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3903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届高三摸底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唐山市2020届高三摸底考试文科综合

历史试题

1.有学者认为,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特点。

形成这一特点的重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B.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中央集权不断弱化

【答案】C

【解析】

西周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度,分封制下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导致地方权力较大,虽然国家是统一的,但是地方权力分散性较为明显,C正确;西周时期属于奴隶制经济,不是小农经济,A错误;奴隶制度下土地实行国有制,此时并没有土地兼并现象,B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D错误。

2.下图是某地古代的《孔子圣迹图》中的《子路问津》石刻画。

该画

A.创作时间不会早于唐代

B.再现春秋时期社会状况

C.意在宣扬儒家德治理念

D.突出绘画者的思想意境

【答案】A

【解析】

依据图片中的耕作方式是曲辕犁,曲辕犁出现于唐朝江东地区,故该画作最早不会早于唐朝,A正确;春秋时期尚未出现曲辕犁的耕作方式,B错误;材料中的画作体现出的是唐朝农业生产方式,并不是宣扬儒家德治理念,C错误;该画作反映的是风俗画,并不是突出绘画者的思想意境的文人画,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对于材料中图片的解读,材料中“曲辕犁”是解题的关键。

3.“永乐中,始命吏部听选教官入内教书。

宣宗时,宫中正式开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

”明朝的这种现象

A.使内阁制度取代丞相制度

B.是封建王朝宦官专权的滥觞

C.成为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是强化君主专制权力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明朝后期宦官开始参与政治事务,“命吏部听选教官入内教书”是加强对于宦官素质的培养,“内书堂教宦官读书”是提高宦官的知识水平,显然都是强化君主专制权力的需要,D正确;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显然不会取代丞相制度,A错误;宦官专权在东汉时期已经出现过,明朝并不是宦官专权的滥觞,B错误;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是皇帝专权,宦官专权是皇权集中导致,C错误。

【点睛】内阁是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属于君主专制的产物。

4.“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的商贸活动中的一环,在整个贸易过程中,西班牙人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运抵新西班牙殖民地(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

D.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西班牙人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的信息说明西方国家用白银购买中国的贸易产品,白银正是在这一时期大量流入中国,起到了“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作用,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B正确;“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之后黄金流入欧洲引起的现象,A错误;欧洲对于美洲的经济的掠夺并没有促进美洲生产方式的变化,C错误;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D错误。

5.据史料记载“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

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

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答案】C

【解析】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材料的“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争相爱慕”“改用洋货为奢豪”信息体现出西方商品的输入导致民众消费与生活的变化,说明当时的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C正确;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市场是被动开放,A错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依然是小农经济为主,B错误;材料并没有对比中外贸易额信息,不能判断中国的对外贸易属于入超地位,D错误。

6.据《华北治安战》记载,1938年日本华北方面军情报记录写道:

“可以断定,今后华北治安的对象是共军。

”1939年他们认定:

“中共势力对华北治安的肃正工作,是最强硬的敌人。

为此,应加紧收集情报,确立排除中共势力的对策,实为当务之急。

”这反映出当时

A.华北成为全国抗战

中心

B.日军将主力转向华北地区

C.华北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

D.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华北治安

对象是共军”“中共势力对华北治安的肃正工作,是最强硬的敌人”“排除中共势力的对策,实为当务之急”信息体现出华北地区日本把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武装作为当时进攻中国的主要对象,侧面说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华北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引起了日本的警觉,C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华北是全国抗战的中心,当时全国抗日中心是陕甘宁地区,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华北地区对付中国共产党作为策略,日本并没有把主力转向华北地区,B错误;百团大战爆发于194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D错误。

7.1961年初,周恩来对随同访问缅甸的外贸部副部长雷任民说,你先不要回北京,直接去香港,确实搞清三个问题:

一是能不能买到粮;二是运输问题能不能解决;三是中国银行能不能解决外汇问题。

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政府调整了对英国外交政策

B.香港是中国内地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通道

C.中国政府关注香港的繁荣与安定

D.中国急需出口粮食以换取工业化的资金

【答案】B

【解析】

香港是当时联络中外

商业要道,“能不能买到粮”“运输问题能不能解决”“中国银行能不能解决外汇问题”体现出香港是当时内地与世界商业、交通以及金融等通道,B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中国政府对于英国的外交政策的调整,A错误;此时香港并没有回归祖国,材料中并不是论述中国政府关注香港的繁荣与安定,C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中国急需出口粮食以换取工业化的资金,D错误。

8.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知识青年返城潮遍及全国,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搞个体劳动。

于是,返城知青中冒出了大批城镇个体户:

修车、修鞋、照相、缝衣、开小吃摊铺……。

这说明知青返城潮

A.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C.促进了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D.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

【答案】A

【解析】

“大批城镇个体户”从事个体营业,促进了城市经济经营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A正确;材料中个体户经营属于经营方式的变化,并不是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错误;材料中属于城市个体经济发展,不是乡镇企业的发展,C错误。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1992年之后,D错误。

9.公元前462年,厄菲阿尔特当选将军之后进行改革,剥夺了贵族会议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贵族会议仅保留了对涉及宗教传统方面的案件的司法权。

这次改革

A.有利于扩大公职人员的权力

B.剥夺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C.使公民大会获得了合法地位

D.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

发展

【答案】D

【解析】

“剥夺了贵族会议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是对于公民大会民主决策权力的维护,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D正确;材料中是维护公民大会的地位,并不是有利于扩大公职人员的权力,A错误;材料中只是“剥夺了贵族会议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并不是剥夺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B错误;公民大会本身就是合法机构,并不是材料中的措施导致,C错误。

10.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召开。

参加会议的代表共55人,来自12个州(除罗得岛州),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4岁:

其中有一半的人拥有大学学位:

律师31人、种植园主12人、商人8人、实业家3人:

55人中有33人曾经是邦联国会成员、6人曾在《独立宣言》上签字。

由此可知,当时的美国

A.确立了典型的代议制民主

B.社会上层对精英政治的普遍认同

C.民主制度的普遍性广泛性

D.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顶层设计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拥有大学学位”“33人曾经是邦联国会成员”体现出的人士大多属于精英阶层,说明美国宪法制定中民众普遍认同精英阶层,B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制宪会议的组成人选问题,并不是确立了典型的代议制民主,A错误;材料中参加制宪会议的人员中普通民众较少,并不能说明民主制度的普遍性广泛性,C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美国宪法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顶层设计,D错误。

【点睛】邦联制和联邦制是复合制国家结构的两种形式。

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联合体,区别在于邦联不形成新的国家,而联邦则形成新的国家。

在邦联制下,组成邦联的各成员国仍然是具有完整独立主权的国家,而在联邦制下,联邦组成单位已经不完全具有独立主权国家的要素。

11.1934年美国公共工程管理局规定:

针对各个城市负责大型公共工程建设和运营的专门管理机构,如果所负责的工程全部位于该城市的行政命令区划之内,那么,管理机构的官员不得由城市官员兼任,否则不能获得联邦拨款。

这一规定使联邦政府与纽约市政府发生了正面冲突,最终以罗斯福政府的让步落幕。

由此可知

A.新政措施与地方利益不一致

B.地方政府抵制联邦权力扩张

C.美国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

D.“以工代赈”遭遇重大挫折

【答案】B

【解析】

美国实行联邦制,这种制度体现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特点。

材料中“否则不能获得联邦拨款”“联邦政府与纽约市政府发生了正面冲突,最终以罗斯福政府的让步落幕”说明联邦政府对于地方政府控制企图的失败,B正确。

材料中的信息不是说明新政措施与地方利益不一致,A错误;材料体现出美国地方分权的特点,并不是说明美国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C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罗斯福“以工代赈”措施遭遇重大挫折,D错误。

12.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外债急剧攀升,为支付债务利息,被迫降低社会支出和进口,这又导致了失业率的提高:

主要发达国家平均失业率1979年为5%,1983年为8.3%,1995年为11.3%。

这突出表明

A.全球化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加深

B.西方滞胀源于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

C.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的主要获益者

D.国际经济秩序依然由发达国家主导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困境,失业率提高。

主要发达国家也未能独善其身,平均失业率也升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加深,故A正确;西方滞胀与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主要发达国家平均失业率升高,并不能说明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的主要获益者,故C错误;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国际经济秩序依然由发达国家主导,故D错误。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期,大量中国陶瓷经由私人贸易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在此转销至南亚、中东地区;明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相继开展对华贸易;至明末清初,欧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在欧洲,中国陶瓷是贵族才有实力享用的;到了清代,各国通过各自的东印度公司来进口中国陶瓷。

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的专家指出,早期的贸易瓷以中国特色的青花纹饰为主,后来出现了不少定制瓷,景德镇和福建的工匠,根据西方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制作出他们喜爱的陶瓷,中外贸易瓷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互动。

——摘编自《明清贸易瓷见证中外文化互动》

材料二;在18世纪,中国瓷业虽占有绝对领先地位,但欧洲制瓷业的发展也相当惊人。

在很短时间内,西方就找到了高岭土和瓷石资源,造高温窑,开发新配方,开创了新技术和纹饰风格。

1704年和1756年,欧洲先后研制出两种前所未有的釉色:

普鲁士蓝和蓬巴杜玫瑰红,创立出一种强烈、新颖的色彩感受。

18世纪以来,瓷器业迎合了新兴中产阶级,并不断研发新产品,以此开拓了新市场。

陶瓷开始成为中产阶级的收藏品。

瓷器也作为珍品,出口到欧洲列强迅速扩张的殖民地,其中以英国殖民地最多,向美国的出口贸易变得更为重要。

欧洲工业化进程中许多观念与做法,使制瓷业实现了批量化、精细化发展。

这些几千年来都未曾改变的中国传统瓷器业竟然在短短一个世纪中对于整个欧洲产生了如此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它转变了欧洲经济及文化遗产,至今仍是一份不朽的传世之宝。

摘编自《18世纪后期全球青花瓷热急降温——西方瓷打败中国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瓷器贸易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制瓷业在西方迅速发展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外瓷器贸易的积极意义。

【答案】

(1)特点:

贸易范围逐步扩大;与欧美由间接贸易到直接贸易;贸易瓷由以中国特色为主发展为中西兼顾。

原因:

中国制瓷技术长期领先世界;瓷器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身;新航路的开辟;面向欧洲市场创新与生产。

(2)中国制瓷技术的传播;西方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业革命的进行;近代科技的发展;西方对瓷器的喜爱。

(3)增强了中西方之间的贸易联系;促进了中西方制瓷技术的进步;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有助于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解析】

(1)特点:

依据材料一“大量中国陶瓷经由私人贸易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在此转销至南亚、中东地区”的信息额控制贸易范围逐步扩大;依据材料一“欧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的信息可知与欧美由间接贸易到直接贸易;依据材料一“早期的贸易瓷以中国特色的青花纹饰为主,后来出现了不少定制瓷,根据西方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制作出他们喜爱的陶瓷”的信息额控制贸易瓷由以中国特色为主发展为中西兼顾。

原因:

依据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相继开展对华贸易”的信息和所学从中国制瓷技术、瓷器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身的特点、新航路的开辟以及瓷器的创新与生产回答。

(2)依据材料二“中国瓷业虽占有绝对领先地位,但欧洲制瓷业的发展也相当惊人”可知中国制瓷技术的传播;依据材料二“西方就找到了高岭土和瓷石资源,造高温窑”“欧洲先后研制出两种前所未有的釉色”的信息可知西方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技术创新;依据材料二“陶瓷开始成为中产阶级的收藏品”可知西方对瓷器的喜爱。

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进行以及近代科技的发展等其他答案。

(3)依据材料二“欧洲工业化进程中许多观念与做法,使制瓷业实现了批量化、精细化发展”“对于整个欧洲产生了如此巨大和深远的影响”的信息和所学从中西方之间的贸易联系、中西方制瓷技术的进步、世界文明的发展以及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等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4~17世纪中外部分著作

表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反映了14~17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请任选一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都产生了顺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

明末清初,中国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著书立说,批判儒家思想,否定君主专制,提出了法治、民权、工商皆本等思想,使儒家思想更加务实和靠近民生。

与此同时,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并得到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基督教神学的束缚。

以薄伽丘、伊拉斯谟、莎士比亚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作品批判基督教神学,揭露教会腐败,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性、歌颂人性。

由此可以看出,在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的产生。

示例二:

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科技发展差距拉大。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但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理学统治、文化上实行专制,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使得中国的科技仍在传统的道路上徘徊。

同一时期,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并迅速发展,对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航路的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开展,冲击了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产生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牛顿经典力学等近代科技成果。

【解析】

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同时期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与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与比较。

提取主题时可以找二者的共同点,也可以就二者在同一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比较。

可以从新思想的产生、科技方面的差距等方面切入。

论述时结合材料中信息所体现的所学知识的内容,以及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当时中西方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思想)概括论述。

15.材料1978年底,安徽风阳小岗村十八位村民实行“大包千”而闻名海内外,进入21世纪该县再次成为新一轮农村改革的聚焦点,“当初分田到户时,土地分割过于细碎影响到农业生产,插秧抛种时,秧苗一不小心就会抛到別人家的地块上。

现在大型联合收割机农机手不愿收割太小转不过弯的地块。

”2001年,小岗村七户农民自愿将八十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以每亩每年五百元价格出租给江苏张家港市长江村,建立葡萄示范园。

如今,葡萄已成为小岗村的特色主导产业,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次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殷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小岗村实行“大包干”的影响。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推行农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背景。

【答案】

(1)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2)农业经营过于分散制约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需要。

【解析】

(1)依据材料“1978年底,安徽风阳小岗村十八位村民实行“大包干””的信息和所学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意义围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以及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等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土地分割过于细碎影响到农业生产”的信息可知农业经营过于分散制约农业发展;结合所学从现代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发展、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思考回答。

16.材料根据《凡尔賽和约》,美日划定了披此在太平洋的势力范围。

其中日本攫取了对赤道以北的西太平洋广阔海域的控制权,美国则实现了对包括夏威夷与阿留申群岛在内的东北太平洋海域的统治。

巴黎和会后,美日在远东国际政治中的格局是:

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巩固了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战咯地位,而日本控制的赤道以北的西太平洋海城又在美国与菲律宾之间深深钉入了一枚楔子,美日由此在太平洋战略上形成尖锐对峙。

华盛顿会议后,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制定的作战计划,都将对方作为潜在敌人,也都根据对方的实力来确定自己的海军建设目标。

——摘编自《一战后的美日海权角逐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美日在远东地区尖锐对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美日尖锐对立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美日两国都谋求建立远东霸权;《凡尔赛和约》对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的划分;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华盛顿会议使双方矛盾日益激化。

(2)进一步激化了美日之间的矛盾;美日展开军备竞赛,破坏了亚太地区的和平;日本侵华不断加剧,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最终导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解析】

(1)原因:

依据材料“日本攫取了对赤道以北的西太平洋广阔海域的控制权,美国则实现了对包括夏威夷与阿留申群岛在内的东北太平洋海域的统治”可知美日两国都谋求建立远东霸权;依据材料“巴黎和会后,美日在远东国际政治中的格局”的信息可知《凡尔赛和约》对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的划分;依据材料“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巩固了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战咯地位”的信息可知巴拿马运河的开通;依据材料“华盛顿会议后,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制定的作战计划”的信息可知华盛顿会议使双方矛盾日益激化。

(2)依据材料的信息“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制定的作战计划,都将对方作为潜在敌人,也都根据对方的实力来确定自己的海军建设目标”和所学从美日之间的矛盾、亚太地区的和平、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以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等回答。

17.材料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

莎士比亚的生平资料虽然很少,但是从现有材料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他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了解到他能够接受时代先进思潮并写出优秀的作品,都不是偶然的。

他的戏剧创作从1590年开始,到1612年结柬,先后长达23年。

莎士比亚的戏剧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

——摘编自《世界通史快读》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莎士比亚戏剧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

原因。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选择题

【答案】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经济发展、国力的增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丰富的个人经历。

(2)莎剧充满人文精神,体现时代价值和历史发展方向;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侵略扩张和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

【解析】

(1)依据材料“戏剧创作从1590年开始,到1612年结柬”和所学可知是新航路开辟、英国经济发展、国力的增强;依据材料“莎士比亚的戏剧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的信息和所学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等回答。

(2)依据材料“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的信息和所学从人文主义精神时代价值和历史发展方向回答;依据材料“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

”的信息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侵略扩张和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以及全球化的发展等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