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4551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docx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docx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材料分析题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

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

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

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2)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

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

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苏格拉底开始,古代希腊哲学从探讨自然界转变为探讨人的道德和思维方式。

他将人的理性是万物的尺度,发展为人们对理性的逻辑规范、抽象推理,从而奠定了西方理性主义的原则。

因此,他被称为“西方理性主义之父”。

而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思想,提出了一个由纯粹概念、思维和精神构筑的“理念”王国,从而形成了他的核心思想

——“理念论”摘编自汪子嵩《希腊哲学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材料二关于启蒙运动,人们的评价不一,有的人认为启蒙运动是“理性时代”下的产物,有的则认为是非理性主义者的思想运动。

尽管过去这么多年,启蒙运动对人类的影响还仍然存在着。

而启蒙运动远不止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它的层次丰富多变,复杂性与多样性成为了这场运动永恒的探讨话题。

它既不是纯粹的理性主义,也并非一味的倾向非理性主义,它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思想运动。

——(英国)罗伊·波特《启蒙运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智者运动到苏格拉底、柏拉图时代古希腊主哲学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提炼作者关于启蒙运动的主要观点,指出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对“人文主义”内涵的重要发展。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代的占卜结果会被记录在甲骨上以显示商王的权威。

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

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

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

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

——摘编自(日)富谷至《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文化史》、苏颖《文字与王权——探索中国一元权力结构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

材料二1455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

用统一的本国语言印刷的文本资料降低了知识信息的解码成本。

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能读写了。

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僧侣因此被排除出重要的职位。

此外,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

——摘编自余军华、李贞芳《印刷术与西方世界的兴起:

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材料三在人类媒介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化。

在书面语传播中,那些具有一定政治、经济能力且接受教育的群体才拥有“门票”。

到了数字网络时代,网络BBS、博客、微博、微信,都表明传播权利进行了重新分配。

民间话语成为整个社会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陈汝东《未来传媒发展趋势:

一种媒介史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三种文书形态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

时统治者采用这些文书形态的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印刷传播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类传播史的演进趋势及其推动因素。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科学的开创者们,如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在古典文化中继承了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精神,把数或量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

16世纪,数学在欧洲大学开始获得立足之地。

在数学得到重视和获得发展的同时,大学也开始以数学为切入点,将其他新兴学科知识引入大学。

至17世纪,遍布欧洲的许多数学教授经常打着讲授发射学、航海和其他实用数学学科的“幌子”,将静力学、动力学、光学和天文学方面的最新著作融合到他们的教学中。

——摘编自檀慧玲《论欧洲中世纪大学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贡献》

材料二17世纪,自然科学的空前发展改变了普遍持有的关于物理世界的本质,甚至关于真实知识的本质的看法:

“将数学的方法和语言运用于感觉所揭示的可测性质,一时成为发现与解释的惟一可靠的方法。

笛卡尔和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霍布斯,全都期求赋予他们的论证以数学式的结构。

”伽利略强调“自然之书”是“由数学的语言写成的(甚至向来以对科学进行尖锐批判而著称的德国现代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也承认“近代思想与知识的本质是数学的”。

原因在于数学在近代的学科中是最理性的,它适合一个理性的世界。

——摘编自舒国滢《论近代自然科学对法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学与近代数学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数学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并指出其原因。

 

5.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上,我国走过艰难的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我则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文明的转型,在明中后期就已经开始。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开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

陈独秀尖锐地指出:

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

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四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1923年)

(1)材料一中“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其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分析作者裴钰为什么认为中国的近代文明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及成因。

 

(3)材料三中“科学”的含义是什么?

依据材料三分析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中所说的“这三十年来”的中国历史,谈谈科学在中国社会进步中的主要作用。

 

6.中国近代化突围是一个走出文化困境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向西方进行文化选择以及实现传统文化近现代转型的过程。

“千年湘学史,近代最辉煌”,近代湘学的发展是对湘学传统的传承和中国近代时局变化的回应。

一大批湘学人物艰难求索,以寻求中国近代化突围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经世致用是湘学的精神特质之一,作为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学反对空谈道德心性,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实事实功之学。

近代湘学的辉煌是以魏源作为开端的。

魏源(1794-1857),湖南邵阳人。

作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坚力量,鸦片战争之后,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一方面魏源在相关论述中增加了有关夷情夷事的内容,经世致用思想由封闭走向开放,开始挑战华夷观念。

另一方面,魏源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

当外国商品挟着坚船利炮之威涌人中国、大量白银流走之时,魏源的经济思想由战前“重本抑末”观念发展为“本末并重”“缓本急标”观念。

从魏源开始,一大批湘学人物进行创新与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开启与突国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二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也是湘学精神的精髓.湘学自孕育开始,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就已经产生,“忠君”是一直贯穿在传统湘学发展过程中的红线。

湘学发展到“千年之奇变”的近代,作为湘学核心价值取向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内涵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从传统湘学的“忠君爱国”观念转向近代湘学的“爱国图强”精神。

魏源提出“师夷制夷”以图“富国强兵”之后,曾国藩、谭嗣同、黄兴、匡互生……一次又一次掀起近代湘学史上爱国图强运动的浪潮,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近代湘学的辉煌。

时至今日,湘学精神早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成为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在“中国梦”民族复兴道路上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力量之源。

——以上材料选自《魏源与湘学演进:

中国近代化的开启与突围》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湘学精神的内涵。

 

(2)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湘学人物如何践行湘学精神的?

 

(3)你从湘学人物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认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收平民的子弟当学生,看待如同贵族与士的子弟一样。

他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单独的教导;答复学生的问题,因人而异。

随着学校的演进,孔子自己也在成长,他从来不曾停止学习。

孔子随时向有学问的人请教,也向平辈的朋友与路上的行人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避免他们所犯的错误。

……他不仅以言语教,也以身教,以他的日常举止作为学生们的榜样。

——摘编自黎东方《孔子传略》

材料二人才是一个国家取得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人才的成长有赖于教育。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强国,都很重视教育。

德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居于前列。

二战后,日本之所以能够崛起,教育的迅速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

苏联建立以后,迅速建立了相应的教育制度。

美国在国家发展中一贯重视教育。

——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吴承恩(约1504——约1582)少年以文成名,却因迂疏浪漫,屡试不中,科场失意使他转意到自幼所嗜的小说上来。

吴承恩悉心搜采僧人玄奘西行取经的传说、话本、杂居等,汲取佛教故事、道教传说,撰成《西游记》。

这部融神话、志怪于一炉的长篇小说,展现了孙悟空在大闹龙宫、地府、天庭中的叛逆性格,歌颂了其取经途中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优秀品质,借斩妖伏魔以表达作者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也揭示了“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社会现实。

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很高的成就。

《西游记》盛行不衰,妇孺皆知,后来还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流播世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1818年,马丽·雪莱发表的《弗兰肯斯坦》被定为首部科幻小说。

小说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科学家通过实验创造的丑陋怪物,他向往爱情和美好,但得到的却是人类的谎言和追捕,他不顾一切向人类复仇,最终漂泊到北极。

这部小说不仅表达“人造人”的技术奇迹,更使“科学家成了造物主”。

19世纪科幻代表人物是凡尔纳和威尔斯。

凡尔纳创作了如《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等作品,书中充满了科技成果的展示和设想;威尔斯代表作是《时间机器》:

人类穿越到未来,未来人进化成两类,生活在地表花天酒地不劳而获的埃洛依和生活在地底创造财富的莫洛克,而地底人则以捕食地表人为生。

——摘编自吴岩《西方科幻小说发展的四个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吴承恩《西游记》和西方早期科幻小说的创作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西游记》和早期西方科幻小说内容表达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1.

(1)察举制度开始于汉代。

孝廉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2)九品中正制。

主要特点:

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

(3)新规定指的是对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比例录取;作用:

这一措施有效解决了人才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4)价值取向:

自由开放、公平公正、以德取人、积极进取、勤学苦读等。

2.

(1)演变:

从探讨自然转变为探讨人的道路和思维方式;从“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认识你自己”;重视理性,主张构建理想的政治制度。

(2)观点:

启蒙运动的思想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是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理性与感性并存的运动。

重要发展:

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追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法制、权力制衡等思想。

3.

(1)共同特点:

材质耐久;材料带有权威性;文字被政治权力垄断。

意图:

强化君主权力;稳定统治秩序;彰显历史功业;延续政治传统。

(2)影响:

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提高了欧洲民众的识字率;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打破了教会的文化垄断,削弱了教会的社会影响力;促使知识产权相关法规的出台。

(3)趋势:

传播权利分化下移。

因素:

技术变革;政治发展;法制进步。

4.

(1)关系:

大学设立数学课,使数学在近代欧洲得到重视和发展;近代数学人才和研究成果的增加,推动了大学学科和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同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作用:

数学是近代自然科学研究和表达的主要工具和权威方法。

原因:

数学方法和语言独有优势;欧洲大学的重视;数学家的贡献;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和需要;古代希腊科学精神和方法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5.

(1)依据:

鸦片战争中国的闭关锁国的门户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战争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求新知,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成为思想解放的潮流。

原因:

明朝中后期我国手工业以及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特点:

主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民间资本以轻工业为主,政府投资侧重于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成因:

工业革命后东西方差距拉大;受列强侵略的影响;民间资本不足。

(3)含义:

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因素:

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

(4)利用西方先进科技,发展近代工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利用西方的科学思想,宣传各自的主张(或维新派宣传君主立宪;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掀起了一系列政治思想运动(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6.

(1)湘学精神的内涵:

①既继承文化传统,又顺应时局变化开拓创新;

②经世致用,提倡实事实功之学;

③救国救民、敢于为国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2)背景及如何践行湘学精神的:

①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但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看不到封建统治危机,排斥外来文化。

魏源著《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各国情况,提出师夷制夷观点。

②19世纪中期,清政府在农民起义和列强入侵的双重打击下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

曾国藩等一大批湖湘子弟学习西方技术,兴办洋务,发展中国近代工业。

③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败,中华民族危机深重。

谭嗣同力倡维新,认为只有发展工商业,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才能实现中国强盛,提出废科举、办学校、改革官制等主张。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本质暴露无遗,“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⑤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一战期间,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匡互生“火烧赵家楼”的一把火点燃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情,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3)认识:

①中国近代化是一代又一代像湘学人物一样的中国人不懈奋斗的结果。

②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③中国近代化也是一个推陈出新、不断深入的过程。

7.

(1)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教学相长;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言传身教等。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发展要靠人才。

教育是每个国家在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学生是教育的组成部分,而接受教育则是他们的权利与义务,成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柱,决定了学生的未来道路。

使学生珍惜今天的生活,拓宽生命的视野,提高生命的质量,与中华民族共同进步。

8.

(1)背景:

《西游记》背景: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商品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学兴起,小说和戏曲进入全面繁荣时期。

西方早期科幻小说背景: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的建立;英、法、美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文明空前发达。

经过科学理性洗礼的广大民众普遍盲从科学并对科技改变世界抱有各种幻想。

(2)不同:

《西游记》是浪漫主义;早期西方科幻小说是现实主义;相同:

以小说的形式来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