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4164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9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卷含答案.docx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卷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清朝闭关锁国图:

请回答;

谈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案】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

【解析】

【详解】

据所学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2.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在1962年为中央党校讲授明史时,曾作专题论述,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唐龙飞《伟哉郑和宝船》

材料二“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

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

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

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

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施雪琴《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中的“郑和崇拜”》

材料三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这种贸易不是出于商业目的,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郑和每到一处,还往往以大国身份,无偿予当地许多丝织品、瓷器、铜器、铁器等,也不利于经济上的发展。

——岳麓版《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并指出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3)材料三体现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怎样的态度?

摘抄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请简要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

【答案】

(1)特点:

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或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2)原因:

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

最远到达的地方: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特点:

朝贡贸易;态度:

否定;句子:

“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4)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对外贸易却大量消耗国力,不利明朝的国计民生。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根据材料二“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

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是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依据材料三“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朝贡贸易;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否定的态度,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是“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4)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对外贸易却大量消耗国力,不利明朝的国计民生。

3.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

“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三: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3)材料三中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哪一地区?

【答案】

(1)经济重心南移

(2)市舶司

(3)四川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

“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2)依据材料信息: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

“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可知,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在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业的需要,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二:

……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榜文广为张贴,将占城稻推广到江淮两浙地区。

材料三:

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规定: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四:

“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反映了其变化的依据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请举一例说明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古今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消极影响?

我们该怎样去应对?

【答案】

(1)经济重心南移;依据:

财政收入;粮食产量。

(2)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

(3)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开发与环保相结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宋朝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依据就是财政收入、粮食产量,故材料反应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2)根据材料中“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将占城稻推广到…”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材料中反应的原因是:

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也就是说,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我们要继续发展经济,还要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元政府在西藏地区和台湾地区分别设置什么机构管辖?

(2)为加强对广阔地区的管辖元政府实行了什么制度?

【答案】

(1)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1)行省制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边疆地区,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

(2)元朝为统治空前辽阔的疆域采取的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

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点睛】

解答本题应注意识记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来巩固统治的措施。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的大运河的开凿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单评价一下隋炀帝。

【答案】

(1)积极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特点:

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

作用: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的积极影响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二“……政府出面招生……自由报考原则,考生……没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和所学可知,它的特点是,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航海活动

时间(年)

次数

人数(人)

船数

船只大小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7

27800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2-1504

4

1000-1500

17艘

旗舰长24.5米,

宽6米

请回答:

(1)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答案】

(1)红海非洲

(2)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根据材料二的“时间、次数、人数、船数、船只大小”可以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

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综合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范围、特点和历史意义。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州是中国戏曲的发样地之一。

据《台州地区志》记述:

“晚唐、五代时,台州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

”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

材料二:

台州乱弹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注)2006年,台州乱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材料三:

2010年以来,台州乱弹艺人多方寻我新出路,实现新发展,有《成继光》、《昭君出塞》等许多优秀传统刷目,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作编写了《老村新路》等新剧目,歌颂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好人好事;主创人员开设戏曲名家工作室培养后备人才,深入校园开展普及性公益讲座;走进乡村大舞台、走入电视台、登上国家大剧院,展现地方剧种的独特演年魅力;走出国门,问鼎德国国际文化戏曲节,并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获得中外嘉宾的高度称赞。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

(2)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哪些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

(1)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

(3)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是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民国时期多战乱;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材料二: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的典籍是什么?

(2)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提示:

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文化等方面考虑)

(4)请你再举出一位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

【答案】

(1)寻求佛法;《大唐西域记》。

(2)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

(3)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对外交通文化发达。

(4)鉴真。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结合所学知识,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政治局面:

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

经济繁荣发展;外交政策:

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对外交通:

对外交通文化发达。

(4)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0.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是古国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

万户)

材料二:

材料三:

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

“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根据材料一表格提供的数据,概括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这一趋势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什么现象?

这一现象从什么时期开始?

到什么时期基本完成?

(3)材料三中提出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当时著名的大商港有哪些?

为管理海外贸易,政府还在主要港口设置什么机构?

【答案】

(1)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

人口增加为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后期;南宋。

(3)广州、泉州;市舶司。

【解析】

【分析】

【详解】

(1)通过读图可知,汉至宋我国南北方人口比例发生变化,逐渐由北方人口占大多数到南方人口占大多数,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

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通过材料图示可以看出从北向南比重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唐朝中后期由于北方战乱等因素,大量中原人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3)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市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点睛】

表格类的材料,分析数据时要注意对数据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

要注意“趋势”不等于结果,不能用结论性语言。

1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李隆基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

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

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

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XX百科

(1)材料中“唐朝的极盛之世”在历史上称为。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评述唐玄宗的历史小论文。

(要求:

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不少于150字)

【答案】

(1)“开元盛世”

(2)示例:

我眼中的唐玄宗

唐玄宗是中国古代史上功过比较都比较突出的人物。

唐玄宗即位后,重用贤能,励精图治,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现了一系列改革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安定,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末年,他追求享乐,宠爱杨贵妃,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缰形势紧张,用人失查,重用安禄山,导致了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解析】

【分析】

【详解】

(1)唐玄宗统治时期,年号“开元”,他实行一系列改革,他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材料中反映了唐玄宗李隆基的个人事迹,因此本题小论文的题目可以以唐玄宗为主题。

根据材料提示的内容,唐玄宗经历唐朝时期的极盛时期,同时也经历了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因此小论文内容可围绕这些内容对唐玄宗的个人事迹进行简单阐述,然后进行简单评价,唐玄宗是中国古代史上功过比较都比较突出的人物。

12.材料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戛尔尼使团为了要吸引和打动中国皇帝和官员们,用重金精心挑选和制造了足以显示英国科学水平和工业实力的许多礼品,包括天文地理仪器、机械、枪炮、车辆、船只模型、图册、呢绒毡毯、乐器等,分装六百箱,携来中国。

可惜坐在皇位上的是对科学毫无兴趣的乾隆而不是康熙,他并不重视这些礼物,并且认为:

外国能造的,中国自己也能制造。

他说:

“此次使臣称该国通晓天文者多年推想所成测量天文地图形象之器。

其至大者名‘布腊尼大利翁’一座,效法天地转运,测量日月星辰度数,在西洋为上等器物。

要亦不过张大其词而已,现今内府所制仪器,精巧高大者,尽有此类。

其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

”无知和自大,闭塞了他的耳目,对新事物无动于衷,一切视为夸大和平常。

那些光学和数学仪器很快被废弃,从圆明园中搬走;灵巧的车辆和逼真的船只模型没有全部装配完毕;使团特别带来了技术人员,可清朝官吏不感兴趣,并不打听各种机械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乾隆皇帝虽然亲自观看了大炮的试放,惊讶其威力,但却认为“这种杀伤力和仁慈的原则不能调和”。

总之,西方先进的仪器物件无助于麻木的清政府激发兴趣,引起警觉,开拓视界。

——戴逸:

《失去了的机会——为朱雍著<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一书所写序言》

(1)乾隆时期对外采取什么政策?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

(1)闭关锁国

(2)示例

观点:

国家只有以开放的眼光对待世界,虚心学习各国的科技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论述:

清朝最高统治者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缺乏世界性长远目光,导致了清朝走向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待英国的态度充满傲慢与无知,没有了解英国发展的意愿,无知和自大,使他对新事物无动于衷。

最高统治者的这种眼光直接导致了清朝后来的闭关锁国,逐渐被西方世界超越。

相反唐朝时期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采取开明政策,使得长安城云集中外商人、使者,促进了唐朝的繁荣。

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虚心学习,回国后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在西汉时期,汉武帝等皇帝对外致力于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所以,国家只有以开放的眼光对待世界,虚心学习各国的科技文化,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可惜坐在皇位上的是对科学毫无兴趣的乾隆而不是康熙,他并不重视这些礼物,并且认为:

外国能造的,中国自己也能制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乾隆对外贸易问题上的看法:

中国物质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外国的恩惠。

所以,乾隆时期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2)解答本题要结合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先提出一个观点,结合所学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述。

观点:

国家只有以开放的眼光对待世界,虚心学习各国的科技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论述:

清朝最高统治者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缺乏世界性长远目光,导致了清朝走向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待英国的态度充满傲慢与无知,没有了解英国发展的意愿,无知和自大,使他对新事物无动于衷。

最高统治者的这种眼光直接导致了清朝后来的闭关锁国,逐渐被西方世界超越。

相反唐朝时期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采取开明政策,使得长安城云集中外商人、使者,促进了唐朝的繁荣。

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虚心学习,回国后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在西汉时期,汉武帝等皇帝对外致力于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所以,国家只有以开放的眼光对待世界,虚心学习各国的科技文化,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3.读隋朝大运河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此河的最北端是,最南端是,中心是。

(2)如果有一位唐朝商人要把一批货物从江南通过运河运到长安去,他不需要经过的河段叫什么名称?

(3)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京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你赞同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