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5145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45 大小:41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5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5页
亲,该文档总共2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2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docx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电子教学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电子教案

 

 

思想政治教研室

2016年

 

二00七年八月二十日

 

目录导航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们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基础”课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能否学好这门课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分析大学生活特点及其变化,提高大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大学生解决好成才与历史使命的关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适应人生新阶段塑造大学生形象。

重点难点:

①大学生成才与肩负起历史使命的关系;②如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不断努力,形成优良的品德,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四有”公民。

教学时数:

2学时

问题的提出:

学生新奇兴奋之余,觉得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矛盾,有了许多不适,大学是什么,大学学习生活是什么,怎样学习,如何适应,学习为什么,成才的目标是什么,成长成才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怎样才不辱使命、不负父老期望?

等等问题接踵而来。

这门课程就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走过“黑色”的六月,七、八月“灰色”的等待,迎来了“金色”的九月,大学生用自己的激情,才思敏捷地编织着金色九月的大学生活和辉煌的自我人生蓝图:

大学那是一块神圣的净土,一个神秘的令人心驰往的地方,大学生可以在那里“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然而,满怀强烈的新奇感和求知欲走进大学不久或者紧张热烈的迎新活动过去之后,冷静地看一看周围一切的现实,陌生感受尚未消失,缕缕忧愁却开始涌上心头,心情时常被莫名的烦恼所困扰,才感到来日“苦”多,大学生活并非潇洒走一回。

大学新生的生活适应:

步入大学生活的新生,都将面临着同一个问题:

如何从心理上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首先,不要做“四无人员”。

进入大学后,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失去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变得无所适从,这是新生极易出现的心理不适。

对此,要清醒地意识到,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以前的一切都已经划上句号,所有的同学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速度和耐力是取胜的关键,而迅速起跑才有可能取胜。

所以,应该尽快克服心理上的“四无”现象,即无目标、无兴趣、无动力、无意志。

其次,不要做学习的“无助者”。

大学里的教师授课、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内容具有自身的特有规律和特点,与中学相比有很大区别。

尤其是大学期间课堂考试少,有些学生容易在失去他律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放松自己,导致学习难度加大。

因此,大学新生要学习和摸索新的学习方法,为大学期间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再次,避免强烈的情绪波动。

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又刚刚离开家庭和父母,思想上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冲击,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矛盾,比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强烈的交往需要与社交恐惧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广泛的兴趣与目标感丧失的矛盾、性意识与异性交往无知的矛盾等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新生的学习效率和自我发展。

遇到这些心理问题时,新生们要积极、主动地寻求指导和帮助,使自己尽快拥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一、新起点的失落

1.失望。

这是许多大学新生进校后的第一句感叹语。

十几年的寒窗的追求,家庭及社会环境的烘托,大学被美化成“人间天堂”,而真正成为这“天堂”的“仙男”、“仙女”后,眼前的一切现实造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大学校园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美丽,不是到处是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幽静怡人;教学楼并非都是崭新,教室并非宽敞明亮,教学设备并非都现代化;宿舍也非想象的温暖清新,又有电脑、电视和电话,而是成员较多,空间较窄,同学也不如想象的能友好相处,不象中学时那样的单纯、亲密,不时还发生这样那样的不愉快;老师也非想象的都是满腹经纶,博学儒雅,授课时如数家珍一样流畅、动听,而为某些教师感到“可怜”,上课课堂气氛并不活跃,课外活动也缺乏活力和吸引力;特别是在中学阶段或许是班级里的尖子生,或许是全校的尖子人才,或许连续不断地获得第一名,或许是班长、团支书、学生会干部、班团委,或许在演讲、书法、绘画、文体、写作等方面有一技之长,可没想到来大学生竟找不到自己的地位,各方面与老生相比差距较大,毫无优势可言。

自己过去的优势地位的丧失,不知如何学习、过集体生活和培养自己的生活技能等,最终自己也对自己失望了,深切感受到九月的“金色”很快消褪了,自己又步入“灰色”。

此时怎么想也想不到自己会选择大学生活,走上这条人生道路,深感“走对了大门,进错了小门”。

2.失助。

从中学教师掌上明珠、家庭重点保护对象的环境来到强调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大学,得不到过去习以为常的关心、帮助和爱护,特别上陪伴来省注册报到的家人走后,深感自己的独单。

班主任一学期见不了几次面,甚至没有和自己谈过一次话,教师上课时没了重点关注自己的目光,而且课后就不见了,难以交流或聆听教诲,仿佛自己可有可无,众花捧月的环境没了。

另一方面,由于各地生活方式不一,方言不同及人的性格不同,加之防范心理较多,交往技能不足,看的人较多,说的和做的人较少,心灵沟通一时难以达到,随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以诚相待,亲密无间的良好人际人际关系一时难以营造,特别是生病时心理体验更是百感交集。

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得不到教师、同学的帮助,寂寞、烦闷、孤独常常包围自己,这明显地给刚进校的大学新生本来健康向上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

3.学习思想不稳定。

十几年的苦读有了结果,脱离了“苦海”,见到了晴天,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下一步应怎么办?

没有认真想过,即使想过也只是停留在想象阶段,满足感自然转为“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

等到发现成绩下降,出现从严没有的低分时,大学第一个学期已过一半,心理有所震动,想振作起来,却发现此时的学习精神大不如前,也难以达到高中时的学习状态,紧接着一个学期过去了,成绩无颜见辛劳的父母,可能从此无颜父母。

当大学四年即将过去时追悔莫及。

极少数同学由于录取志愿不如愿,如父母作主填报或调配录取,无疑是在人生发展中遭遇到一个挫折,过去成功的一帆风顺的优势体验感,随录取就不复存在,心理上感到“上帝死了”,前途没了,放弃了努力、奋斗,逆反心甚强,甚至自己把自己永远“吊死在志愿这棵树上”,以不学习、不工作,得过且过的方式反抗家人和社会。

4.兴趣下降。

满腔热情被冷水浇落,一帆风顺的体验受到严惩冲击,无论学习,还是文体活动等与高年级和本班同学比较都感到有较大差距,过去的“尖子”地位被子动摇,虽发奋努力,想改变如此处境,重塑或恢复优势的地位及环境。

可一时收效非常不明显,也难以收到效果,积极性被子严重挫伤,兴趣下降。

结果导致什么都不想做,也不在乎任何事情;不喜欢竞争,因为它过于激烈,争来争去没什么好结果;不喜欢散步,散步太单调、乏味;不喜欢躺着,因为要一直躺着,什么事也不做也很无聊,我不愿这样,要么重新振作起来,即不愿这样,又无能为力,总而言之,一切都没兴趣。

“没意思”成为口头禅,无论做什么都感到没意思,只有老乡及好同学的来信有意思,班集体有些散,活动较难组织,只要有可能,就尽量回家或找老乡同学。

5.动机下降。

兴趣下降影响并导致动机下降,没有动力去做事,甚至事还没做,就感到心特别累,想振作起来又疲惫不堪。

表现出单调、平庸的生活方式:

作习时间表早已不用,该上课了去教室,该吃饭了去食堂,该休息了回宿舍。

躺在床上静心一想,对如此学习、生活深感后悔,下定决心明天从头再来,可第二天该起床时又感到累,睡不够。

就这样似乎在某种麻木中渡过了大学第一个学期。

6.自我评价下降。

优势地位的下降,学习成绩、文体、生活技能的不如愿等,使自己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感受到自己作为一颗闪亮的明珠开始暗淡了,自责与内疚多起来,自己似乎在扮演“丑小鸭”的角色,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不少学生出现心理闭锁,控制自己以免再“出丑”,使自己心灵不再受到伤害。

同时也体验到过去的我并非真实的自我,真实的自我并不是永远的尖子,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不断努力奋斗。

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在默默无闻中,重新逐步认识自己,特别是经过寒假一个月静心地对大学生活的反省,重新给自己定位,修正自己的人生座标,在第二个学期里,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努力,遇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重新建立新的心理平衡机制,融入大学生群体中,逐步适应大学生活。

但遗憾的是极少数学生不愿正视自己、修正自己,始终用过去的、未必良好的心理平衡机制来应对已发生重大变化的环境和由此产生的新问题,他们即无恰当的解决方法,又解决不了问题,时间一长,心理难免陷入不良循环中,产生出各种心理疾病,甚至认为:

7.生命无意义。

绝望,人生如苦海,见不到解脱的彼岸,心理陷入恶性循环,心理强烈的冲突痛苦的折磨结果,要么从精神上否定自己,慢慢变成精神病患者;要么从肉体上彻底否定自己,留下纸条“子女不孝,来日再报父母恩”,自己“一走了之”,把痛苦转嫁到别人身上。

从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过程来说,大学新生或多或少要经历以上体验过程,使其体会到天之骄子的失落感,突出地感受到心灵暗淡无光——“黑了”,明珠暗投感受十分强烈,甚至“黑”的一丝阳光都找不到,在学习生活则表现出“横眉冷对”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

这是大学新生必然遇到生活矛盾的外化。

大学新生遇到的生活矛盾的外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优越感与自卑感的矛盾

在人才济济、群英荟萃的大学里,不少学生面临着成绩重新排列组合的局面,学习、生活上的优势可能会削弱或消失,会有造成失落感,心理产生不平衡。

一旦遇到挫折,难免出现消极情绪,个别学生甚至会失去信心,转而出现自卑感和焦虑感。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并非如想象中的美好,它有许多不完善、不如意的方面。

希望与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会使学生产生困惑、迷惘、甚至失望。

3.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成人感的增强,使大学生一般都强调建立自己的独立人格,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能独立自主地解决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希望他人过多地、具体地指导。

但由于缺乏实际生活锻炼及经济上的依赖性,遇到一些错综复杂的情况或面对一些重大选择时,又显得心中无数,希望他人帮助。

4.强烈的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

大学新生有强烈的寻找良师益友的愿望,但由于环境习惯、交往技能等原因,一时难以建立良好的的人际关系,人常常为此深感苦恼。

上述矛盾导致的某些人生体验与积累,随着时间的延长,就表现出一些忧郁症的症状,毕竟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喜怒不形于色”对人的影响很大,对学生来讲“小人喜怒才形于色”式的“小人”想做,可不能做,现实中也做不成,只能做压抑自己心情的“君子”。

由此,忧郁,想得多做得少,想做又不知如何做。

更多的学生则感到大学学习生活真累、惘然,不知所措。

导致心理问题躯体化,较多地表现在睡不着(有的学生称是体弱所致,有的则称“病了”,即神经衰弱,个别的半夜被恶梦惊醒等)。

可从高考三日算起短短两三个月时间,从高考前不够睡,质变成睡不着,反差极大。

要适应大学生活,大学新生必须认识和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大学新生的身体特征、状况如何。

它们容易导致出许多问题吗?

二是“心病”“病”在何处?

累在何处?

需要心理调节,但最根本的是思想的调节。

因为心理有抽象性、个别性和差异性等,有时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脱节的,使人带有自以为是的情绪情感色彩。

而思想有共同性、现实性等,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主要解决人生发展的现实问题。

二、适应人生新阶段

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是一个社会的实践过程,需要认识与把握好客观条件,需要从主观方面进行努力,更需要找到适应大学生活的正确途径。

1.认识与把握大学生活

适应大学生活不是随心所欲的,是在既定的大学的客观环境条件下来完成的,大学生只有尊重并依据这些客观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环境是指在人们生活的周围并对人们产生某种影响的客观现实,是人们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和自然条件的总和。

环境可大致分为两类:

其一是自然环境,其二是社会环境。

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这些变化对必须生活于其中的个体来说具有更大的影响。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

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和共同成长的益友。

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

“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的显著变化是:

①学习要求的变化——宽松与自立并存的学习环境。

大学阶段的学习,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增加,有确定的专业方向,需要大学生发挥主动性,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习环境的弹性很大,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增多。

首先,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除了公共科目、专业基础知识属于必修之外,各专业都开设选修课,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选修课程;其次,在大学周课表上,有老师讲授的正课仅占去一部分时间,其余的自修时间,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第三,大学老师所讲内容信息量大,不局限于书本,还常常涉及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并且许多问题尚无结论,这就要求大学生上课时不仅要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还要开动脑筋,主动参与,积极思索;第四,教师一般都会布置大量课外阅读书目,期末复习没有范围和重点;第五,大学里信息丰富,传播渠道多,图书馆和网络的作用凸显出来,如何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搜索资料和掌握信息成了必备的技能之一。

②生活环境的变化——集体与独立同在的生活环境。

进入大学,同学们开始独立生活,许多同学离乡别亲,衣、食、住、行、学等问题,都得自己安排。

同住集体宿舍,对大家来说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宿舍是我们起居、互访和自由“夜话”的生活场所,也是最能留下美好回忆的地方。

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主动地加强沟通和交流,互相理解和关心成为一种需要。

大家相互配合、相互照顾、相互尊重、自我管理,遵守基本的公共道德和行为规范,就能和睦相处,逐步建立稳定而持久的情谊,培养出对宿舍的归属感,使之充满“家”的气氛。

集体生活与独立生活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相伴而生的,同学们要尽快适应这种集体与独立同在的生活环境,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又要学会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③社会活动的变化——多彩与严谨相彰的组织环境。

进入大学后,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校园广播台、网络管理服务中心等正式组织的活动增多;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也丰富多彩,且都热忱欢迎新成员加入,以扩大组织力量、提高活动水平。

同学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会大大增加。

大学社团,一是专业学术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研究会、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小组、党的基本知识学习小组、科普协会、电子爱好者协会等;二是文体娱乐型,如文学社、诗社、艺术团、演讲协会足球协会、集邮协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等;三是社会服务型,如无线电修理小组、科学咨询服务中心等。

因此,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一两个社团的活动和校园比赛,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在参与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在相互交往中增进同学间的情谊。

④管理方式的变化——他律与自律并重的管理制度。

中学时代,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采取直接管理,事事由教师安排,家长监督。

大学则更多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需要大学大学新生树立法治观念、德治观念,要有自律精神。

2.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对同学们来说,进入大学就意味着独立生活的开始,也是进入社会前的预演。

内部环境是一个基地,为同学们进入社会提供全方位支持;大学周边环境就像一座桥梁,为同学们接触社会提供各种机会。

然而,“基地”和“桥梁”的作用能否得到真正发挥,取决于同学们能否认识新变化,尽快适应新环境。

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培养自我意识,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无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必须主动、积极、自主地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

①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独立是与依附、依赖相对而言的,首先,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对自我意识有一种强烈的需要,他们不借助这样那样的依赖就形成自己的意向,作出他们自己的决定,自我实现的方向指引着他们履行自己的动机和纪律。

其次,具有独立精神的人一定富有平等思想。

一个有程序的社会,一定存在着地位身份财富等等的差别。

这些差别都是物质造成的,它不可能改变人格这个本质属性,虽然物质世界,人与人是有差别的,但是任何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那些丧失了平等思想的人,不仅丧失了独立,更丧失了人格。

第三,具有独立精神的人是道德的。

奴颜媚骨、卑躬屈膝的人都是在进行精神上的自我矮化,这些人表面上看矮化的是他自己,实际上他矮化的是人,他在丧失了自己人格的时候,让所有的人都感觉到屈辱。

人不仅自己要平等对人,尊严做人,而且要制止一切丧失人格的奴才行为。

第四,具有独立精神的人是物欲的节制者。

物质是无限的,人的欲望也是无限的,人如果不节制自己的物欲,那一定会丧失自己的独立精神,成为物欲的奴隶。

“无欲则刚”,这种刚就是独立精神。

第五,具有独立精神的人不怕做“边缘人”。

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富有开拓创新能力,常常独立特行,有可能被主流社会抛弃,但坚持自我,才发出创造性的光芒,才能获得成功。

第六,具有独立精神的人需要距离,只有距离才能让他们感到舒服,感到自由,过度的亲密无间让他们觉得那种爱实际上是精神的枷锁,他们害怕被同情,同情的眼光实际上就是鞭子,他们常常是些“硬”心肠的人,因为他们不想鞭打别人的灵魂,他们的无情是为了别人的独立,即使对待自己的孩子他们也是这样。

他们从不拉帮接派。

虽然加入一个小集团能够显示自己的存在,但是也常常因此丧失了自己的独立精神。

最后,具有独立精神的人是不会进行精神撒娇的,他们是成熟的,他们不是个孩子了,精神撒娇是没有独立精神者的专利。

大学新生需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这样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进程,最基本地应做到:

其一,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

进入大学就意味着独立自主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为了给自己的人生理想夯实基础,就需要摆脱依赖、等待和犹豫,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勇于直面社会和生活。

其二,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独立生活,随时都会遇到过去所没有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

独立生活,需要学会解决问题;需要学会交往;需要学会做事;需要学会做人。

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在各个方面向周围的老师、同学虚心求教、细心体察、观察。

其三,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的经验。

能力来自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学习就是实践的、经验积累的过程。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磨砺,才能增强生活勇气,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②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大学的学习内容比较抽象、量大,学习的要求与中学相比大为不同。

其特点是,教师课堂教学以逻辑理论思路、新观点等为主,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对理论融会贯通的理解与把握则以自学为辅。

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学习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

因此,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学业进步,而且要素质提高。

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其一,自主学习——明确目的、能动学习。

要求:

学习目的明确,积极适应需要,主动掌握方法,成为学习主人。

坚持自主学习,就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领悟真谛,拓展知识。

大学阶段,自学时间量大,学习空间自由,学术气氛浓郁,信息渠道丰富,学习方法多样,这就对自主学习理念的培养提出了必然要求。

不会自主学习,就会被机会抛弃。

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有准备的人是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要根据专业的特点、教学计划和社会需要,合理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学习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其二,全面学习——处理好“通才”与“专才”的关系

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学习也应该是全面的。

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学好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知识,学好利于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进步发展的一切知识。

全面学习:

知识的学习,科学方法的掌握,探索、求知热情的孕育,民主、科学精神的培养,信息的收集、处理、选择和管理,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

不仅在课堂学,向书本学,还要向实践学、向生活学、向人民学,学会关心人、尊重人,学会与他人协作,学会按照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为人处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本领,成为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其三,创新学习——求真务实,创造性学习。

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追求创造性成果。

树立创新学习理念,要脚踏实地,夯实专业基础;同时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努力探索,敢于突破旧思维定势,破除陈规陋制,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组合、加工、消化已有知识,而且要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勇敢地追求真理,掌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养成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四,终身学习——学而不厌,终身求知的学习。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的、网络的、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更新和增长空前快速。

终身学习是这个时代对人的必然要求。

因为对任何人来说,仅凭已有知识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大学阶段所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于所用的。

要树立终身求知、终身学习的理念,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永不知足地、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

3.适应大学生活的基本途径——培养优良学风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

培养良好的学风是学习进步的根本。

优良学风是人一生的宝贵财富。

优良学风的养成,让人生如虎添翼,刚毅前行,有所成就,有所贡献。

学风、作风、人品——即风格,风格即人品,是人生可宝贵的财富。

学风端正,就能充分利用宝贵时光,学到扎实的知识,掌握真正的本领,培养创造性的精神,圆满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的学习任务。

其一,勤奋——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

韩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马克思说过: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大学学习内容的专业性、系统性的特点,在广度和深度上增加了学习难度。

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刻苦、更加勤奋。

其二,严谨——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严格规范严密细致。

严肃:

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踏实的学习作风,反对学习轻浮不实、马虎应付的态度;严格:

对知识获取弄懂弄通,技术操作严守规范,反对不求甚解、投机取巧;严密:

对学习、生活、工作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各种安排周全有序,各种关系处理妥当;坚决抵制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坚决抵制违反科学和学术道德的不良风气,做一个有科学道德和学术道德的人。

其三,求实——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

孔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扎实打基础、老实做学问,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功夫。

谦虚是求实的必然要求,只有虚怀若谷,心胸如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采众长,厚德载物。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远保持一种积极奋发、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

其四,创新——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

第一,创新是人类的创造活动,其本质就是创造,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创造,它是创造的最佳形态。

创造是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