今天也是非常难得的。

  动画: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为什么孩子会反感?

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为什么会彼此伤害?

费尽心机和领导、同事套近乎,为什么总是好心不得好报?

  什么样是好呢?

孔夫子老在强调”过犹不及”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可以说有机地渗透在他举的很多例子中,您说,你去做的工作,面对你的领导,那我们每一个下属,面对领导,肯定应该是忠诚的,也应该是有热爱的,大家私交好,公职好,把事情做好,这没有错。

另外,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家对朋友,都应该是将心比心的,甚至有人说,是可以两肋插刀的,那么,这些个关系里面,不管是对领导,还是对朋友,有我们的分寸吗?

孔夫子曾经跟他的学生探讨过,最后,由他的学生子游说了这样一句话:

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显仁篇]”。

什么意思,就是过于密集。

他说,你跟你的领导关系,要是过于密集的话,离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跟你朋友的过从,要是过密的话,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

  远了。

其实这是什么呢?

《论语》里面无所不在有哲学,这其实就是哲学关系。

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有一个哲学寓言,叫豪猪的哲学,说有一群豪猪,就是野猪身上长刺的那种野猪,大家挤在一起过冬,它们老有一个困惑,就是不知道,大家在一起的什么样的距离最好,离得稍微远点,冬天就冷,相互借不到热气,大家就往一起凑凑,结果,一旦凑近了,彼此的刺都扎着对方了,就又开始远离,但是,再远的话,大家又觉得寒冷,又想借助别人的温暖就再凑,凑着凑着又受伤了,然后再拉远,多少次磨合以后,豪猪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堤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于丹心语:

”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其实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我们看一看,原来的大杂院,现在都改成了单元楼,已经没有这院里头一家包饺子,十家全挨排儿去送,没有这样的事了。

没有大家过年,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在一起的情形了,经常是一个单元里边,住了三、四年,人都认不全,不知道你的邻居是谁。

其实今天的这个社会,随着物质整个的发达,人际之间的障碍越来越多了。

这种障碍多了以后会怎么样呢?

就变成我们所依赖的几个朋友,身上的负担更重,因为你觉得周围的人际普遍冷漠,所以对你的好朋友,你就会觉得他应该对我多好一点,我对他多好,我应该跟他要过从再密一点,他们家有什么私事,两口子打架了,为什么不告诉我,我可以去给他们调停,其实我们今天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听听子游的这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太密集,就是疏远的开始,这就是豪猪的刺,必然要伤及他人。

  子贡曾经问过他老师,说什么叫好朋友,老师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论语〃颜渊篇]”。

这就是好朋友,你看到他有不对的事,你好好地告诉他,把忠告告诉他,不可则止。

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别再说了,再说下去,

  属于自取其辱。

所以,好朋友也有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大包大揽,说包在我的身上,我给你一个幸福的未来。

没有任何人,可以对他人这样许诺。

  动画: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那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

父母和子女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

  我曾经看到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叫做”非爱行为”,什么叫非爱行为呢?

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非爱***掠夺。

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有人说,你看看,我就是为了爱你,我放弃了什么什么。

我就为了这个家,我今天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父母对孩了经常说,你看看,我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不好了,我人也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就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地念书呢?

所有这些,其实,统统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我曾经看到有一本写父母的书,一个英国的心理学的女博士写的一本书,她在开头说了非常好的一段话,她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所有的爱,大家都想最后到一起。

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她说,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你就是越成功。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

于丹心语:

”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无论父母对孩子,还是多年的夫妻,一旦没有了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就会到《论语》中说的,到了”数”这个阶段。

一切过于密集,密集得彼此已经不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