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5277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l卷(选择题)和笫Ⅱ卷组成,共6页;答题卡共6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准考证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网络文学因其网络传播、商业生产和大众书写的生成机制,无疑具有通俗文学的性质,所谓“类型文学”“小白文”“爽文”等,就是对这一文学样式的特指性称谓,并由此形成网络文学创作和接受上的内在规约和惯例。

似乎只要是网络文学,就得类型化,就可以小白、爽等。

这样一来,网络文学能否兼容雅俗,或者说,一个以大众化自居的文学形态能否接受高雅文学的影响,就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关乎网络文学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②网络小说首先是类型文学。

类型是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通俗小说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格式,类型化表达主要体现在各种小说类型都有自己的创作规律(也称写作惯例),如玄幻小说中“奇幻”+“争霸”或“历险”+“成长”主题组合(也称“升级”或“串珠”模式);仙侠小说中的“修真”+“言情”双线并列;历史小说中的“穿越”和“架空”手法的运用;清穿小说中的“穿越”+“言情”+“宫斗”叙事模式的贯穿,等等。

这些类型文学的创作规律其实也是网络小说的创作规律,一般不能随意打破。

③但这并不意味着类型及成规可以一成不变,类型及其成规沿袭的是传统手法,突破成规就是创造,二者应该对立统一于类型文学的创作之中,即“在一定程度上遵守已有的类型,而在一定程度上又扩张它”,但在当今文学网站的生产机制下,网络文学遵守类型规则的居多,突破成规勇于创新的较少,大多数写手在创作上固步自封或亦步亦趋于既有的类型及成规,使得网络文学低水平重复现象非常突出。

④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都以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彰显自身的价值,高雅文学在故事结构、叙事内容、语言表达上不断革新创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更将作品形式的实验及变异推向了极致;语言表达上,高雅文学强调语言的艺术性和陌生化效果,以对抗日常语言的工具性和语言感知的麻木。

这与网络文学高度类型化的叙事以及平淡浅白的语言形成了鲜明对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网络文学需要借鉴高雅文学创作经验和方法,以满足当今大众读者业已提高的审美趣味,雅俗互济,首先要在遵循类型文学传统的基础上,突破成规限制,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

③从叙事内容看,网络文学喜好讲故事,高雅文学偏重写人物。

在故事结构上,网络小说更接近于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

每日一更的章节,与“且听下回分解”的章回,在生成机制上有其相似之处,但与章回小说相比,网络文学的商业化生产方式更为彻底,铺排情节和教衍故事的任务更为紧迫,为情节而情节的倾向也更为突出,很多网络小说开始写的情节比较精彩,但后来越来越流于拖沓冗长,苍白无味其原因还在于缺少对故事人物性格的把握和形象的刻画,缺少“情节是性格的历史”的内在叙事逻辑。

⑥因而对网络小说来说,要写好故事,不仅要继承通俗文学以及中国传统小说讲故事的传统,而且要借鉴高雅文学和“五四”以后新文学创作经验,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

(选自《网络文学审美范式之建构》,有制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网络文学作为典型的通俗文学,具有网络传播、商业生产和大众书写的生成机制等特点。

B.网络文学之所以会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是因为网络文学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创作规律。

C.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显得平淡浅白,而高雅文学更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陌生化效果。

D.网络小说如果缺少“情节是性格的历史”的内在叙事逻辑,将直接导致情节越写越拖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网络文学能否兼容雅俗”是一个关系到网络文学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B.第②段列举了多种小说类型的写作惯例,说明了目前许多网络小说类型化表达的特征相对稳定。

C.文章将高雅文学和网络文学作了比较分析,说明网络文学需要借鉴高雅文学创作的经验和方法。

D.文章主要论述了当下网络文学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被排斥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之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要想改变网络文学类型化现象严重的现状,创作者就应该敢于突破成规限制,推陈出新。

B.从“且听下回分解”的章回形式中可知,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也存在着铺排情节的现象。

C.高雅文学和“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创作经验告知我们],刻画人物形象才是创作的重点。

D.网络文学如果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得在故事结构等方面主动吸收高雅文学的营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遥远的麦子

余君才

①我不止一次想起那些乡下的麦子。

②五月的风吹过麦地,弥望的麦子在风中摇摆,渐渐地褪去了青涩的外衣。

一朵云从天边走来,然后是一场五月的雨,骤雨之后,阳光照耀下的麦地变得一片金黄。

③是的,五月的大地上,麦子熟了。

④又到了收割的季节,母亲又该开始忙碌了,母亲从铁匠铺里取出新打好的镰刀,刀刃白生生发亮。

母亲要赶在下一场雨之前收割麦子,不然,雨水会把那些金黄的麦子打蔫。

成熟的麦子一经雨水浸泡就会发霉,一年的辛苦全都白费了。

⑤五月的天亮得很早,母亲很早就起来,母亲叫我起床,一起去收割麦子,那时天还没有完全亮,我和母亲拿着镰刀,走向了五月的麦地。

黎明前的大地上,风吹来还有些凉意,看着满地金黄的麦子,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香气,风轻轻地将它吹过来,迎面吹在脸上,也带着大地上青草的气息。

路边野草上的露水也已经风干了,五月的大地上,一切都是清新美好的。

⑥我和母亲开始割麦子。

我挥动镰刀,将麦子一排排放倒在大地上。

太阳就是在那时升起来的。

阳光照在大地上,照在金黄的麦子上,照在割麦人的身上,这是多美的一幅丰收的画面。

阳光照耀下的麦地是安静的,只听见镰刀割破麦子的声音,麦子轻轻倒下的声音,收割完一地的麦子,我的手被麦叶划出了道道伤口,火辣辣的疼。

但那时十一二岁的我,却从未喊过疼,反而觉得是一种壮举。

乡亲们也各自忙着抢收,各自都要赶在正午最热的时候收完麦子。

彼此都不说话,只是拿着沉甸甸的麦子,心里无限的喜悦,收完麦子后,就是在打麦场上打麦子,去掉麦子的壳,在风中扬起那沉甸甸的麦粒,空空的壳就被风吹远,在坝子里将麦粒晒干,然后再到磨坊磨成面粉,乡亲们就可以吃上新鲜的面食了。

⑦母亲会用面粉蒸包子、馒头,包子有白菜馅,也偶尔会从镇上买回少量的瘦肉做肉包子,那肉包可是每年这个时候的美味佳肴,我们一想到那肉包子就垂涎三尺。

吃馒头时,则会沾上少许白砂糖。

白砂糖的味道加上麦子的味道,可是绝佳。

在乡村的日子里,这美味的包子和馒头也算是对劳动的最好的犒赏,它也成为儿时美好的期待。

⑧但这一切,如今都只是存在于我的记忆中,麦子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那些割麦的日子,在月光下的麦场上打麦的日子,那些吃着包子、馒头如吃着山珍海味的日子,都成为了遥远的回忆。

⑨在五月的月光下,我不止一次想到麦子。

⑩我想到五月的麦地,想到在麦地里收割的母亲和我。

⑪而后来,当我在去年的五月回到我熟悉的乡村,发现田野中只是零星的点缀着几块麦地,田地几乎都荒芜了。

人去楼空的村庄,杂草丛生。

当年繁荣的收割场面,已经找不到了,也再找不到那些年岁里麦子给我们的温暖,更没有任何诗意可寻。

⑫于是,在那个五月月光照耀的夜晩,在天才诗人海子的诗里,我又读到了那片五月的麦地: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

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麦浪-----

天堂的桌子

摆在田野上

羞涩的情人

眼前晃动着

麦秸

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

⑬然而荒的乡村太地上,那些麦子都落到去了?

和诗人一样,我多想躺在五月的麦地上,看那随风而起的麦浪,此时,我却只能静默,我是流落在大地上的一株麦子。

⑭而当我们再次想起那片月光下的麦地,它却成为了乡村文明逐渐丧失之后只存留于诗人笔下美丽而遥远的绝响。

(选自《散文》)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回忆麦子从播种到成熟到变成美味的过程,突出了粮食对于乡亲们的深刻意义。

B.第⑥段通过阳光、大地、麦子、割麦人等构成的收麦图景,表现了村民丰收的喜悦。

C.作者引用海子的诗句,意在表现人与麦子的亲密关系,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D.文章结尾照应标题,写曾经的麦地已成为了遥远的绝响,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5.请赏析文章第⑬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4分)

6.作者为什么会不止一次地想起乡下的麦子?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

(14分)

路振字子发,永州祁阳人,唐相岩之四世孙。

岩贬死岭外,其子琛避地湖湘间,遂居焉。

振父淘美事马希杲,署连州从事,谢病终于家。

振幼颖悟,五岁诵《孝经》《论语》。

十岁听讲《阴符》,裁百言而止,洵美责之,俾终其业。

振曰;“百言演道足矣,余何必学?

”洵关大奇之。

十二丁外艰,母氏虑其废业,日办诲激,虽隆冬盛暑,未始有懈。

淳化中举进士,太宗以词场之弊,多事轻浅,不能该贯古道,因试《卮言日出赋》,观其学术。

时就试者凡数百人,咸愕眙忘其所出,虽当时驰声场屋者亦有难色。

振寒素,游京师人罕知者,所作赋尤为典赡,太宗甚嘉之。

擢置甲科,释褐大理评事,通判邠州,徙徐州。

召还,直史馆,复遣之任,迁太子中允、知滨州。

一日契丹至域下兵少民相恐众谓振文吏无战御方略环聚而泣。

振乃亲加抚谕,且以敌盛不可与争锋,宜坚壁自守。

数日,契丹引去。

转运使刘综称其能,诏书褒美。

又以西兵未弭,入判大理寺,改太常丞、知河中府,徙知邓州。

代还,判吏部南曹三司催欠凭由司。

景德中使福建巡抚,俄判鼓司登闻院。

会修《两朝国史》,以振为编修官。

大中祥符初,使契丹,撰《乘轺录》以献。

改太常博士、左司谏,擢知制诰。

振文词温丽,屡奏赋颂,为名辈所称,尤长诗咏,多警句。

及居文翰之职,深惬物议,自是弥加精厉。

从祀谯、毫,时同职分局掌事,振独直行在,专典纶翰,笺奏填委,应用无滞,时推其敏赡。

七年,同修起居注,张复、崔遵度以书事误失降秩,择振与夏竦代之。

嗜酒得疾,其冬卒,年五十八。

录其子纶为太常寺奉礼郎。

振纯厚无域府,恂恂如也,时人惜其登用之晚。

有集二十卷。

又尝采五代末九国君臣行事作世家、列传,书未成而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有删节)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日/契丹至城下/兵少/民相恐/众谓振/文吏无战御方略/环聚而泣

B.一日/契丹至/城下兵少/民相恐/众谓振文吏/无战御方略/环聚而泣

C.一日/契丹至城下/兵少/民相恐/众谓振文吏/无战御方略/环聚而泣

D.一日/契丹至/城下兵少/民相恐/众谓振/文吏无战御方略/环聚而泣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丁外艰,古代丧制名,指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文中指路振遭父丧。

B.释褐,指升迁,脱下之前的官服,接受更高一级的官职,与“解褐”相同。

C.通判,与地方长官共同管理政事或职掌兵民狱讼的官职,同时有监察责任。

D.起居注,指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依据之一,一般不外传。

9.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路振家教严格。

路振虽然天资聪颖,但在他十二岁之后,他的母亲担心他荒废学业,无论寒暑,都坚持对他加以教诲。

B.路振善于作赋。

面对《卮言日出赋》一题,许多人都难以应对,路振却写出了典雅富丽的赋作,并因此受到太宗赞许。

C.路振才能出众。

路振担任滨州知州时面对契丹军队入侵时能妥善应对,跟随皇帝到谯州、毫州祭祀时能及时处理公文。

D.路振著述丰富。

路振著有文集二十卷,并想将五代末年九国君臣的事迹编成世家和列传,可惜还没来得及写就离世了。

10.将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振曰:

“百言演道足矣,余何必学?

”洵美大奇之。

(2)振纯厚无城府,恂恂如也,时人惜其登用之晚。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11-12题。

应天长·平江波暖鸳鸯语

毛文锡

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船归极浦。

芦洲一夜风和雨,飞起浅沙翘雪鹭。

渔灯明远渚,兰梓今宵何处?

罗袂从风轻举,愁杀米莲女!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平江波暖”两句写水满波平,鸳鴦相对,渔船成双返回之景,表明了词中即将分别的应是一对恋人。

B.上片结尾描绘了一幅“风雨之后,栖于浅滩的白鹭惬意轻飞”的画面,表现了词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C.“兰棹今宵何处”句可理解为男子在与女子分别之时的内心独白,与“今宵酒醒何处”一句的意思相近。

D.本词每两句描绘一幅画面,形成一种情景,这些情景表面各自独立,其实都是紧扣主旨,层层递进的。

E.本词通过对恋人之间依依惜别场面的细致描写,把二人即将分别时的凄楚悲酸的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

12.本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并作简要赏析。

(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历史来暗示现实,影射南宋人民已经渐渐淡忘战败的历史和国家的耻辱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葡萄牙队凭借C罗的出色发挥,在2018年世界杯小组赛前两轮比赛中取得1胜1平的成绩,与同一组的西班牙队平分秋色。

②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根据该方案,改革后的国务院机构将比现在更加精明强干。

③这个钟鸣鼎食、米珠薪桂的周公馆,尽管外表看似高大和豪华,但也掩盖不住这个家庭内部正在逐步升级的种种矛盾。

④这是一个属于奋斗者的时代,面对奋斗路上的许多挑战,我们不能畏葸不前,而是要敢于直面困难,主动地迎接挑战。

⑤当下许多学生的书写令人担忧,因此教师应引导他们去欣赏名家书法,让他们感受抑扬顿挫的汉字美,从而重视书写。

⑥世界上时速最快的真空高温超导磁悬浮直道试验线正在成都搭建,测试速度可达400公里/时,中国制造已今非昔比。

A.①④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近年来,绵阳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让绵阳的天更蓝、绵阳的地更绿、绵阳的水更清。

B.这份长达100页的工作报告,不仅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国防军工事业不断改革和发展,而且指明了构建我市国防军工保障体系的努力方向。

C.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已呈现出规模大、形式多的良好态势,仅过去3年,国务院侨办就将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培训汉语教育师资近3万人次.

D.2017年绵阳机场三大生产数据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3543万人次,63.1%,高于同期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的平均增速.

16.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2分)

A.在三亚旅游时,偶遇来此度假的老乡,虽彼此没问姓名,但交谈甚欢,正所谓“冋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B.从古寺返回驻地时已是深夜,虽然经历了在黑黢黢的山林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惊吓,但总算平安到达。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必因为眼前的一点困难而迷茫,只要坚定信心,成功之日就终会到来。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毕业前夕,室友都无心睡眠,你一句我一句地回忆着三年来的点点滴滴。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

共情能力是一种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的能力。

①,同情是对别人的悲惨处境感到不舒服。

而共情能力则是换位思考,也就是深入到别人的思想里。

研究发现,人体神经系统中有一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元细胞,它可以让我们体验到别人的情感。

所以共情不仅仅是一个心理活动,②。

共情能力的强弱依赖于对他人情况的把握,③,你越是容易做到共情。

18.下图是某公司办公室新入职人员拟的一个关于“会议纪要”的思维导图,请把这个思维导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6分)

四、作文(4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40分)

路,从足从各,“足”指行走,“各”意为“十字交叉”。

这仿佛告诉我们,路在脚下,人各自有各自的路。

为什么会选择不同的路?

或许是向往诗和远方,又或许是基子现实的考量……当然路上也许会有太多的意想不到……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级第二学年末教学质量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8分)

(一)(6分,每题2分)

1.C(A“网络文学作为典型的通俗文学”错,原文表述为“无疑具有通俗文学的性质”,这不能直接得出网络文学是典型的通俗文学的结论;B“是因为网络文学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创作规律”错,第段最后一句表明原因是“大多数写手在创作上固步自封或亦步亦趋于既有的类型及成规”;D“缺少‘情节是性格的历史’的内在叙事逻辑,将直接导致……”错,根据原文第⑤段最后一句,表明原因不止一个)

2.D(文章没有论述网络文学被排斥的原因)

3.C(“刻画人物形象才是创作的重点”错,原文只是说要“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但重视不代表刻画人物形象才是其创作的重点)

(二)(12分)

4.(2分)A(文中并未提及播种的过程)

5.(4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一株流落在大地上的麦子,生动形象地写出自己漂泊在外心无所依的现状,“静默”则表达出作者面对乡村文明渐渐消失的惆怅和无奈。

(画线处各1分)

6.(6分)①麦子带给人物质上的美味和丰收的喜悦;②麦子和麦田形成的风景很美,能给人精神上的温暖和诗意;③麦子给予了我美好的回忆——麦地收割的情景、亲情及家的温馨;④“我”内心有乡土情结,而逐渐荒芜的麦地则是“我”所留恋的乡村文明的代表。

(每点2分,答到3点给满分,意思接近即可)

二、(27分)

7.(2分)C

8.(2分)B(解褐和释褐均指脱去布衣,开始担任官职)

9.(2分)D(根据原文最后一句,路振是还没有写完就离世了而不是来不及写就离世了)

10.

(1)路振说:

“用一百个字来阐发道理就足够了,剩下的内容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呢?

”路洵美认为这番言论十分出人意料。

(4分,“演”“余”“奇”各1分,大意1分)

(2)路振淳朴忠厚心无城府,一直都表现得恭谨谦和,当时的人为他进用得太晚感到惋惜。

(4分,“恂恂”“惜”“登用”各1分,大意1分)

11.(4分)BE(B。

“表现了词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情感理解有误,上片结尾写惬意舒适的白鹭因风雨的袭击惊飞而散,是以愁景渲染离情;E。

全词没有对恋人之间依依惜别场面的细致描写)

12.(4分)

①以乐衬哀,本词前两句通过平静的江波、嬉戏的鸳鸯、归岸的钓船等物象营造出温馨闲适的画面,反衬人物离别的愁情;②对比,一二句的温馨与三四句的凄清形成对比,突出离别的伤感,五六句中钓船归来与兰舟远去的对比,突出离别时的不舍和担忧;③虚实结合,主人公看到远处渔船明亮的灯光,想象离人不知今晚栖止何处,更添对远行人的担忧牵挂之情;④起兴,词人先写鸳鸯相对、渔船成双之景,由眼前的温馨生发离愁,既显得自然又拓展了诗的意境;⑤借景抒情:

词人借栖息于滩头上的白鹭在经历一夜风雨后惊飞而散,凄苦萧条之景来暗示人世的悲欢离合。

(每点2分:

手法、分析各1分,答到任意两点即可)

13.(5分)

(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每空1分,与原文不符该句不得分)

三、(15分)

14.(2分)B(平分秋色:

指双方各占一半,形容二者一样出色,难分高下;精明强干:

多形容某个人头脑聪明,办事能力强,此处适用对象不当;米珠薪桂:

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此处望文生义;畏葸不前: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抑扬顿挫:

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不能修饰汉字之美;今非昔比:

指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5.(2分)A(B“总结”后缺少宾语中心语;C不合逻辑,“过去”表已发生,而“将”表未发生;D“数据”和“发展”搭配不当)

16.(2分)C(A不符合旅游的语境,此处没有“沦落”之意;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形容空前绝后,用在此不合语境;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于爱人之间,不合语境)

17.(3分)①但是共情能力并不是代表同情②更是一个生理的过程③你对他人的了解越深(每处1分)

18.(6分)

会议纪要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罗列出会议目的,二是记清会议的具体日期、时间及地点,三是写出参会者信息,四是详细记录会议议程,五是记录本次会议通过的决议,六是罗列出供下次会议讨论的事项。

(总说2分,内容完整3分,语言连贯得体1分)

四、(40分)

19.作文(40分,参考《2018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

附【参考译文】

路振,字子发,是永州祁阳人。

是唐相路岩的第四代孙。

路岩被贬后死于岭南,他的儿子路琛在湖湘一带避祸,于是定居在那里。

路振的父亲路洵美侍奉马希杲,委任为连州从事,(后来)因病辞职,在家中去世。

路振幼年就聪慧过人,五岁就能诵读《孝经》《论语》。

十岁的时候听人讲解《阴符》,才听了一百个字就停了下来,路洵美责备他,让他完成《阴符》的学习。

路振说:

“一百个字阐发道理就足够了,剩下的内容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呢?

”路洵美认为这番言论十分出人意料(路洵美对此大为称奇)。

路振十二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担心他荒废学业,每天对他加以教诲激励,即使是隆冬酷暑,也从不懈怠。

路振在淳化年间考中进士,太宗认为词场的弊端在于所用典故多,内容轻浮浅薄,不能够博通古代的信实淳厚的道德风尚,因而以《卮言日出赋》作为试题,来测试学子的学问学识(以此观察进士们的学术)。

当时参加考试的总共有数百人,都惊讶地看着,忘记题目的出处(不知如何下笔),即使是当时驰名科场的人也面露难色。

路振门第寒微、地位低下,游学于京师而很少有人知道他,但他所作的赋,文辞尤其典雅富丽,太宗十分欣赏他。

太宗选拔他为甲科,授官为大理评事,担任邠州通判,又调为徐州通判。

(后来)召令回京,在史馆当值,又安排他的任命,担任太子中允、滨州知州。

一天,契丹兵临城下,城中兵少,民众恐慌起来,大家都说路振是文官,没有战斗御敌的策略,围聚在一起哭泣。

路振于是亲自对他们加以安慰劝解,并且告知他们敌势正盛,此时不可以和他们争锋相对,而应该加固防御工事以自我防守。

几天后,契丹率兵离开。

转运使刘综称赞路振的才能,皇帝也下达诏书褒奖他。

后来又因为西边的战争没有停止,入职大理寺,又改为太常丞、河中府知府,再调为邓州知州。

等到重新调回朝廷(任满回朝侯选),又担任吏部南曹三司催欠凭由司的官职。

景德年间派为福建巡抚,不久又入职鼓司登闻院。

恰逢朝廷编撰《两朝国史》,任命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