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4827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25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25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背景: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内容

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③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④通过了关于首都、国旗、代国歌等的决定。

(3)作用: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2.职能转变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制度发展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2)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关键点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宪法取代《共同纲领》成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易混易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政治协商是其形式。

[深化探究]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个口号,也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到去年,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这个口号就明确地提出来了。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思考 

(1)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初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怎样的职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答案 

(1)职能:

既是统一战线组织,又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意义:

有利于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①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②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政治稳定、大规模经济建设展开。

2.标志: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

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性质: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特点: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2)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

①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②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意义: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易混易错]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但不是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包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重点精讲]

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具体来说:

(1)共产党领导是根本。

这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

(2)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

(3)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

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

[深化探究]

材料一 1954年9月15日开幕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有1226名代表,包括了我国所有的民主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了工农业劳动模范,军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包括了各民族各阶层的代表。

材料二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思考 

(1)材料一说明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怎样构成的?

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何特点?

(2)材料二中的“里程碑”指什么?

为什么被称为“里程碑”?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经济基础、活动原则分别是什么?

答案 

(1)构成: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全国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构成。

特点:

具有广泛性和平等性。

(2)“里程碑”:

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原因:

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基本建立,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目的: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依据:

《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4.实践:

自1947年开始,我国共建立了五个自治区、百余个自治县(旗)。

5.意义

(1)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2)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特别说明]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的自治,并非哪一少数民族的自治,不仅仅要突出“少数民族”,还要突出“区域”。

[易混易错]

民族区域自治下的少数民族虽享有较大的自治权,但不等同于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前提是社会主义制度,而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前提是“一国两制”。

[深化探究]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

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思考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的?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3)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什么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答案 

(1)时间: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主要内容: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平等、团结、互助。

目的:

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课堂小结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

A.颁布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B.讨论建立新中国

C.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D.解放全中国

答案 B

解析 1949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讨论建立新中国的问题。

2.“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 C

解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能体现“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一材料信息。

3.下图是为纪念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而在当年发行的纪念邮票,其发行年代应该是(  )

A.1949年B.1953年C.1954年D.1956年

答案 C

解析 第一届全国人大是1954年召开的。

4.一部法律文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这部法律文件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C.中英联合声明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从材料“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可知这部法律应该是1954年宪法。

5.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的法律依据应该来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 C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最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故选C。

学思之窗

思考:

(1)请说说“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的思想来源。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体现这一原则的?

答案 

(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的思想来源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的“主权在民”思想。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其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的?

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权建设的经验,依据中国国情提出的政治体制。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二、学习延伸

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认识。

答案 

(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表明近代史上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尝试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模式来改造中国社会,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它们的失败,表明在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经验是行不通的,要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才是可行的。

(2)中国共产党继续提倡向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学习,注重民主政治建设适合于本国国情和历史环境,在新中国成立后促成新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3)认识:

①新中国建立后形成的新型民主政治制度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②经验告诉我们,照搬西方的政治民主制度不一定有利于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建设;③新中国的新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是建立在人民基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④民主政治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中国建立后民主政治建设总体向前发展,但也遭遇过挫折。

[基础达标]

1.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

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的数字可以得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电影《建国大业》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

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

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

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建国前夕”、“人民”、“建设新中国”等信息可知为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

3.毛泽东说:

“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

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这体现的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的材料反映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故C为正确选项。

4.新中国成立后,民主人士黄炎培说:

“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

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

”这表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三大制度。

黄炎培是民主人士,他的话反映了民主人士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新中国的建设积极行动。

5.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南京市第五区乡镇选举委员会发的选民证。

联系当时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状况来判断,其历史背景应该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答案 B

解析 从图片“一九五三年元月八日”“选民证”“参加选举”可知这是20世纪50年代南京市第五区乡镇选举委员会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作准备。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规定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体现这一规定的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宗法分封制

C.政治协商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 D

解析 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某国庆节前夕,一中学高一学生制定了一份有关共和国历史的调查问卷,其中有一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如果你收到这份问卷并填写此项内容时,不能选择(  )

A.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实行资产阶级两党政治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内容。

D项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8.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

这说明新中国(  )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答案 D

解析 归绥、迪化等是旧中国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带有一定征服心态的称呼,具有强烈的大汉族主义色彩,新中国改称呼是切实贯彻各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的自治制度,改名不能体现这一制度,排除B;改名体现了人民政府尊重少数民族,但未能体现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排除A、C。

答案为D。

[能力提升]

9.右图是1949年10月1日各界群众参加国庆游行的场景。

新中国成立时,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

A.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 D

解析 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但它是1954年才确立的。

在此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其职权,行使最高权力。

A、B两项不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10.下列有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借鉴了近代西方的代议制

B.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C.是直接民主制的一种形式

D.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主要方式

答案 C

解析 直接民主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小国寡民,如古希腊雅典,像当今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实行直接民主制是不可能的,人民代表大会实行代议制民主。

11.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所属政党状况,该表说明了(  )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高岗

政党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民盟

中共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

B.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答案 B

解析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其他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12.2011年,在根据宪法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时,特别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修改为“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提法(  )

A.突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

B.说明国家已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根本的政治制度

C.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D.说明我国已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据此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早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已明确规定了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方针,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我国目前的中心工作仍是经济建设。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材料二

新疆人民庆祝自治区成立 维吾尔族老人歌颂幸福生活,歌颂共产党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根据本国国情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

(2)结合材料一、二,你认为材料二中维吾尔族老人歌颂共产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先后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如答出《民族区域自治法》也可)

(2)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享有民主自治权利,当家作主。

14.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 一届全国人大纪念邮票

图二 毛泽东主持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

图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纪念银币(1985年发行

  

 

请回答:

(1)指出与图一相关的两大重要历史信息,并从新中国政治建设方面评价其意义。

(2)图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的什么政治制度?

(3)概括新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答案 

(1)信息: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①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社会主义特色。

②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前提,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④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基于国情而实施的重要政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解析 本题以三幅图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1)问考查了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主要成果,但评价一定要概括。

(2)问根据图片判断即可。

第(3)问实际上要求回答三大政治制度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