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想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5404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理想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合理想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合理想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合理想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合理想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合理想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合理想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合理想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合理想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合理想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合理想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合理想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合理想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合理想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合理想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合理想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理想象.docx

《合理想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理想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合理想象.docx

合理想象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

——现代文阅读指导(七)

省前中语文组赵庆杰

教学设想:

1、紧扣《考试说明》关于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要求,将现代文阅读教学分为六个专题,对每一个考点逐个进行分析、理解,然后再归纳、综合;本节课分析第六个专题。

2、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准备先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入手,然后选取一些现代文文段来让同学阅读,从中归纳出几条解题的方法;并且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当场练习,及时反馈。

3、在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上,主要是事先打印好相关文章,课前练习,课上讨论分析,课后检测;六条解题方法的出现可以随机,视课堂情况而定;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中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考查方式。

2、初步掌握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解题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投影显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另外五个专题:

1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

2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提取

3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4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

5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

2、引入本节课教学内容即现代文阅读指导(六):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板书)

补充:

2001年语文《考试说明》在现代文阅读部分新增加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要求,今天我们大家一道来学习这一最新考点。

3、投影显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中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考查方式。

(2)初步掌握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解题方法。

二、讨论分析课前练习,归纳概括解题方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第三大题)

铜奔马正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

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

“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

其根据有二:

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

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

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

《墨子•耕柱》云:

“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

”《史记•秦本纪》云:

“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

但是《淮南子•叔真训》高诱注:

“飞廉,兽名,长毛有翼。

”《楚辞•离骚》王逸注:

“飞廉,风伯也。

”洪兴祖补注:

“飞廉,神禽,能致风气。

”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

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

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

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

“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

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

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

“紫燕光陆离”名,注:

“紫燕,良马也。

”梁朝简文帝诗云:

“紫燕跃武,赤兔越空。

”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

李善注谢灵运诗云:

“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

”在古代,武威铜马之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2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1)同学回答,并阐明理由。

(2)教师明确: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答案是C。

(3)理由:

与C项推断有关的原文语句是:

“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

”这段话表达了很丰富的意思,其中隐含着这样一个信息:

汉代画像石中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且作者并没有说神兽和马分别出现在两种图案中;更没有说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没有神兽、神龙的形象,不属于神话故事,超出原文所给信息的范围。

本题C项推断说所有这样的图案都不属于神话故事,此全称判断当是推断错误。

(4)小结:

根据关键词句来进行推断和想象。

(二)从高考测试的角度来看,这一类型并非从未有过,只是在《考试说明》中没有明确提出而已,本题就是2000年高考科技文阅读第三题。

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的钠原子的过程。

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

得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

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

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

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

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

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

把入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强度增加一倍,穿过玻璃的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

但是,非线性意味着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

正是这种性质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

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1升,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韦尔奇小组的成员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波长方面极其有效。

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

B、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其传播的速度也会降低

C、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D、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

(1)同学回答,并阐明理由。

(2)教师明确:

本题实际上也是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理由:

根据文中的信息,把钠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物理学告诉我们,绝对零度是很难达到的;且根据常理,一件事情做起来困难,代价要大一些,做起来简单,代价要小一些,由此可以推断,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大于利用铷气,因此A项是错的。

再看B项,文中说“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并且说“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可见B项是正确的。

至于C项,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物理方面的知识可知,光速在真空中每秒约30万公里,光的波长长短和它的速度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在介质中才会有快、慢之分,所以C项是错误的。

D项呢,文中提供的信息表明,降低光速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还不能说“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

(4)小结:

调动课外知识来帮助推断和想象。

(补注:

科技类文章阅读常讲“客观性原则”,即“阅读的过程就得心无旁骛,专心于阅读文本本身”;但如在文本中找不到依据,就要根据文意和知识积淀进行合理的推断。

对于我们同学来说平时要多练习、多积累,做题时要讲究整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又要充分调动知识积淀,大胆推断,融会贯通)

(目前看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一考点仅出现在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中,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且偏重于推断;但阅读文学作品更需要推断和想象,尤其偏重于想象。

明年高考第四大题很可能就会有此种类型试题及相应要求,估计会以文字表述题形式出现。

下面我们对此作出相应的探讨)

(三)阅读下面这篇题为《选择》的文章,完成文后思考题。

五位丈夫被问到同样一个问题:

假如你和母亲、妻子、儿子同乘一条船,这时船翻了,大家都掉进了水里,而你只能救一个人,你救谁?

这个问题很老套,却的确很不好回答,于是——

理智的丈夫说:

“我选择救儿子,因为他年龄最小,今后的人生道路最长,最值得救。

现实的丈夫说:

“我选择救妻子,因为母亲已经历过人生,至于儿子——有妻子在,我们还会有新的孩子”。

聪明的丈夫说:

“我会救离我最近的那个,因为我最近的那个最可能被救起来。

滑头的丈夫说:

“我救儿子的母亲”——至于是指我自己的母亲还是儿子的母亲,你们去猜好了。

最后,老实的丈夫确实不知道应该怎样选择,于是他只有回家把这个问题转述给自己的儿子、妻子和母亲问他们自己应该怎么办。

儿子对这个问题根本不屑一顾:

“我们这里根本没有河,怎么会全家落水呢?

不可能!

”——他的年龄使他只会乐观地看待目前和将来的一切。

妻子则对丈夫态度大为不满:

“亏你问得出口!

你当然得把我们母子都救起来。

我才不管什么只救一个的鬼话呢!

”——女人总是认为丈夫必然有能力、也必须有能力担负起他的责任。

最后,老实的丈夫又问自己的母亲。

母亲没等他把话说完,已经大吃一惊,紧紧抓住儿子的手,带着惊慌:

“”老实的丈夫顿时泣不成声。

母亲说了一句什么话,使儿子泣不成声?

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填在横线处。

(1)同学回答,并阐明理由。

(2)答案:

我们都掉进水里了,孩子你不也掉进水里了吗?

我要救你。

(3)小结:

根据具体语境来进行推断和想象。

(四)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在最后的空线上填上一句恰当的话,要与前面的内容吻合。

空袋子看见周围的伙伴们都鼓鼓囊囊地站着,自己瘪塌塌地躺在地上,心里羡慕极了。

“我也要站起来,”它鼓足气,用力向上一窜,问他的同伴道:

“伙伴们,你们看,我站起来了吗?

“没有。

”“现在呢?

”空袋子又用力往上一窜。

“也没有。

”“那么,这回呢?

你们再仔细看看,这回总站起来了吧?

”空袋子用力狠劲往上窜。

“没有,没有,你根本就没有站起来啊。

“真奇怪,”空袋子软瘫在地上,叹道:

“为什么大伙站着,倒是毫不费劲;我用了最大的力气,反而站不起来呢?

同伙回答:

(1)同学回答,并阐明理由。

(2)教师明确:

空袋子站不起来是不争的事实,除非它改变自己,具备站起来的条件。

文中的空袋子渴望站的结果,但它只是一味地“窜”,殊不知充实自己才是站起来的首要因素,也是根本因素。

因此,当莫名其妙的空袋子叹息时,鼓鼓囊囊的同伙会告诉它:

“因为你肚中空空,怎么能站得起来呢?

(3)小结:

根据逻辑关系来进行推断和想象。

本题属于因果关系推断,还有条件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等推断。

(五)阅读下面的微型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

公寓郑义

这个流传在建筑师中间的小笑话,大约是讽刺住宅设计的千篇一律及设备的质量低劣罢。

一醉汉喝得酩酊大醉,在一座公寓楼门口跌跌撞撞地徘徊;他觉得这楼似乎是自己居住的楼,又似乎不是。

巡夜的警察起了疑心,以为是昼伏夜出的歹徒,便上前询问。

那醉汉见警察要带走他,一口咬定这是他的家。

见警察不信,便带他上楼,边走边证实给那警察听:

小心自行车……十二级台阶,又十二级台阶——没错吧?

……三楼中间单元,320——没错吧?

你看我开门——说着,醉汉掏出一串钥匙,看也没看,随手拣一把插进门锁,拧几下,房门居然开了。

见警察还怀疑,便请他进屋,打开电灯,介绍道:

你瞧,这是厨房,这是厕所,这是卧室——他打开卧室门,打开灯,见双人床上正熟睡着一对夫妇,更信心十足地向警察介绍:

根据本文的人物和寓意作推断和想象,在文末的引号中加写几句话,以完成“更信心十足地向警察介绍”。

答:

应加写的话是

(1)同学回答,并阐明理由。

(2)教师明确:

“没错吧!

你看,那女的是我老婆,旁边躺的那个男的,就是我!

(3)理由:

本文是从一个醉汉的视角来写的,加写的句子一定要符合“醉汉”的身份,“醉汉”在特定情境下的言、行特点。

上文写醉汉领警察上楼、入室,一再说“没错吧”,这里又“更信心十足地向警察介绍”,答案应循着这个路子写出来。

意思合情合理就可以认为合要求。

如果把躺在旁边的那个男的说成另外的人而不是“我”,不能认为是一个符合要求的答案。

(4)小结:

根据人物身份来进行推断和想象。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试题:

殷商时期是一个宗教意识极为浓厚的时代,原始的神学观念在社会中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

在殷人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是至高无上的,一切都要听命于神的安排,人还没有从神的绝对无上的权威下剥离出来,而完全是神的附庸,受神的支配。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记载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殷人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神学政治体系,殷人最重要的神事活动就是祭礼典礼,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之大节也”。

祭祀鬼神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指导着国家所有的日常活动。

人对神的祭祀活动,表明了人类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无法作出合理解释而具有的畏惧和崇拜心理,希望借助神灵的伟力来消除各种自然或人为灾害及乞求神灵赐予福祉的愿望。

殷代卜辞记录的史实充分证明了殷人无论从事任何事情,无不采用占卜的形式以决疑惑。

《尚书•洪范篇》作为追述殷商官方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殷人一切都要通过占卜预决吉凶的事实。

在国君、卿士、庶人、卜、筮五方面因素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卜、筮的意见。

但也毋庸讳言,尽管原始神学思想成为殷商时期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但我们从流存下来的记载殷商文化的历史文献中,还是可以窥视一丝殷商时期极其微弱的反神意识的苗头。

在《尚书•高宗肜日篇》中,记叙了一位上层统治阶层人士的话语:

天神监视着下民的一切活动,下民中若有不顺“德”、不听从天神惩罚的,上天便会降旨予以纠正,而下民们却反诘道:

“上天又能把我怎么样?

”这下民的一声细微的诘问,在当时宗教迷信充斥一切的社会里,无疑是打开了一道小小的缺口,为民意留下了一块小小的地盘。

因此,我们在探讨殷商时期的原始神学思想时,应当认识到,在殷商时期确立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虽然具有最终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透露出了一些人们力求以卜筮为媒介,通过祭享的方式去影响至上神并建构以人为中心的神人关系的讯息,这一讯息对以后的儒家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

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选出与课文相符的一项:

A、上天连续干旱不雨,土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

商朝君臣共商度过危难之策。

大臣偃辛奏道:

“大王不必过虑,天行有常,久旱之后必有大雨。

况我有数十万丁壮,掘西江之水足可解旱情。

”商王道:

“爱卿言之有理。

命汝引二十万丁壮三日内引来西江之水,不得有误!

B、周人大举攻商,纣王正与妲己戏于鹿台,纣王曰:

“寡人受命于天,周人能奈我何?

”依然纵酒歌舞不休。

C、夏桀行为苛虐,荒淫无道,商汤王起兵征伐夏桀。

两军对阵,商汤王说:

“你荒淫无道,大失民心!

我为民伐罪,替百姓造福,是堂堂正正的事业,识相的,快快投降乃是上策!

D、商帝盘庚时,想把都城由黄河以北迁至黄河以南。

开始时,众人都不太愿意,并搬出黄河断流作为上天示警的证据。

盘庚说:

“黄河断流是自然现象,上天示警不可信。

况且一味迷信上天鬼神,国家就会衰亡。

(1)同学回答,并阐明理由。

(2)教师明确:

B(A、不合商朝“神性至尊”的思想。

天久旱无雨,商人必先祭天祈雨。

C、商汤王强调的是“民意”,而不是“天意”,所以与本文主旨不一致。

D、殷商时的盘庚帝不可能说出那种触犯神灵的话来。

(3)小结:

根据文章立意来进行推断和想象。

三、反馈练习(随机处理):

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完成文后的题目。

“书法家”司玉笙

书法比赛会,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

”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

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

”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

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

“同意。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根据文章内容作合理推断和想象,在横线处补上一两句话,使文章上下贯通。

答:

补写的话是:

(1)同学回答,并阐明理由。

(2)教师明确答案:

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

有人大声嚷道:

“请再写几个!

(3)理由:

补写的话是一个过渡性的句子。

高局长写出的字是“劲秀”的,人们自然要称赞;“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自然是有人让他再写几个字。

答案只要符合上下文情节发展并有过渡作用,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4)小结:

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来进行推断和想象。

(补充:

如时间宽裕,再增加一个推断和想象的试题,给莫泊桑的《项链》推断和想象一个合理的结尾)

 

四、课堂总结:

1、我们本节课一共分析概括了六条解题方法:

(1)根据关键词句来进行推断和想象。

(2)根据具体语境来进行推断和想象

(3)根据逻辑关系来进行推断和想象。

(4)根据人物身份来进行推断和想象。

(5)根据文章立意来进行推断和想象。

(6)调动课外知识来帮助推断和想象。

(讲析时这六条解题方法分别板书)

上述六条解题方法,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交叉现象,需要综合起来运用。

(1)、

(2)两条是就文章的局部来分析的,(3)、(4)、(5)三条是就文章的整体来分析的。

(1)、

(2)、(3)、(4)、(5)五条是根据所给现代文文段的内容来进行,姑且说是属于课内的;而第(6)条却是要调动自身的知识积淀来进行,是课外的。

也就是说,在阅读时,我们既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又要关注文章重要的词语、句子这些局部的问题;既要注重课内材料的研究,又要积极调动课外知识来进行思考。

当然,短短的一节课时间,我们不可能分析概括得十分全面。

比如说,我们还可以通过人物的外部动作来推断和想象人物的内在心理;通过人物的性格特征来推断和想象人物的心理和行动;通过言语暗示来推断和想象言外之意、话外之音;特别是要借助对表层意蕴的理解,深入到作品深层内蕴的探究与发现中去,等等。

其实,阅读散文、议论文等文体有时也需要借助推断和想象,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一起分析探讨。

2、本考点一般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在第三大题中;但明年高考很可能以文字表述形式出现在第四大题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试题的训练。

3、推断和想象,是阅读过程中的再创造,文章的特定情景和文章的有关内容是推断和想象最基本的前提和依据。

现代文阅读中的推断和想象,不是开无轨电车,也不能无中生有。

对于卖炭翁肖像的想象,决不能离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规定;对于葛朗台心理的推想,决不可脱离葛朗台固有的性格特征;同样,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增加一个结尾,也必须以小说原有的情节和路瓦栽夫人的性格及生活遭遇作依托。

否则,天马行空,胡推乱想,肯定要出现错误的。

在进行推断和想象时,要注意三点:

(1)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进行。

(2)合乎逻辑,合乎情理。

(3)推断和想象不是分割开来的,二者时有交叉。

4、为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与阅读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进行阅读,广泛涉猎,广闻博识,加强自己的知识积淀。

(2)古人云:

“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我们在阅读时要根据作品内容,大胆进行推断和想象。

学会根据已知推测未知,根据现在推测过去和未来,等等。

(3)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训练,不至于见到新题型心中无底,栽在“恐新症”上。

五、课后检测: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老山汉墓的几个谜团

随着一具尸骨的“惊人发现”,围绕老山汉墓的发掘展开了一轮新的推测大战。

一时间,谜团重重。

这具趴在墓中前室西南侧的骨架,是男是女?

现场工作者认为是女性,而亲临发掘现场的考古专家潘其风先生则根据该尸骨粗壮的肱骨,初步认为是男性。

当然,这都只是初步推测,因为在还没有对骨架进行移动前,看到的只是后背,便于辨别性别的眉骨、下颌骨、耻骨联合处等还压在下面。

骨架将于近日“请”出古墓,其“前脸”自然会被仔细检查。

不过,一向严谨的专家们表示,女人男相或男人女相的也不是没有,仅从外形鉴别总可能有偏差。

究竟是男是女,还有待于在实验室中进行综合鉴定确定。

汉代基本上已没有殉葬,因此骸骨为殉葬者的说法被多数人否定。

那么,最大的可能性只有两个:

一为盗墓者,二为被从棺中拖出的墓主人。

从骨架趴在漆案上的姿势看,许多人更愿相信是后者。

因为,盗墓者进入墓中却自相残杀或缺氧而死最终身埋黄土,这情节太像武侠小说了。

由于尸骨缺少右腿小腿骨,左腿的小腿上也少了一节腓骨,媒体一度纷纷报道,猜测其身份的判别将取决于残缺的三节小腿骨会在何处出现。

发掘现场总指挥王武钰认为,尸骨肢体不全,应是腐朽所致,而非盗墓者拖动尸体造成的。

也有其他专家表示,目前缺失的三节骨头并非人骨最细小的部分,为何腐朽的偏偏是它们。

潘其风先生日前曾对这具骸骨的年龄进行了初步判定,认为在35岁至45岁之间。

于是有人称这具1.61米的骸骨很可能是燕刺王刘旦,理由是“这跟刘旦被赐死时年纪相当”;并且,刘旦因谋反被赐死,谥号“刺王”,他的陵墓也被称之为“戾陵”,“刺”和“戾”这两个字都有贬义。

《水经注》中有记载,燕刺王刘旦的戾陵在梁山;经考证,专家学者一般认为梁山就是今天老山所属的石景山。

此说一出,立即有人惊呼:

如果这骸骨真是刘旦,抑或墓主人是刘旦,老山汉墓都将是“惊世大发现”——不但附近还应有后妃二十余人的墓,而且很可能墓中会出土大量经书杂说、星历数术一类的先秦西汉古籍。

据《汉书•武五子传》记载,刘旦死后,“后、夫人随旦自杀者二十余人”,而且刘旦“为人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

不过,不止一位专家并不认同,他们指出,刘旦十几岁被封为燕王,从武帝元狩六年至昭帝元凤元年,在位共38年之久,他死时年龄应该在50年左右,那具“初步判定为35岁至45岁”的骸骨应不是刘旦的。

中国历史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余伟超先生明确表示:

“这种可能几乎没有。

”余老对出土的的镀金动物花纹的漆器分析指出,这不是镀金,而是西汉晚期才有的“金银平脱”技术,这项技术在汉武帝、汉昭帝时还没出现,因此说老山汉墓可能和刘旦毫无关系。

徐萃芳先生也从老山汉墓的位置和地形对刘旦说提出了质疑。

他说,谜底揭开只能等到最后。

墓中有文字、印章最好;没有文字印章,通过其他器物如钱币也可以判断出墓的年代,但墓主的身份就只能推测了,就连大葆台是刘建之墓不也是推测的吗?

解铃还需系铃人。

所有谜底全系在这具神秘的骸骨身上。

正如徐萃芳先生所言,考古过程中有许多疑团,这是很普遍的,有些谜也许到最后都解不开。

等谜团层层剥开,一定要有耐心哟!

1、下列说法,作为判定墓主是刘旦的根据的一项是

①骸骨年龄与刘旦被赐死时年龄相当。

②刘旦谥号“刺王”,陵墓亦称“戾陵”,都含贬义。

③专家考证,《水经注》所载之“梁山”即今老山所属之石景山。

④墓中出土的先秦西汉古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