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5711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32 大小:11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2页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2页
亲,该文档总共1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

关于孔子语录的练习题

1.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家,____家,是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2、《论语》是___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的一部书。

二、原文填空

1.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3.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5.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6.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8.《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

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10.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11.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并阐述为:

,。

12.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

13.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

,。

四、解释加点的词:

时习不亦说乎

不愠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传不习

温故罔

殆诲女

是知弘毅

后凋其恕乎

五、翻译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4从本文找出八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

 

5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6孔子曾说过: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

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目的?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9、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范呢?

 

10、“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11、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12、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

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答案:

一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

二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

三1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7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理解填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三人行必有我师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五1按一定时间“悦”的古字愉快生气发怒每天反省

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旧的知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有害通“汝”你通“智”聪明刚毅

2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⑵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

⑶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⑸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⑹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

⑺(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⑻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3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品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2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考题一

 

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被任用)  B、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C、曾益其所不能(曾经)         D、衡于虑(通“横”,梗塞,指不顺。

2、选出与“困于心”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生于忧患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万钟于我何加焉        D、欲有求于我也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从田地中被任用)

 B、行拂乱其所为((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改正)

 D、生于忧患(生存在忧患中)

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B、所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C、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能够忍耐,给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D、这样能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在历经艰难困苦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C、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法家拂士”  和  “敌国外患 

 D、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是其中的“死于安乐”一句。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文章结构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全文先后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C、全文按照先提出观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D、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考题二

 

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C、而后喻(明白)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外面)

2、选出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躬耕于南阳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皆朝于齐             D、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

 C、曾益其所不能(曾经了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

没有敌对的国家,国家常常灭亡。

 B、(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

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常常灭亡。

 C、(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

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一定灭亡。

 D、(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

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常常灭亡。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磨练。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得文章的论证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反面论证了“死于安乐”。

 B、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只要经受了艰苦磨难,就能够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D、“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强调的是 艰苦环境对人的磨练。

 

 

考题三

 

1、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   ):

 A、劳其筋骨(劳累)               B、衡于虑(通“横”,梗塞,指不顺。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国恒亡(灭亡)

2、选出与“征于色,发于声”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战于长勺           B、皆于美于徐公

 C、生于忧患           D、所恶有甚于生者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乏其身(使他物资缺乏)

 B、行拂乱其所为(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D、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

4、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D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A、忧患能激励人兴奋起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B、忧患能使人有更多生存、发展的机会,而安逸享乐使人很快就死亡。

 C、忧患能激励人更好地生活,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D、忧患能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强调造就人才不可缺的条件是:

经受磨难。

 B、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的情况下容易灭亡。

 C、准备承担大任的人,先要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难,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受磨练”。

 D、本文的论述的重心是“死于安乐”。

6、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B、本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C、作者认为国家要长久不衰,就必须有“法家拂士”和“无敌国外患”。

 D、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

考题一

1、C  2、B 3、D 4、A  5、D  6、C

考题二

1、D  2、C 3、C 4、B  5、C  6、A

考题三

1、A  2、A 3、A 4、D  5、D  6、C

第三篇:

《出师表》练习题及答案

《出师表》练习题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涉罚臧否()②中道崩租()③以遗陛下()④行阵和睦()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②引喻失义()

③察纳雅言()④性行淑均()

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A.用B.以致C.用来D.因为

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

4.下列句子读法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亲/贤臣,远川。

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_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

6.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b)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23题。

(一)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②遂许先帝以驱驰()③故五月渡沪()

8.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9.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10.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

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二)

先帝虑汉、贱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贱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j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波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不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条劳,此进趋之时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②故托臣以讨贼也()

③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12.对“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的“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通“熟”,形容词B同“谁”,疑问代词

C.同“怎么”,疑问代词D.同“为什么”,疑问代词

13.文中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请找出有关句子。

(用原文语句回答)

14.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写到了哪两层意思?

请概括回答。

(三)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士何及!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卒中往往语B非淡泊无以明志

C.先帝知臣谨慎D.静以修身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7.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8.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19.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三、写作

20.一个人每天都会遇到种种事情,许多事情会对我们的心灵、情感造成冲击、我们就有所感受。

请以“感受”为话题作文,自拟题目,写出你与众不同的感受。

要求:

①文体不限;②字迹要清楚;③字数600字左右。

《出师表》答案

1.

(1)pi3

(2)cu2(3)wei4(4)mu4

2.①发扬光大②适宜、恰当③正④善。

3.

(1)D

(2)B(3)C

4.C

5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

求闻达于诸侯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B

二、

(一)7.①感动、激动②奔走效劳③所以(因此)

8、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三顾茅庐临崩寄大事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

难激励刘禅

10.①六出:

六出祁山②七擒:

七擒益获③东和:

东和孙吴④北拒:

北拒曹魏⑤收二川:

收取东

川、西川(6)排八阵:

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二)11.①可是②托付③睡吃

12.C

1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14、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三)15.A

16.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

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17.作者就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

是一个“静”字:

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

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18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9非治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第四篇: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与答案2

  记承天寺夜游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

(2分)

  2.填空:

(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4分)

  时间:

_______________地点:

_______________

  人物:

_______________事件:

_______________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5分)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实际上是用_________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的美妙境界。

(4分)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

(4分)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