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4208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关注主干,重点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制度、“一国两制”构想。

2.加强纵横联系,如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3.追踪热点,结合时政热点,结合当前的反腐败斗争认识民主政治的建设历程和经验教训;结合民族关系、祖国统一等长效热点,关注国家统一和复兴对于政治、经济、外交的重大作用。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重点)

2.比较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不同点,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难点)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历史条件

(1)军事上: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思想路线上: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3)组织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

(1)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易混易错]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召开:

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

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

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正式形成:

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

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易混易错]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但不是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误区警示]

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多党制。

因为在中国,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与之密切合作,属于参政党;在西方,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靠竞选轮流坐庄。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

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确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成就:

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4.意义

(1)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2)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易错提醒]

1.民族区域自治中的“自治”不是少数民族的自治,而是少数民族地区所有人民的自治,是“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下的少数民族虽享有较大的自治权,但不等同于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前提是社会主义制度,而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前提是“一国两制”。

主题一 1954年宪法

史料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思考 

(1)根据史料回答,该宪法有哪些内容?

体现了什么原则?

(2)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这部宪法的颁布有何意义?

答案 

(1)内容: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

它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它的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主题二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史料一 见下图

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史料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地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思考 

(1)第一届政协会议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2)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新中国国家政治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在1954年以后有何变化?

答案 

(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筹建新中国提上日程。

(2)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性质,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直接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主题三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史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

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史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思考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的?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史料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3)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什么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答案 

(1)确立时间: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主要内容: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平等、团结、互助。

目的:

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①民主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国家制度。

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②从政治制度建设的层面讲,包括: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

③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有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

依法治国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1.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

在天津选民投票日,恰逢女青年蒋宝珍要举行婚礼,她为了参加选举,把婚礼推迟了两个小时。

她说:

“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

”她所说的后一件喜事是指投票选举(  )

A.国家主席B.国务院总理

C.人大代表D.政协委员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1953年”“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可以看出是选举“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故选C项。

2.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

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这说明1954年宪法(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C

解析 由1954年宪法的制定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意见共138万条”等信息,可以看出1954年宪法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3.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

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①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 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排除②,①③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是政治协商机构,排除④。

答案为C。

4.海南省的行政区划中包括4个黎族自治县和2个苗族自治县。

由此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B

解析 由“黎族自治县”“苗族自治县”等信息可知,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

“为什么要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

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身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周恩来也指出:

“因为共产党是领导党……我们一旦取得全国政权,就带来一个危险,就有一些人可能会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腐蚀,被胜利冲昏头脑,滋长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甚至会出现个人野心家,背叛群众。

这方面的危险是随时存在的,每个共产党员都要警惕。

”邓小平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强调:

“党要领导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

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

材料二 毛泽东还曾指出:

“对民主人士,我们要让他们唱对台戏,放手让他们批评。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有点像国民党了。

”关于请民主党派唱对台戏的意义,陈云指出: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哪里有唱对台戏的,哪里有‘反对派’,哪里的工作搞得就好,否则,工作就搞不好。

……有民主人士监督我们,对工作有好处。

如果革命胜利后,长时期没有‘反对派’,只有一派人讲话,听不到不同的意见,那么工作就会出毛病。

(1)材料一中三位伟大领袖所阐述的共同论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毛泽东、陈云在讲到“反对派”这个词的时候,都是加上了引号的。

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关于中国共产党接受民主党派监督的必要性。

(2)民主党派提不同意见不是与共产党分庭抗礼,而是帮助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这里的“反对派”不是反对党,而是诤友、挚友。

解析 第

(1)问,实际上是考查了材料信息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2)问,注意引号的作用结合上下文进行归纳。

[对点练]

知识点1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有学者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

这主要是指人民政协(  )

①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②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③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 ④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政协的认识。

人民政协在1949~1954年期间代行人大的职能,之后变成统一战线组织,因此②不正确,③与史实不符,故D项为正确答案。

2.1954年某会议召开,从这届会议开始政协性质有了变化。

“政协性质有了变化”的原因在于(  )

A.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 C

解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B两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国人大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结束,成为参政议政的政治协商机构,故其性质发生了变化,C项符合题意;D项与题干无关。

3.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

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这些规定(  )

A.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答案 A

解析 “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A项正确;政协建立于1949年,排除B项;1954年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政协不再是国家权力机关,排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于1956年,排除D项。

知识点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4.毛泽东说:

“在座的各位和广大积极分子为什么拥护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呢?

……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

”“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所坚持的原则有(  )

A.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民主集中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

C.三权分立原则和法律至上原则

D.议会至上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 A

解析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该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A项正确。

5.我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各项法律、法案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坚持的原则是(  )

A.民主集中制B.人民民主

C.依法治国D.政治协商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各项法律、法案等”,这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故B项与题意相符。

6.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

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

知识点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是新疆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大胜利。

”由此可知(  )

A.新疆不再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B.有助于加强和巩固各民族间的信任和团结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组成人员全部来自维吾尔族

D.新疆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B

解析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依法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故A项错误;我国通过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进一步加强了新疆等地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合作,B项正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组成人员除维吾尔族外还有其他民族,故C项错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故D项错误。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

这一做法(  )

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

C.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

D.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答案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地名等进行修改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各民族的一律平等,促进民族团结,故选B项。

9.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

这一举措对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意义在于(  )

A.实现了自治区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B.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

C.促进了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D.实现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要侧重的是“民主”意义。

B项错在“先例”;C项是经济意义;D项是政治意义。

A项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看体现的是民主意义。

10.周恩来说:

“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B.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答案 A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和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才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制度之一。

[能力练]

11.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的数字可以得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 C

解析 1954年宪法的最大的特点是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它主要是为即将确立(1956年)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

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专政、民族区域自治都是两者的体现,答案为C项。

13.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故正确答案为B项。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将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C.注重行政区划管理

D.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把有归顺、平定之意的归绥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把有开导、教化之意的迪化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故选B项。

15.李成武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说: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开始的一场意义深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使得社会发展程度各异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共同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这说明(  )

A.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对外开放

B.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有完全的自治权

C.民主改革是为了废除剥削制度和消灭阶级压迫

D.民主改革使中国各地区的发展趋于一致

答案 C

解析 A项错误,材料中的时间限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久”,对外开放是在1978年后;B项错误,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只有“高度的”而非“完全的”自治权;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少数民族地区都要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C项符合题意;D项“趋于一致”的说法有误,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

1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朱德与民主党派知名人士的合影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区域自治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什么?

在当时它有何重要作用?

(2)1954年宪法中的上述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这一规定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

(3)材料三所体现的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不仅是调动各阶级、阶层积极性,进行政治协商的机构,在当时还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解析 第

(1)问,“合影”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结合所学回答这一制度的作用。

(2)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描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所学答出其意义。

第(3)问,材料三所体现的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所学回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