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诗词六首》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4718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十节 《诗词六首》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二十节 《诗词六首》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二十节 《诗词六首》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二十节 《诗词六首》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二十节 《诗词六首》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二十节 《诗词六首》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二十节 《诗词六首》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二十节 《诗词六首》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二十节 《诗词六首》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二十节 《诗词六首》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二十节 《诗词六首》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二十节 《诗词六首》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十节 《诗词六首》一.docx

《第二十节 《诗词六首》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十节 《诗词六首》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十节 《诗词六首》一.docx

第二十节《诗词六首》一

  

《诗词六首》

(一)

主讲:

黄冈中学优秀语文教师 黄君

 

一、知识概述

  本次我们学习《诗词六首》中前三首。

学习《关雎》与《蒹葭》这两首诗,要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及赋、比、兴的创作方法。

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关雎》

1、《诗经》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

“《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2、译读诗歌

3、赏读诗歌

  

(1)我们一般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请具体分析。

  明确:

我们根据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三部分:

  首章四句

  次章八句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小结: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

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2)感受主人公形象。

  明确:

这位主人公心中有着美好的追求,感情真挚至深,他追慕自己的心上人,哪怕困难重重,也乐观豁达、锲而不舍地努力。

4、探究诗歌的主题

  《关雎》是《风》(诗经分为《风》《雅》《颂》)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衰而不伤。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

 

《蒹葭》

1、译读诗歌

2、赏读诗歌

  《蒹葭》一诗反复咏叹,全诗内容基本相同,只是依次从蒹葭、时间、伊人所在地、道路等稍作变化,试分别赏析。

  明确:

(1)蒹葭由“苍苍”到“凄凄”再到“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到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2)时间由白露“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3)伊人所在地——“方”、“湄”、“涘”,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真切地描绘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4)路及方位,“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描绘出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从整体上看,这样写不仅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加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而且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3、感受主人公形象

  明确:

主人公对心中的“伊人”执着追求,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如醉如痴。

4、探究诗歌的主题

  《蒹葭》的主题历来是有争议的,是实写青年男女的恋爱,还是一个青年追求情人,亦或是以描绘的方法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

其实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事业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动中更常常遇到。

那么这首诗的主题的解读就在于读者的领悟,真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也是这首诗的魅力之一。

  不过,我们更趋向于这是一首爱情诗。

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慕之情。

5、艺术特色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

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

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黄鹤楼》

1、作者简介

  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2、译读诗歌

3、赏读诗歌

  小结: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了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

  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一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描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引起的乡愁。

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

4、探究诗的主题

  崔颢的《黄鹤楼》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黄鹤楼是一个神奇迷人的地方,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吊古抒怀。

当仕途失意、漂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诗人的诗情喷涌而去。

  本诗抒写了登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绪。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关雎》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二)《蒹葭》每节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三)《关雎》与《蒹葭》这两首诗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四)《黄鹤楼》这首诗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返回-

  

同步测试

1、选出下面读音有误的一项(B )

A.雎鸠(jiū)   窈窕(tiǎo)   荇菜(xìng)   辗转(zhǎn)

B.芼之(mào)   蒹葭(jiā)    溯洄(shù)   未晞(xī)

C.水中坻(chí)  阻且跻(jī)   水中沚(zhǐ)  之涘(sì)

D.李煜(yù)   庱亭(líng)   费祎(yī)    之湄(méi)

2、选出下面书写有误的一项(C )

A.寤寐   琴瑟   擎苍   貂裘

B.寂寞   梧桐   清秋   锦帽

C.顷城   两鬓   雕弓   酒酣

D.密州   淑女   悠哉   思服

3、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B )

A.《关雎》选自《诗经·周南》。

周南,诗经“国风”之一。

B.《黄鹤楼》是盛唐诗人崔颢所作,作者是湖北武汉人。

C.《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李煜,五代南唐国主。

D.《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苏轼《东坡乐府》,该词的风格粗犷豪放。

4、选出下列诗句与原文有出入的一项( A)

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B.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选出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B )

A.此地/空余/黄鹤楼

B.绿杨/阴里/白/沙堤

C.老夫/聊发/少年狂

D.芳草/萋萋/鹦鹉洲

6、与下面一段话衔接准确得体的一句话是(A )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山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粒芝麻儿。

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

人为攀登而欣喜,_________。

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山,却冥然不觉——它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山,却欣喜万分——它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远不会征服自己的。

 

阅读《蒹葭》,按要求答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诗歌描写了_________的景色,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8、诗歌抒发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9、后人常用出自本诗的四个字“_______”来指思慕的意中人,而同样出自本诗的“_______”“_______”等也成了古人书信中常用的怀人套语。

10、诗中哪些句子表明诗人的意中人是可望不可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答案

答案:

  7、清秋萧瑟  衬托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

  8、敬慕、怀念与怅惘交织

  9、“秋水伊人”“蒹葭之思”“蒹葭伊人”

  10、“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等句。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相关练习。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1、词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_,季节是_________。

12、“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怎样理解结尾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答案

答案:

  11、西楼  夜晚  秋天

  12、暗用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难解。

现在用此形容人的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

  13、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复杂、微妙的真实感受,是饱含辛酸、极其沉痛的伤心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相关练习。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4、解释下列诗句加线字的含义。

①晴川历历汉阳树(        )

②芳草萋萋鹦鹉洲(        )

15、《黄鹤楼》一诗中的颈联描写了诗人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

16、游子思乡是我国古代诗歌永恒的主题,崔颢在《黄鹤楼》中表达这样的感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17、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答案

答案:

  14、①清晰可见的样子;②(草木)茂盛的样子。

  1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END-

  

课外拓展

(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

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二)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END-

  

中考解析

1、默写题。

  ①老夫聊发少年狂,__________,__________,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天津市)

  ②__________,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吉林省)

  ③请写出古诗中表现自然美景的句子。

(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天下之楼,以诗文而名。

《登鹳鹊楼》中脍炙人口的一句“__________”道出了千古志士登高致远的进取之心;《黄鹤楼》中传诵不衰的一句“__________”则唱出了多少游子去国怀乡的羁旅之思;李白登临谢眺楼,“__________,__________”,追求理想的豪情令人神往;范公撰《岳阳楼记》,“__________,__________”,心系苍生的仁德谁不钦仰?

参考答案:

  ①左牵黄,右擎苍  看孙郎

  ②所谓伊人

  ③示例: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广西河池地区)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1—2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①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D

  ②此题为开放题。

例: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