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4637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docx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

后现代文化倾向下的西方绘画

第一章:

运行之迹

    二战后的西方画坛,与以往相比,急速地运行和变化着。

波普艺术、新具象艺术、新达达艺综合艺术、最少派艺术、环境艺术、偶发艺术、大地艺术、仿真主义、贫困艺术、涂鸦艺术、观念艺术等等,像走马灯似的在观众面前晃来晃去,而且都不想熄灯。

    一、波普艺术——后现代征兆

    从50年代诞生到现在,这种东拼西凑加拼贴的东西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颇受社会欢迎。

从某种意义上说,波普艺术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冲破了原有的绘画界限,将绘画从现代主义狭窄的圈子里解放了出来,在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折中,波普艺术是一个征兆,由它,迈开了后现代艺术的第一步。

    这样说并非夸张,在波普艺术产生之前,生活和艺术的界限是分明的,现代派艺术家无论怎样激烈地反传统,但仍把艺术和生活分开,在艺术的象牙之塔中苦心经营。

绘画与其他姊妹艺术也很少发生联系,艺术家追求的是纯而又纯的绘画。

波普艺术一出现,才打破了这种格局。

而取消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消解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之区别,让艺术接近人民大众,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

    波普艺术起源于英国,流行于美国。

它的名称首先由英国艺术评论家阿罗威于1954年创用,是对大众宣传媒介所创造出来的“大众艺术”的简称。

1962年阿罗威再把其内涵扩大,包括了利用大众影像作为美术内容的艺术家活动。

就词义而言,波普是大众的意思,也含有流行的意思,所以也有人将波普艺术翻译成流行艺术。

在五六十年代,波普艺术的早期,还有不同的名称,如新达达主义、求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等,后来由于波变是一个很容易记的俚语性标题,才逐步统一于波普艺术这一名称。

    波普艺术成形于50年代。

1952年底,英国伦敦的当代艺术学院召开了一个会议,到会的是一批年轻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评论家。

如评论家阿罗威、建筑师艾利森和彼得·史密森、雕塑家包洛克、建筑历史学家班哈姆、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等人。

他们围绕着大众文化和它的含义加以讨论,如西方电影、空间小说、广告牌、机器之美,总之,讨论的是后工业社会中出现的新文化现象和美学追求。

仁义上他们成立了一个独立集团,目的是致力于对“大众文化”的关注。

所谓“大众文化”。

是指商品电视画、广告宣传画、流行款式等大众宣传媒介。

1953年,这个独立集团在当代艺术学院举办了一个题为“生活与艺术等同”的展览。

展览中比较多的是以照相为媒介创作的作品。

在职954年到1955年期间,这个独立集团再度举办展览,主题仍以流行“大众文化”为主。

其中有电影、广告、科幻小说、流行音乐等。

他们认为,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这些东西不能只看成商品化的手段,而应该作为今天社会现实中的一个方面接受下来并热情地表现。

他们一致努力要把这种“大众文化”从娱乐消遣、商品意识的圈子中挖掘出来,上升到美的范畴中去。

    早期著名的波普艺术作品,是1956年由英国的汉密尔顿创作的拼贴画《到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汉密尔顿是杜尚的门徒。

他在这幅比普通杂志略大一点的画面上,表现了一个“现代”公寓,里边有一个侧身而坐的裸女和一个肌肉丰满的男子。

房间内是大量的现代文化产品:

电视、台式录音机、连环图书上的一个放大的封面、福特徽章和真空吸尘器广告等。

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一个电影屏幕,屏幕上映着电影《爵士歌手》里面的艾尔·乔尔森的特写镜头。

作者采取拼贴手法将现代的娱乐产品集于室内,表现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就内涵而言,作品的重要性在于趋向大众文化或群众性的传播媒介,其目的不在讽刺挖苦,也没有任何对抗的意思。

如同美国艺术史家H·H·阿纳森所说,波普艺术家不是格罗兹那样的表现主义者,也不是本世纪30年代的社会现实主义者,对城市文明的丑恶和不平发起进攻。

简而言之,他们正在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一个不同于过去的世界。

正在调查以某种强度与渗透性,包围着我们的那些物体和形象,这种观察,经常使我们第一次意识到这些东西的存在,意识到我们和周围的文化环境的关系。

    进入60年代,波普艺术在英国得到了发展,波普艺术家增多,表现形式和手法也更为多样。

较为著名的波普艺术家有彼得·布莱克、彼得·菲利普斯、乔·蒂尔森、艾伦·琼斯、基塔等。

彼得·布莱克的作品把大众所推崇的一些对象拿来,如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甲壳虫乐队或者墙上的大美人,以严肃认真和不事夸张的态度加以表现,赋予它们一种具有同情心的悲凉或幽默的特点。

彼得·菲利普斯,这位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的画家的作品色彩鲜明,精确地表现了机械物体的组织结构。

艾伦·琼斯着力描绘穿吊袜的女子形象。

基塔,这位在英国从事波普艺术的美国人,以描绘、拼贴日常生活场景著称,在其作品中,以概括和平涂的色块,描绘历史事件与人物。

    真正使波普艺术蔚为大观的。

是美国艺术家。

1961年底至1962年底,在纽约举行了两次重要的展览。

一是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装配艺术》展览,二是在西德尼·贾尼斯美术馆举办的《新现实主义者》展览。

前者展出了现代艺术方面的历史,陈列了许多实物,从两度平面立体主义者的“贴纸”和照相蒙太奇,经由各类达达派和超现实主义的实物,到废品雕刻和整体房间环境。

后一次展览也展出了大批的波普艺术作品,并获得了官方的承认。

展览的目的性也非常明确。

展览目录中写道:

“在欧洲同在美国一样,我们正在自然里寻找新的方向。

所谓当代的自然,就是机械的、工业的和广告的洪流……日常生活的现实,如今已经变成了工厂和城市。

在标准化和高效率这两个孪生的标记之下,所产生的外向性,是这个新世界的规律……”。

经过这两次展览,波普艺术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

众所周知,自二战以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贝尔所说的典型的后工业社会,最具备波普艺术发展的土壤。

所以当波普艺术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在英国发端后,很快就引起美国艺术家的注意。

他们自问:

我们成天生活在这个充满汽车、可乐瓶子、广告、电视等最先进的国度中,为什么不去表现它们呢?

在50年代中期,许多英国的波普艺术家,运用了许多得自美国影片、大众崇拜偶像、连环画、或者标志牌的形象创造艺术品,美国艺术家看到后颇受启发,开始更大胆地搞起波普艺术来。

    正如H·H·阿纳森所说,美国的波普艺术首先是对抗抽象表现主义的。

以波洛克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占据着美国画坛。

到了50年代后期,抽象表现主义由于过分远离生活实际,纯粹追求画面效果,在惟美的形式上越走越远。

波普艺术家看到了这一致使弱点,因而主张直接反映多变的现代生活。

所以,波普艺术一开始就成为抽象表现主义的对立面,向抽象表现主义发起了进攻。

    美国的波普艺术家很多,影响较大,成就显著的是劳申伯、贾斯帕·约翰斯、沃霍尔、威舍尔、罗森奎斯特、奥登堡、印第安纳、丹因和利希滕斯坦。

    劳申伯是美国较早从事波普艺术创作的画家。

劳申伯曾师从抽象派创始人约瑟夫·艾伯斯学画。

在黑山学院学习时,劳申伯受美国作曲家凯奇的影响,艺术思想开始转变。

凯奇讲课时倡导艺术家抹平艺术和生活的区别,鼓吹“噪音即音乐”,认为有关艺术的功能、意义和内容的理论都是无稽之谈。

其主要观点有三:

一是噪音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副产品,和音乐一样是工人创造的音响;二是重复性,现代工业每天都在重复千篇一律的东西,三是艺术家应该自由地反映客观现实,不受传统的约束。

凯奇一面教学,一面进行音乐、戏剧舞蹈和所谓混合媒介的试验。

这些无疑启发了劳申伯的艺术探索,他开始实践凯奇的理论。

劳申伯最初用近似自动主义的方法在画布上乱涂颜色,再把真实的东西贴到画布上,破坏抽象表现主义的模糊空间,同时又通过现成品来填补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

在凯奇噪音理论的启发下,他对城市生活的废弃品——垃圾发生了兴趣,把这些本来不具备审美特性的东西按照艺术构思拼凑起来,使之脱离原来的属性,具有了新的含义,在形式上开“结合”艺术的先河。

    1955年1月,从这幅《床》“结合绘画”起,劳申伯一发而不可收,逐步发展成“集成”艺术。

1959年他创作了《组字画》,把一个破旧的轮胎一只剥制的山羊身上,山羊站立在一个拼贴的底盘上。

有的评论者认为这幅作品是性意识的表现,因为在西方,山羊是淫荡之神萨提儿的象征,与轮胎组合在一起暗示同性恋。

到了70年代,劳申伯更大范围地利用废品进行集成作品的创作。

他试图向观众证明,每一件材料都有其独特的品质,对艺术都有贡献,硬纸盒、莲花和精美的古典艺术,都应该一样受到尊重。

绘画应该与实际的物质发生直接的联系。

    贾斯大林帕·约翰斯是与劳申伯同时起步的波普艺术家。

与劳申伯一起在黑山学院学习过,也是在50年代开始艺术新探索的。

在乳制品开抽象表现主义方面,在探索新题材包括美国日常生活中的形象方面,在创造新的观察方式方面,他与劳申伯大体是一致的。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复制。

他所画的靶子画和美国国旗,使用热固材料,几乎用颜料堆成浮雕。

画面处理得非常精确,以至有所表现的对象又变成了物体本身。

约翰斯追求绝对的客观性,以复制的手法将日常生活用品如号码图表、彩色图表、美国地图、咖啡罐、啤酒罐进行再创造,使复制的作品比原物显得更真实。

我在导论中说过,复制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牲,约翰斯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一牲:

表面看来没有个人的主观因素,将反映的主题思想暗含于作品之中。

    沃霍尔是美国波普艺术的另一巨头人物。

他的波普艺术品在中国的报刊已经介绍了不少。

这位出生于1930年、去世于1987年的画家是一位成功的商业艺术家。

他一开始就将近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标准的商标和超级市场产品上,如可口可乐瓶子、坎贝尔的汤罐头、布里罗的纸板箱等。

与其他波普艺术家相比,他似乎更为彻底,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的手式操作观念。

他的很多画是用制版印刷的方法把照相形象直接移到画布上。

他的风格特色是重复,将可口可乐瓶子作无尽无休的排列。

我们知道,古典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都将重复视为大忌,可是沃霍尔却是将重复推向极致,由此也可看出后现代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不同。

他的早期作品《绿色的可口可乐瓶子》使观众想起超级市场的货架,企图以此向人们说明一种对物体态度的改变。

在后工业社会,物体再也不是独一无二的,大多数商品是成千上万一模一样地制造出来,每一个东西与其他东西之间没有多少区别。

    至60年代,沃霍尔一方面从事制作商品的艺术,一方面将注意力投向广告、连环画、电影宣传画以及美国当代电影明星。

系列画之一《玛丽莲·梦露》是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手法仍然是重复。

在沃霍尔看来,重复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再现,这里存在着一定的精神价值和思想内容。

玛丽莲·梦露在五六十年代是美国紧时髦的电影明星,1962年8月的一天服了大量的安眠药自杀,此事引起美国的震惊。

沃霍尔在梦露自杀后几天就迅速制作了她的系列画,以重复的形式进行悼念。

到了70年代,沃霍尔利用宣传媒介将自己推向社会,他的题材逐渐啬了自己的形象和所处的环境,在新闻报刊上大量发表作品和自传。

他所创作的《玛丽莲·梦露》、《坎贝尔的汤罐头》》可口可乐瓶子》等到在美国家喻户晓,成为知名度最高的波普艺术家。

    威舍尔是一位表现电视商业和电影杂志女性的艺术家。

他善于用混合媒介制作波普艺术,如将钟表、电视机、空调机作为装配元素用于作品,有时还配上声音,他创造了一种城市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实际物体或者照片形象的生动真实感,与他画的那幅画相比,反而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威舍尔的作品以系列画《伟大的美国裸体》著称于世。

一幅幅女裸横卧在画面,女裸体省略了眼睛、鼻子、五官,吸有一个人们所熟悉的好莱坞红嘴唇,身体部位突出耸起的乳房和鲜嫩的皮肉,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稍作对比,就会发现,威舍尔的裸体画同40年代波洛克和拉斯克或伯奈特·纽曼绘画的不同。

威舍尔敢于描绘细节,甚至连平时禁忌的东西也在描绘之列。

欣赏波洛克的抽象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必理和精神等因素的介入,而欣赏威舍尔的这幅画,如同看商业广告一样,是直接的、感官的、令人兴奋的。

他用直观易解的艺术代替了深奥费解的艺术。

    罗森奎斯特早期是一位广告牌子画家,时常在纽约时报广场上高空作业。

他有画巨幅妖艳女郎的经验,面部直径达30英尺,这使他有一咱商业艺术的极端特写的想象力,可以把各个片断都画得很真实,组成一幅巨幅作品。

与威舍尔相比,他的特色是善于整个画面的组织。

1965年,他创作了一幅巨幅作品,名称叫《F—111》,画面有10英尺(304.8厘米)高,86英尺长,能够组织在一整个房间里,并把观者都围起来。

这件作品是根据一架美国战斗轰炸机命名的,是一系列的被轰炸的形象。

画面整体布局宏伟,细部刻画真实,描给了战争的危害。

1970年,罗森奎斯特创作了《地平线上的家、甜蜜的家》。

也是一幅巨作,这幅作品注意于整体的环境布置。

在构图里,沿着画廊的三个边进行安排,他把垂直的、色彩鲜艳的展板与闪闪发光的展板结合起来。

展板每块8英尺6英寸*3英尺4英寸(259.1*101.6厘米),是可以变化的,而且看上去是可以相互变换的。

展出时,罗森奎斯特又使用喷雾(用干冰机造雾),和灯光,使观众进入一种扑朔迷离的境界之中。

    奥登堡是纽约波普艺术浪潮中的弄潮儿之一。

自波曾运动出现以来,他留下了许多惊人的创作。

作创作了射线枪“波皮克斯”的偶发看到本,成为描写波普艺术的博物馆,后来发展成他的射线枪戏院。

1961年,他在纽约第二街开了一家波普世态商店,里面摆满了涂上油漆的石膏物品。

包括奶油冰淇淋,三明治或者粗模制作的糕饼,向参观者出售。

他还进行曲了把支架、打字机等硬质物品变成软塌塌的模样,改换了画家,而是一具雕塑家。

不过就波普艺术而言,绘画和雕塑是不分的,因而也将他介绍一下。

    丹因的波普艺术作品脱胎于抽象表现主义。

其特点是经常采取讥讽的方法处理画面,把绘画的笔法和出自杜桑之手的那种物体结合起来。

如其作品《手斧和两块调色板,第二种状态》将两块调色板重叠起来,涂上阴影,作为背景,前面突出一手斧。

以此讥讽现代画坛,针砭现实中的某种现象。

    利希滕斯坦也是一位典型的波普艺术家。

他以一般的连环画或者广告作为一基本题材,用油彩或丙烯颜料将它们放大,取得一种线描精确和色彩平涂的效果。

他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是对现代主义大师毕加索、蒙德里安、马蒂斯等人作品的改画。

我们知道,文学上对前人作品的改写、绘画上对前人绘画的改画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

通过改写、改画来解构原来的作品,增加新的意义,利希滕斯坦的《艺术空的画室:

舞》就是对马蒂斯的《舞》的改画,三联画《牛》就是对凡·杜斯堡的牛的改画。

通过改画,使这些作品演变成利希滕斯坦的特点风格。

二、光效应绘画——后现代幻景

    光效应(OP)绘画又称“视觉派艺术”。

它是继波普艺术产生之后,在西欧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美术派别。

该派艺术家重视对色彩、光学、物理学等科学原理的探讨,强调绘画同形式心理学的关系,并注重研究图案、研究视觉对于各种图案的感应能力。

在创作中常常用绘图仪器如尺子、圆规等来代替画笔,以补色、色度深浅、透视、对比诸手法引起观众视网膜的刺激和互补,造成光效幻觉的效果。

艺术评论家弗波帕曾在《国际画家》杂志上发表文章对光效应绘画作出如下解释:

    用各种不同的几何体的周期性结构,纬线叠积或色彩并开,同时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段和使其产生光焦度现象的科学方法——放射光的波纹形效果和色彩的扩散,它的强度分离又并行对比、连续或交叉,色彩和色调的增大或减少,色彩和互相干扰等等,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对视网膜引起刺激、冲动、振动和其他对视觉的混合、重叠等强烈反应(如图像和背景的颠倒、前部暖色与后部冷色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造成一种含义不明的圆体和一种持久的不稳定的造型万分。

    光效应画家一方面对抽象表现主义不满,认为它太随意和偶然;另一方面又对波普艺术不满,认为它太鄙俗。

光效应画家竭力主张要吸引观众,但不要观众卷入艺术;既不联系具体,也不表达感情和体验,而基本上利用视觉变化来造成一种幻景。

为了充分制造这种幻沉效果,他们广泛吸取了各方面的因素。

如在空间透视方面,可以看到对印象派美学观点的继承。

;在抽象几何体的图解效果上,可追溯到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螺旋主义及康定斯基和克利等画家;而在色彩的相互关系方面,又受惠于新造型主义、构成主义及德劳内和马列维奇等画家;另外,德国的包豪斯和鲁·安海姆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等也给光效应画家很大影响。

    原籍德国的美国画家约瑟夫·艾伯斯是光效应艺术的先驱者。

1913年他在柏林开始学习艺术。

1919年与克利、康定斯革在慕尼黑结识。

1923年于魏玛的包豪斯学习并任教。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艺术教育工作,曾当过小学老师,后任艺术学校校长。

纳粹统治时期,流亡美国。

1933年至1949年在美国黑山学院任艺术教授,1950-1958年任耶鲁大学教授和系主任,讲授绘画和色彩学。

早在40年代他就致力一地运用颜色进行错觉试验,其作品常常用方块套方块,造成繁复的景深。

组画《向方形致敬》就是运用一个套一个的不同方形,创造了一种好像永远连续的效果。

《逃亡者》采用准确几何体和洗炼的色彩,表达出一种明快的节奏。

    维克托·瓦萨雷利是一位原籍匈牙利的法国美术家,杰出的光效应绘画大师。

青年时代曾在布达佩斯国立艺术学校学习。

22岁定居法国巴黎,开始从事广告和装潢艺术创作。

从40年代起,致力于光效应绘画和知觉理论研究。

他对蒙德里安、康定斯大林基的作品和理论以及色彩理论、知觉和幻觉的发展历史进行了严肃认真的研究。

1955年,他在《黄色宣言》一文中认为,“绘画和雕塑正在成为不合时宜的术语,用两度、三度和多度的造型艺术来表达会更确切些,我们不再明确地显示创造性的敏感,而是在不同的空间中发展一种独特的造型敏感。

‘瓦萨雷利所寻求的是,抛弃画中的个人姿态,抛弃单个艺术家原本思想,而不是由画布上的颜料构成的物体。

他依靠平展的几何抽象形状,运用数学的方法对这些形状加以组织,直截了当地适宜标准的色彩。

利用不同的形式,如壁画、书籍、挂毯、玻璃、马赛克、幻灯、电影和电视来设计和创造。

    瓦萨雷利的绘画,运用了各种设计的方法,去创造抽象组织中运动与变形的幻觉。

几乎在每一种光效应设计方法的发展中,他都做出了贡献。

瓦萨雷利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从中探索艺术和幻觉的不同领域。

他的照相图形主义是黑白线条的线描和绘画,其中一部分是专门复制的。

在这些作品中,他常常用一块透明的塑料薄片盖信线描,并在这块塑料薄片上,设计了与线描完全相同的图案,但黑白倒置,二者呈正负关系。

当纸上的图形和塑料薄片上的图形相互吻合时,结果形成一种简单的更密集的图形。

如将塑料薄片在纸上提起放下,图形就在我们眼前产生了真切的变化。

在这里,实实在在的运动造成了幻觉。

在他的深度运动的作品中,塑料图珙的原则引起了大规模的玻璃构成。

1953年创作的《索拉塔-T》是一幅立式三联画。

这三块透明的玻璃屏饰,可以布置成各种角度,以创造直线图案的各种不同组合。

他称之为“折射‘的作品,涉及到以不断变化的形象所形成的玻璃或镜面的效果。

在60年代前,瓦萨雷利主要使用黑白两种颜色研究光学效果。

60年代后,使用各种色彩探索光效应绘画。

通过运用小的标准色彩,建立起眩目而又迷惑知觉的视网膜振动。

这些标准色彩,是平面上时而呈正面是而呈侧斜的三角形、菱形、矩形和圆形,平涂的绚丽色彩与强烈的底色形成对比。

    此外,他以大胆创新精神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视觉景观。

    波纹图案是光效应画家创造幻觉时常用的传统素材和方法。

这种方法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图案中常见。

法国的工艺美术品中也早有渊源。

较为典型的是波纹绸上的图案。

在小组纹绸上印制两个完全相同的图案,把它们的位置相互稍稍错开。

当波纹绸处于实际的运动状态时,就会出现一种永恒的运动感和变化感。

在索托的构成中,波纹绘画原理得到了十分美丽的体现。

    光效应绘画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是视觉史上的一次革命,曾导致了一声满布绘画运动。

在这类绘画中,由色彩笔触或色点构成的网状或马赛克式的图案,铺满整个画布,而且好像要胀出画布的界限。

    虽然光效应绘画盛行的时间不长,至70年代就走向了衰落。

但作为后现代美术的一个分支创造了一种幻景,这种幻景又从当代社会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它民变幻无穷的视觉印象,以强烈的刺激性和新奇感,广泛渗透于欧美和日本的建筑装饰、都市规划、家具设计、娱乐玩具、橱窗布置、广告宣传、纺织品印染,以及芭蕾舞、电视观赏等到多种领域。

它已超出了国界,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60年代末、70年代初欧美画坛上出现的所谓“光派“,就是与之相联系的一个画派。

此派接受了光效应艺术家对光的运用和表现的手法,在创造直接运用电光来制造艺术效果。

有时甚至在整个展览会上全是霓虹灯,通过精细、巧妙的布置来吸引观众。

还有一些艺术家利用激光干涉现象造成的立体幻觉,即”全息摄影“来创造作品。

三、锋刃——后现代锋芒

    如果说,光效应绘画是后现代社会的幻景,那么我们可以把“锋刃画“比喻成一把快速出击的匕首,闪现在后现代社会之中。

    “锋刃画“变称为”大色域绘画“”,60年代产生于纽约,是当时兴起于美国的“先锋派”艺术,或“非绘画性抽象艺术”的一个分支。

所谓“非绘画性抽象艺术”是由作品的画面特征而得名。

它是从“抽象表现派”中衍生出来的无主题绘画这样一种艺术风格。

抽象表现派借助画笔、调色刀、漆桶、手抹等,将颜料直接抹到画布上,观者可以看到松散、零乱和相互交搭的颜料以及不均匀的画面效果;“非绘画性抽象艺术”不采取涂抹,而是将颜料粘贴到画布上,灰色底色或者画布常常成块地裸露着。

抽象表现派的作品能够让人或多或少地分辨出前景和背景、笔触和手法等;“非绘画性抽象艺术”作品是浑然一体,它打破了一般的绘画技巧的范畴,使画面保持绝对的连续性、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

抽象表现派着重以恐惧为描绘主题,善于抒发强烈的自我感受和派情;“非绘画性抽象艺术”则致力于表现那种合适而乏味的生活,作品呈现出一种冷漠、单调的特质。

    在印象派、野兽派和新造型主义的色彩技法影响下,“锋刃画”进一步扩大了抽象表现主义的传统,发展了绝对地直截了当的着色这个概念,在创作中全神贯注于绘画材料本身和绘画语言,丝毫不考虑绘画的思想内容和画面上的气氛。

其方法是先色出鲜明清晰的线条轮廓再着色成画,作品讲究色域间强烈的色调对比,精细安排的色调差异,追求光滑完整、不显手法笔触痕迹的画面效果。

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颜色直接加入到另外的色域之中,在重视画面结构上,锋刃画与光效应绘画是一致的,但作品效果各异。

光效应艺术关注于眼睛对各种各样视觉刺激的瓜,其绘画实际上是对视觉影像的研究成果;锋刃画则不是通过人们所激起的视觉反应的程度来决定其作品的是否成功,虽然有时也会给人以不由自主之感,但最终的结果却使观者感到赏心悦目,犹如整个身体都溶入了那惟妙的、彼此交融的色带之中。

    著名的“锋刃画”画家有马克·罗斯科、巴尼特·纽曼、少伦·弗兰肯瑟勒、莫里斯·路易斯、朱勒·奥利茨基、埃尔斯活思·凯利等。

    早期“锋刃画”的杰出代表,当推马克·罗斯科和巴尼特·纽曼。

,罗斯科认为绘画“一定要向奇迹那样”。

他在创作中追求宁静而整齐的秩序,画面上的粗线条和长方形或者出现在含蓄的空间,或者镶嵌在与背景十分相称的深红色当中。

不过他的作品从整体上秆仍显示出抽象表现派的某些特征。

纽曼认为绘画“既要画得结实,也要画得灵活”。

他在创作中追求单一、厚重的色彩效果,充其量在异常光洁的绘画边沿上涂上些色彩条纹、镶一个边而已。

纽曼的1949年创作的《契约》一画,尽管在线条轮廓的清晰明确程度上较之“锋刃画”尚弱,但却为后者的进一步实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罗斯科和纽曼不为单纯的画风所惑,努力发展一种静态的抽象彩色画。

他们的巨大贡献在于说明,如果一幅画首重色彩往往造成构图的大大减化,以及减少勾描加色的效果。

    海伦·弗兰肯瑟勒是一位女画家,她第一个把波洛克的实验性方法与强调色彩的方法结合在一起,着重表达广阔的意想不到的造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技巧——“渍染法”,即用调稀的油色直接倾倒在未经涂底处理的新画布上,以使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