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6044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docx

1古代诗歌分类鉴赏山水田园诗讲解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我们可以不够渊博,但思想不能浅薄。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读诗。

孔子教导弟子时说:

“小子!

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论语·阳货》)而且他还批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孔子对《诗》的重视。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

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今年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你的7分。

一、山水田园诗二、赠友别离诗三、思乡怀人诗

四、咏物感怀诗五、边塞军旅诗六、咏史怀古诗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

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

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

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

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一、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孤寂愁苦落寞)。

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3.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①白居易《观刈麦》

5.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二、画面的共同特征

1.视觉角度:

开阔、优美

2.听觉角度:

宁静

3.整体感觉:

恬淡、闲适、富有生机或农村气息

三、常见的写景技巧

1.听觉角度:

①动静结合例如: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②以动衬静例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王维)

2.视觉角度:

①绘形、绘声、绘色例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色彩映衬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运用各种修辞:

比喻、拟人、借代等

4.运用炼字技巧: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5.运用描写技巧:

①工笔例如《绝句》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②白描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题材特点:

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隐居生活

2.表现手法:

(1)写景:

衬托(动静、明暗、虚实、点面、正侧)远近高低、绘声绘色、白描、化动为静、以动写静

(2)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直抒胸臆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3.思想内容:

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4.语言特点:

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5、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主要诗人:

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

四、鉴赏山水田园诗方法

常用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解题思路:

什么景——意境——情感

答案构成:

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

鉴赏过程

1.知作者。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2.析物象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看表达

①描写景物的角度:

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②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拟人

4.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5.明主旨: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归隐向往田园厌恶官场憎恶黑暗远离尘俗闲

鉴赏要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

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总之,山水田园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古人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

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鉴赏示例

1.江村即事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诗写江村眼前情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

“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

“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

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

但是,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

这就引出了下文: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

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也没有什么关系。

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生活随性的态度。

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

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

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

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

[答案]一是描绘恬美宁静的自然风光,表明江村是个富饶美丽的地方;二是通过夜晚“不系船”的细节

暗示江村淳朴的民风。

2.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这首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颇值称道。

  

“雨里鸡鸣一两家”。

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

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

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

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

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

“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

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

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

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

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

  “

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

诗人转而写到农事:

“妇姑相唤浴蚕去”。

“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

“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

”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

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

“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

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

  

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

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

“闲着中庭栀子花”。

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

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个个都很忙的情景.,兴味尤饶。

一位西方诗评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头,并不比从杰作中抽换某个单词更困难。

这里的“闲”,正是这样的字,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

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了诗意。

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

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

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

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

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

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答案]1.一、二两句写雨中山村的优美景色:

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林旁的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

2.姑,婆婆(唐代习称)妇,儿媳妇3.反衬。

用“闲”字反衬出农民劳动繁忙。

又用香溢十里的栀子花映衬出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欢乐的农村生活情趣,抒发了诗人恬淡而喜悦的心情。

3.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

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绩”是搓的意思。

“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1.“儿女各当家”是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

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

2.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

3.童学种瓜有两点意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

很明显,作品中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向往之情。

4.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

古代百姓不但通过作社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以开展娱乐。

在社日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集体欢宴,非常热闹。

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写道:

“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

忽然箫鼓来何处?

走煞儿童最可怜!

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

”王驾《社日》虽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描绘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

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

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

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

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

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

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表现力。

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参加社日,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

“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

古代习惯,祭社之处必植树。

所谓“故园乔木”,即指社树,它象征乡里,故受人崇拜。

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社树的树种。

此诗的“桑柘”紧扣社日,即此之谓。

可见笔无旁鹜。

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

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

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

诗未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

“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

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

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像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

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

试举两例分析。

[答案]《社日》这两个细节分别是:

春社延续的时间很长,到傍晚才散;其二是农民们兴高采烈,开怀畅饮,大醉而归。

5.宿甘露寺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这首诗从小处着笔写出了长江的宏伟气势。

甘露寺,坐落在长江南岸镇江的北固山顶,从上面可俯视汹涌澎湃的滚滚长江。

诗的第一、二句劈空而起,在夸张、幻想的笔法中融进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北固山的高峻地势和甘露寺远离红尘的清肃。

山顶云气绕寺而飞,疑为从僧房中诗人所倚的枕中所出,触目皆是,伸手可及,令人有将千万山峰揽入胸怀的感觉;松涛在深谷中呼啸升起,细听仿佛就在床底下席卷而过,其声呜咽,令人心颤。

诗人写“云气”,写“松声”,正是为了衬托甘露寺的清迈脱俗,而这“云气”又极奇特,仿佛如枕中所出,似云似雾,似真似幻,造成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而“枕中云气”与“床底松声”又不仅仅是夸张与幻想,而是充满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万物皆备于我”的哲学精神。

此时之诗人,居高凌视,孤峰独立可统驭万物。

可以想象,诗人高居北固山顶,看云气缭绕身旁,千峰仿佛前来亲近,听脚下松涛卷过,万壑似乎低首哀鸣,胸中升起的是一种何等雄迈俊爽的感觉。

  

诗的一、二句采取了一种以近推远、远近结合的写法,即由“枕中”、“床底”推至千峰、万壑,同时又将千峰、万壑纳入胸怀,而诗的三、四句则采取以小写大、大小结合的写法,即以一扇小窗的开启写出长江的宏伟气势,同时又以“放入”一词将大江的排山倒海之势(大)与一窗的涛声顿起(小)巧妙结合起来,这一开窗赏江听涛的行为在“放入”的主体意志熔铸中转化为一种主动拥抱长江的豪情壮举。

此时的“开窗”实际上是诗人的开怀,因为只有具备装得下大江大海的豪迈胸襟与浩然心胸的人才会有如许宏大气魄的诗情。

“开窗放入”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咫尺而有万里之势”的艺术构思法,诗人以小窗写大江,从小处着笔而直探大江的真容貌。

1.“枕中云气”与“床底松声”的描写,作用有二,它们是

2.“银山”是比喻的说法,它是指

3.全诗写景有什么特色?

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1.一是渲染了甘露寺的环境气氛,暗示有大风,为下句写浪作铺垫。

二是点明自己投宿的地点在山顶。

2.江中的层层巨浪,或“拍天浪”。

3.先从视听角度,进行侧面渲染,再从正面描写窗外壮丽景象:

大风中,江水汹涌澎湃,巨浪排空,惊天动地。

画面壮阔,极富气势。

诗人以豪放的笔法描绘了镇江甘露寺的恢弘壮丽的景色,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满怀激情。

6.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唐代诗人于良史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读来令人唇齿留香、畅快不已。

诗开篇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既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又巧妙地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可谓一箭双雕。

接下来的六句则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

诗人紧接着写道: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可以说,此情此景,再没有比这两句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

首先,从结构上看,“月”字紧承“赏玩夜忘归”中的“夜”,“花”则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

其次,这两句诗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

所写“胜事”虽只两件,却是点到为止、以一当十。

再次,“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

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

最后,精于炼字。

“掬”、“弄”二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可谓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远近;离开时,面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即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

这两句诗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则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

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镶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

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现的虽是远景,但仍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致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