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5316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案新版沪教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研究化学的意义;

2、认识碳酸氢铵的性质

3、知道碳酸氢铵受热后减少的原因及贮存的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1、通过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实验知道化学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教学难点

1.从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实验总结出碳酸氢铵存贮注意事项;

2.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性质、用途及保存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投影

提出下列问题:

怎样才能使天空变蓝?

河水变得清澈?

物质变得更丰富?

生活变得更美好?

……你的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

【明确学习目标】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交流预习内容】

1、学习和研究化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合理地,

高效地。

2、思考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点石成金()水能变成油()

发功使铝变成金()抽烟有利于头脑清醒()

用铁锅比铝锅炒菜对人体好()化肥使用越多越好()

农药不能用()煤气燃烧时火越红越好()

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

【新知导学】:

【思考与交流】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正确认识碳酸氢铵

活动一、碳酸氢铵的溶解

①碳酸氢铵是色状固体,将少量的碳酸氢铵固体放入足量的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现象是

,说明碳酸氢铵溶于水。

活动二、碳酸氢铵的加热②

②如右图取少量的碳酸氢铵固体放入蒸发皿中并用酒精灯加热,

可观察到的现象。

说明碳酸氢铵易分解。

结论:

碳酸氢铵减少的原因是

总结:

通过以上活动你对碳酸氢铵的认识是

,你认为碳酸氢铵应_______________保存。

活动三、碳酸氢铵的加热③

③若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加热碳酸氢铵,可以观察到的

实验现象是。

(提示: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1: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物有哪些?

思考2:

实验结束时,应该先将导管从烧杯中取出,还是先熄灭酒精灯?

为什么?

小结:

加热碳酸氢铵的文字表达式为

提示:

表达式就是哪些反应物在什么条件下反应生成哪些产物,物质间用“+”号连接,读作“和”;反应和生成物间用“=”号或“→”,读作“生成”,并在上面写上反应条件。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日常生活中,物质的保存也有学问。

请你仿照下例说出物质贮存的一些注意事项。

例:

受热易分解的物质应放在阴凉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

2、符号表达式:

加热碳酸氢铵的符号表达式:

(提示:

将文字表达式中的物质的中文名改成对应的物质的化学式(化学符号)就成了符号表达式)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作业布置】家庭作业课后训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延长材料使用,减少资源消耗的措施,特别是铁资源的保护;

3、了解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重点

1、了解延长材料使用,减少资源消耗的措施,特别是铁资源的保护;

2、了解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难点

1.铁生锈实验总结出铁生锈的条件

2.铁资源的保护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投影

【明确学习目标】、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①碳酸氢铵是色固体,将少量的碳酸氢铵固体放入足量的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现象是

,说明碳酸氢铵溶于水。

②取少量的碳酸氢铵固体放入蒸发皿中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可观察到的现象。

说明碳酸氢铵易分解。

③若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加热碳酸氢铵,可以观察到的

实验现象是

(提示: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思考1: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物有哪些?

思考2:

实验结束时,应该先将导管从烧杯中取出,

还是先熄灭酒精灯?

为什么?

小结:

加热碳酸氢铵的文字表达式为

【新知导学】:

化学帮助我们物质;

化学指导人类资源;

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空气中的氮气资源

活动一、阅读教材第4页理解氮气的性质与用途

空气中的氮气很,在常温下很(难或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氮气用途有、、、

2.延长材料使用时间,减少资源消耗。

活动二、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实验

阅读教材P5,观察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据估计,世界上每年都有将近总产量钢铁锈蚀,造成巨大

经济损失。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叙述图中实验现象

解释发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结论:

铁在作用下易生锈,铁与_________溶液接触后更易生锈。

拓展:

(1)上述实验为什么用红墨水?

你还能设计出其他原理相同的实验吗?

(2)应该如何防止铁生锈?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活动三、阅读教材P第6~7页,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下列问题:

1.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

历史学家有时以一种新材料出现划分时代:

如时代、时代、时代、时代。

在古代,我国的化学工艺就已有相当的成就例如,的制造;冶炼与应用发明,烧制都是举世闻名的。

我国在代会制青铜器

2.化学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化学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日常生活中使用哪些措施可以防止钢铁生锈?

2、食品包装袋中充有氮气,其原理是什么?

有的充的是二氧化碳,你有办法鉴别

出到底充的是哪种气体吗?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当堂检测】

【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1.2化学研究些什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知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3、正确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变化所属类型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并依此判断变化类型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步入化学的殿堂,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幅与物质有关的美丽画卷。

它将告诉你化学研究的内容:

各种各样的物质是怎样构成的,会发生哪些变化,是用什么方法来合成的?

学习化学,你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会有更多更新的认识;学了化学,你会发现化学其实就在你身边。

【明确学习目标】

【交流预习内容】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铵加热后变成了什么?

此变化过程中伴随哪些现象?

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教材P5铁生锈的实验中铁变成了什么?

此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有哪些?

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

【新知导学】: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与、

与、与等基础自然科学。

2、研究的对象是,研究的工具是:

,研究内容是: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变化

活动一、1.蜡烛燃烧实验

阅读教材P9“活动与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完成课本中的表格

思考:

(1)火焰上压白瓷板观察出现现象,分析原因是什么?

(2)吹灭火焰后出现的白烟是什么?

请设计简单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3)“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灰”中含有哪些物质?

2.物理变化

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例如、都属于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例如、都属于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如

等等,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但有上述现象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请举例说明?

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例题: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

A.汽油挥发;B.木材做成课桌;C.食物腐败;

D.钢铁生锈;E.樟脑丸逐渐消失;F.烧制陶器;

G.汽油去油污;H.植物的光合作用;L.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

6.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是。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怎样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3.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举例说明。

4.爆炸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吗?

例如,轮胎爆炸属于变化,

火药爆炸属于___________变化。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并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

【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2化学研究些什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会描写物质性质的方法;

3.能正确判断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性质与变化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性质和变化的判断(关键词)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人类对物质组成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比如空气看不见,也摸不

着,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物质组成是化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明确学习目标】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判断变化类型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还可由哪些经验上的方法进行判断?

2.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化为该物质的气态,这种变化属于()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一定是化学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3、蜡烛燃烧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您判断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新知导学】:

1、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料,,而体现这一性质时,他们都会因燃烧而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变化,说明这些燃料都具有性,该性质是煤、石油、天然气的性质。

2、衣服洗净之后都要凉干。

其中的水份会蒸发而就成水蒸汽,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该变化是变化,体现水受热易蒸发。

是水的性质。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

活动一、

(1).物理性质

物质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如物质的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都属于。

金刚石硬度大,加工成钻石很困难,这是金刚石的性质;灼热的金刚石可以在液态氧中燃烧是金刚石的性质。

例题:

1.水是大家熟悉的物质请你说出水的物理性质(至少说5点)

2.如何鉴别下列物质?

写出鉴别的依据(方法、操作、现象、结论)。

(1)食盐和白糖尝味道取样尝味道咸的是食盐,甜的是白糖;

您将食盐和白糖鉴别开来的方法是:

(2)蒸馏水和酒精;

(3)铁片和锌片;

(4)铜片和铝片;

(5)澄清石灰水和自来水;

(6)二氧化碳和氮气;

(7)石膏和碳酸氢铵;

(8)塑料和陶瓷。

(一)化学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活动二、

1、大量事实表明,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持续加热的反应、光合作用、电解水等通常是吸热反应

燃烧,缓慢氧化等通常是放热反应

2、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不同能量形式的相互转化

如:

动植物的呼吸是能转变成能;

煤、石油的燃烧是能转变成能和能,

干电池放电时是能转变成能,

电池充电时是能转变成能;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能转变成能。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怎样区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怎样区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在语言叙述上,性质常用哪些词语描述?

3.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举例说明。

4.爆炸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吗?

例如,轮胎爆炸属于____________变化,

火药爆炸属于___________变化。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当堂检测】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训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2化学研究些什么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学会对常见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描述;

3.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教学难点

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燃着的火柴熄灭后在火柴梗上附有黑色物质;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玻璃片,在玻璃片的下方可以看到黑色物质;烧烤会导致食物的表面变焦,烧烤时间越长,变焦的程度越大。

你是否想过,这些物质的组成相同吗?

为什么上述过程中均会产生黑色物质?

【明确目标】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空气中含有、、、等多种气体

2、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得的,生成了固体

3、混合物是如

纯净物是如

【新知导学】: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

(一)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

1.实验原理:

利用固体红磷燃烧消耗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容器内减小。

打开止水夹后,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约消耗掉的气体体积。

2.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

3.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气管的一端插入水中,。

在导管口

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将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5等份,并加以标记

③把燃烧匙内的足量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红磷继续燃烧产生浓厚的

,放出热量。

④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

水进入集气瓶,其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4.实验问题思考

(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的气体是;

(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

(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是氮气吗?

(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

5.实验结论:

活动二、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纯净物:

是由物质组成,如、

、水都是纯净物;

混合物:

是由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糖水、煤、石油都是混合物。

(三)拓展视野

阅读P14完成下列问题

国科学家和国化学家分别制得了氧气。

国化学家得出了空气是由和组成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空气成分:

科学家通过各种实验测定,说明空气是、、

、水蒸气和其他气体组成。

提示:

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比值保持相对稳定,不是固定不变的。

2.问题讨论,展示提升

对“思考与交流”中“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讨论:

(1)该实验为什么不宜用蜡烛代替红磷?

通常对该实验的反应物选择有什么要求?

(2)你认为该实验获得成功的关键步骤有哪些?

(3)该实验有时测得氧气的体积远小于(或大于)空气体积的1/5,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偏小的原因:

偏大的原因: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并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

【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2化学研究些什么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学会对常见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描述;

3.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教学难点

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燃着的火柴熄灭后在火柴梗上附有黑色物质;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玻璃片,在玻璃片的下方可以看到黑色物质;烧烤会导致食物的表面变焦,烧烤时间越长,变焦的程度越大。

你是否想过,这些物质的组成相同吗?

为什么上述过程中均会产生黑色物质?

【明确目标】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碳酸氢铵分解过程是__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2、空气中含、、、、水蒸气等物质,其中氧气约占、氮气约占。

【新知导学】:

1.铜可用来制导线,说明铜具有哪些性质?

酒精具有可燃性,酒精可用来干什么?

二、思考、交流与点拨

活动一、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结构

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1.从宏观看,物质是由组成物质的基本要素组成的,如氧气由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由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和元素组成,碳酸氢铵由、、、

四种元素组成。

2.取少量葡萄糖、砂糖、面粉分别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现象说明了葡萄糖、砂糖、面粉中都含有元素。

3.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其他物质,但反应物及生成物中应含有同种元素。

4.从微观看,任何物质都由构成的,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组成与结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根据教材P16图1-22、1-23,推测金刚石与石墨的有关性质:

材料

你推测的有关性质

金刚石

石墨

你推测的依据什么?

活动二、(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1.历史上几项重要的化学研究成果(阅读课本有关内容)

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请把左栏与右栏相关的项目用短线连结起来。

左栏

右栏

导电塑料

居里夫妇

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

门捷列夫

发表元素周期表

拉瓦锡

研究炸药改进了引爆装置

中国

发现放射性的钋和镭

三位科学家

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诺贝尔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用“性质”和“用途”填空。

物质的__________决定物质的__________,物质的_______体现了物质的__________。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

2、从化学角度分析“点石成金”的可能性。

四、自检、反馈与提升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并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

【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3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仪器的使用

2.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播放化学实验室视频

【明确目标】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预习课本P137-P138

【新知导学】: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

药品的取用

(1)药品取用“三”原则:

①“三不原则”:

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简单地概括就是:

②节约原则:

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固体。

③处理原则:

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药品取用方法

固体药品:

①块状:

用夹取;操作要领是:

“一平、二放、三慢竖”(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药品放入试管口,然后慢慢地将试管竖立起来,使块状固体缓缓滑至试管底部)。

②粉末状:

用(或)取用;操作要领是:

“一斜、二送、三直立”(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邵,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落入试管底部)。

液体药品:

1.倾倒操作要领是:

“取下瓶塞着放,标签缓慢倒,用完盖紧原处放。

2.胶头滴管:

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注意事项:

①先排空再吸液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沾污染滴管

③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④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

3.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的方法:

①读数时,应将量筒放置平稳,并使视线与液面凹面最处保持水平,②应根据量取液体体积的多少,选用大小适当的量筒。

注意事项:

不能加热,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能用作配制或稀释溶液的容器。

气体药品:

1.集气瓶2.气囊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你还有哪些能够获得气体的方法?

四、自检、反馈与提升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并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

【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重要性;

2.通过铜绿的性质探究实验了解常用的实验仪器,掌握实验基本操作。

3.通过实验认识铜绿的性质

教学重点

研究铜绿的两个实验。

教学难点

铜绿两个实验的基本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播放化学实验室视频

【明确目标】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药品取用方法(往试管里加固体药品或倾倒液体药品)

固体药品:

①块状:

用夹取;操作要领是:

“一平、二放、三慢竖”

②粉末状:

用(或)取用;操作要领是:

“一斜、二送、三直立”

液体药品:

操作要领是:

“取下瓶塞着放,标签缓慢倒,用完盖紧原处放。

2、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

(1)请从下列常见仪器图示中,选择恰当的字母序号填空并注明仪器名称。

ABCDEFGHI

①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②镁条燃烧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③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

④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

⑤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

⑥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新知导学】: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

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①禁止向的酒精灯里添加乙醇;②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点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用加热;④熄灭时,用灭,不能用嘴吹;⑤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②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受热不匀而破裂;③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④加热前应先试管;⑤试管应放在外焰上;⑥试管口不能朝着的方向;⑦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倾斜,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

(3)给液体物质加热的仪器可用试管、烧杯、烧瓶等;给固体物质加热,可用干燥的试管。

可直接受热的: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

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活动二:

玻璃仪器的洗涤。

洗涤方法:

①倒去废物(要倒在指定的容器内);②用水冲洗并加以振荡;③用试管刷刷洗;④再用水冲洗。

如果玻璃仪器内壁上附着不溶于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