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5810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docx

转载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

【转载】2013高考作文题深度解读(三)

12.从“演绎”到“归纳”

——四川高考作文审题谈

真题回放:

有人说: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文体自选;2、不得抄袭,不得套装;3、用规范汉字书写。

作文审题:

2013年四川卷作文题,源于富尔格姆的短文《信条》,《信条》中有这样一条: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个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

四川卷的作文题只是作了点改变。

从作文题来说,材料由“观念”加“例子”构成,观念“过一种平衡的生活”,例子“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包含着由普遍到个别,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

既然要求我们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作文,我们就有必要继续“演绎”: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

1、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重生活”与“轻生活”的平衡(沉重与轻松的平衡、身体与健康的平衡)

2、不断地进取与宁静的追求——“动生活”与“静生活”的平衡(紧张与宁静的平衡)

3、梦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平衡(浪漫与务实的平衡)

4、一个人要事业,也要家庭——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个人与家庭的平衡)

5、生活中,既要考虑自己,又要考虑别人——个人与他人的平衡

6、生活中,我们既要提高吃穿住行等生活水平,又要充实高尚的精神生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平衡

7、人类要发展,但不能与自然为敌——人类与自然的平衡

……

生活中的如上“平衡”针对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什么失衡现象?

(1)身体与健康失衡

(2)工作节奏快慢失衡

(3)理想与生活的失衡

(4)个人与家庭的失衡

(5)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间的失衡

(6)物质与精神的失衡

(7)人与自然的失衡

(8)贫与富的失衡

(9)城乡的失衡

(10)民与官的失衡等

……

除了审题过程中的演绎展开,还需要归纳拓深。

我们要思考:

1、如上的平衡,其实质上什么,旨归是什么?

据笔者来说,生活中的种种平衡,从表面上是沉重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稳定,其实质就是“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可以是平衡是生命和谐的标志,是社会和谐的标志。

说到底,生活平衡是内心的平和和愉悦。

2、什么是“平衡的生活”?

“平衡的生活”与人生有何关系?

“平衡的生活”,除了要求个人要平衡地处理好自己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还要处理好自身生活的种种平衡,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和他人合作来达到社会的平衡。

“平衡的生活”不仅是纯个人的生活,也是社会的生活,是一种内与外、物质与精神相和相谐的理想生活。

理想的人生离不开平衡的生活。

惟有平衡的生活,才会有平衡的人生;惟有平衡的生活,才是提高生命和社会质量的最优方案。

3、如何过“平衡的生活”

(1)要拥有“平衡的生活”理念

(2)要拥有“平衡”的内在心态,内心充满和谐与满足

(3)从人类精神图书和他人那里找到平衡生活的理想方式

(4)要随时反思,并努力调整以保持平衡

(5)用生活的优先次序,选择和平衡生活

“平衡的生活”是一种理想与境界,要达到完美,很难,但不能因此放弃。

可以说,“演绎”是为了拓宽写作思路与范围,以求最佳选择(较新、自己熟悉),而“归纳”是为了加深理解,掘出深刻立意。

有了以上把握,无论是写议论文,还是写记叙文,都是比较轻松的事。

13.从“过去”到“未来”

——安徽卷作文审题谈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

“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

“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作文审题:

萧伯纳的话,涉及到时间的两极,一是过去,一是未来。

面对过去与未来,都需要“问”,都需要思考。

就拿自然科学领域来说,面对过去与未来的“问”涉及到两种科学精神:

第一种,看到已经发生的自然现象想到去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如牛顿被苹果击中而推出万有引力。

这是一种科学探求精神。

第二种,梦想到未来,然后追问:

“为什么不能这样?

”如科学家高锟,由玻璃梦想到用光纤通讯而成了光纤之父,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无比重要的贡献。

这是一种科学创新精神,体现出科学自信。

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而且在社会科学领域等都涉及这两种对过去与未来的“问”。

面对六国的破灭,苏洵通过“问”,觉得“弊在赂秦”;苏轼通过“问”,认为原因在于没有“养士”;苏辙通过“问”,强调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面对秦的覆灭,贾谊也在“问”,上中下三“论”,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问”历史,我们可知“兴替”。

“问”他人,我们可作选择。

国内战争时期,对俄国的从城市到农村夺取政权的成功经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不假思索照搬,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些损失。

为什么会这样,经过思索,中国工农红军采取了另一条与俄国相反的行动策略,使革命转危为安,逐步走向胜利。

“问”未来,我们可强信心。

当前,我们在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行进的道路上,曾出现许多错误甚至弊端,为此大家在问,“为什么会这样?

”这种“问”是可贵的,可以总结教训。

不过,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改革仍需继续,我们将不断前行。

要想想“中国梦”,想想中国的未来,不要因为出现失误,就后悔,就停下脚步。

敢于梦想,才能不断创新,我们要通过创新来发展。

“问”是对疑的一种集中与概括,即由疑而引发的一种求知、求解的愿望与要求。

其价值在于促使释疑完满,破疑彻底。

“问”不仅对过去,而且还要指向未来,像萧伯纳所强调的: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

‘为什么不能这样?

’”

拿中国改革来说,前景一定是美好的,但有失败,有错误,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些而放弃改革,放弃梦想。

这应当是“为什么不能这样”的内涵吧。

我们不能消沉,我们不能沉溺过去,我们不能放弃梦想,不能失去未来。

安徽卷作文题的最终指向就在这里。

安徽卷的核心立意是:

别沉溺过去,一定要心怀梦想,永远探索未来,走向未来。

 

14.从“慈善家”到“受助者”

——广东卷作文审题谈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

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

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审题:

广东卷作文材料,与“捐助”这一核心相关联,一是热心慈善事业的白手起家的富翁,二是三个生活难以为继的贫困家庭。

先对“慈善家”进行深思考:

慈善家挣的是干净钱,为人慷慨热情,热心慈善事业。

在了解到三个贫困家庭后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热心为人,捐助社会,本没有错,但要思考其行为动机。

慈善家是基于什么动机拿出钱进行捐助呢?

积德?

布施?

怜悯?

材料中没有细说,这就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可涉及到三方面:

一是关于“财富”。

思考:

慈善家的这笔钱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真正实现它最大的效益?

二是关于“慈善”。

思考:

1、“慈善”的要义是什么?

(是“怜悯”,还是“尊重”?

是“物质”,还是“精神”?

或者二者具备?

2、“慈善”要高调进行,还是关爱无声?

3、“慈善”重个人公益,还是重回报社会?

4、“慈善”的幸福是什么?

快乐的源泉在哪里?

 

三是对待“受助者”。

思考:

对“受助者”的各种态度都能理解吗?

思考的同时,我们想想如下典型事例:

1919年8月11日,美国钢铁之父安德鲁·卡内基因支气管肺炎逝世。

正在外界对于卡内基庞大的资产分配议论纷纷时,随后公之于众的遗嘱内容却令世人惊叹。

“现在,我无法判断出为女儿提供些什么才能让她感到最快乐……自由的金钱对我们来说是个大错,不能做自私的富翁而过着毫无价值的生活……”在卡内基的遗嘱之中,他把几乎所有的财产都捐赠给了无数慈善组织和美国教育机构。

之后,家人遵从遗嘱意愿为他举办了一场低调的葬礼。

有人说,卡内基是上帝财产的管理人,而他的遗嘱则是他最后一本爱心账簿。

在立下遗嘱的那一刻,卡内基真正履行了“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的警示,带着快乐和幸福离开。

经过如下思考,就“慈善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深度立意:

1、慈善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他人的同情与关爱。

慈善不是良心发现时偶尔的施舍和恩赐

2、一手给予帮助、一手给予尊重,这就是慈善。

如果以丧失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某种满足,这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

3、财富的意义在于更多地助人

4、自理能力的扶持也属慈善之举

5、慈善是种快乐与幸福等

再对受助者进行思考。

材料中的三家受助者,行为、态度各不相同: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三种对慈善家捐助的态度与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

或心存感激,或懂得感恩,或自我尊重,都是人性所为。

要强调的是,对于富豪的慈善家,不能有仇视心理,不能是理所应当的分享心理,要尊重慈善家及其慈善行为。

这方面,我们可以确立如下深度立意:

1、受捐者要懂得感恩、回报

回报的不仅是捐赠者,而是社会;要将慈善之心传递下去。

2、受捐者不能失却尊严

3、对慈善多一份信任

4、受助者更要自强

5、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捐助

6、捐赠不是债务

还可以将“慈善家”与“受助者”合在一起思考,得出如下深度立意:

1、慈善的至高境界

捐赠人快乐自愿,受助人快乐感恩。

这是慈善双方的共同的快乐,也是慈善的至高境界

2、快乐慈善

 快乐慈善包含两个方面:

捐赠不应成为压力,受助者也不能失却尊严。

慈善的快乐,是双方的快乐。

3、慈善人人可为

慈善并非是有钱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在能力、经济范围做慈善之事。

 

15.从“体验”到“感悟”

——江西卷作文审题谈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

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⑵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⑶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⑷不少于700字。

小作文

语言综合运用。

(15分)

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你所学过的高中语文课本《先秦诸子选读》。

(1)用一个统领全段内容的句子开头。

(2)有一处用“不仅……而且……”或“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句式过渡。

(3)使用打比方、拟人两种手法。

(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5)不少于200字。

作文审题:

江西卷作文题,由大作文与小作文构成,大作文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小小作文要求写说明文。

先说大作文。

“一怕奥数,二怕英文,三怕周树人”,一度是高中校园流行语。

“怕”实际上是就是心理体验,是一种曾经历后的心理体验。

说到奥数,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

于我国来说,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

对这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奥数和参加奥数竞赛来充分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奥数大多超出基础与常规,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重要的思想方法。

同时重视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奥数竞赛成绩近些年演变成高中小升学的凭据,国家三令五申要禁止奥数,但一些家长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为了加分,不惜花费钱财让孩子上奥数班,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给不喜欢的孩子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一些学校为了提升高中考竞争力,也让师生加班加点地“教”与“学”,虽有些成绩,但得不偿失。

作为考场的学生,对“奥数”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体验,总的来说,不外是“怕”奥数和不怕奥数,甚至是喜欢奥数。

不管是哪种感受与体验,都要具体化、细节化,以打动人心,让别人信服。

接着说英文,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怕”,怕“背”怕“记”,怕区分中英文语法,怕英文阅读与写作;二是“不怕”甚至是喜欢,觉得英文和中文一样,不仅可以感受语言(英语)的美,还能感受异国风俗人情、文学文化……对他们来说,说英文,背英文,读英文,写英文,都不是一种负担与烦恼,而是一种满足与愉悦。

最后说“周树人”。

“周树人”可指代鲁迅的文章,也可指代语文。

对鲁迅的文章,有的同学觉得过于含蓄深刻,涉及到广阔的文化背景,距现代社会有些遥远,所以难于体会,或者根本就读不懂,于是就“怕”甚至厌恶;而有的同学,就喜欢深刻有味的东西,就喜欢鲁迅先生的特别表达,于是乎看了一篇又一篇,课内看完了,还看课外。

看了作品,还看传记,读多了,读通了,读透了,不但不怕,反而爱上了鲁迅文章。

对语文,有的同学怕记怕背,不愿积累;觉得费力收效慢;怕阅读,怕写作,不喜欢语文,遇到语文甚至会产生恐惧和厌烦心理。

而有的同学,自小就浸润在书香里,喜欢诗、散文、小说一类,有了生活和阅读经历自然而然地提起笔,写日记,写随笔。

学语文,悟性高,轻松自在,时常有高峰体验,所以不怕语文,喜欢语文。

江西卷大作文,要求我们考生激活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真切的体验(行为体验和心理体验),“三怕”或“三不怕”(“三喜欢”),可三样都谈都写,也可谈、写两样,还可只谈、只写一样。

写体验,一要真切,二要自然,三要具体。

不需要“为赋新词强作喜”。

当然,江西卷大作文仅仅满足于写体验,笔者认为是肤浅的,还有必要写出自己的感悟。

“三怕”或“三不怕”(“三喜欢”)的体验中,可以融入如下感悟:

1、对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反思与批判

可能会涉及这样一些:

(1) 社会的浮躁

(2) 学校、家庭的功利

(3) 学校课程设置问题

(4) 学校课堂教学问题等

……

2、个人成长的规律

可能涉及到这样一些:

(1) 兴趣是动力

(2) 毅力是关键

(3) 高峰体验是促进

(4) 良师益友是辅助

(5) 主体精神最重要等

可以说,体验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体验的升华;体验是作文的表象,而感悟才是作文的本质;体验是感性的,感悟则是理性。

只有体验,就只有血肉;只有感悟,就只有骨架。

只有二者结合,文章才生动,文章才深刻。

再说小作文。

介绍所学过的高中语文课本《先秦诸子选读》,应当不难,因为对象是熟悉的,但需要“戴着脚镣跳舞”,这就要注意:

一是写好开头,可以是课本特点,可以是感受评价。

二要安排结构,或是从内容或是从形式上写出首括句,用“不仅……而且……”或“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句式自然过渡。

三是使用打比方、拟人说明两种方法。

打比方、拟人说明都属于生动说明,打比方主要用于说明课本或相关形象的形貌特征,拟人说明主要说明课本或相关形象的神态特征。

 

16.从“纠错人”到“出错人”

——山东卷作文审题谈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

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审题:

山东卷作文材料涉及到“杂志社”和“作家”,代表着的是两类人,一是“纠错人”,一是“出错人”。

先看材料中两类人的表现:

《咬文嚼字》杂志社:

开设专栏,年年坚持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

从这一表现,我们可以见出《咬文嚼字》杂志社的如下可赞之处:

1、敢于挑名人之“刺”(表现出勇气)

2、自觉担当文化重任(表现出担当精神)

《咬文嚼字》杂志社可以不设立这样的专栏,而从欣赏角度咀嚼语言文字。

如是是这样,这家杂志社就显得平庸了。

设立专栏,向名家“开刀”,这需要勇气与胆量;纯洁祖国语言文字,规范语言行为,《咬文嚼字》杂志社以此作为办刊方向,表现了一种文化自觉;对事不对人,敢于同一切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作斗争,表现出坚决的态度与持续的行动。

作家们: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

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这些作家(被挑错的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

作家们的回应与态度,值得肯定与赞赏。

具体表现在:

1、面对“挑错”,诚恳感谢

2、对待他人批评,表现出真正的气度

3、表示:

请别人挑错,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若这篇文章仅就事论事,就人论人,显然是浅显的。

要从“宽”从“深”处加以分析。

先说从“宽”处展开:

纠错者:

杂志社——挑错人(邹忌、触龙、魏征、林则徐、白岩松等)——敢于批评的国家……

出错者:

作家——出错人(齐王、赵太后、唐太宗等)——出错的党派、国家……

再从“深”处思考:

1、敢于批评,敢于批评权威者可贵

现状:

敢于批评,敢于批评权威者的人数居少,还没常态化

多数人还是一团和气,息事宁人,当“好好先生”。

原因:

(1)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

(2)怕得罪人

(3)怕惹火烧身,怕打击报复等……

实质:

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是典型的自我保护主义

解决办法

(1)从根源上端正认识

(2)拿出切实行动等

2、

(1)面对自身的错误,要敢于承认;

(2)对待他人的批评,胸襟要宽广;

(3)主动请别人批评,乃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对待错误,常要经过这样的过程:

面对错误——正视错误——改正错误(接受批评)——控制错误——制约错误

可许多人却是:

1、掩盖错误——拒绝批评

2、回避错误——自我辩护

3、忽视错误——认识不深

第一种是虚荣心造成的

第二种是因胆怯、懒惰,怕丢面子、怕担责任等心理在作祟

第三种是看轻错误,认识不足

谁都会犯错误,关键是要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他人指出了自己的错误,应当虚心接受,表示欢迎、感激。

说起容易,做到难。

从古至今,历代统治者有多少能正视错误,能接受批评的。

若是接受正直之人的讽谏、批评,就不会有“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21世纪,不同的国家对待错误的态度仍然不同,对二战错误,德国总理可以下跪致歉,而日本首相竞参拜靖国神社,右倾行为越来越严重。

中国政府勇于纠错,从严治党,令世人瞩目。

习总说的好:

共产党人要敢于接受批评。

从古至今,对待他人批评,有两种情况,一是从他人批评中总结教训,加深反省;二是拒绝批评、找借口敷衍批评甚至于对批评者打击报复。

前一类人,受人尊重、敬爱;后一类人受耻笑,遭唾弃。

只有正视错误,接受批评的人才是坚强的,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错误,接受批评,表现的是“责任”与“担当”;对待错误采取掩盖,对待批评采取回避态度的人,是虚伪的人。

虽然有时虚伪的人更受青睐,但那只不过是片刻的幸运,如同昙花一现,当其虚伪的面纱一经被撕下,就会陷入尴尬可怜的境地。

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和批评,是弱者的表现,最终会吞下自己酿成的难以下咽的苦酒。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句话:

“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你也将失去星星了。

“每个人前进一小步,整个社会就前进了一大步。

现代社会需要正视错误,接受批评的勇敢者。

如果每个人都能接受批评,正视错误,我们的社会就没有错误或者少错误了。

 

17.脚踏两只船

——辽宁卷作文审题谈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

“什么事想不开?

”一位老者问。

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

”年轻人苦笑,摇摇头。

“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

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

”有道理啊!

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

”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审题:

“脚踏两只船”是贬义词,批评的是爱情中的不道德者,跟不同的两个方面都保持关系。

从道德来说,“脚踏两只船”的确该否定。

但于辽宁卷作文材料审读来说,还真需要“脚踏两只船”。

哪两条船呢,一是“珍珠”,一是“沙子”。

“珍珠”这条“船”是富丽堂皇的,备受他人瞩目的;“沙子”这条“船”则是不起眼的,常被人忽视的。

“年轻人”就如同“沙子”,“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错能算在“年轻人”身上吗?

不,应该是将人视同“沙子”的人或社会。

“沙子”样的平凡人,在天底下最多,他们没有煊赫的家世与背景,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他们没有财富与权力,但他们有实干精神,有奉献精神,有将工作事业做得圆满的决心与行动。

他们缺的是“包装”与“打扮”,他们不会鼓吹自己,他们不会张扬自己,他们所做的,别人往往看不到,或者觉得很平凡,不值一提。

“沙子”样的平凡人,有着尊重、肯定的合理需求。

他们像材料中的年轻人一样想不通,像材料中的年轻人一样“徘徊”,像像材料中的年轻人一样闷闷不乐。

老者的譬喻,让年轻人点头深思,这就是要拥有闪光点,要学会包装自己,推销自己。

但年轻人仍然存在疑问,这就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肯定,非得由“沙子”变成珍珠吗?

年轻人的困惑是天底下大多数普通人的困惑,年轻人的境遇是天底下大多数普通人的境遇。

社会中自然也有“珍珠”样的人,或者是位高权重者,或者是财大物厚者,或者资深望重者,或者是功成名就者……他们是社会的关注对象,往往不需要奢求,就能得到他人的肯定与尊重。

作文材料中的“老者”给年轻人指出的出路是:

由“沙子”成为“珍珠”。

这条出路不是走不通,可是会让走通者失去什么?

这是不能不思考的。

珍珠固然能引人注目,但沙子就不需要吗?

各色“珍珠”样的人物重要,“沙子”样的人物就没有存在意义,就没有得到尊重的权利吗?

这样说,并非否定“沙子”成为“珍珠”的可能,也并非否定平凡人成为明星甚至伟人。

而是强调,普通人要看重自身,暂时得不到肯定与尊重,不要灰心丧气;即使愿望不能成为现实,只要觉得自己是“人”是“才”,就可心安无愧,何必在乎他人评价与认可。

由“沙子”与“珍珠”两条船所拥有的东西,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深度作文立意:

1、自尊自重与他尊他重

2、人可闪耀自己,人可脱颖而出,但不要失却“真我”

3、就做“沙子”

4、如何让别人尊重自己?

5、培植真正尊重人的社会土壤

6、甘于平凡与超越平凡。

7、脚踏实地与扬才露己

8、包装自我、推销自我,是亮出自己之路等。

 

 

 

   

查看文档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