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468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docx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

第一章绪论一、人体生理学的任务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讲是阐述人体各种机能活动发生的原理,发生的条件以及人体的机能整体性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认识人体整体及其各部分机能活动的规律。

二、人体解剖学的任务人体解剖学的任务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

主要包括:

大体解剖(肉眼)、组织学(显微镜)和胚胎学(发育过程)。

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四、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1.细胞分子生理学:

在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内各种微小结构的功能及细胞内各种物例如细胞膜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肌丝生理质分子特殊化学变化过程称为细胞分子生理学。

功能等。

2.器官生理学:

在器官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生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称为例:

心脏功能的研究,化学物质对离体心脏的影响。

器官生理学。

3.整体生理学:

在整体水平研究完整机体各个器官及系统生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例如:

一般药理实验就是在整体条件下进行素称为整体生理学。

五、生理学的实验方法生理学实验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一生理过程产生的机制及其因果关系。

1.急性实验法

(1)离体器官或组织实验法:

往往从活着的(麻醉或击昏)的动物身上取出要研究的器例:

蛙心灌流实验等官或组织置于近乎生理状态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和观察。

(2)活体解剖实验法:

一般在动物失去知觉(麻醉或去大脑)而仍存活的情况下进行实例:

动物血压实验等。

验。

2.慢性实验法慢性实验则以完整健康而清醒的机体为对象,在外界环境尽量保持自然的条件下,对某例如:

动物的长期毒性种功能进行研究。

这种动物可以进行长期实验观察故称为慢性实验。

试验。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一、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根据光镜观察一直分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

自从应用电镜研究细胞内部结构以后对细胞的基本结构又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细胞包括“三相结构”的概念。

膜性体系微纤维体系微球体体系

(一)细胞膜是生命物质外面出现一层膜性结构即细胞膜又称质膜。

细胞膜不但是细胞核环境之间的屏障也是细胞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信息传递的门户。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及分子结构

(1)化学组成细胞膜是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厚约7.5~10nm。

真核细胞的细胞膜主要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还包含少量的糖。

糖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

膜的共同结构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后者以а-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

(2)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在电镜下细胞膜可以分为三层,即在膜的靠内外两侧各有一条2.5nm的电子致密带,中间夹有一条厚约2.5nm的透明带。

总厚度为7.5nm左右。

这种结构不仅见于各种细胞的细胞膜,亦见于各种细胞器的膜性结构,如线粒体膜、内质网膜等。

因而它被认为是一种细胞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结构形式—称为单位膜式生物膜。

1)脂质双分子层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的,膜的脂质分子都是长杆形,它们的一端是亲水性极性团,另一端是疏水性非极性基团。

由于水分子排斥作用,形成脂质分子的亲水基团朝向膜内外两边的水溶液,而它们的疏水集团朝向膜内部。

脂质的熔点较低这决定了膜中脂质在一般体温条件下是液体的,即膜具有某种程度的流动性。

2)膜的蛋白质分子嵌入蛋白(结合蛋白)表在蛋白(表面蛋白或周围蛋白)镶嵌蛋白质贯穿整个脂质双分子层,称为嵌入蛋白。

有的蛋白质只附着于脂质双分子层表面,称为周围蛋白或表在蛋白。

根据细胞膜蛋白质的不同功能,大致可将其归为几类:

如载体、通道和离子泵①与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有关的蛋白,。

②与“辨认”和“接受”细胞环境中特异的化学性刺激有关的蛋白通称为受体。

③属于酶类的膜蛋白④与细胞的免疫功能有关的膜蛋白⑤此外尚有目前还不确知其具体功能的膜蛋白A、嵌入蛋白具有许多重要功能(结合蛋白)a转运膜内外物质的载体,通道和离子泵。

b有的是接受激素递质和其他活性物质的受体c有的是具有催化作用的酶B、表在蛋白质的功能多和细胞的吞噬作用、吞饮作用、变形运动以及细胞分裂中的细胞膜分割有关。

3)细胞膜的糖类主要是一些寡糖和多糖链,它们都以共价键的形式和膜内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这些糖链绝大多数是裸露在膜的外表面一侧的。

由于组成这些糖链的单糖在排列顺序上有差异,这就成为细胞特异性的“标志”。

这些细胞表面的糖链部分有的有抗原性质。

“液态镶嵌模型”可以概括为:

生物膜是以有极性的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脂质的亲水性端分别朝向膜的内外两侧,疏水性端相互靠近位于膜的内部。

膜蛋白质分子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上:

有的附着在膜的内或外表面;有的半镶嵌在膜的内或外表面;有的蛋白质侧贯穿整个脂质双分子层,两端暴露在膜的内外两侧。

糖和

膜上的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和糖蛋白。

糖脂和糖蛋白的糖链部分,几乎都棵露于膜的外表面。

这些糖链可以成为细胞的特异性标志。

实际生物膜具有明显的刚性,而这一点用液态镶嵌模型不好解释。

故曾经有人提出了细胞膜的液晶模型,可较好地解释生物膜表现出的刚性,但至今未被普遍接受。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主要功能物质转运(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调节作用

(1)物质转运(主要以下四种方式)1)单纯扩散:

物质分子总是以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

只有OCO等气体,以及2、2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是通过该方式转运的。

通过膜的扩散量不仅决定于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梯度和电梯度的大小,还决定了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单纯扩散示意图2)易化扩散:

不溶于脂质的或很难溶于脂质的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2+酸等分子和KNaCa等离子,在一定情况下,也能顺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但它们是借助于细胞膜结构种的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而进行的。

因此称为易化扩散。

近年来通过各种研究,一般认为易化扩散至少可分为两种类型:

载体型:

一种是以所谓的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就属于这种。

载体是细胞膜上的镶嵌蛋白质,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有如下特征:

①载体蛋白有较高的结构特异性。

载体蛋白可选择性的与某物质作特异结合。

②饱和现象。

数目有限③竞争性抑制。

如载体对结构类似的A、B两物质都有转运能力,当A转运增加,B物质转运量降低。

++2+通道型:

另一种是以所谓的“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一些离子如KNaCa等顺着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就属于这种类型。

“通道”也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2+称通道蛋白,简称“通道”。

K通道、Na通道、Ca通道。

通道的分类:

①电压依从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

通道的开关决定于膜所在的环境两侧的电位差。

②化学依从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

通道的开关决定于膜所在的环境中存在化学物质(如递质、激素或药物)的情况。

③机械门控通道:

通道的开放决定于所在膜接受机械性刺激的情况。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主要特征:

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可以因细胞内外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迅速改变,失活或关闭、开放等。

有一定特异性,但没有载体严格;可以处于开放或关闭的不同功能状态,其通透性变化快。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共同点:

物质分子或离子都是顺浓度差和顺电位差移动;物质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浓度差所包含的势能,因而当时不需要细胞另外供能。

这样的转运方式叫做“被动转运”。

3)主动转运:

主动运转是指细胞膜将物质分子或离子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细胞代谢供给能量(或通过细胞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

++2++因此主动转运过程与细胞代谢密切相关。

通过细胞膜主动转运的物质有Na、K、Ca、H、_–_++I、Cl等离子和葡萄糖、氨基酸等分子。

其中最重要而且研究较充分的是Na、K的主动转运。

+我们知道哺乳动物的神经和骨骼肌细胞正常时细胞内K浓度大约为细胞外的30倍,细+胞外Na浓度为细胞内12倍,这种明显的浓度差是如何形成和维持的,很早就有人推测,++各种细胞的细胞膜上普遍存在这一种称为Na-K泵的结构简称Na泵,它们的作用是:

在细++胞代谢供能情况下能够逆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细胞,同时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NaK在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

++2+细胞外K↑细胞内Na↑并受Mg浓度↓激活+++Na泵(Na-K泵)→具有ATP酶的活性→分解ATP放能↓←-------------------------↓转运功能供细胞其他耗能过程利用++3Na—2K(分解一个ATP分子)↓↓移出膜外进入膜内(出膜)(入膜)相耦联4)出胞与入胞作用上述三种形式的物质转运,主要涉及到小分子物质或离子。

细胞对于一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还可以通过膜的更复杂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使之进出细胞,分别称为出胞和入胞。

①出胞是指内分泌细胞内的激素或神经末梢内的递质、外分泌腺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在分泌时向细胞膜靠近,然后分泌颗粒膜或囊泡膜与细胞膜相互融和,最后在融和处破裂,将例如,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把神经递质分泌到突触间隙中等。

其中物质排出细胞。

②入胞是指细胞外物质被细胞膜“识别”后与其粘附,然后该处细胞膜内陷形成吞饮泡进入细胞内。

如物质团块是固体叫吞噬,如物质团块是液体叫吞饮

(2)调节作用:

(细胞膜受体)细胞膜中的一些嵌入蛋白质,能与某些化学物质进行特异性结合,这些蛋白质称为膜受体。

每一种细胞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受体。

如促甲状腺素只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就是因为甲状腺细胞膜上有促甲状腺素受体。

受体与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和某些药物)结合后被激活从而引起细胞内一系列酶的变化,以控制和调节细胞的代谢过程和生理活动。

(二)细胞质(了解)细胞质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包括细胞质基质和包埋在基质中的各种特殊结构——细胞器。

1.细胞质基质2.核蛋白体(核糖体)3.内质网内质网是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的膜性管道系统。

①粗面内质网:

粗面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合成密切相关,它既是核蛋白体附着的支架,又是运输蛋白质的通道。

②滑面内质网;4.高尔基体(高尔基复合体),它是由数层重叠的扁平囊泡、若干小泡及大泡三部分组成的膜性结构。

主要功能:

是与细胞内一些物质的积聚、加工和分泌颗粒的形成密切相关。

5.线粒体是由内外两层单位膜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囊状结构。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

是进行细胞的氧化供能,故有细胞内“动力工厂”之称。

6.溶酶体是一种囊状小体,主要功能:

溶酶体是细胞内重要的消化器官。

除上述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外,尚有微丝、微管、中心粒等细胞器是由蛋白质构成的丝状和管状结构。

它们与其它细胞器的位移、分泌颗粒的运输、微绒毛的收缩以及细胞的运动等功能有密切关系。

(三)细胞核(了解)1.核膜是位于细胞核表面的薄膜,由两层单位膜组成。

2.核仁核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核酸(主要是核糖核酸);3.染色质和染色体间期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即染色质(或称染色质纤维)。

染色质的基本化学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和组蛋白。

二者结合形成染色质结构的基本单位——核小体。

在细胞有丝分裂时,若干核小体构成的染色质纤维反复螺旋,折叠,最后组装成中期染色体。

因此,染色质和染色体实际上是同一物质在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

DNA分子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

①贮藏、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

②控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详见生物化学)。

由上可知,细胞各组成部分(简称组分)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但它们又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成为统一的整体。

从而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名词电压依从性通道化学依从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出胞与入胞液态镶嵌模型问答题1、细胞膜蛋白质有那些功能?

2、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征:

3、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征:

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现象至少包括三种基本活动,这就是: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因为这些活动是活的生物体所特有的,可以认为是生命的基本表现。

1.新陈代谢

(1)新陈代谢:

(2)同化作用:

(3)异化作用:

2.兴奋性

(1)刺激:

能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叫做刺激。

(2)兴奋性:

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周围环境发生改变的刺激时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生物体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宜反应,是一切生物体普遍具有的功能,也是生物能够生存的必要条件。

所以兴奋性也是生命的基本表现。

(3)兴奋:

将受到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及其表现称为兴奋(或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状态或者活动由弱变强称为兴奋)。

(4)反应:

刺激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的代谢改变及活动变化称为反应。

(5)可兴奋组织:

在受到刺激后能迅速产生某种特殊生物电反应的组织统称为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

(6)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a一定的强度,b一定的持续时间,c一定的时间强度变化率。

(7)细胞的基本反应特征:

兴奋和抑制兴奋:

由相对静止到活动,弱活动到强活动的过程;抑制:

由活动到相对静止,强活动到弱活动的过程。

(8)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或强度阈值。

阈值的大小能够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低,组织兴奋性高则阈值低,兴奋性低则阈值高。

故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一项指标。

(9)基强度用矩形脉冲刺激,当刺激强度减弱到某一强度,无论刺激时间怎样延长也不能引起组织兴奋,因而把这个刺激强度叫做基强度。

(10)阈下刺激:

低于阈值的刺激为阈下刺激。

(11)阈上刺激:

高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12)阈刺激:

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是引起细胞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13)兴奋性和阈值关系:

成反比关系。

刺激作用于一种特定的组织细胞,可分为适宜刺激和非适宜刺激。

采用适宜刺激时阈值低,采用非适宜刺激的时候阈值高。

机体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是机体生存的必要条件。

所以兴奋性也是基本生理特征。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或自我复制(self-replication)。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传导功能各种刺激信号,如机械、电、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和化学刺激等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时,首先被细胞膜上的特异性的感受结构所感受或与特异性受体结构结合,再通过跨膜信号传递过程,继而引起靶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或其他细胞内功能的改变。

目前已知不同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方式有三大类:

一、由具有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完成的跨膜信号传导

(一)化学门控通道细胞膜上的一种特异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同时具有受体和离子通道的功能,可以和这是由一种特异的化学物质结合,从而引起其中的通道开放,化学物质而引起的通道开放,称为化学门控通道或化学依从性通道。

这些通道接受的化学信号绝大多数是神经递质,故也称递质门控通道或配体门控通道。

(二)电压门控通道当膜电位改变时,可引起通道分子变构而使通道开放。

这种由膜电位控制通道的开放叫电压门控通道。

电压门控通道广泛存在于很多细胞(如神经细胞和肌细胞,钠通道、钾通道等(应改成:

如神经细胞和肌细胞上的钠通道、钾通道等))。

它们在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中起重要作用。

(三)机械门控通道

存在于对机械刺激敏感的细胞。

可能是机械刺激引起膜的局部变形或牵引(如内耳毛细胞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直接激活膜上的机械门控通道。

这种由于机械刺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叫机械门控通道。

二、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传导系统外来化学信息(如激素、递质,又称第一信使)首先与膜上的受体蛋白质结合,进而作用于膜中另一类蛋白质——G蛋白。

G蛋白是鸟苷酸结合蛋白的简称,当外来化学信号使受体激动,则激活了受体与G蛋白结合,同时GTP取代GDP,激活了的α-GTP对膜中第三类蛋白质——效应器酶起作用,后者则直接导致胞浆中第二信使物质的生成增加或减少。

最早知道的效应器酶是腺苷酸环化酶(AC),它可以催化起第二信使作用的环磷酸腺苷(cAMP)的合成。

G蛋白有二种,有的G蛋白可以激活AC,称为兴奋性G蛋白(Gs);有的可以抑制AC,称抑制性G蛋白(Gi),AC的激活或抑制则直接影响cAMP含量的多少。

综上所述,在这种跨膜信号传递形式中,外来刺激信号即第一信使,经过复杂的膜内过程导致第二信使物质的增加或减少,而第二信使物质即可直接作用于离子通道及影响细胞代谢过程,最终完成信号跨膜传导。

三、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洛氨酸激酶受体受体分子的胞质侧自身具有酶的活性。

不需要G蛋白参与。

(二)鸟苷酸环化酶受体G蛋白结构示意图第三节神经与肌肉的一般生理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细胞不论在安静或活动时,都具有电变化,称为生物电现象,医学上记录到的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就是心脏,大脑皮层,骨骼肌等活动时的生物电变化的记录。

(一)细胞的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1.静息电位现象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和运动有关。

正常时细胞内K浓度和有机负离子A+-+-浓度比膜外高。

而细胞外的Na浓度和Cl浓度比膜内高。

在这种情况下,Na和Cl有向膜++-外扩散的趋势。

但在细胞膜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对Na和Cl的通透性很小,而-+对A几乎不通透。

因此,K顺着浓度梯度经膜扩散到膜外,使膜外具有较多的正电荷。

有机-负离子A由于不能透过膜而留在膜内使膜内具有较多的负电荷。

这就造成了膜外变正,膜内++变负的极化状态。

由K扩散到膜外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将成为阻止K外移的力量。

而++++随K外移的增加,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也增大。

当促使K外移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经膜K净量为零,即K外流和内流的量相等。

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

此电位差称为K的平衡电位总之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可概括为:

1.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是前提2.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起决定作用+-+-3.静息时,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A的不通透性,对Na、Cl等离子的通透性也很小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细胞的动作电位(actingpotential,AP)1.动作电位现象动作电位就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而可逆的倒转。

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一般只持续0.5~2.0ms,如将其描记成曲线则呈现出一次尖锐的脉冲称为锋电位,包括快速的上升支(即去极相)和快速下降支(即复极相)。

在锋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水平之前还有一段缓慢而较小的电位波动称后电位(分别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最初电位绝对值稍低于静息电位称为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接着电位绝对值又稍高于静息电位称为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①膜外Na高于膜内,使膜电位急剧上升(而此时K通道则趋向关闭)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除了Na浓度之外②膜内负电荷的静电吸引也促进Na向膜内流动。

两种力量使++Na以极快的速度内流,膜迅速去极化,带正电的Na在膜内迅速增加,膜内电位变正后,++膜内正电逐渐产生排斥Na继续内流的力量与膜内外Na浓度差和电位差这两种相反的力,+量达到新的平衡时便达到了除极顶峰。

当膜内正电荷增大到足以阻止由浓度差推动的Na内++流时,经膜的Na净通量为“0”,这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即为Na的平衡电位。

但膜内电位+并不停留在正电位状态而很快出现复极。

这是由于Na通道开放时间很短,因为膜电位的过++度去极化能使Na通道由激活状态转化为失活状态,这时对Na的通透性又变小,而此时膜+++的K通道逐渐开放,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于是K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迅速外流。

使膜电位由正值向负值发展,直到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复极相。

+++动作电位后期细胞内Na浓度和细胞外K浓度均有微量增加,这时Na泵活动增强,加++++速细胞内外的Na-K交换。

将兴奋时进入细胞内的Na排出,同时把流出的K摄入细胞内。

++以恢复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

Na泵所需能量由ATP提供。

一个分子ATP可供3Na到膜外,+++2K到膜内,3Na-2K。

++动作电位过后,膜对K的通透性恢复正常,Na通道的失活状态解除并恢复到备用状态(可激活状态),于是细胞又能接受新的刺激。

哺乳动物的N和肌细胞的RP为-70mV~-90mV,其阈电位约为-50mV~-70mV。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概括如下:

①刺激引起膜产生去极化必须达到阈电位水平是产生动物电位的前提:

②钠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是产生动作电位的本质:

③钾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是形成动作电位复极相的根本原因:

④钠-钾泵活动引起Na+-K+交换是产生后电位及细胞恢复正常的基础:

3.动作电位的“全或无”性质(动作电位的特征)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征。

所谓“全”就是指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动作电位的幅度都是相同的,即幅度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而且动作电位一旦引发就能向整个细胞膜传播,如果各部分的极化状态是一致的,则膜各处的动作电位幅度也是相同的。

即AP在传导过程中其幅度是不衰减的。

所谓“无”就是指刺激强度达不到阈值(阈下刺激)时,动作电位就不发生。

4.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的兴奋性变化神经和肌肉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时(即产生动作电位时)其兴奋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

阈强度无限大,兴奋性为0相对不应期:

阈强度由大于正常逐渐下降到正常,兴奋性低→正常

超常期:

阈强度略低于正常,兴奋性稍高于正常低常期:

阈强度略高于正常,兴奋性由稍低于正常→到正常恢复正常:

阈强度正常兴奋性正常(产生机理由离子通道的特性决定)5.通透性改变的实质和离子通道的特性离子通过膜时各有其专用途径。

这些专用途径后来发现就是膜上一些特殊的镶嵌蛋白质,因而把它们称为离子通道。

实质:

特殊的镶嵌蛋白质构型改变,允许离子通过。

(2)离子通道的特性(或通道蛋白)是它们可以在一定的情况下“激活”,又可以在一定的情况下“失活”或“关闭”。

①激活就是指通道蛋白结构中出现了允许某种离子顺浓度差移动的孔道,相当于通道开放;但通道的“失活”和“关闭”却是指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

②“失活”不仅指通道处于关闭状+绝对不应期即由此产生态而且这时即便有刺激也不能进入开放状态。

如Na通道的失活。

+③备用状态则相当于细胞处于相对不应期或一般安静时Na通道所需的状态,这时如遇到适当刺激就可以出现通道开放而产生兴奋。

++决定Na通道和K通道功能状态的条件因素是膜两侧的电位差。

(三)细胞的局部兴奋(后面: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讲)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基本概念

(1)阈电位:

+能够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数值(或临界点时的跨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2)局部兴奋和它向锋电位的转变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局部反应可以叠加起来使膜电位降低达到阈电位水平,引起动作电位或锋电位。

①时间总和:

前后两个(或更多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有可能叠加起来,使膜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结果触发的一次AP称为时间总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