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972779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共36页)24200字.docx

论语学习心得_读论语心得感想

  论语学习心得

(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的杏坛剧场内传出朗朗的诵读声。

2000多名少年儿童齐声诵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中国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悬,孤灯一盏。

橙黄色的灯光笼罩着周遭的一切。

我正襟危坐于桌旁,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又安详的初春的夜晚,仔细背诵着一本蓝色仿线装的,薄薄的小书&;&;论语。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

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

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

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

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

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

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

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

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

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

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

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

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

如果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

  说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学。

我们中国人可是不会陌生。

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等级社会的生活经验,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比不上。

比如说: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互相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见利忘义,过河拆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还有什么,大家补充。

  总之,我们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

中国人是适应力最强的生物,在任何的环境里都可以生存。

并且还有一整套自我娱乐的方式,我们是最喜欢内耗,窝里斗,最容易忘记过去,最经常变得麻木不仁,最喜欢隔岸观火,充当看客的民族。

好了,不说了,鲁迅先生比我说的强多了,不敢班门弄斧。

  鲁迅先生原以为可以用笔做刀剑,用激烈的言词,大声得呼喊惊醒沉睡的中国人。

可是她错了,文学的力量微乎其微,鲁迅本人也似乎被我们遗忘了。

是毛主席率领的,手握着真正的枪杆子的百万雄师,彻底改变了中国,用政治和经济的力量改变了中国人。

可是很遗憾,毛主席也犯了一个错误,以为单单依靠唯物主义,辩证法,就可以改变人的精神。

于是,他打倒了孔子。

于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论是孔子,毛泽东,还是鲁迅,他们对人性善和恶的两面都有着自己的认识,解决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质和所处时代而不同,至于结果,只有历史去评说了。

我在这里说的,不过是发一点牢骚罢了。

  随着我这并不聪明的脑子的一点小小的进步,我越来越感到:

社会主义革命与其说一场经济和政治革命,不如说是一场人性的革命。

如何能让劳动者联合起来,不是仅为自己的一点私利,团结一心,为捍卫胜利果实而奋斗。

如何保证那些代表人民掌权的人真正的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更不是做剥削,欺压人民的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

  更重要的是,究竟这种出自于公心,而非私心的推动力有多强大呢,真的可以代替私心成为推动历史的发展的动力吗?

从历史看,至少目前为止,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

人们的私利显然要比公心有着更为强大的推动力,确切的说,真的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所以,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还是具有其合理性的,生命力的。

战胜资本主义的道路,也就是战胜人类自己自私,自利的道路,是异常艰难的。

但是,我相信,由于人的自私,自利而造成的对抉择的失衡,也就是对中庸之道得丢失&;&;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是否知道有这么回事,大家都知道的。

而是如何去做到这件事,这是大家不知道的,为了真正做到平衡,不极端,除了要摆正物质和精神之间的根本关系外,恐怕真正需要的是&;吾日三省乎己&;和&;非礼毋视,

  非礼毋听,非礼毋闻&;的毅力和信念,是坚决的信仰和执行,而非理论的探讨。

但我知道信念和毅力,这正是当今世界所缺少的(抛开对金钱的毅力和信念不算)&;&;必会造成&;群体短视&;,也就是:

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

注定了我们只有在一次大规模的毁灭之后,才会在废墟上建立这样一种共识。

  从这个角度看孔子,其意义有了极大的不同。

孔子其实是最早的社会主义的倡导人,是第一从实践上去探索的学者,只是方向有些不同&;&;他的学说是对人性善恶的理解和把握,和各种实践的操作方法。

这同样是儒家现代复兴的基点所在!

  孔子和毛泽东,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伟人。

他们的思想境界高的超乎想象。

他们一个用温文尔雅的情感力量,一个用躬身亲为的实干家力量。

改变了中国。

所以,我喜欢《论语》,喜欢《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因为这些道理,不是辩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另外,本人工作学习很忙,实在没时间去把我的文章总结发展了,还望见谅。

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我的首要任务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而后才是改变社会,所以,不论是人性的善和恶,我都要潇洒走一回了,不论这水多混,我都要摸一回的。

也许有一天,我会出淤泥而不染,那时,我也许会写出更有分量的文章吧!

  论语学习心得

(二)

  对于《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可是真真正正坐下来阅读它还真的是第一次,可能我们对于《论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很熟悉,但是你从深处挖掘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最简单的句子里面蕴藏着最深刻的道理。

  《论语》是一本记录圣人孔子言行的书。

在读了之后,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理想和抱负,而且书里面也记载了很多他教人的道理,并且他也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自己实际行动来做出表率。

我想:

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把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成了我们现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的言论很多,而我在这里只是把读到的一些我自己很有感触的话想要拿出来分享一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比如说:

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这句话其实说着很简单,但是在我们做起来总有一些困难,可能我们现在强加给别人的不是有形的物体,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在无形中把一些情绪强加给别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我想这个是不可取的,所以这句话依然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态度。

  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

任何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在学习上我们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在工作上我们同样要这样,很多人都想着我们做到怎么怎么样的业绩,可是光想着怎么样能够快点的完成目标,做出成绩,却忘记了很多事情基础很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只想着快点到终点,而忽略了旅途中的风景,我想这并不是成功。

很多时候,我们要放平心态,规划好,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实现,这样才会看到更美更长久的风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喜欢享受生活,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吃喝玩乐上面,等到年龄大了,才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实现,心里就有很多后悔,可是时间却在也回不去了。

看着孔子说的这句话,在当时的社会,孔子都有如此感触,说明无论世界怎么样发展变化,真理的东西还是永恒不变的,而我们也要时刻谨记这句话,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来后悔。

  我读了《论语》后,知道里面很多道理放在我们现今社会还是经典,而且也是我们要做到的,就像于丹老师说得:

《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它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论语学习心得(三)

  一提到《论语》就会马上想到孔子,想到他对弟子的教诲。

《论语》这书是全世界的精华宝典,《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

&;孔子答子路:

&;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

&;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自从秦始皇的那个时候有&;炆书坑儒&;,打打打急了《论语》的传播,可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

《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

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遥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当我们拿着一本《论语》看时,可能刚开始觉得只是几句简单的话罢了,可是细细品读,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

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的证据。

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这些只是概括性的结论而已,事实上,孔子对待不同的人,对于它们就有不同的解释,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很是用的。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

孔子在这里发出自己的不满,发出自己的呻吟,&;还老百姓们一个和平安全的生活&;。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

&;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

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

&;仁者,人也。

  作为学生,我们应懂得&;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因为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对所有事情一知半解,不懂装懂。

&;我们应该熟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话,我们差不多都会说,可是我们真能做到的又有几个,那就&;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吧。

  我觉得孔子是个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如,子曰: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

&;是道也,何足以臧?

&;何者为尊,有权者为尊,何者为贵,有钱者为贵。

既无权又无权的小民,自然要自卑而下贱了。

所以饭店的服务生见了经理难免唯唯诺诺,门卫见了大款总要点头哈腰。

像子路这样,穿着破布袍子和有钱人在一起,不卑不亢,实在难得。

  要我看,尊卑贵贱虽然是一种事实,但却是最不合理的地方。

在上天的眼里,人都是平等的,每个的生的时候,没有唅着金子出生的,死的时候,上帝也不会为大款高官派专车。

所以在上帝的眼里人并没有贵贱之分。

我们人类号称是万物之灵,其实从亿万年的眼光看,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宇宙中可怜的过客?

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有这样石火电光中论尊卑贵贱,有什么意义?

  所谓的尊卑贵贱都是以势力的眼光看的结果,其实一个人干什么,能做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自己能把握的不多,不能不承认有很大的命运因素。

所谓富贵莫强求是也。

但是从人性上来看,就是众生平等,没有贵贱区别。

可是现实世界,毕竟是一个尊卑的世界。

这也是个事实。

陶渊明当县令要接见上司,就得卑躬屈膝,可是他终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隐居了,这是惹不起躲的起的哲学。

多少有点消极逃避的味道。

相比之下,子路既不躲起来隐居,又不卑不亢的与权贵交往,这样的境界要更高。

  所以,见了大人物,见了大款,不要自卑,要有自己的尊严。

生命是平等的,人性是平等的,为什么要自卑呢?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命运,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自尊。

我们没有钱没有权,这的确不是件另人高兴的事,但如果既没权又没钱,再没有了尊严,那岂不是更输得一干二净了。

我们要保持平常心,凡事通过正当的努力,能成功就成功,不成功就算了,不做非份之想,不做非份之想,就能保持人格的独立。

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

  我不想说《论语》你必须去读,但我们确实需要去读,它就是我们的精神营养品,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如果缺少营养就会影响到健康,而《论语》正是会影响我们一生的难得之物。

  论语学习心得(四)

  通过听朱先生的课,对《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孔子的确是了不起的圣人,同时也认识到儒学与佛法大有相通之处。

以下就学习体会略谈数端:

  一、以前虽然对《论语》并不陌生,但过去的理解非常浮浅。

主要原因是态度与方法不正确,朱先生曾讲过,读《论语》,首先要把态度摆正。

孔子是圣人,自己是凡夫,对圣人要有至诚的仰慕与崇敬。

《论语》是传道、修行之书,仅靠逻辑分析、考据论证之类的现代学术方法是不能得门而入的,要靠真诚心去感通圣人之志。

圣人的心是纯然天真之心,圣人所讲、所传,无非也是这颗真心,我们只有发起真诚心,超越纠缠我们心性的世俗心,才能与圣人感通。

如果真的能这样,则《论语》就能不读自通,王凤仪善人就是这样的例子。

其次,《论语》作为修行书,处处体现着实践精神,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学《论语》不是靠嘴巴,而是用行动,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实在实践中,落实在工作与生活细节中,特别要落实到家庭生活。

一位居士曾说过,有的人在工作单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

修行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场,要在家庭生活中化禀性,去习性,格物至知。

这很不容易,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差。

  二、学佛前读《论语》,都是为了学术研究。

读来读去,总感到这本语录体著作非常琐碎,多是一些道德教训,搞不清其主旨是什么;对书的结构、层次也不清楚。

听了朱先生的课后,才明白了这些问题。

儒家学问的根本是心性,此心性也称为明德、天命之性、诚、明、天等,王阳明称之为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论语》中则多称之为仁,仁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真正的主人,只是凡夫把它迷失了。

夫子之学,就是一个仁字,此仁即夫子之道,夫子一生的工作,是使众生复归仁性。

钱穆先生《孔子传》说:

&;其生命,其年岁,其人,即全在志学好学志道乐道之无尽向往无尽追求中。

其所愤,所乐,亦全在此。

此以外则全可忘。

&;&;故孔子毕生&;&;其实则只是一志学志道好学乐道之人而已。

&;(61页)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释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一&;其实就是仁,曾子为什么解释为&;忠恕&;呢?

仁是道之体,忠恕是道之用,道体难以言传,故曾子从用上说;而且,忠恕也是进入仁体的门径。

只要弄明白了仁这个根本问题,《论语》就容易懂了,《论语》全篇,其实都在讲这个仁字。

  夫子之学是形而上的仁与形而下的伦理规范的合一,儒家的道德是德性与德相之合体,仁作为德性,是无私无我的,伟大的,具有浩然之气,是道德之本体;而德相则是德性的具体表现,是各式各样的规范,是道德之现象。

作为本体,德性永恒不变,不论什么时代,人的德性都是相同的;而德相则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孔子的仁学,体用一如,即事即理,体现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为中华文明建立了根基。

但近代西学传入后,中国人的道德观只涉及到德相,德性却失落了,这样,德相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剩下一个空壳。

现在,这个空壳也不复存在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道德的时代,自古迄今,道德之沦丧无过于今日。

而道德重建,也只有复归德性,才能成功。

  听朱先生的课还有一大收获,就是弄清了《论语》全书的结构与层次。

先生认为《论语》是根据《周易》编排的。

学生对此感到很新奇,通过先生的讲解,深感此说确实很有道理。

在此基础上,学生从自己所研究的美学专业角度,把《论语》当作一部美学书,因为仁就是真善美慧的合一,当然也是美的本体。

从这样的角度理解,则第一篇为大道之美,道为乾、为体,第二篇为大德之美,德为坤、为用,第三篇为礼乐之美,礼乐以仁为体方美,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第四篇则为大仁之美,第五篇为涵养之美,第六篇为内省之美,第七篇为师道之美,第八、九两篇为德行之美,第十篇是夫子的气象风度之美。

而每一篇,又分若干层次,如第二篇18至21章讨论政治结构中君主、大臣、士、师各自的职分,说明诸方面结合起来,政治才能和谐。

这些都在讲课分析得很清楚,这样,整篇《论语》的文脉就一目了然了。

  三、先生在授课中还介绍了王凤仪、刘友生、谭荣清的学问与德行,学生看了一些的资料,很受教育,得到很多的启发。

首先,王凤仪是儒家血脉的传承者,是儒家学说的大实践家。

近代以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学的传入,知识界尽吹西风,儒家学说被歪曲并倍受打击。

然而,&;礼失而求诸野&;,在此危难之时,草根儒学家王凤仪先生领导的道德运动异军突起,并再传至刘友生善人于当代,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社会影响。

然而从那时至今,知识界对此一直盲然无知,毫无反应,这说明近代以来,知识界不曾有过真正的学问。

王凤仪先生是儒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出现在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说明儒家思想家完全能够适应于当代社会。

其次,王凤仪的实践与理论,也说明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心性之学是真理,是具有实证特点的真正学问。

王凤仪并没有读过书,他的学问,全从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知)中流现出来,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实的存在,不管体验到与否、发现与否,它都&;客观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

  只是一般人都被禀性与习性所控制,为恨怨恼怒烦所染污,这种天性便不能显现。

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做格物至知、诚意正心的修证功夫,就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最后,对王凤仪的学问(包括整个儒家学问)与佛法的关系,也要有清醒的认识。

王凤仪、刘善人虽然也谈到过佛法、成佛等问题,但其学说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属净业三福中的第一福),修到最高水平也只是命终后升天,是不能出离三界的,更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为其学说没有达到缘起性空、能所双遣、绝待圆融的层次。

有的人说,你连人都没有做好,修佛能成功吗?

若论通途法门,靠自力断惑证真,则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但这种说法并不适合念佛法门,净宗一法,以信愿感通佛的愿力,临命终往生西方以出离三界,往生的基本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高的要求。

  故《观经》下三品往生者都是恶人,这正说明信愿力、佛力的不可思议。

但现在有人把儒家学说(甚至《弟子规》)当成往生的条件,这种知见是大有问题的。

但另一方面,念佛人也要认真学习儒家学说,实践王凤仪先生的学问,这能够培养我们真诚心,格物至知以对治习气,化禀性去习性以复天性,这都有利于增上我们的信愿力,有利于增高往生品位。

  四、通过学习《论语》,对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

孔子本人的形象应当是什么?

二千多年来,夫子被不断解释、演绎,形成了各各不同、差别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称为至圣先师,也曾被称为丧家犬。

这是一个解释学问题,佛法则称之为唯识所现。

孔子的形象是由解释者心性境界水平决定的,人们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实是自我心象的外显。

通过学习《论语》,真切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圣者,也真切感到所有语言都不能完美地描述他,贤者颜渊倘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站得多高,就能看到孔子有多高。

所有学问之中,只有佛法才是宇宙人生最究竟的真理,只有从佛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正如张商英所说:

&;吾学佛,然后知儒。

&;同理,学佛然后才能识夫子面目。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认为夫子是儒童菩萨,并说:

&;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

盖易地则皆然。

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

&;大师道眼圆明,境界不可测度,我们当仰信祖师之言,不以凡情测度夫子。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听朱先生讲课也是非常愉快的,期待着先生讲后十章,还有《大学》、《中庸》等。

  论语学习心得(五)

  子曰: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子曰: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这话有两个解释:

一是晏平仲这人善于交友之道,与人相处时间越久,越让人感到尊重;另一个解释是晏平仲这人善于与人交往,与人相处越久,越对别人尊重。

  对于第二种说法,我倒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话说浩然居士到这单位两年了,与一些同事渐渐熟识了。

有一天一群同事没什么事,在一起闲侃,其中一位同事姓蔡,当时他拿我打趣,忽然我想起一事,记得以前看书,说有人给曾国藩写过一副对联:

天子预开麟阁待,相公新破蔡州还。

有人说以麟对蔡,对仗不工整,曾国藩气愤地说,蔡是灵龟,以灵对灵,有什么不工整?

后来我查了字典,蔡字确实有龟的意思。

  于是当时灵机一动。

就拿他的姓名开涮,说&;知道蔡姓的来历吗?

古汉语中,蔡是龟的意思....&;&;&;朋友,你知道我说完后的结果吗?

对了,那人勃然大怒,不欢而散。

回头一想,这事确实是我不对,因为我犯了说话的大忌&;&;没有顾及人家的尊严。

后来就找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