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4345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品课件之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优品课件之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优品课件之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优品课件之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优品课件之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优品课件之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优品课件之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优品课件之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优品课件之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优品课件之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品课件之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docx

《优品课件之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品课件之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品课件之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docx

优品课件之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

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

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和唐朝的建立。

2.掌握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和“贞观之治”。

3.掌握武则天统治的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

“贞观之治”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唐朝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认识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其是否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

教学重点1.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2.女皇武则天教学难点恰当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教学方法1.影视评书导入法。

本课涉及的人物、事件,在影视等作品中多有体现,可充分运用影视、评书等形式导入,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住。

(也可用其他方法导入)2.材料运用法。

可借用众多的史料,去粗取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评价人物。

3.讨论法。

4.故事穿插法。

5.引导教学法。

帮助学生区分小说与历史。

教具准备1.投影仪/电脑2.唐太宗、武则天等人图片及音像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

放电视剧《大明宫词》中一个镜头,(和武则天有关的)然后提问:

镜头中这位雍容华贵、端庄雅淑的女人是谁?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称帝之前,唐朝的政局是什么样的?

有人说她在位期间,经济发展、国力逐渐富强,她的统治是“上承贞观,下启开元”,“贞观”是谁的年号?

历史上讲的“贞观之治”是怎么回事?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

导入语例示二:

[投影显示]图一图二同学们,图一中中间坐着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你知道他前面的这位大臣在做什么吗?

这幅图反映出唐太宗与大臣之间的什么故事?

这幅图与我们常说的“贞观之治”有什么关系?

图二中这位雍容华贵、端庄高雅的女人是武则天,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你想知道有关她的故事吗?

带着众多疑问,我们走进第二课“贞观之治”,去感受一下历史的神秘与精彩。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

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

“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

”张玄素从容地说:

“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

事后唐太宗对人说:

“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

他统治的时候,唐朝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贞观之治”。

[板书]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隋炀帝的暴政和李渊建唐代隋[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过的隋朝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请大家仔细思考一下,这两个特点是什么?

[教师提示]可以从上一节课的标题中寻找。

[学生回答]一是繁盛,二是一时,即时间短。

[教师引导]正确。

那么,我们可以想一下,隋朝繁盛的原因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

那隋朝繁盛时间非常短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隋炀帝的暴政。

[教师引导]谁能讲一下隋炀帝的故事?

[学生讲述]生甲:

杨广是杨坚的二儿子。

按老规矩,由大儿子杨勇接皇帝的班。

杨广为了夺取杨勇的太子之位,想出一条计策,阳奉阴违,伪装真相,博取了父皇母后和大臣们的好感,创造条件,有朝一日取代哥哥的太子之位。

杨广首先表现出虚心好学的样子,给人造成一种将来有出息的印象,对大臣们恭恭敬敬,没有皇子的架子。

他长相又好,致使朝廷一片赞扬之声。

在灭陈的战斗中,他任主帅,缴获了许多金银财宝,尽管内心想全部占有,却忍痛割爱,一件珠宝也不拿。

杨广还在皇帝、皇后身边的侍卫、宫女中间收买了一些人做耳目,随时汇报大小事情。

因此,很能迎合文帝和皇后的爱好。

再加上杨勇不知收敛,心高气傲,得罪了皇后,于是被杨广买通的东宫侍臣、侍妾以各种罪名密告了文帝。

在开皇十二年被废太子,东宫大小官员均受株连,或杀或贬,幸免者几乎没有。

杨广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太子。

生乙:

杨广当了太子之后,与杨素勾结起来在文帝病重时趁乱下手,杀死文帝,自己登基称帝。

杨广登基后,派人兴建东都洛阳,又派人开通洛阳到江都的大运河。

有河必有船,黄门侍郎负责监造的大型龙舟共四层,高45尺,长达200丈,舟内装饰得十分豪华。

除皇帝的龙舟外,还为皇后建造了翔螭舟,其他大小船只数千余艘,这些船只用拉纤的人八万多。

这些船在运河中排了200里长。

运河两岸还有禁军骑兵护航,旌旗猎猎,威风凛凛。

船队路过的州县,500里内的都要奉献食品。

……[教师引导]关于隋炀帝的生平,除了同学们平时接触到的知识以外,我们再通过投影来补充一些材料,使同学们对此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投影显示]隋炀帝(569~618年),名杨广,杨坚次子。

581年封晋王。

588年十月,为行军元帅,统兵伐陈。

灭陈后,晋升为太尉。

他平时伪装仁孝俭朴,博得文帝欢心。

600年,立为太子。

604年七月,文帝死(相传为杨广所害),杨广即位,杀死兄长杨勇。

即位以后,他下令开通大运河,还设进士科,促成科举制的形成。

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他依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好大喜功。

他在位时,几乎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的劳动人民不下一千万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他年年远出巡游,三游江都,三至涿郡。

每次出游,大造离宫,从行的人几十万,骚扰地方百姓,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他三次发兵进攻高丽。

隋炀帝的暴政,终于激起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

为了躲避起义烈火,他第三次游江都。

劝阻南下的人,都被杀死。

到了江都,他还让地方官去民间挑选美女,充实后宫,仍然整日花天酒地。

他预感到末日临近,就对萧皇后说:

“好头颅,谁当斫(zhuó,斧砍)之!

”618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率军士发动兵变,冲入江都宫中,用绸巾将他缢死。

隋炀帝统治时期,骄奢淫逸。

三次巡游扬州,耗费无数财物。

他南下的船队,舳舻相接,绵延二百余里,陆上骑兵数十万,沿运河两岸护送。

船队所过州县500里以内,皆令百姓贡献食物,所献山珍海味,多达百抬,妃嫔吃不完皆埋入地下。

他好大喜功,耀武扬威,发动了三次进攻高丽的战争(隋朝时高丽在今我国辽宁、吉林和朝鲜半岛北部)。

出兵以前,他征调大批工匠在山东东莱(今山东莱州)海口大规模造船。

工匠被迫在水里不分昼夜地劳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亡有十分之三四。

他还征发江淮以南的民工和船只,把洛口仓等大粮仓的粮食运到涿郡,船只前后相继,长达一千多里。

奔走在路上的民工和兵士,经常有几十万人,很多倒毙在路上。

这次出兵一百多万人,其中渡过鸭绿江的三十多万人,回到辽东的只有二千七百多人。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农业生产几乎陷于停顿。

“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

”(《隋书•杨玄感传》)当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受到严重破坏,“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旧唐书•李密传》)[教师讲述]由于隋炀帝的暴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义此起彼伏。

隋政权摇摇欲坠。

616年李渊奉诏为太原留守。

李渊利用太原特殊的条件,积极准备起兵反隋。

617年五月,李渊在太原起兵,十一月,攻克长安。

之后,与民众约法十二条。

除去隋朝苛政,迎代王侑即帝位,遥尊炀帝为太上皇。

李渊掌握朝廷内外一切大权,并进封唐王。

次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五月,杨侑禅位,李渊登基,改国号为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定都长安。

立李建成为太子,以李世民为尚书令,封秦王,李元吉封齐王,唐王朝正式建立,隋朝灭亡。

[投影显示][教师引导]同学们,投影中的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大多数皇帝一样,他登上皇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较大的一次政治斗争是“玄武门之变”。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是如何登上帝位的。

[投影显示]唐太宗(598~649年),名李世民,唐高祖次子。

李渊攻入长安后,李世民为京兆尹,封秦国公。

618年李渊称帝以后,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但在唐朝的建立特别是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秦王,逐渐产生了夺取皇位继承权的政治野心。

当时尚为太子谋臣的魏征曾对李建成说:

“秦王功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

”(《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626年(武德九年)夏,突厥数万骑入塞侵扰,李建成向李渊推荐李元吉率诸军北征,以免李世民掌握兵权。

李元吉要求秦府骁将尉迟敬德、程知节等同行,并挑选秦王帐下精锐充实自己的军队,意图将秦府骁将精兵转移到自己手里,然后谋杀李世民。

太子手下的王�y,向李世民告密,形势危急异常,秦府僚属皆主先发制人,李世民于是定计准备动手。

624年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并说他无负于兄弟,而建成、元吉却要杀害他。

李渊闻之愕然,决定第二天查问。

六月四日,李渊召建成、元吉入宫。

宫中妃嫔向李建成透露消息,李元吉主张“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

李建成说:

“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朝参),自问消息。

”(《资治通鉴》)于是照常入朝。

其时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伏兵于玄武门内。

李建成、李元吉入朝行至临湖殿,发觉情况异常,立即回马欲归。

李世民跃马而出,随后大呼,李元吉引弓射李世民,由于仓皇失措,拉弓不开,再三不达有效射程。

李世民一箭射杀李建成。

尉迟敬德率骑继至,左右箭射李元吉坠马。

李世民马入丛林,被树枝绊住,坠马不能起。

李元吉突至,夺弓将扼李世民,尉迟敬德大喝一声,飞马赶来,李元吉逃跑,被敬德射杀。

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攻玄武门,激战不得入,扬言欲攻秦府。

形势危急,尉迟敬德持李建成、李元吉头出示,宫府兵溃散。

尉迟敬德披甲持矛入宫急请李渊“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资治通鉴》)。

李渊的手敕宣读后,战斗才停下来。

李建成之子五人、李元吉之子五人皆被杀。

六月七日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两个月后,唐高祖李渊传位于太子,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

次年(627年)改元贞观。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完这一段叙述之后,起一个名字或给它加一个标题。

[学生回答]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登基[板书]2.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登基[教师引导]请大家讨论一下,应该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生甲:

是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骨肉相残的事件,“玄武门之变”不能肯定。

生乙: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位,由于他的励精图治,使“贞观之治”出现。

也就是说,没有玄武门之变,也就没有李世民即帝位,自然也就不会有“贞观之治”。

生丙:

玄武门之变的客观后果是好的,即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上台,励精图治,导致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出现,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尽管玄武门之变这样的做法不值得肯定,但其客观后果是我们谁也不能无视的。

生丁:

玄武门之变的实质是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但其结果是不坏的。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在评价“玄武门之变”时,一直提到了“贞观之治”。

那么,“贞观之治”到底指的是什么?

它是如何出现的?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二、“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的原因[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找出“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学生看书]……[学生回答]“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

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不过分压榨农民;②政府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唐太宗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④大臣们廉洁奉公;⑤用人。

与此同时,教师用板书简明写出:

①以隋为鉴,以民为本;②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勤于政事,善于纳谏;④精兵简政,吏治清明;⑤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讲一讲唐太宗的故事。

(课前布置下去)[学生讲述]生甲:

李世民特别重视人才,以致他帐下人才济济,像秦琼、程知节、尉迟敬德等将领都是从敌阵中跑来投奔他的。

这从李世民和尉迟敬德的交往可以看出来。

尉迟敬德是宋金刚(隋末农民领袖)手下将领,后归李世民。

李世民继续让尉迟敬德统领原属宋军的8000人马。

大将屈突通认为这样做不妥,提议将宋军8000降兵散编入唐军。

李世民说:

“对于一个人,不仅要闻其言,观其行,也要察其心,我认为尉迟敬德不是出尔反尔的人,公请放心。

”刘武周、宋金刚被打败之后,占据洛阳的王世充就是最主要的敌人,李渊命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

王世充为人狡诈,他部下许多大将都离他而去,投奔李世民,如秦琼、程咬金等。

凡是到唐军李世民处的人,都得到优厚待遇。

多数州县的官吏也纷纷投降唐朝。

李世民让这些将官担任原职,只是换上了唐朝的大旗而已。

这种做法,吸引了更多的人投降。

此时的洛阳城,基本上是一座孤城。

王世充眼见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小,决定秘密收买唐军中以前的将领。

但响应的不多,只有原刘武周部将寻相等几个人,叛离唐军返回洛阳。

寻相与尉迟敬德是好朋友,他叛逃以后,李世民手下将尉迟敬德抓了起来,然后告诉李世民,主张杀掉尉迟敬德。

李世民坚决不同意,并亲自向尉迟敬德赔礼道歉,使他感激不尽。

几天之后,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带领500名骑兵到洛阳城北侦察敌情,被王世充的一万士兵包围。

瓦岗军有名的飞将单雄信这时已投降王世充,一马当先,直取李世民,被尉迟敬德死命挡住,并保护李世民率500骑兵冲出重围。

李世民虽然年轻,却沉稳老练,几次力排众议,保全了尉迟敬德的性命,关键时刻,尉迟敬德立下了大功,保卫了大唐江山,这正是李世民的远见卓识。

生乙:

魏征其貌不扬,身材不高,但胆量过人,一身正气。

原在李建成部下任职,官位不高。

李建成、李元吉作乱被杀,他不但没有受到株连,反而被新继位的皇帝李世民晋升为谏议大夫。

魏征在位期间,不断进谏。

有一天,太宗李世民又与魏征争论起来,争论到最后,太宗承认自己错了。

魏征说:

“臣很荣幸能事奉陛下,但我希望做一个良臣而不是忠臣。

”太宗问:

“有什么区别吗?

”魏征道:

“像古代的稷、契等辅助君主使国运长久者,为良臣;如关龙逢、比干等虽忠心不贰,但本身蒙难,使社稷不保,这些人为忠臣。

”魏征敢于直谏,使李世民获益匪浅,太宗不由得敬畏魏征几分。

有一次,他要出去到南山游玩,车都备好了,发现魏征进宫,怕他不同意,没等魏征说话,就主动改变了出游的打算。

有一次,太宗正在玩鹞鹰,魏征来找皇帝有事,李世民怕他批评自己玩鸟,急忙将鹞鹰藏在怀中。

等魏征禀报完事情走了,太宗拿出鹞鹰一瞧,已经憋死了!

魏征经常在大臣面前与皇帝争论,几乎每次争论都能占上风,使皇上下不来台。

有一次,太宗实在觉得丢了面子,散朝回宫后,说非杀了魏征不可,竟然当着众臣的面羞辱我。

长孙皇后听罢,立即回内室换了朝服出来。

太宗感到奇怪,问道:

“你穿朝服干什么?

”长孙皇后回答:

“魏征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直言犯上,臣妾自愧弗如。

臣妾向陛下进言,尚须察言观色,而魏征与陛下乃臣君关系,却刚正不阿,无所畏惧,正是‘主明臣直’,魏征敢直谏,是因陛下开明之故。

因此,臣妾特表祝贺。

”太宗听罢,转怒为喜。

长孙皇后的话是有道理的,魏征敢于直言,同时说明李世民是开明大度的皇帝,否则,有着生杀大权的皇帝,是难以让魏征这样的大臣活长久的。

李世民的结发之妻长孙皇后,也功不可没,她的贤德在当时无人不晓。

倘若在李世民发狠要杀魏征时,长孙皇后不全力保护,后果不堪设想。

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病故。

太宗十分悲痛,亲自写了碑文让石匠刻了,立在魏征墓前。

并且说了留传千秋的名言:

“人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见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魏征走了,朕失去一面镜子。

”[教师讲述]同学们,“贞观之治”指的是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渐加强的社会历史局面。

因为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历史上称这一段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关于“贞观之治”一目,包括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即课本上提到的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教训,明白统治者不能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等内容。

那么,唐太宗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呢?

我们可来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

“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

”对曰:

“不知。

”曰: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教师提问]在这段材料里,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做什么?

[学生回答]舟和水的关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教师引导]怎么样才能避免隋朝的覆舟不再出现呢?

[学生回答]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与民休息。

[教师引导]请思考:

唐太宗的治国政策和措施是怎样制定的?

[学生回答]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教师引导]“贞观之治”一目中第二个问题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

课本主要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叙述。

我们也可以从材料中获取这方面的信息。

[投影显示]

(一)《贞观政要》记述当时情况说:

“商旅野次(停留),无复盗贼,囹圄(lín��yǔ,牢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指五岭以南地区),自山东(太行山以东)至于沧海,皆不赍(jī,携带)粮,取给于路。

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

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这里虽不无溢美之词,但基本上反映了贞观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据唐太宗死后三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二)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唐太宗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他在长安所住宫殿是隋朝建造的,大都已破旧,但在贞观初年他一直不许修缮或重建。

史称他患有“气疾”,住的宫殿“卑湿”,夏暑秋凉容易犯病。

臣下奏请“营一阁以居之”。

唐太宗说:

朕虽有气疾,不宜居潮湿之宫。

但要破土兴工,必然靡费良多。

当年汉文帝因惜十家之产而不建露台。

我功德不及汉文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臣下固请再三,始终不许。

为减少宫费,他还下令放还宫女三千人。

有一年洛阳遭大水,许多百姓房屋被冲毁,他下令拆掉洛阳一些宫殿,将木材分给居民修房。

(三)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确实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

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随李建成反对他的政敌,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

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拔人物不私于党”,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多士盈廷,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等。

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

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上面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唐太宗时生产发展状况及唐太宗戒奢以俭,任用贤才的措施。

至于善于纳谏一项,我们在前面已接触到关于魏征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

课本上提到的“房谋杜断”,请同学们课后寻找相关资料。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贞观之治”一目中第三个内容:

治世局面的形成。

[板书]2.“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投影显示](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教师引导]上述材料中的内容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贞观初年,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烟断绝,道路萧条。

经过李世民和他的谋臣们励精图治,终于改变了这种状况,而且出现了农业丰收,粮价下跌,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的局面。

[教师引导]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除了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外,你还想到了哪些原因?

大家可以通过讨论后再回答。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生甲:

隋末农民起义的推动,使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与民休息。

生乙:

人民的辛勤创业。

生丙:

科技的发展。

生丁: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教师过渡]总的来说,贞观之治的出现,有隋末农民的推动,有唐初人民的辛勤创业,有唐太宗和他的辅臣们的特殊贡献。

唐太宗死后,唐朝国力进一步增强,到唐玄宗时达到鼎盛,史称“开元盛世”。

那么,“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在唐太宗和唐玄宗之间起继往开来作用的人是谁呢?

她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板书]三、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女皇武则天”一目内容,从中找出有效信息。

[学生看书]……[学生回答]①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②武则天原是唐高宗皇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③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年间唐朝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关于武则天爱惜人才的内容。

然后再讲一讲武则天的故事,内容不限。

[学生阅读]……[学生讲述]生甲: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国家数十年,创造了奇迹,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武则天出生于一位木材商人的家庭,父亲叫武士�ΑT�支持李渊称帝,做过唐朝的工部尚书。

武则天14岁时被选入皇宫,被太宗封为才人,赐号媚娘。

深得太宗喜爱。

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高宗。

李治即位前,就与武则天有来往。

太宗死后,武则天入长安感业寺为尼,后被唐高宗接回宫内,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和肖淑妃。

为了登上皇后的位置,武则天先联合王皇后打败了肖淑妃。

后来又亲手杀死亲生女儿,诬为王皇后所为。

高宗一怒之下废王立武。

武则天的皇后梦实现。

生乙:

武则天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弘因惹怒武则天被杀。

太子李贤被安了一个“谋反”的罪名流放四川。

李治死后,三子李哲继位,刚当了两个月的皇帝,因一句气话,被中书令裴炎密报武后,李哲被废掉,四子李旦上台。

远在两千里外的李贤,空有满腔抱负,如今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他父亲去世一年后,才从看守人口中得知。

李贤反复思考,大哥被害,自己和三弟遭贬,剩下唯一的四弟是个傀儡皇帝,下场也不会妙。

于是一首“黄台诗”: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

结果,被人发觉告密。

武则天派人查问,李贤自杀。

至此,武则天的四个儿子,已经有三个被杀或被废,只剩一个李旦,也是如履薄冰。

[教师讲评]武则天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她规定把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条件。

她下令编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指导农业生产。

她鼓励土狭人稠之地的无地少地农民,迁往宽乡垦耕,开垦的荒地可免三年租调。

她宣布百姓50者免徭役,另外还多次减免赋役。

这些政策和措施都对农业的振兴起了良好的作用。

除此之外,武则天在政治上打击士族势力,发展科举制度,选用人才。

军事上加强边防,发展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但是武则天在位期间,也有不少弊政。

一是放手招官,用人太滥。

二是大兴告密之风,任用酷吏,大加杀戮。

三是崇尚佛教,广建庙宇,造成大量的浪费等。

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

宰相张柬之、崔玄联合禁军首领李多祚等人入宫,拥立唐中宗复位,同年,武则天病死,终年82岁。

她弥留之际,立下遗嘱:

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y葬高宗乾陵,立一块石碑,上面不书一字,一生功过,让后人评说。

如今这块无字碑仍在,留给了人们许多遐想。

[课堂小结](投影打出)知识网络:

[布置作业]一、选择题1.“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指_______________的统治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武则天答案:

D2.以下几人都是唐朝的贤相,其中在唐太宗时敢于犯颜直谏流芳青史的是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姚崇答案:

C二、问答题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参考答案:

唐太宗和汉文帝的共同之处:

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板书设计第2课“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