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4905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docx

全国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备战中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

“童子何泣?

”原曰: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

“欲书可耳!

”原曰:

“无钱资。

”师曰: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

________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

_______

(3)于是遂就书就:

________

(4)吾徒相教徒:

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3.宋濂和邴原都是小时候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借因为靠近,接近白白地

2.

(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3.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

而邴原,只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

4.

(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

(2)要充分利用己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能抓住一点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翻译为“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假”意思是“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翻译为“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以”意思是“因为”。

“于是遂就书”翻译为“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就”意思是“接近”。

“吾徒相教”翻译为“我白白地教你”,“徒”意思是“白白地”。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句中“尝”意思是“曾经”,“趋”意思是“疾走”,“先达”意思是“有道德有声望的前辈”,“叩问”意思是“请教”。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句中“愿”和“羡”都是“羡慕”的意思,“不孤”意思是“有父亲”。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宋濂幼时“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成年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见宋濂的求学态度很积极,能主动寻找机会。

而邴原“过书舍而泣”,喜欢学习,但不会寻找机会,幸亏遇到富有同情心的老师,“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

据此理解作答。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从文中得到的启示:

要主动寻找学习的机会,像宋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学习要有持之以恒和谦虚的态度,“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要学会克服困难等。

结合实际来谈即可。

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乙)三国时有个叫邴原的,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七八岁时,他路过私塾,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禁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塾师于是对他说:

“小孩子你为什么要哭?

”邴原说:

“失去了父亲的人容易悲伤,穷人容易感伤。

凡是能进学堂的人,他们都有父母。

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看看他们,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

”塾师听了邴原的话,既同情又可怜他,想不到这孩子竟有这样的思想,“(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

”邴原说:

“(我)没有钱交学费。

”塾师于是对他说:

“如果你真想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

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

2.(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

(1)饮酒者游。

旬朔

(2)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3)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4),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5)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6)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7)。

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比读《齐史》,见孙搴(8)云:

“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9)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

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10)以此补之。

(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释)

(1)滑稽,比喻能言善辩。

(2)旬朔,十天或一个月。

(3)比:

近来。

(4)惩艾:

惩治,惩戒。

(5)曩:

从前。

(6)寻绎:

推求探索。

(7)省:

记。

(8)孙搴,人名。

(9)勒:

此处译为编辑。

(10)庶几:

或许,差不多。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主人日再食子墨子起,再拜

B.烨然若神人吴广以为然

C.久而乃和而聪明衰耗

D.然负此自放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B.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C.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D.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4.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序”是一种文体,亲友离别,赠言规劝,属赠序,如甲文;陈述创作主旨、经过等,属书序,如乙文。

B.甲文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意在交代《精骑集》一书编辑及命名的由来。

C.甲文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读书之“苦”,与“同舍生”生活的富足作对比,表现自己从读书中感受到的乐趣。

D.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不能坚持太久,容易忘记自己的目标。

5.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

1.A

2.C

3.

(1)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2)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303.D

5.同:

都觉得勤奋很重要。

异:

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注重吃穿,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

秦观在少年时记忆力突出而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力减退,用勤奋来弥补。

【解析】

【分析】

甲文选自:

《宋学士文集》作者:

宋濂年代:

乙文选自:

《<精骑集>序》作者:

秦观年代:

甲文译文: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

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

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

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

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

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乙文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

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

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非常勤奋,以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求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

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因荒废在善忘。

唉!

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

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传”、“子”、“史”中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唉!

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

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A项,意思都是“第二次”。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

B:

……的样子/这样。

C:

表修饰/表转折。

D:

依仗/背。

30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C项正确,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

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

以:

因为。

口体之奉:

吃的和穿的。

点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4.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D项理解有误,年长后记忆减退,就用摘录句子的方法来弥补。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相同之处:

都觉得勤奋很重要。

不同之处:

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

秦观在少时记忆力突出而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减退,用勤奋来弥补。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子野①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躬自同之,常无厌色。

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②,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

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③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

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责其女曰:

“某郎好酒,故汝常贫。

”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裴子野:

南北朝时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②率:

标准。

③脔:

切成小块的肉。

1.对划波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B.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C.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D.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25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冬至后女婚谒之______

(2)某郎好酒,故汝常贫______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躬自同之,常无厌色。

(2)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4.邺下领军与南阳人人性中的弱点分别是什么?

5.我们从裴子野身上能学到哪些优良品质?

【答案】

1.C

2.

(1)拜访

(2)所以

3.

(1)他跟大家一块儿喝,脸上从来没有显露出厌烦的表情。

(2)等到他死后,几个儿子相互争夺财产,结果兄长把弟弟给杀了。

4.邺下领军的弱点是贪婪,南阳人的弱点是吝啬。

5.为人善良,安贫乐道。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的意思是:

家里一向清贫,恰逢遇上水旱灾,用二石米煮成稀粥,勉强让大家都吃上。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故答案为C。

2.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谒”是“拜访”;“故”是一词多义,这里是“因此,所以”的意思。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躬(亲自)、常(平常)、厌(厌烦)、色(脸色,这里指表情)”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及(等到)、诸子(几个儿子)、遂(最终,终于)”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255.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依据“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可知,邺下领军的弱点是贪婪。

依据“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可知,南阳人的弱点是吝啬。

据此作答。

5.试题分析:

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选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裴子野与邺下领军、南阳人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裴子野的“为人善良,安贫乐道”的美好品质。

可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点睛】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参考译文:

裴子野有远亲故旧饥寒不能自救的,都收养下来。

家里一向清贫,有时遇上水旱灾,用二石米煮成稀粥,勉强让大家都吃上,自己也亲自和大家一起吃,从没有厌倦。

京城邺下有个大将军,贪欲积聚得实在够狠,家僮已有了八百人,还发誓凑满一千,早晚每人的饭菜,以十五文钱为标准,遇到客人来,也不增加一些。

后来犯事处死,籍册没收家产,麻鞋有一屋子,旧衣藏几个库,其余的财宝,更多得说不完。

南阳地方有个人,深藏广蓄,性极吝啬,冬至后女婿来看他,他只给准备了一铜瓯的酒,还有几块獐子肉,女婿嫌太简单,一下子就吃尽喝光了。

这个人很吃惊,只好勉强应付添上一点,这样添过几次,回头责怪女儿说:

“某郎太爱喝酒,才弄得你老是贫穷。

”等到他死后,几个儿子为争夺遗产,因而发生了兄杀弟的事情。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

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

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

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

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释:

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

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

③[陈力]尽全力。

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

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

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戒之曰[戒]告诫。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正]准则,标准。

D.得志,与民由之[由]缘由,理由。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天下惧/学而不思则罔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

D.独行其道/不独亲其亲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三处)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

1.D

2.A

3.C

4.C

5.B

6.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解析】

1.D错误,由:

遵从。

2.A前一个“而”表顺接,后一个“而”表转接。

B都是表反问,难道;C都是结构助词,的;D都是代词,自己。

3.C错误,颈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乐观豁达。

4.C错误,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

5.B错误,作者写讽谕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6.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意思是:

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

故停顿为: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淫:

迷乱。

移:

改变。

屈:

压服。

【点睛】

翻译

甲文,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乙文,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

孟子说:

"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丙文,古人说:

"不见用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见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

"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

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

时机到来,就是作云的龙,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