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生物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3917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了解生物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了解生物圈.docx

《了解生物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了解生物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了解生物圈.docx

了解生物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本章内容概览

“了解生物圈,初步构建生物圈的概念”是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人”、“其他生物”等单元知识的基础,本章在整个初中生物学习中具有奠基作用。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其核心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一核心,本章设立了三节内容,从三个不同层面加以阐述。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主要从个体水平探讨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观点。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对其组成成分和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表介绍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上,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介绍了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生物圈,通过介绍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对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阐述,总结出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并且使大家认识到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生物圈,破坏生态平衡,最后受害的还是人类,从而自觉形成保护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

重点难点提示

本章重点:

(1)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草种动物的影响。

(3)阐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5)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本章难点:

(1)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领会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及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2)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联。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阳光、温度、空气、水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4.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知识点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生长靠太阳”,生物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生物离开了环境无法生存,改变生物的生活环境则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因此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坏境的。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即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

如教材第13页图1-12小麦田示意图中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空气等,生物因素有蚜虫、七星瓢虫、田鼠、蛇等,以及看不见的细菌、真菌等,它们必须适宜、协调一致才能保证小麦的正常生活。

例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

A.非生物因素B.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C.生物因素D.光、温度、水等

解析: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答案:

B

知识点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重点)

1.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等。

2.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

对于所有的生物来说,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都影响着它们的生活,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非生物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例“沙漠植被之王”梭梭的种子,萌发所用时间是最短的,只需两三个小时。

对于沙漠植物来说,影响萌发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

A.温度B.水分C.空气D.光照

解析:

沙漠干旱,缺少水分,所以水分是影响梭梭种子萌发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答案:

B

3.教材第13页“旁栏思考题”答案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

由于年年耕种,人们在收获大量农产品的同时,也将土壤中的这些营养物质带走了许多,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療,因此,为保证农产品持续生产,必须给农作物施肥。

给农作物施肥说明农作物的生长还受到土壤中的无机盐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4.探究实验

(1)探究的一般过程

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端,提出问题时注意把问题具体化,它是假设的基础,以疑问句形式呈现。

②作出假设:

假设不是随意作出的,它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假设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需要我们通过探究去验证。

一般情况下,假设是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以陈述句形式呈现。

一般探究实验中,只要提出的问题合理,在作假设时,只要把问题中的疑问句换为肯定或否定式的陈述句即可。

③制汀计划:

围绕假设的问题,选择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着结论的正确与否。

通常实验设计只探究其中一个因素的作用,也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设计对照实验。

同时,实验设计应考虑注意事项,既要标明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实验器具和试剂,还要考虑实验程序及其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等,尤其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

④实施计划:

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

为了排除偶然因素,反映真实情况,往往进行多次重复实验。

⑤得出结论:

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当结论与假设矛盾时,首先反思探究过程的科学性、严密性,其次考虑重新作出假设,重新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结论可一次探究获得,也可多次探究获得。

⑥表达与交流:

与其他人员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取长补短、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探究过程,保证探究结论的科学性、正确性。

(2)对照实验(教材第16页“科学方法”全解)

为了使实验结果更明显、更能说明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应设计对照实验。

①概念: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②设计原则:

设计对照实验,首先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在实验设计过程中,除了把需要探究的条件作为唯一变量外,其他条件应保持一致。

如生物体的数量、大小、生活状态,外界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

例如,在探究光对某种生物生活的影响时,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只有光照不同(一组在阳光下、一组在黑暗处),光照在实验中是唯一的变量。

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怎样判断实验组和对照组:

组别

依据

对照组

实验组

变量状态

理想或自然状态

人为控制变量

结果是否确定

已确定

未知

例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将A组的鼠妇放置在潮湿有水的环境中,将B组的鼠妇放置在干燥无水的环境中,那么本探究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依次是()

A.A组、B组B.B组、A组、C.都是A组D.都是B组

解析:

鼠妇自然状态下多生活在潮湿有水的环境中,故A组接近自然情况,属于对照组,则B组为实验组。

答案:

B

5.教材第14页“探究”全解(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1)几种常见的用于探究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的实验动物

①鼠妇:

又称“潮虫”,属于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

鼠妇的种类较多,它们大都呈长椭圆形,背腹扁平,身体呈灰褐色、黑色等。

鼠妇是植食的陆栖类群,口器是咀嚼式口器,为甲壳动物中唯一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鼠妇的第一对触角短小,后7对胸肢变成步足。

鼠妇生活在潮湿、温暖以及有遮蔽的场所,昼伏夜出,具有负趋光性。

②黄粉虫:

又叫面包虫。

幼虫体表黄色,常成群聚集在粮仓中的粮食堆中,生性好动,喜暗光。

黄粉虫幼虫的蛋白质含量丰富,被誉为“蛋白质饮料宝库”,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类昆虫。

③金鱼:

由鲫鱼演化而来,属脊椎动物的鱼纲。

金鱼属变温动物,水温直接影响其新陈代谢活动。

在不同的温度下,其呼吸频率不同。

(2)实验探究:

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难点)

①问题背景:

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相圆形、灰褐色或黒色的小动物在爬动,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

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为什么呢?

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②提出问题: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③作出假设:

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④制订并实施计划

a.材料用具:

每个小组10只鼠妇、湿土、铁盘(或纸盒、塑料盘)、纸板、玻璃板。

b实验装置:

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光线较暗),一侧盖上玻璃板(光线很亮),这样在盘内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如图1-2-2所示。

c方法步骤: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的两侧中央分别放上5只鼠妇,静置2分钟。

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喑处鼠妇的数目,统计10次,将统计结果记入下面作表格中。

时间/分钟

环境

2

3

4

5

6

7

8

9

10

11

明亮

阴暗

⑤得出结论:

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

⑥表达和交流:

各小组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

计算出全班各组10次数据的平均值,根据平均值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与各小组结论比对,如果结论不一致,则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其原因。

①除光照不同,两侧的其他条件应保持相同,包括土的多少,土壤的潮湿程度,两侧应同时放入相同数量、个体大小及健康程度相同的鼠妇。

②两侧明暗对照越明显,实验结果越准确,实验中注意避免同学挡住明亮侧的光线。

③鼠妇放入实验装置后,应静置2分钟,使其适应新环境,实验过程中应避免大声喧哗,防止对鼠妇造成影响。

④统计鼠妇数目时,若出现了个别钻入土中的鼠妇,应将其计入阴暗侧数量。

⑤做完实验后别忘了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1.光。

温度、水分等因素对鼠妇的生活也都有影响。

2.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探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3.本实验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小误差。

当然,如果采用更多的鼠妇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但会增加实验难度。

如果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会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

4.一个组的平均值容易出现误差,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

假设全班有6个组,则相当于做了5次重复实验,以这6次实验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可以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6.教材第15页“旁栏思考题”答案

河流和海洋中水的含盐量是不同的,据此划分为淡水和海水。

在河流中生长的鱼,有些终生只能在淡水中生活,如青鱼、草鱼、鲢鱼、鲤鱼等;有些能在海洋中生活,如在淡水中生长的鳗鲡,要洄游到海洋中产卵。

知识点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重点)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在自然界中,每种生物都受到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如小麦的生活受到其周围的杂草和鼠类等生物的影响。

例(2010.江苏南通)下列影响玉米生存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A.阳光B.害虫C.水分D.温度

解析: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题目中的害虫危害玉米,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属于影响玉米生存的生物因素,而阳光、水分、温度等属于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答案:

B

2.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就构成了一定的生物关系。

(1)捕食关系: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例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狼捕食羊、麻雀捕食菜青虫。

(2)竞争关系:

两种生物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结果往往是对一方不利。

例如,有人将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分开培养,它们都能正常生长;可是将它们放在一起培养时,仅经过16天,其中的一种正常生长,另一种全部死亡。

(3)合作关系:

同种生物之间互相配合,互帮互助。

例如,许多蚂蚁一起向一个大型昆虫进攻,并把它搬运到巢穴中。

根据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不同,可将生物关系分为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两大类。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种内

互助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的蚁后、工蚁和雄蚁;蜂群中的蜂王、雄蜂和工蜂

种内

斗争

同种动物间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了争夺雌性个体而进行斗争

互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寄生

寄生生物生活在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获得营养

大肠杆菌和人;蛔虫和人;菜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

竞争

两种生物争夺相同的食物或生存空间

杂草和水稻生活在一起为争夺阳光、水分、空间而斗争

捕食

捕食者捕食被捕食者,从而获得营养

兔子和草、狼和兔子

例(2012.湖南湘潭)“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关系是()

A.合作B.竞争C.互利共生D.捕食

解析:

“草盛豆苗稀”,说明草的生长影响并抑制了豆苗的生长,二者生长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为争夺阳光、水分、矿质营养、空间等而争斗,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

B

知识点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点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①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

例如,虫媒花一般都是送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于风媒传粉。

②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等方面也有许多适应性特征。

例如,鱼的身体呈梭形,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这些都是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

蜥蜴和家兔等陆生动物用肺呼吸,用四肢行走,体内受精,这些都是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

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在这方面有很多生动有趣的现象,如保护色、瞥戒色、拟态等。

保护色:

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

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

如生活在草地、池塘中的青蛙是绿色的,活动在山间溪流石块上的棘胸蛙却是深褐色的,而树蛙则随着它所栖息的不同树种而具有不同的体色。

警戒色:

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鮮艳的色彩或斑纹叫做警戒色。

例如,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就是一种警戒色。

曾有人研究,鸟类被黄蜂螫一次,会记忆几个月,当它们再见到黄蜂时就会很快地避开。

警戒色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而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

拟态:

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笏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

例如,竹节虫的形状像竹枝,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停息在树枝上的模样像枯叶。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又是相对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性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只能适应—定的环境,而不是适应所有的环境。

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冬季来临时,全身披着白色的羽毛,与皑皑的白雪环境相似,不易被敌害发现。

但如果没有降雪或降雪延迟,这样的体色反而更容易被敌害发现。

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也有影响,如池塘里的生物对于水生环境是适应的,如果由于气候的变化或地势的改变,池塘逐渐干涸了,生活在那里的大部分生物就会死亡,所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例浮萍、树、狮、虎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各自适应于它们的生活环境,这种现象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

A.相对性B.绝对性C.普遍性D.稳定性

解析:

本题主要通过多个实例考查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浮萍、树、狮、虎等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各自适应于它们的生活环境。

如浮萍内有空腔,适于水中漂浮;狮、虎的牙齿分化出犬齿,适于食肉。

答案:

C

2.教材第17页“资料分析”全解

(1)骆驼对荒漠环境的适成

荒漠环境是世界上最为严峻的自然环境之一。

对动植物来说,都是十分严峻的考验。

典型荒漠环境的主要特点是极端温度次数多,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极为干旱。

骆驼生活在荒漠和半荒漠的地方,有“沙漠之舟”的美称,有极大的耐饥、耐渴性,21天不进食仍能行动自如;其血液有很强的储水能力,同时以体温变化、肾小管重吸收、粪中含水少等多种途径节水,有耐粗饲、抗风沙等特性。

它能与荒漠、草原和谐相处,软蹄对草场的破坏性小,能利用无水草场、采食苦咸食物。

(2)骆驼刺对荒漠环境的适应

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骆驼刺尽量使地上部分长得矮小,同时将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土中,如此庞大的根系可在很大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而矮小的地上部分又能有效地减少水分蒸腾,使胳驼刺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

(3)海豹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海豹是肉食性海洋哺乳动物,身体呈流线型,四肢呈鳍状,适于游泳。

海豹有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保暖,并提供食物储备,产生浮力。

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可达60毫米。

(4)蚯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排水能力,它的排出物还能提高土壤肥力。

1.骆驼排尿少,出汗少,这样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缺水环境。

另外,胳驼一次能喝大量的水,并且能将水储存在胃里,这也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这样可以更多地吸收水分;它的地上部分矮小,这样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海豹的皮下脂肪层很厚,具有保温作用,这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2.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此外,蚯蚓吞食土壤,排出的蚓粪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旗形树树冠的形状是对多风环境的适应;生活在寒带的雷鸟的羽毛冬天时是纯白色,夏季时就变成棕褐色,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候鸟迁徙是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妈蚁对环境的影响,“大树底下好乘凉”是植物对环境的影响等。

例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而来的,现在两者差别很大,它们对各自生活环境的适应情况是()

A.非洲鸵鸟能适应环境,美洲鸵鸟不能适应环境

B.美洲鸵鸟能适应环境,非洲鸵鸟不能适应环境

C.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都能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

D.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都不能适应环境

解析:

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形态上存在差异是由其生活环境不同造成的,这也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答案:

C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

生物生存的同时,也会影响、改变环境。

生物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例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A.蚯蚓能增加土壤肥力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生物因素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影响环境

D.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

生物既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能增加土壤肥力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C

蚯蚓土壤肥,疏松肥力大;沙漠种植物,防风又固沙;生物适环境,同时影响它;环境在改变,生物在进化。

4.教材第18页“课外实践”全解(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认识干湿计

现在学校使用的干湿计一般有两种。

如图1-2-4所示,甲为教材中所示的转盘式干湿计,分别读出干湿两球所示的温度,然后转动下方的转盘,使干湿球的温度对齐,即可读出此时的相对湿度。

图乙为差值的干湿计,读出干湿两球所示的温度差,由该温度计所示的对照表就可查出当时空气的相对湿度。

(2)准备工作

①裸地没有植物,茂密的灌丛中有较高的灌木,树林中有高大的乔木,若三处都无水洼,则三处空气湿度的不同主要是由植物引起的,因此测量裸地、茂密的灌丛和树林中的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②作出假设:

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裸地上湿度最小,茂密的灌丛湿度较大,树林中湿度最大。

③如果裸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时不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测量灌丛和树林的湿度时,应把干湿计插在植物枝叶间,不能放在地上,否则,测得的数据不能充分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④在记录数据时,每次应多记录几组,如早晨在裸地分A、B、C三处测湿度并记录下来,算出平均值后,作为这次测量的数据。

这样做可以使数据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⑤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

a.测量同一时间段三处湿度的平均值可以得到三处湿度的差异。

b.将某一处早、中、晚的湿度平均值绘成曲线,可了解该处一天内湿度的变化。

c.将裸地、茂密的灌丛、树林三处早、中、晚的湿度平均值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图上,可以比较三处一天内湿度变化的异同。

⑥表格的设计应以简洁为原则,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

(3)探究过程设计

①提出问题:

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吗?

②作出假设:

植物影响空气的湿度。

③制订并实施计划

a.全班分成6〜8个小组进行实验,准备干湿计。

b.在一天之内分早、中、晚三次,分别测量裸地、茂密的灌丛和树林中的湿度,每次多记录几组数据,算出平均值,将相关数据填入下表。

项目

裸地

灌丛

树林

1

2

3

1

2

3

1

2

3

c.处理测得的数据,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表格、曲线、柱形图,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点,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方式。

④得出结论:

裸地湿度最小,茂密的灌丛湿度较大,树林湿度最大。

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植物密度越大的地区,空气湿度越大。

⑤表达和交流:

把本组的实验结果与其他组交流,比一比哪组的结论更全面、更准确。

例(2012.山东聊城)某学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干湿计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你认为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

A.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B.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C.空气湿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D.水分对植物种类的影响

解析:

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三种环境不同的是植被,干湿计是用来测量空气湿度的,所以探究的是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答案:

B

典型例题剖析

题型一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例如图1-2-5所示,甲、乙、丙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t)推移而发生的数量(n)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互利共生、捕食、竞争B.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解析:

具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应该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数量上的体现应是你多我也多,你少我也少,因此甲图表示的是互利共生关系。

对于捕食关系来说,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多,被捕食者的数量必然减少,即你多我少,由此可以看出乙图正体现了这种规律。

对于具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来说,一种生物的数量增多,必然影响另一种生物的生存,甚至淘汰它,即有可能全部绝灭或被迫迁移。

因此在数量关系上所体现的应是当某一种生物数量剧增时,另一种生物必然剧减,甚至消失。

答案:

A

题型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枯叶蝶以其形似枯叶而得名,当然,这也是它对自然环境适应性的表现。

但是,枯叶蝶却因此特征而遭受了灭顶之灾。

原来,枯叶蝶因其形态特别,成为众人采集标本对象,经过人们大量的采集,枯叶蝶正面临着绝灭的危险。

村料二桦尺蛾是一种在夜晚活动的蛾子,白天栖息在树干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