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4598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docx

管理信息期末总结

信息、物质和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

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信号、符号或消息所表示的内容,用以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并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1、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

2、信息是可以通讯的;

3、信息形成知识;

信息与数据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信息的属性

1、事实性

2、增值性

指人们通过利用信息,可以获得收益。

①信息的增值性是隐含的,只有被人们认识和利用,才能发挥出来

②信息的增值性是间接的,必须通过利用其它资源,其价值才能实现。

3、不完全性

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在市场中交易的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不同企业掌握的信息的程度各有不同。

①信息的不完全性②信息的不对称性

4、时效性

信息滞后于数据。

信息的滞后时间=信息的间隔时间+信息的加工时间

5、等级性

从上到下依次为:

战略级:

高级管理人员

战术级:

中级管理人员

作业级:

操作人员

系统

由处于一定环境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特征:

(1)目标性:

一个系统有一个总目标,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要素都为实现这个系统的目标而贡献。

可以根据系统的可分性,将系统目标分解,各个子系统确保相关子系统功能的实现,就能保证系统总目标的实现。

(2)整体性:

系统整体功能不是各个组成要素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呈现出各个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功能

部件及部件的运动,作为集合的整体的功能要比所有子系统的功能的和要大。

(3)可分性:

将复杂系统分成较小的系统,较小的系统又可以再分解,直到分解的子系统易于求解为止。

(4)相关性:

系统内部各要素是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的。

(5)环境适应性:

一个开放的系统为可生存下去,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

通过调整或改变内部的要素组成比例、要素之间的关系,甚至要素的组成等,使系统克服“刚性”以适应环境

 

*****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系统。

技术系统有很多软硬件

信息系统对人也有影响,人对信息系统也有影响,所以是一个社会系统

集成化:

人机集成、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技术集成

所以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系统

如何提高管理水平,为信息系统的实用创造有利的条件?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管理?

信息化的实质

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新社会演化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有形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到无形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的转型。

在新的工作方式中,根据人脑和电脑各自的特性,使原来的过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新的工作方式中发挥两者的优势,达到最佳的人机结合。

1不仅仅体现在人机结合工作方式的变化;

2不只是用计算机简单模拟原来的人工流程。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MRP材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Planning)

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

MRPⅡ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sPlanning)

ERP企业资源管理(EnterprisesResourcesPlanning)

DSS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s)

CSF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SuccessFactors,)

BSP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SystemPlanning,)

BPR企业过程再工程(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s)

CASE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omputerAidedSoftwareEngineering)

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AM计算机辅助制造

TPS业务处理系统(TransactionProcessingSystems)

SCM供应链管理系统CRM顾客关系管理系统

ISP信息系统规划(InformantionSystemPlanning)

****OSI网络通信协议(从下往上)

物理层:

通过用于通信的物理介质传送和接收原始的数据流。

数据链路层:

将位流以桢为单位分割打包,向网络层提供正确无误的信息包的发送和接受任务

网络层:

负责提供连接和路由选择,包括处理输出报文分组的选址,解码输入报文组的地址以及维持路由选择的信息,以便对负载变化做出适当的响应。

传输层:

提供端到端或或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从对话层接受数据,将他们处理之后传送到网络层,并保证在另一端能正确地接受所有的数据块。

对话层:

负责建立、管理、拆除“进层”之间的连接,“进层”是指如邮件、文件传输、数据库查询等依次独立的程序执行。

表示层:

负责处理不同的数据表示上的差异及其相互转换,如ASCII码与EBCDIC码之间的转换,不同格式文件的转换,不兼容终端的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

应用层:

直接和用户进行交互

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的概念:

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巨大的改善。

业务流程重组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以关心客户满意度为目标,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最终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巨大”的改善。

BPR的四个核心内容:

根本性、彻底性、巨大的、流程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是指管理信息系统从问题提出开始,从系统规划、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到系统维护、评价的全过程。

就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有信息技术支撑、与解决问题相关的、数据处理的、可运行计算机模型。

生命周期(lifecycle):

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开发一个系统,将整个开发过程划分为无非首位相连接的阶段,一般称之为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

所谓生命周期法,就是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概念,严格的按照为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规定的步骤去开发系统。

阶段:

(1)系统规划阶段,工作就是根据用户的系统开发请求,初步调查,明确问题,然后进行可行性研究。

(2)系统分析阶段,任务是:

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3)系统设计阶段,任务是:

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文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模块结构与功能设计。

与此同时根据总体设计的要求设置原装设备,最终给出系统实施方案。

(4)系统实施阶段,任务是:

同时进行编程(或者是选择ERP产品,根据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要求,进行本地化二次开发);人员培训;数据准备。

然后投入试运行。

(5)系统运行阶段,任务是:

同时进行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评价、监理审计三部分工作。

然后分析运行结果,如果运行结果良好,则送管理部门指导生产经营活动;如果有点问题,则要对系统进行修改、维护或者是局部调整;如果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大问题,则用户将会进一步提出开发新系统的要求,这标志着老系统生命的结束,新系统的诞生。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方法)

(一)"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是从现行系统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MIS。

优点:

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可能出现运行不协调的危险

缺点:

不能像想象那样完全周密

(二)"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

通常,"自下而上"的策略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适用于对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况。

在实践中,对于大型系统往往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即先自上而下地作好MIS的战略规划,再自下而上地逐步实现各系统的应用开发。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SA&D

(1)SSA&D的基本思想:

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2)SSA&D的特点:

自顶向下整体性的分析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建立面向用户的观点;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深入调查研究;充分预料可能的变化;开发过程工程化。

(3)SSA&D的开发步骤

系统分析阶段:

系统规划与初步调查;可行性研究与分析;现行系统组织结构与业务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及数据流程分析;功能--数据分析;提出分析处理方式和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系统设计阶段:

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文件/数据库设计;I/O设计;模块功能与处理过程设计。

系统实施阶段:

程序设计;系统调试;人员培训;系统切换。

系统运行、维护、评价:

系统维护;系统评价。

(4)SSA&D的优缺点

优点:

严格区分开发阶段,系统的针对性强;整体性与全局性好,自顶向下观点;

缺点:

开发周期长;开发过程繁琐、复杂;开发工具落后;与用户交流不直观;系统的升级较困难。

原型法的特点

优点:

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能及早暴露系统实施后潜在的一些问题;能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

缺点:

不适合大型系统的开发;不适合大量运算及逻辑性强的模块;对原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要求较高;否则容易走上机械模拟原手工系统的轨道。

系统开发人员(活题)

1.信息主管(CIO):

企业高层负责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决策者,全面负责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

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考虑和提出企业的信息战略,保证信息战略与企业战略相配合,并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做出长远规划。

信息主管首先是一个管理者,但不是技术管理者,而是业务管理者。

2.项目经理: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开发过程中涉及多种资源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

3.系统分析员:

系统分析员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企业问题解决方案的解决者,不是程序员。

(详细分析问题,了解与问题相关的所有事物和关系,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4.系统设计员:

系统设计员应该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

对弈管理信息系统而言,要掌握的知识主要有:

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数据管理技术、软件结构、系统集成等。

同时系统设计员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具有在经济和技术之间平衡的能力。

5.程序设计员

6.系统维护人员

7.数据库管理员

*****信息系统发展的诺兰模型

(1)概念:

把计算机应用到一个单位(企业、部门)的管理中去,一般要经历从初装到成熟的成长过程。

(2)阶段:

1、初装阶段:

指单位或组织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2、蔓延阶段:

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

部门,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

事务处理效率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发展迅速;数据冗余、不一致性。

3、控制阶段:

管理部门控制计算机数量的增加,出现了专门的负责人对组织的系统建设进行规划,特别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第3阶段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的转换的关键。

4、集成阶段:

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

5、数据管理阶段:

由于当时美国还处于第四阶段,Nolan没有对此进行详细的描述。

6、成熟阶段:

“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组织中各个管理层次(高层、中层、

基层)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

(3)对信息系统开发的指导意义:

诺兰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诺兰模型中的各个阶段是不可以跳跃的。

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该首先明确本单位处于哪一个生长阶段,根据这个阶段的特征指导MIS的建设。

制订MIS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由哈佛大学的WilliamZani和MIT的JohnRockart提出的。

过程:

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确定关键成功因素;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

关键成功因素就是要识别连续于系统目标的主要数据类及其关系。

识别关键成功因素所用的工具是树枝因果图。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由IBM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企业过程、数据,自下而上地设计系统,支持系统目标实现的结构化规划方法。

过程:

准备工作;调研;定义企业过程;业务过程重组;定义数据类;确定经理的想法;评价企业问题和效益;定义信息结构;定义结构优先序;评价信息系统管理;开发建议书及行动计划;报告结果。

U/C阵的作用

可划分子系统,并通过普通的二维表来分析汇总数据。

MIS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

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是根据确定的问题,通过分析新系统需要的信息技术、可能发生的投资和费用、产生的效益,确定将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可能性。

明确应用项目的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来自实现开发任务的迫切性。

MIS的开发是来自合作伙伴的需要、竞争对手的挑战,或者是其它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水平,或者是新的信息技术出现等。

2、可行性则取决于实现应用系统的资源和条件:

管理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

内容:

管理上的可行性:

指管理人员对开发应用项目的态度和管理方面的条件。

技术上的可行性:

分析当前的软、硬件技术能否满足对系统提出的要求,以及考虑开发人员的水平。

经济上的可行性:

主要是预估费用支出和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系统分析,逻辑模型;系统设计;物理模型。

详细设计

为各个具体任务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

包括:

代码(编码)设计;数据存储设计:

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安全设计等;计算机处理过程的设计。

包括输出设计、输入设计、人机对话设计等。

系统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

系统是作为统一整体而存在的,因此,在系统设计中,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系统的代码要统一,设计规范要标准,传递语言要尽可能一致,对系统的数据采集要做到数出一处、全局共享,使一次输入得到多次利用。

2、实用性:

实用性指以全新的设计理念、全新的技术架构、全新的供应模式,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的、动态变化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系统设计充分考虑用户当前各业务层次、各环节管理中数据处理的方便性和可行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低—高);人机操作设计考虑用户的实际需要;界面设计。

3、先进性:

采用当今国内、国际上成熟的信息技术,以保证系统的科学性,使新系统在最大限度地适应今后企业运作和管理发展变化的前提下满足技术发展变化的需要。

技术先进性应该适度;先进性和实用性之间平衡

4、灵活性:

为保持系统的长久生命力,要求系统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为此,系统应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结构的可变性。

在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采用模块化结构,提高各模块的独立性,尽可能减少模块间的数据耦合,使各子系统间的数据依赖减至最低限度。

这样,既便于模块的修改,又便于增加新的内容,提高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5、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及受外界干扰时的恢复能力。

一个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如安全保密性、检错及纠错能力、抗病毒能力等。

  

代码(编码)设计

代码是用来表征客观事物的一个或一组有序的符号,它应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与处理。

也简称为“码”。

功能:

鉴别功能:

代码的最基本的特性。

任何代码都必须具备这种基本特征。

在一个分类编码标准中,一个代码只能唯一的标识一个分类对象,而一个分类对象也只能有一个唯一的编码。

分类:

当按照分类对象的属性分类,并分别赋予不同的类别代码时,代码又可以作为分类对象类别的标识。

排序:

当按照分类对象产生的时间、所占的空间或其它方面的顺序关系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代码时,代码又可以作为排序的标识。

专用含义:

当分类对象需要采用一些专用的符号时,代码可以提供一定的专门含义。

种类:

(1)顺序码:

顺序码适宜中最简单、最常用的代码。

这种代码是将顺序的自然数或字母赋予分类对象。

优点:

短而简单,记录的定位方法简单,易于管理;缺点:

代码本身没有给出对象的任何其它信息(没有逻辑基础)。

(2)区间码:

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意义。

优点:

信息处理比较可靠,排序\分类\检索等操作比较方便缺点:

码的长度与它的分类属性的数量有关,有时候造成很长的码;在很多情况下,码有多余的数;代码的维修比较困难。

(3)助忆码:

助忆码用文字、数字或文字数字结合起来描述,其特点是,可以通过联想帮助记忆。

模块化

(1)原理:

模块化即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不同粒度的模块的过程,最小的模块完成比较简单的、独立的任务。

模块化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思想,这种思想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一些规模较小的、功能较简单的、更易于建立和修改的部分,一方面,各个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分别加以设计实现,另一方面,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信息交换、调用关系)则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说明。

(2)属性:

外部属性:

功能(模块能够完成的任务或实现的操作);输入输出数据(模块使用的条件和模块之间的关系)

内部属性:

算法(模块内部如何实现所要求的功能);内部变量(算法中涉及的变量)

子系统划分

(1)任务:

按照系统的思想,划分子系统的目的就是将复杂的难以研究的大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简单的容易处理的子系统。

(2)原则:

企业发展的需要;高凝聚性;相对独立性

各子系统相对独立完成部分管理功能;子系统按业务信息逻辑方式划分;子系统划分从管理科学化出发,不受管理体制可能变化的影响;子系统间边界清晰,系统内业务和数据联系紧密。

(2)方法:

A、参照法:

参照法是选择一个已经实施的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其子系统划分拉确定本企业的子系统。

B、职能法:

职能法是参照企业现有的组织机构的设置来划分子系统。

过程/数据类法:

从数据处理的角度来看,过程和数据类之间的关系只有3种:

产生并使用;使用;无关。

根据功能需求以及信息需求,获得初始U/C矩阵。

尽量按照企业产品生产的顺序将业务过程从上自下排列,将数据类从左自右排列。

针对每一个数据类,依次判断每个业务过程与之相关的关系(U,C),当对全部数据类判断完成后,就获得初始U/C矩阵。

采用表上作业法,调整表中的列,使字母“C”尽量靠近对角线。

调整过程直到大多数的C调整到对角线上为止。

得到最终U/C矩阵。

子系统划分完成之后,要明确各个子系统的总体目标、业务范围等。

******为什么在设计阶段是先输出设计,再输入设计?

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输出是系统开发的目的和评价系统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准。

因此,系统设计过程与实施过程正好相反,不是从输入设计到输出设计,而是从输出设计到输入设计。

首先确定要得到哪些信息,再分析有得到这些信息系统,需要准备哪些原始数据作为输入。

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和系统设计报告

程序设计说明书是在系统设计阶段;程序设计是在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设计报告是依据系统分析所形成的系统物理方案,也是系统实施的依据,是系统运行和维护的必备文件。

系统设计报告应该按照规范编写,以使后续工作能顺利进行。

设计阶段主要完成有关系统解决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也称概要设计)以及详细设计。

系统实施的内容

包括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与调试、项目管理、人员培训、数据准备与录入、系统转化与评价等。

硬件准备:

包括计算机主机、输入输出设备、存储设备、辅助设备(稳压电源、空调设备)、通信设备等。

软件准备:

包括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一些应用软件。

人员培训:

主要指用户培训,包括主管人员和业务人员。

数据准备:

没有一定的基础数据的准备,系统调试就不能很好的进行。

相互联系的,彼此制约

MIS物理系统的实施是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系统设备的订购、机房的准备和设备的安装调试等一系列活动。

  

程序设计的目的

1、可维护性:

由于信息系统需求的不确定性,系统需求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就必须对系统功能进行完善和调整,为此,就要对程序进行补充或修改。

此外,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也需要对程序进行相应的升级。

2、可靠性:

程序应具有较好的容错能力。

正常情况下能正确工作。

意外情况下应便于处理,不至产生意外的操作,从而造成严重损失。

3、可理解性:

程序不仅要求逻辑正确,计算机能够执行,而且应当层次清楚,便于阅读。

4、效率:

程序能否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资源。

程序效率的地位已不像以前那样举足轻重了,因为硬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其性能却不断完善和提高。

程序设计人员工作效率的地位日益重要。

不仅能降低软件开发成本;而且可明显降低程序的出错率,进而减轻维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为了提高程序设计效率,应充分利用各种软件开发工具。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采用顺序结构、循环结构、选择结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来编写程序的方法。

顺序结构:

顺序结构表示含有多个连续的处理步骤,按照书写的先后顺序执行。

循环结构:

循环结构是由一个或几个模块构成,程序运行时重复执行,直到满足某一条件为止。

选择结构:

由某个逻辑表达式的取值决定选择两个处理加工中的一个。

系统测试包括主控程序和调度程序调试和系统程序总调。

人员培训

内容:

系统整体结构和系统概貌;系统分析设计思想;计算机系统操作与使用;软件工具的使用;汉字输入方式、系统输入方式和操作方式培训;可能出现的故障以及故障的排除;文档资料的分类以及检索方式;数据收集、统计渠道、统计口径;其他注意事项

意义:

(1)如果管理人员对即将使用的新系统的管理过程不了解,不能确定新系统是否适用于自己的工作,那么就有可能消极地对待新系统,甚至阻碍系统的推广应用。

(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不仅是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同时也是一种企业变革。

由于企业管理的传统思想及方法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企业管理人员对这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有一个熟悉、适应和转变观念的过程。

(3)对于自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来说,通过系统开发过程来培养一批既懂管理业务,又懂信息系统的企业专业人员也应是企业开发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之一。

系统切换方法:

直接转换法:

在指定的时间点,停止原系统的使用,启动新系统。

并行切换法:

新系统投入运行时,老系统并不停止运行,而是与新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对照两者的输出,利用老系统对新系统进行检验。

试运行转换法:

直接转换法和并行切换法的综合

试点过渡法(逐步转换法):

新系统一部分一部分地替换老系统,直到全部替代老系统。

人员对系统实施的影响

信息系统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用户拒绝使用新系统。

拒绝通常来源于对新的工作方式和任务不熟悉,或者对可能发生的改变产生忧虑。

例如,当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进入到办公室时,许多秘书认为自己的工作会被计算机取代,因而拒绝学习和抵制新技术。

然而,实际上字处理软件不仅没有代替秘书的职能,只是完成那些日常重复性、机械化的工作,而且还为秘书创造出新的和更多的管理事务,综合性与分析性的工作大大地增加了。

当新技术被引入组织时,许多习惯于在原有环境下工作的人会觉得受到威胁。

因为环境改变了,原有的工作岗位、个人地位和人际关系也都会相应有所改变,因此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和不安全感。

持有这种心态的人员会妨碍新系统的实施并企图恢复原系统。

如果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不被接受,那么新系统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