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57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0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

项目建议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表、附图及附件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

1.1.1 项目名称

XX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工程项目

1.1.2 项目承办单位

XXXX镇城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

XX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1.2 项目服务对象

本工程服务的对象包括XX镇。

九龙等周临近的村庄。

1.3 研究结果概要

1.3.1 设计内容与规模

本项目工程为XX区XX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工程以收集和转运九龙等临周村生活垃圾、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

处理的对象为:

XX镇九龙等临周村生活垃圾,不包括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垃圾,并严禁混入任何有害、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固体废弃物。

根据本工程的服务对象XX镇镇、九龙等临周村人口预测及垃圾产生量预测数据。

1.3.2 环境保护

本项目在建设运行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对可能产生的污染因素均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1.3.3 劳动定员

本项目利用原有人员,不用新增劳动定员。

1.3.4 建设进度

项目建设期为3个月,为加快建设进度,缩短建设工期,各阶段工作应尽量提前进行,允许有一定程度交叉。

1.3.5 工程投资

项目总投资74万元,所需资金由项目承办单位自筹解决。

1.3.6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

单位

数值

备注

规划用地面积

m2

450

建筑占地面积

m2

128.40

总建筑面积

m2

128.40

绿地面积

m2

135

容积率

0.28

建筑密度

%

28.5

绿地率

%

30

1.3.7 结论

本工程采用小型压缩式转运站对XX镇九龙等临周村生活垃圾进行收集运输,总投资74万元。

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和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通过改善乡镇的环境卫生,可有效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也减轻垃圾对河流水系的污染,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3.8 建议

1、尽快完善转运站的工程地质的详勘工作,以便开展下一步工作;

2、组织有关部门对各乡镇的生活垃圾成份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包括不同季节,不同地带的调查分析),为设计阶段最终确定垃圾综合利用方案提供依据;

3、城市垃圾清运系统尽快将建筑垃圾和生活分装运输,以便于运送至填埋场填埋处置时可为填埋场提供覆盖土源;

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是社会公益事业,其运行初期管理需要政府部门的权利支持;同时,依据国家有关政策,适时制定垃圾收费制度,是垃圾转运填埋的运作逐步走上自我维持、良性发展的循环。

5、着手制定垃圾分类收集的产业政策,为垃圾的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打下创造条件。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2.1 项目建设背景

XX镇史称“西乡”,据史料记载,XX镇附近原有白湖、赤湖、何湖、李湖、吴湖、郑湖、汤湖等沿江连片,常年积水,碧波荡漾,故名XX。

XX位于XX区西南部,北纬28º20’,东经119º47’,距市区20公里,处于瓯江中游,“两龙”高速在镇区南部设有出入口,南通福建,北上衢州,东与水阁街道、青田县章村乡交界,南与大港头镇毗邻,西与松阳县裕溪乡相连,北与联城街道、丽新乡相接,丽龙与龙(游)丽两条公路交汇处,庆元、龙泉、云和、景宁、松阳、遂昌6县市至XX市区的必经之路。

XX镇平原山区分布明显,地势东南、东北两处较高,为丘陵低山,中间为我市三大平原之一--XX平原。

瓯江大溪贯穿XX平原,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位于平原上游,水利发达,土地肥沃,是XX的产粮基地,素有“处州粮仓”之称。

XX水运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的经济繁华之地,是XX,宣平、松阳、云和、青田一带的集贸中心,至今仍保持“邑西都会”之美誉。

现XX镇由原新合乡、石牛乡、平原乡、联合乡撤并入XX镇,2012年底,XX镇和高溪乡撤合并,合并后镇域总面积219.57平方公里,辖74个村,三个居委会,593个村民小组,户籍总人口5.78万人,是XX区第一大镇。

2.3 自然条件

2.3.1 气候条件

自然条件

(1)地理环境

本项目地址所在的XX市XX镇,位于XX市区西南部,北纬28°20′,东经119°47′,处于瓯江中游,丽(水)龙(泉)与龙(游)丽(水)两条公路交汇处。

庆元、龙泉、云和、景宁、遂昌、松阳6县(市)至XX市区的必经之路,距市区约20千米,东靠青田县章村乡,南与大港头隔江相望,西接高溪乡和松阳县裕溪乡,北连联城镇,东北角和水阁街道办事处隔江为邻。

XX盆地,海拔65米,起伏2米左右,四周环山傍水。

全镇总面积133.22平方公里,耕地3551公顷。

(2)地形地貌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较为平坦,瓯江(大溪)贯穿全境,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代水利工程——通济堰位于XX盆地上游。

水利发达、土地肥沃,是XX市的产粮基地,素有“处州粮仓”之称。

交通便利,经济繁荣,至今仍保持“邑西一都会”之美誉。

(3)工程与水文地质

XX区XX镇区域的地质构造属华夏陆台闽浙地质组成部分,即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构造活动以褶皱为主,伴有断裂,从而形成一系列凹陷盆地和沟谷。

区域内先后受垩纪、侏罗纪多次构造活动的影响,其中受燕山运动火山喷发影响最大。

域内中山、低山主要由含角砾凝灰岩、流纹岩和黄安质凝岩组成;盆地周边的丘陵地带及中心基底部分为火山喷发间歇期间沉淀物——紫色粉砂岩;盆地中心及河谷地带由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洪积冲积物组成,主要土质为粉质粘土、粘土、卵石、砾石、砂土等。

XX区盆地的土层土质直接受地貌单元控制,盆地北面为洪积地貌,土质以砾石粘土、粉质粘土、粘土为主,地基承载力一般在18~25T/㎡;紫红色粉砂岩下伏基石,自北向南倾伏,基岩埋深一般在1~5米;中南部在老城区以残丘地貌为主,内部土质较复杂,残丘间由于表流水系迂回,形成部分淤积地带,沉积了1~4米厚的淤泥,残丘间也往往被覆盖有1~3米深的历代建筑残积物,其下仍有粉质粘土存在,下伏基岩埋深一般在4~7米,最深处达9米。

南部与东北部受瓯江及好溪水系的影响为冲积河漫滩地貌,土质具有二元结构,上部2~4米为粉砂、细砂、允许承载力为8~12T/㎡,下部为砾砂、卵石等,土质承载力为20~30T/㎡,基岩埋藏较深,一般达10~20米。

盆地表层均含水,属上层滞水,水量不大,一般地下水位埋深在0.6~1.2米之间,但近瓯江及好溪河漫滩地段的水位与瓯江、好溪河的流水系有互补关系,局部具有承压水。

(4)水文

XX区的河川属于瓯江干流大溪水系。

瓯江总长约384公里,流域面积18217平方公里。

瓯江大溪和支流好溪均属山溪性河流,蓄渗能力较强,产流时间快,汇流迅速、集中,暴涨暴落时间短。

而XX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足。

全年平均气温18℃,最高七月气温平均29.4℃,最低一月气温平均6.1℃。

(5)气象

XX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

冬夏较长,春秋较短,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夏季炎热,静风频率高。

各月日照以7月最多,平均249.6小时。

2月最少,平均91.7小时。

各月日照百分率7月最高为59%,2—3月最低为29%。

年日照时数1785小时,年无霜期285天。

自然灾害以高温为最,2003年绝对最高气温43.2℃,日最高气温≥35℃达65天。

每年10月份至翌年5月份,寒潮时有袭击,常年初霜期都在11月份,终霜期在3月底,平均年无霜期为255.6天,日照百分率40%。

降水特点是雨量丰富,时空分布悬殊,季节分布不均,呈双峰型分布。

降水集中在3月份~6月份和8月份~9月份。

其中3月份~4月份的春雨期和5月份~6月份的梅雨期降雨较多,占全年降雨量的52.3%,8月份~9月份为台风降雨期,降雨量占全年18.6%。

10月份至次年的1月份是全年降雨低谷,形成燥冬天气。

降雨量在各年际间分配也不均衡,1953年~1992年,年最大降雨量达1956.4毫米,年最小降雨量仅967.6毫米。

3.2.2城市基础设施

自2000年7月份XX撤地建市以来,XX的城市建设迈开大步,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XX镇近几年来的基础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电视、排污等工程已初具规模,一个文明、整洁、美丽的城镇框架已经形成。

为本项目的土方和其他设施的运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交通条件

随着金丽温高速、龙丽丽龙高速公路的开通,全市9县(市、区)进入二小时交通圈。

XX镇将成为XX中心城市的组成部分和XX区的区域中心。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交通运输的发展,人流量的增加,50省道即龙丽公路从城镇大溪西侧通过,进一步接纳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及产业和人口的扩散,其交通条件十分便捷。

(2)供水条件

XX镇及周边区域用水由玉溪水库引水工程解决,引水隧洞至XX南山设支洞向XX供水,目前已建成日供水10000m3的能力,规划供水能力定为10万立方米/日。

XX新水厂规划水源取自水质良好的玉溪水,水厂规划在以后建设净水设施,不再使用成品净水器,水厂预留10万立方米/日规模的用地。

本项目建设区域内供水由施工队安排临时供水。

(3)排水条件

XX镇的排水体制定为雨污分流制,目前污水量不到1万立方米/日。

XX污水处理厂设于城镇东北面,上赵村与上阁村之间,靠近大溪处,污水经二级处理后排入大溪,污水厂现规模为1万立方米/日,远期2万立方米/日。

本项目前期少量施工用水可直排到地面,但务必做好防治水土流失工作,人员生活污水和施工后期废水经过简化处理统一排入到附近河道。

(4)电力条件

XX镇总用电负荷为2.52万kW(同时率为0.75),负荷密度为0.76万kW/平方公里,年用电量约为1.13~1.26亿kWh。

该项目的施工用电可以从采桑变引出的市政供电管网上接入施工场地,作为临时供电所用。

(5)通信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XX市的电信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1992年年底就已实现传输数字化、交换机程控化,开通了移动通讯服务,并与全国联网,实现国内漫游。

预测XX镇内各类固定电话装机数分别为固定电话用户数3.14万部,电话程控交换机容量约4.2万门。

4.2.3社会条件

自2000年XX撤地建市以来,XX市委、市政府抓住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机遇,适时采取对策与措施,发扬“勤劳质朴、坚韧不拔、负重拼搏、务实创新”的XX精神,经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发奋努力,使XX经济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社会公共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1)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20011年全镇户籍人口4.9万人,2011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6258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6.39亿元(其中:

工业园区完成18.35亿元;镇属企业完成8.04亿元),农业总产值4.22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433.53万元,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220.8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45公顷,总产量10322吨,其中水稻面积920公顷,产量10178.2吨,蔬菜面积2627.7公顷,产量74300吨,水果总面积238.3公顷,产量6373吨,茶园面积278.67公顷,产量360吨。

是XX区第一大镇。

(2)以绿色农业为重点的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XX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上游有历史悠久的大型水利工程——通济堰,灌溉着上千公顷良田,中游的高溪水库、郎奇水库相结合的灌溉系统和以新治河为主体的排水系统组成,确保旱涝丰收,是XX市的主要粮产区。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传统农业转向效益农业,农户以种植蔬菜和家禽、家畜养殖为主。

3.2.8征地、拆迁条件

本项目位于九龙红玗村、方便镇区群众生产、生活、促进XX镇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较大作用,因此深受群众欢迎,征地问题不大。

综上所述,本项目所在区域的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均比较好,项目建设的资金和技术有保证,具备建设条件。

 

第三章垃圾处理现状及建设必要性

3.1 垃圾处理现状及问题

3.1.1 垃圾处理现状

由于XX镇的人口较多,目前九龙等临村大多没有垃圾卫生镇埋场。

同时镇相对较为分散,垃圾收运设备并不完善,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垃圾收运设备,大多数靠农用三轮车清运,收运设备简单,运输距离也很短,采取就近填埋或焚烧方式。

没有达到国家规范的要求。

3.2 工程建设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指出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加快乡镇基础设施建设。

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条件。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从国情上,要求乡镇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加强自身的环境卫生的建设。

根据《浙江省2011—201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提出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大主要任务。

其中之一就是围绕村容整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形成农村新面貌。

从省情上讲,也要求乡镇要加强农村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

综合上述,本工程的建设是符合国家和浙江省对乡镇政策要求,同时本工程的建设很好的依托了城市已经建成的卫生填埋场,工程的建设是非常必要。

 

第四章工程总体设计

4.1工程规模

转运站的设计规模的确定应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服务区域内,以转运站设计接受垃圾量为基础,并综合城市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来定。

垃圾转运站设调规模计算方法:

Q= nq/1000

式中:

Q——转运站的日转运量,t/d;

   n——服务区域的人籹;

q——服务区域居民垃圾人均日产量kg/cap.d;

——垃圾产量变化系数,可采用1.3~1.5,本工程取1.3。

本工程的服务对象为XX镇九龙等临周村,人口预测采用XX镇各自规划的人口预测的数值。

4.2 垃圾转运方案的选择

4.2.1 垃圾转运站工艺方式概述

1、集装箱压缩式垃圾转运方式

即各种不同类型的垃圾收集车辆到达转运站内,将垃圾卸倒垃圾地坑里,地坑内装的推板均匀的将垃圾推到垃圾压缩机内,通过压缩机边压边进入垃圾处理场去,本身集装箱半挂车带有液村推板装置;由牵引车提供动力源,将垃圾自行卸于处理场。

2、预压块装箱式转运方式

即各种不同类型垃圾收集车辆到达转运站内,将垃圾卸到垃圾地抗里,地坑内装有推板或钢板带式输送机,将垃圾均匀地推到或输送到垃圾压缩机内,被压成一大整块后,再被整块推进集装箱内,最后由牵引车将集装箱拉到垃圾处理场去。

3、预压打包式转运方式

垃圾在转运站被压实打包,以铁丝捆扎码垛,最后由转运车运往处理场。

这种形式转运站要求垃圾含水量低,只能处理袋装垃圾。

4、传送带式转运方式

即各种不同类型的垃圾车进站后,在抗道型地坑边将垃圾卸于坑底传送带上,垃圾被传送带送至垃圾转运车集装箱内,最后运至处理场,这种形式的最大不足是运行费用高,故障率高,而且垃圾露天存放,环境污染和蚊蝇,臭气问题较严重。

5、开顶直接装载式转运方式

该种形式是直接在集装箱上开顶,垃圾收集车直接在顶上卸料,在一些中,小型转运站有时应用;其主要缺点是垃圾几乎没有压实,运输效益低,不能容许数辆收集车同时卸料,而且装载过程不密封,环境污染和蚊蝇,臭气问题较为严重。

6、抓斗直接式转运方式

收集车从三层向二层倾倒下垃圾,由推土机推至转向抓斗附近,再由转向抓斗抓起装入转运车集装箱内。

该种形式的最大不足在于二层空间环境极为恶劣,效率也较低。

7、机碎式垃圾转运方式

垃圾送到转运站内,经过机械将垃圾搅碎,后运去处理场,这样的转运站投资昂贵,处理垃圾较慢,除特殊的要求外,目前较少地方采用。

从上面介绍的七种垃圾转运方式来看,前两种为压缩转运,采用高效、迅捷的垃圾处理设备是必然的选择,为提高垃圾转运的净载率,现代化的垃圾中转站均采用将垃圾压缩后转运的方式。

同时也节省了垃圾转运的运行费用,以及缓解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压缩垃圾封闭式大容量转运的运行费用,以及缓解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压缩垃圾封闭式大容量转运方式也是国外应用较多的一种形式,代表着垃圾转运的方向。

采用大容量集装箱转运是最为适宜的。

目前,国内也正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形式。

例如:

厦门后坑,北京五路居,北京大屯,青岛太原路,天津潘楼,沈阳老虎冲,长沙等地的转运站均采用压缩转运的形式。

通过考察分析,并结合本工程对象属于乡镇这一的特点,本工程推荐**县各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也采用垃圾压缩后转运方式。

4.2.2 垃圾转运站压缩工艺方式

目前,国内新建的垃圾转运站的垃圾压缩工艺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垂直填压式和水平压装式。

1、垂直填压式

垂直镇压式垃圾压缩工艺采用垃圾镇压装置与垃圾集装箱垂直竖立布置形式,在进行垃圾镇压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垃圾收运车辆到达转运站后,将垃圾直接倒入垂直放置的垃圾集装箱顶部,待集装箱内垃圾到了一定高度后,由放置在集装箱上的液压填压装置对垃圾进行压襱,直至垃圾装满垃圾集装箱后,再由链式专用转运车将垃圾集装箱放倒在车辆底盘上,运至垃圾处理场卸空后送回(详见图一)。

2、水平压装式

水平压装式垃圾压缩工艺采用垃圾压缩装置与垃圾压缩集装箱水平卧式布置形式,在进行垃圾压缩过程中,由液压系统将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不同类型的垃圾收运车辆到达转运站后,将垃圾卸入垃圾料斗里,料斗装有液压倾翻装置将垃圾翻人垃圾压缩机的压缩仓内,然后由压缩装置将垃圾直接压入垃圾压缩集装箱内。

装满后,垃圾压缩装置与垃圾压缩集装箱分离,由专用拉臂车将满载的垃圾压缩集装箱专用拉臂车本身有液压动力源,可独自完成集装箱的卸载和垃圾的卸空作业(详见图二)。

根据上述两种方案比选,本工程转运系统均采用水平压装式垃圾压缩装置。

4.2.3垃圾转运方案选择

1、垃圾转运选择原则

生活垃圾的收集与运输是连接发生源和处理处置设置设施的重要环节,在生活垃圾管理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垃圾从产生的处置的全过程管理中,收集和运输的费用往往占总费用的一半以上。

因此如何改进生活垃圾的收运系统对于减少垃圾在收运过程中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降低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成本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垃圾转运方案应以近期为主,兼顾中远期。

2、垃圾转运方案的确定

结合XX镇九龙等临周村的实际情况,本工程在XX镇九龙村设置小型压缩式转运站来收集处理各村的生活垃圾。

小型压缩式转运站基本特点如下:

(1)转运站采用小型压缩式转运站,日转运量为20吨,其标准配置为1辆运输车,配置1个压缩转运箱。

能有效提高转运效率,保证垃圾填装的连续性。

(2)转运站设备集机、电、液一体化,用液压举升机构升降箱体,用专用底盘导向定位装置快捷定位底盘,用锁销锁紧系统,使箱体与底盘能迅速分与结合。

同时还设有动力快速转换装置,如有停电,就可利用底盘发动机提供系统动力源,保证垃圾不被滞留于转运站。

(3)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相比于非压缩转动方式,具有转运效率高,转运量大,无亏载。

经济效益显著。

4.3垃圾转运站场址选择

4.3.1场址选择原则

根据《生活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27-2006)、《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等相关标准,城市生活垃圾转动站场地选择需满足下列条件: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选址应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立交桥或平交路口地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入口等繁华地段。

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出通道的结构与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焦场所。

根据选址原则和各项目乡镇总体规划及其相关标准,结合城市环卫设施现状,转运站选址为XX镇九龙村。

第五章垃圾转运系统工艺设计

5.1设计依据

1.《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2.《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GJJ27-2005)

3.《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

4.《工业建筑防腐馈设计规范》(GB50046-95)

5.《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109-2006)

6.《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GJJ27—2005)

7.XX镇总体规划

5.2设计原则及技术要求:

(1)设置数量及种类应满足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

窗口或垃圾容器音的容量应满足服务范围内日排出量及清运周期的要求。

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大于100m为宜,位置要固定、隐蔽,方便居民使用,不影响城市卫生和景观环境。

(2)垃圾窗口按照可回用垃圾和不可回用垃圾进行分类设置,并有便于识别的标志,以方便群众分类投放和环卫部门分类清运。

(3)其垃圾窗口要密闭并具有便于识别的警示标识。

(4)本工程建设采用玻璃钢制垃圾屋,相比于铁制垃圾屋和塑料制垃圾屋,其优点在于免偷盗、寿命长、不易腐蚀和破碎、能适应各种恶劣气候。

(5)垃圾屋单个容积要求不小于0.5m3.

2.本工程措施

由于本工程推荐采用的垃圾屋具备收集点的作用,故现有的露天垃圾池必须全部取消,以满足环境卫生要求。

根据规范要求:

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70m。

第六章辅助公用工程设计

6.1建筑设计

6.1.1工程概况及设计原则

本工程为XX镇九龙等临周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工程内容包括:

转运站及其附属设施。

XX镇九龙等临周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工程的实施最终要体现其社会效益的改善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为人们创造一个清洁、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因此,本工程在设计时不公要满足工艺要求,体现工艺设计的先进性、合理性,同时还注重转运站的内部及外部环境设计,考虑建筑空间设计,造型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为城市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6.1.2建筑物一览表

根据《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小型垃圾转运站V类绿化隔离带宽度≥3m。

场内建筑按二级耐火等级设计。

建筑物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详见下表:

 

表7-1建筑物一览

项目

单位

数值

备注

规划用地面积

m2

450

建筑占地面积

m2

128.40

总建筑面积

m2

128.40

绿地面积

m2

135

容积率

0.28

建筑密度

%

28.5

绿地率

%

30

二、建筑设计

6.2结构设计

1.本工程抗震设计采用基本烈度六度。

2.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下独立基础,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3.材料:

砼:

建筑物砼强度不低于C25;钢筋:

采用HPB235及HRB335级钢筋;砖砌体:

地面以下采用有低于Mu10机制砖,M5.0水泥砂浆砌筑;地面以上,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

6.3给排水和消防设计

6.3.1给排水设计

1.给水设计

水源取自市政给水管,室外给水采用生活、消防合一的供水系统。

从西侧道路引两根DN100给水管,在建筑周围成环状布置,满足给水、消防要求。

2.水量

a.生活用水量

职工用水标准:

50L/人·d,总人数约为5人,则最高日生活用水量为0.25t/d。

b.浇洒用水量

道路、场地面积为499.94m2,浇水标准:

2.0L/m2·次(一天按浇洒一次计),最大日用水量为1t/d。

绿化面积为403.25m2,浇水标准:

2.0L/m2·次(一天按浇洒一次计),则最大日用水量为0.81t/d。

d.考虑其它10%的不可预计用水量,则最大日用水量为2.27t/d。

3.给水方式

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给。

a.雨水排水结合地形地势,屋面雨水经雨水斗收集,道路及场地上雨水经路

b.面雨水口收集后由雨水管统一汇集排至市政雨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