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4353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docx

版国关史教学大纲

2010版《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

第一讲绪言

一、国际关系史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1、基本定义:

★国际关系:

是国际行为主体(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国家群体、非国家行为者)之间的各种交往关系的总和。

注意两点:

第一,国际关系的内涵。

一般认为,国际关系就是跨越国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复杂的关系。

国际关系与一般的社会关系在实质性问题上是一致的——追求利益。

国际的各种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

第二,国际关系的外延。

国际关系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外交等各方面的关系。

在这些关系中,国际经济关系是整个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是最活跃的关系。

经济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和内因。

★国际关系史(两种表述):

第一种:

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集团与国家集团之间以及国际组织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综合发展的历史的一门学科。

第二种:

国际关系史是以国家与国家之间——包括国际组织——的政治关系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注意国际经济关系、军事关系以及文化、宗教关系,并使之与国际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而且也不应忽视重要历史人物在国际关系演变种所起的作用。

2、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国际关系学:

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国际关系学属政治学范畴,着眼于现实;

国际关系史属于历史学范畴,着眼于历史。

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学两者是互为补充的。

与世界史:

联系——国际关系史是世界史的分支和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互补性。

区别——各自阐述、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3、国际关系史的分段及主要内容:

(1)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分段:

近代国际关系史一般以1871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

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到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

这一段时期主要是资本主义国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在这一时期内:

①17世纪中叶——17世纪末,欧洲国际政治力量重新配置;

②17世纪末——拿破仑战争结束,这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是英法矛盾,进行了三次重大较量(1701—1714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56—1763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

③1814——1871年,主要反映出作为欧洲宪兵的俄国由顶峰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步伐的加快。

这一时期的主要线索(内容)有:

1欧洲主要国家之间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而形成的政治外交关系;

2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美国、日本向亚洲、非洲、南北美洲扩张,占领殖民地,相互争夺和妥协的关系;

3欧洲列强为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在对中近东争夺中形成的所谓“东方问题”。

第二时期:

从1871年到一战结束、十月革命胜利。

这一段时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19世纪最后30年,由于这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的时期,因此,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瓜分完毕,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帝国主义最终形成的阶段,主要标志是三次战争(1898年美西战争、1899—1902年英布战争、日俄战争);

③1914—1918年。

主要线索:

第一,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主要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引起了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新的争夺,国际格局也发生了转变。

第二,亚非拉国家的反殖民主义斗争与其他地区相互交融,与其他因素一起,共同促进了国际关系体系全球化的形成。

(2)现代国际关系史:

以1919年巴黎和会为起点,以1945年二战结束为下限。

主要有几个内容和线索:

第一,一战后国际社会对维护和平的追求和努力;

第二,经济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外交政策的演变。

(3)当代国际关系史:

从二战后——至今。

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两极格局形成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二,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三,两大阵营内部的分化解体及其国际关系;

第四,两极格局的瓦解及其影响。

二、几个主要概念:

1、国际关系体系:

是指在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是政治上的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具体表现为行为主体在追求财富与权力、维护和平与发展等经济政治活动中进行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对抗与合作。

◆一种:

是指在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是政治上的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具体表现为行为主体在追求财富与权力、维护和平与发展等经济政治活动中进行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对抗与合作。

◆二种:

国际关系各行为主体在参与国际事务时所形成的相互间各种形式的关系,且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本质上在不断变化)、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即是国际关系体系。

◆三种:

所谓国际关系体系,是指各种国际战略力量之间交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一定的力量对比关系。

——金应忠、倪世雄

◆一种:

是指在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是政治上的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具体表现为行为主体在追求财富与权力、维护和平与发展等经济政治活动中进行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对抗与合作。

◆二种:

国际关系各行为主体在参与国际事务时所形成的相互间各种形式的关系,且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本质上在不断变化)、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即是国际关系体系。

◆三种:

所谓国际关系体系,是指各种国际战略力量之间交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一定的力量对比关系。

——金应忠、倪世雄

 

把握国际关系体系的意义:

第一,只有正确地把握整个国际关系体系,才能看清国际关系的全局,才能真正了解国际关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第二,把握体系可居高临下,更好地研究和深刻理解双边关系或多边关系。

2、国际格局:

指在国际关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基于力量对比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互动结构和状态。

第一,它的前提是无政府状态。

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间关系结构是国际政治的最重要的本质。

第二,国际格局在无政府状态下只能由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为构成单位。

第三,国际格局的主体是大国或大国集团。

作为国际格局的主体,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独立的外交和广泛的政治影响力。

◆在国际关系中具有关键或制衡作用。

国际关系体系与国际关系格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国际关系格局是寓于国际关系体系中的。

区别:

第一,国际关系体系只能从国际关系格局中显示出自己的面貌。

第二,作为国际关系格局的组成部分,只能是那些在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家、国家集团或国际组织。

3、民族国家和主权国家:

国家具有主权国家的身份。

民族国家是民族意志与国家意志的统一。

三、学习本课程的主要要求:

第三,结合世界通史来学习,特别是近现代、当代史。

第四,要结合了解西方国际关系学说、国际政治学说的一些精髓。

第五,掌握资料。

◆各国官方文书,特别是外交文件。

这些大都需要看原文,国内翻译出版的不多。

◆私人文书,如日记、书信、回忆录等,这些国内翻译出版的比较多。

丘吉尔、杜鲁门、尼克松、基辛格等。

对回忆录要特别小心,要仔细分析、核实。

◆当时的报纸报导等。

第四,要研究并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主要参考书目:

◆王绳祖主编:

《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王绳祖主编:

《国际关系史》(十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印刷版。

◆(美)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等译:

《大国的兴衰:

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

◆周鲠生编:

《近代欧洲外交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苏)波将金等编:

《外交史》第一、二、三卷,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四卷1980年版;第五卷1983年版。

◆(法)J.B.迪罗塞尔著:

《外交史》(上、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美)道格拉斯·诺斯著:

《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美)亨利·基辛格著:

《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美)亨廷顿著,周琪、刘绯等译: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5年印刷版。

◆(美)汉斯·摩根索著,徐昕等译:

《国家间政治:

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

◆(美)小约瑟夫·奈著,张小明译:

《理解国际冲突:

理论与历史》(第五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挪威)托布约尔·克努成著,余万里等译:

《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等译: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

《霸权之后:

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卡伦·明斯特著,潘忠岐译:

《国际关系精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

《大棋局:

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倪世雄等著: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印刷版。

◆(英)爱德华·卡尔著,秦亚青译:

《20年危机(1919—1939):

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美)约翰·罗尔克编著,宋伟等译:

《世界舞台上的国际政治》(第九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二讲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第一节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一、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前,德意志不仅存在新旧教之间的宗教分立和矛盾,同时还有皇帝与诸侯之间、中央集权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等矛盾。

1608年,德意志新教诸侯结成新教联盟,并获得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敌人、新教国家英、法、荷的支持;

1609年,天主教诸侯也结成了联盟,支持这一联盟的有教皇、皇帝、西班牙。

两派(两大同盟)之间的矛盾的实质是实行什么样的国家体制——是神圣罗

马帝国以皇帝为首、诸侯为臣的君主制,还是以独立的诸侯国所组成,由皇帝任名义上的首领的联邦?

亦即是中央集权还是分裂割据?

1、战争起因:

第一,哈布斯堡王朝,特别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地区的争斗;

第二,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第三,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宗教冲突及政治等斗争。

2、战争的导火线——掷出窗外事件

3、战争进程(1618—1648):

4个阶段:

第一阶段——波西米亚(捷克)阶段:

1618—1623或25年

第二阶段——丹麦阶段:

1625—1629年。

第三阶段——瑞典阶段:

1630—1635年。

第四阶段——法国—瑞典阶段:

1635—1648年。

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10月)的签订:

1、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欧洲领土变更的问题。

具体规定主要有:

◆法国:

获得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其他一些领土的规定——部分满足了法国“天然疆界”的要求;

◆瑞典:

控制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包括易北河和威悉河的入海口;

◆德意志的几个大诸侯也扩大了领地,其中包括勃兰登堡—普鲁士,由此,它在德意志诸侯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西班牙承认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荷兰)的独立;瑞士的独立地位也获得承认,并退出神圣罗马帝国。

第二,关于帝国的宗教关系问题,主要规定有:

◆重申“教随国定”原则,规定路德教、加尔文教与天主教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对新教与天主教之间存在的教产争执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第三,关于德意志的国家体制问题,主要规定:

◆承认帝国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皇帝不得干涉诸侯内政;

◆帝国的重要事务,如立法、课税、征兵、宣战、缔约等,必须由帝国议会决定。

2、和会与和约的影响:

第一,在战后欧洲格局方面:

◆通过战争和和约,法国打下了称霸欧洲的基础,从而埋下了英法、法荷交恶的种子。

◆瑞典在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得势,引来了北德意志各邦和丹麦的嫉恨,也导致了瑞典与荷兰、英国、俄国的竞争。

◆奥地利仍然保持了在中欧国家中的地位,使之在以后的欧洲政治中仍然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同时,勃兰登堡也开始兴盛起来。

◆英国由此获得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得革命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

而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又为争夺海外霸权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在近代国际法方面:

对近代国际法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体现在: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初步经验。

——途径

◆在实践上肯定了荷兰著名法学家格劳秀斯(1583—1645)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准则

◆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案例,以此作为维护国际关系体系的稳定方式或手段。

——手段

◆和约承认,新教与天主教享有同等的权利,从而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了神权的束缚。

◆自和约缔结后,各国普遍开始设立常驻外交使节。

第二节17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国际关系

17世纪下半叶,在欧洲主要有三个矛盾斗争的焦点地区:

西欧——法、西、荷、英、奥,其中主要是英荷之间争夺海上霸权;法西、法荷之间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东南欧——奥、土、俄、波;

东北欧——俄、土、波、瑞。

一、英荷战争:

1、《航海条例》:

17世纪中叶时,荷兰已号称“海上马车夫”。

它“几乎独占了东印度的贸易及欧洲西南部和东北部之间的商业往来。

它的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工业,都胜过任何别的国家。

这个共和国的资本也许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

——马克思

1651年10月9日,英国议会通过了《航海条例》。

规定:

第一,自1651年12月1日起,凡是在亚洲、非洲和美洲或其他岛屿生产或制造的一切商品或货物,只有用英国船员管理的英国船只才能运入英国的领土;

第二,欧洲国家出产或制造的产品和货物,或用英国船或用生产该项商品国家的船,才可运到英国的领土;

第三,不准英国人进口通过某种外来的中介运来的该地区不生产的商品;

第四,只有英国船所捕的鱼制成的鱼品,才许可在英国进口;

第五,从英国出口的鱼品只能用英国商船,而且这些船上的船长和大多数船员都应该是英国人。

2、三次英荷战争:

第一次英荷战争:

1652—1654年

1654年4月5日,双方缔结了《威斯敏斯特和约》。

荷兰已在事实上被迫承认了《航海条例》。

第二次英荷战争:

1665—1667年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颁布了新航海条例——《奖励和发展造船业和航运业条例》,其内容比1651年的条例更苛刻(除重申1651年航海条例外,并限定殖民地的一系列商品如烟草、食糖等,只能直接运往英国,后来,限定的商品范围一再扩大。

不在限定范围内的商品,允许用英国船只自殖民地运往他国。

)由此,英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1667年7月31日,在荷兰签定了《布雷达和约》。

和约规定,英国允许荷兰船只将莱茵河沿岸的货物运往英国;英国退出印度尼西亚,荷兰将新阿姆斯特丹永久割让给英国。

《布雷达和约》表明,英荷两国实际上是重新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第三次英荷战争:

1672—1674年

1674年2月9日,英荷签订了和约,承认《布雷达和约》继续有效。

二、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

1、法西之争与《比利牛斯条约》(1659年):

条约规定主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西班牙国王同意把女儿嫁给路易十四;

第二,西班牙割让领土给法国,使得法国领土在南、北、东三个方向上都有了扩大,阿尔萨斯领地也归属了法国。

2、“遗产战争”与《亚琛和约》:

《亚琛和约》规定,法国取得南尼德兰的部分领土,

3、法荷战争与《奈梅根和约》(1678年):

条约值得注意的地方:

打破国际惯例,第一次用法文代替拉丁文书写国际条约,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威信。

法国霸权的建立及其影响:

《奈梅根和约》“是法国在欧洲最强盛时期的标志”。

法国欧洲霸权的建立,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17世纪以来,奥、西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的波旁王朝相互对峙主宰欧洲的局面不复存在。

4、奥格斯堡同盟战争与《里斯维克和约》——1688—1697(“九年战争”):

1686年,在德意志南部的奥格斯堡,所有反对法国霸权的国家组成了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

主要参与国有荷兰、瑞典、勃兰登堡、奥地利等。

1697年,《里斯维克和约》签署(荷兰海牙附近)。

《里斯维克和约》的深刻影响:

对法国——大大削弱了其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对英国——开始以欧洲大国的身份参与大陆事务。

英国成为欧洲大国,在国际政治中开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奥地利——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已被削弱的哈布斯堡王朝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能够继续以大国身份参与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

第三讲十八世纪的欧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18世纪列强争夺欧洲及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18世纪欧洲的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

争夺欧洲霸权、殖民地霸权、领土扩张

一、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与《乌德勒支和约》:

1700年10月2日,病危的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正式签署遗嘱,将西班牙连同其在新旧大陆的一切领地,全部传给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条件是他不得继承法国王位,法国和西班牙永远不能合并。

1701年9月,欧洲反法大同盟正式组成,以英、荷、奥为主体。

战争主要在意大利、西属尼德兰、莱茵河流域的德意志和西班牙四个战场展开,英荷与法西还进行了争夺制海权和殖民地的战争。

1713年4月,以法、西为一方,以英、荷、普、萨、葡为另一方,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荷兰)。

1714年3月17日奥法双方在巴登的拉什塔特签订《拉什塔特和约》,此约于9月7日被批准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正式宣告结束。

《乌德勒支和约》和《拉什塔特和约》(《拉斯塔特和约》)统称《乌德勒支和约》。

和约的主要内容有:

西班牙与法国永远不能合并;给查理六世放弃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以补偿;其他规定。

《乌德勒支和约》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重新分配了欧洲国家的力量,建立了新的大陆均势:

第一,《乌德勒支和约》承认了以领土补偿的办法实现均势的原则,均势原则得到了普遍承认。

并第一次将“势力均衡”(balanceofpower)这一概念正式写进了条约。

第二,《乌德勒支和约》表明,大陆均势必须依靠欧洲大陆外部的力量来维持,特别是要依靠作为海洋大国的英国的势力。

第三,引起了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大国地位的调整:

“在欧洲大陆,和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权”。

并且,此和约还奠定了划定18世纪欧洲国家的疆界的基础。

第四,和约的序言中明确写明:

各签约国有责任、有义务、有意识地维持这一均势状态。

二、北方大战(1700—1721)与〈〈尼斯塔得和约〉〉(尼什塔特):

1721年8月,俄瑞签署《尼什塔特和约》(芬兰阿兰群岛)。

根据和约,俄国占领了芬兰湾、里加湾、卡累利阿、爱沙尼亚以及拉脱维亚的大部分。

这样,俄国终于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由内陆国家成为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

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与《亚琛和约》:

战争从一开始就包含了欧洲战争的因素,英法双方在1744年由间接对抗转为正式战争。

原先普奥之间的战争转而变为以英法为核心的两个集团之间的战争。

四、七年战争(1756—1763)与《巴黎和约》、《胡贝图斯堡和约》:

1、战争原因:

《亚琛和约》后英法之间和普奥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英法:

其焦点是争夺欧洲政治的主导权和商业、殖民地霸权,特别是在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权问题上。

普奥:

争夺德意志的主导权、西里西亚和中欧霸权。

2、战争进程:

这场战争分为欧洲大陆战场和英法殖民地战场两个部分(陆地和海洋)。

3、战争结果:

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订了《巴黎和约》。

根据和约:

◆美洲的加拿大、布里敦角岛以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土地,都从法国转入英国之手;

◆西班牙将佛罗里达让与英国,从法国得到路易斯安那的西部和一笔补助金;

◆在西印度,英国从法国夺走了多米尼加、圣文森特、格林纳达、多巴哥诸岛;

◆在非洲,英国从法国夺走了塞内加尔;

◆在印度,法国仅保留5个城市;

◆西班牙收回古巴;

◆西班牙、法国的军队撤出葡萄牙和葡萄牙的属地;

◆法国保证撤出属于英王的汉诺威选帝侯领地。

1763年2月15日,普鲁士同奥地利、萨克森签订了《胡贝图斯堡和约》(位于德累斯顿和莱比锡之间)。

和约规定:

普鲁士是西里西亚“无可争辩的所有者”,奥地利“不能再有收回这个地区的进一步军事企图”;

普王答应支持奥地利国王玛利亚·特蕾西亚的儿子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4、战争的影响(后果):

战争的两个重要结果:

◆法国丧失了大量海外殖民地,英国则扩张了自己的海上霸权;

◆此次战争是普鲁士未来称霸德意志的第一步以及俄国起国际作用的开端。

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一,七年战争确认了欧洲五强林立、多种势力相对均衡的世界格局。

英国、法国、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经过数年的较量,分别确立了自己作为欧洲强国的地位。

第二,欧洲国际政治斗争重心从西欧转移到了东欧。

第三、战争引发了一些欧洲国家的财政和政治危机,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普鲁士的地位得以加强,在德意志国家中影响加大。

第五、导致了欧洲国际关系的进一步复杂化。

第四讲拿破仑战争与维也纳体系

第一节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一、法国大革命与欧洲国际关系: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的国际关系从此转入了英国领导的反法联盟干涉法国革命和英国同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以法国为一方和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为另一方的两极对抗格局。

二、拿破仑战争与反法联盟:

第二节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一、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二、维也纳会议的影响:

第一,维也纳会议在欧洲范围内创建了一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维也纳体系,构成了一个多极均衡的力量格局。

在这格局中,英、俄这两个侧翼国家的力量占据了相对优势。

第二、确立了“欧洲协调”原则。

第三,针对国际交往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法律问题作出规定,对国际社会的规范化、国家间交往的有序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维也纳体系的运转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

1815年后的十几年时间内。

“梅特涅时代”。

后期:

大约从1830年——五、六十年代。

维系维也纳体系的关键是封建王朝的稳定和大国之间的均势,威胁维也纳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是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和东方问题,使维也纳体系走向了解体。

其标志性事件就是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和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第五讲克里米亚战争

一、“东方问题”:

“东方问题”从俄、奥、土几国之间的焦点问题到成为全欧洲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1821年希腊爆发了反土起义。

希腊起义加速了东方问题的发展。

1829年土耳其承认希腊独立。

1841年7月,英、法、俄、奥、普、土签订了《海峡公约》。

该公约确认了海峡的中立性,将它实际上置于列强共管之下。

二、克里米亚战争:

1、圣地管辖权问题

“如果不在多瑙河挡住俄国人,我们将不得不在印度河阻挡他们”。

英国驻土使节的看法对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