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6095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7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docx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网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全会审议的“十一五”规划。

此前有分析人士认为,全会在很大程度上,是“倾向于增加穷人收入”,特别是农民的收入。

果然,全会公报郑重地提出了“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等一系列为亿万人民群众期盼的目标。

尽管,那些游走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那些辛苦在田里劳作的农民,那些起早贪黑为孩子学费、老人医疗费和家中一日三餐打拼的城市下岗职工们,可能很少关注远在京城召开的这个会议的进程,但是,这次会议对今后五年这样一大批人群的柴米油盐问题的仔细盘算,却可能让他们日后在点数收入时浮现笑容。

事实上,这样的努力一直在进行。

最抢眼、最实惠,也最具历史意义的就是即将全面终结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全部免征农业税。

这让全国农民今年的钱袋子比往年多增加220亿元。

而且“减法”“加法”一起上,同时还向农民发放了种粮直接补贴,有资料称,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有来自中央财政的上千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到农民身上。

于是,在持续20年来涌向城市的民工潮中,首次出现了“逆向流动”,在发现种粮也能赚钱,又不必受背井离乡之苦之后,一些农民踏上返乡路,在昔日荒废的田地上重新点种。

中国的农业重新抖擞起来。

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9390亿斤,比上年增产776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36元,比上年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

还有备受关注的新一轮税制改革也相当引人注目。

不久前,全国人大就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举行的听证会,表现出决策层抑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促进社会公平的决心。

这一力度也不亚于农业税的终结。

据测算,如果将扣除标准由现行的每月800元提高到每月1500元,虽然将减少200亿元财政收入,但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将得到保护,高收入者的收入将被有效调节。

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到了非正视不可的地步。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提出,在这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是,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缩短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最艰难、也最不可能跳过的改革尚未展开。

像农业税的减免与种粮直补,虽意义重大,但毕竟是属于“雪中送炭”之举,不太触及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

再往深一步,就必须撼动已经持续几十年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根基,必须正视并着手农村基层政府机构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必须切实推进社保、教育与医疗体制的改革攻坚……

虽是进亦忧,退亦忧,但不进则退。

在进退之间如何把握?

全会公报给出了令人鼓舞的答案:

“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诚哉斯言!

唯其如此,才能让更多的百姓分享改革开放的甜美果实。

(2005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李泓冰)

二、我们最该关注“神六”什么

热点新闻之所以成为热点,大多是新闻本身与普通人关联度很高,因而值得关注成为热点。

但有的热点新闻却并不是这样,新闻事件本身与普通百姓并无直接利益关系,只值得“小众”关注,但是在媒体的“热锅猛火”下,大众的注意力有时也会被“被动裹挟”……

神州六号即将升空,笔者对围绕“神六”展开的新闻报道进行了简要分类:

一是发射准备类。

从“剪刀纱布等小物件76箱”,到“海上救护队出征太平洋为神六护航”等,大小事宜,不一而足;二是追星炒作类。

将航天员作为明星炒作,内容或鸡零狗碎,或想像猜测,有意无意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向几个备选航天员,好像航天员才是“神六”升空的头等功臣;三是相关花边类。

从“神舟六号将携和平鸽、和平颂两幅作品升空”,到“北京旅行社组织旅行团观看神六升空要价8500元”,各样花边应有尽有,读者或付之一笑,或不置可否;第四类是专家解读类。

笔者注意到,一些航天专家对“神六”的相关解读,大多局限于一些小局部、小侧面,对于读者全面理解“神六”的意义,帮助并不大。

每天浏览这些“神六”报道,笔者忽然心生疑问:

真正吸引受众关注“神六”的,难道就是这些内容吗?

对于“神六”,理性的人们最想知道的,本该是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其科学意义有多大?

“神六”的升空,可以在哪些领域,解决怎样的科学命题;其二,其商业价值有几何。

直接的、有形的投入产出比有多高,间接的、无形的潜在价值又该如何体现;其三,航天技术于国计民生具有怎样的意义,“神六”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换言之,“神六”为什么值得我们关注?

可惜的是,眼下所有的“神六”报道,似乎都没有涉及这些。

随着升空日期的日益临近,“神六”的话题也必然越来越热。

但是笔者希望的是“新闻本身与普通人关联度很高”的那种热,而不是“大众的注意力被‘被动裹挟’”的那种热……

(千龙网佚名)

  三、构建和谐社会:

三大挑战与四大问题

(一)面临的三大挑战:

1.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而且经济发展本身也受到了严重制约。

2.经济发展不均衡。

表现为城乡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等,已经阻碍了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人与自然关系失衡。

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

(二)必须解决的四大问题:

1.必须坚持“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的理念。

2.必须解决体制性障碍。

3.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行为。

4.必须坚持社会治理的法治化。

构建和谐社会,挑战在哪里?

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从理论上说,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

26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当前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这“五个统筹”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的社会。

但是,我们过去一段时间,重增长,轻发展,造成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而且经济发展本身也受到了严重制约,造成消费增长不力,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局面。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前提,但是,经济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如果不能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高结合起来,不能促进普遍的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就可能加剧社会矛盾。

因此,必须改变旧的GDP增长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

和谐社会应该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社会。

但是,近年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特别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事业投入不足,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已经阻碍了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农”问题不仅仅是涉及农民的问题,而且是涉及经济转型、城乡关系、体制结构的综合性问题。

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

和谐社会应该是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社会。

但我国的地区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从全国来看,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呈现阶梯型下降趋势。

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我们面对的重大课题。

西部大开发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中部各省也开始提出“中部崛起”的口号。

但是,发展不仅仅是上项目、拉投资、搞基础建设,中西部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观念和制度上。

中西部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发展中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是改变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体制创新。

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长期协调相处的社会。

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机制,为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尽可能减少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当前社会中存在着的诸多影响和谐却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都与体制性障碍有关。

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这些突出矛盾。

26年的改革已经使现实利益格局乃至权力架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诉求日益越出“纯”经济领域,不断触及社会的、政府行政管理的和政治的层面。

在新形势下,经济改革如果不辅之以相应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安排,不仅难以取得深入进展,而且有可能增加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素,加剧社会的不和谐。

因此,如何协调推进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的改革,既是今后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首先,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的理念。

人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

要激发全社会的活力,首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人民的创造力,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尊重改革和发展的创新实践,这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政府的职能要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

要把实现人民的利益最大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的最终目标,要建立人民利益的有效实现机制,使人民能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其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体制性障碍。

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实现公平、公正和正义,防止权力“寻租”性腐败,必须从体制源头上解决行政性资源配置的权力市场化问题,严格限制行政权力介入的领域,并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

政府对人民负责、“权为民所用”,是一切政府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为防止政府随意扩大权力、抑制公民和社会创新活动,要强调行政行为的法律授权,无论是投资领域的选择,还是行政审批的设定,都要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要确立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情的理念。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行为。

明确政府公共职能,主要是在非市场领域或市场本身无力调节的领域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一是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打破行政性垄断,消除产权歧视,强化产权保护,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各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科技基础研究、生态和环境保护,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三是完善收入分配职能,在完善分税制、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基础上,建立和健全规范的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政府社会保障的基础平台,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和正义;四是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公共权力要透明,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发布制度,提高市场主体依据政策信息自主决策能力。

第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治理的法治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多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因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当前尤其要抓紧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表达、对话机制,防止和化解社会利益关系的失衡和矛盾;逐步有序地扩大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使公民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建立新的和谐关系。

同时,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这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人民论坛》(2005年第五期)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需处理好十二对矛盾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所以被称之为科学发展观,因为它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内涵和发展的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那么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呢?

根据胡锦涛同志关于“五个统筹”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有关论述,我们认为,需要处理好十二对矛盾。

(一)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GDP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经济发展总体情况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但是只看重GDP总量,而不看重经济质量,是不行的,这就相当于衡量一个人饮食健康状况,只看饭量,不看营养结构一样。

如果某地区的经济发展总量不少,但却是粗放型的,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资源浪费大,其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那么,这样的发展必然缺少后劲,缺少可持续的动力。

因此,发展经济不仅要靠数量规模,更要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没有足够的数量和规模,就无法为技术更新提供经费保证;而没有先进的技术更新,数量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增强竞争力,甚至会带来负增长的隐患。

(二)城市与农村的矛盾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中所处地位举足轻重。

农民富,天下富;农村稳,天下稳;农业兴,天下兴。

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我们整个事业的基础。

我国城市人口虽然不足30%,但是城市的发展却集中代表了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水平。

从现实来看,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仍然很大,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之比大约为6∶1,而且农村尚有1.3亿剩余劳动力无业可就。

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问题,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变富,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三)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矛盾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较西部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基础好、招商引资条件好,因此,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远远高于西部地区。

西部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东部的技术、经验和资金。

但是西部地区也有自己的潜力和优势。

西部有丰富的资源和广大的市场。

为了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实现良性互动互补双赢,必须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形成东部帮西部、带西部,西部赶东部、促东部的发展格局。

东部通过帮带西部,扩大市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西部则通过赶促东部,壮大自己,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

(四)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们党现行分配政策的一条重要原则。

强调效率优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强调兼顾公平,符合社会主义要求。

人与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素质优劣、能力大小、生产效益好坏是不一样的,因此,其生产效率和贡献是不可能一样的。

按劳分配也好,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好,所得报酬也是不可能一样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问题上,只考虑公平,不讲效率,就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只考虑效率,又会过分拉大收入差距,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

重效率,但不唯效率;讲公平,但不搞一刀切。

(五)先富与共富的矛盾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政策。

这一政策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使一批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等先富了起来。

社会的财富终究是有限的,有先富起来的群体,就必然有相对贫困的群体。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如果把全社会的人按最贫、次贫、中等、次富、最富分成5个部分,那么最贫的1/5人的收入只占全社会的4.27%,而最富的1/5的收入却占全社会的50.13%。

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对现实来说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社会主义的本质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从长远发展来看,收入差距拉大则是有害的,是要妨碍社会稳定的。

因此必须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收入者比重,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六)保护资源与发展经济的矛盾

发展经济没有资源不行,而资源都是有限的。

于是当代有些发达国家很注意保护本国资源,往往宁可漂洋过海出高价购买外国的石油、矿产、木材,也不轻易动用本国资源。

我国现在经济发展很快,对各种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我们仅靠进口不行,一是我们资金有限,二是国际政治有许多制约因素,不容易买到,而国内的有限资源如果坐吃山空,会很快用尽。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要发展经济又能保护资源呢?

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发展科技,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二是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探索产生再生资源的渠道;三是搞好对外关系和对外贸易,进口紧缺资源。

(七)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类要生存发展,必然要利用自然之物,但是,如果人类对自然过度砍伐、开采、捕猎,就会破坏生态平衡,毁掉自己的生存家园。

正如恩格斯所说:

“人类不要过度陶醉于对自然界的征服,因为每一次这样的征服都使人类遭到自然界的惩罚。

”他还举例说: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西亚以及其他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也有沉痛的教训。

因此,我们应该使自然在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科学的保护,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八)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

“只有把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的一句名言。

它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也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为了发展经济,建设物质文明,我们需要借用资本主义的一些做法,包括发展市场经济,在这种条件下,难免滋生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

只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去教育人、引导人,才能抵制和战胜资本主义的精神垃圾。

否则,一个没有信念、没有正气、没有爱国精神的民族,即便暂时把经济搞上去,最终也会垮下来。

反过来,如果空讲政治、空讲理想信念,而没有必要的物质文明作基础,那么这样的精神文明教育是没有说服力的,最终也会垮掉的。

只有两个文明相辅相成,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九)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矛盾

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国拿不出巨大的财力发展军事高科技;同样,没有高科技装备起来的无可匹敌的军事实力,美国也无法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恣意妄为地抢占市场、掠夺资源、操纵国际经济运作。

这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得益彰最典型的例子。

“财大气粗”不仅表现在经济实力上,也表现在军事实力上。

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假如只顾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而忽视国防建设,甚至认为国防建设太浪费钱,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成为跛脚经济巨人,在政治上直不起腰来,甚至为人作嫁衣裳,断送经济发展成果,最后被分化和西化。

因此,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者缺一不可。

不要因为敌对势力别有用心地散布“中国威胁论”,我们就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不敢理直气壮地加强国防建设。

(十)局部发展与全局发展的矛盾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各部门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状况有很大区别,各地各部门的利益所系也不相同,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各地各部门的要求也必然不一样。

对某地某部门有利的某种发展,对其他地区部门、对全局未必也是有利的。

因此,各地各部门在求发展谋发展时,一定要有大局意识,一定要努力使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有利于国家总体的长远发展。

而国家在规划全面发展时,则要充分考虑到各地各部门的特殊性和彼此之间的互补性,要在实现国家总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努力调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并使全局发展的成果普遍受益。

(十一)国内发展与国外发展的矛盾

现在处理国际双边关系时,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双赢”,这比过去那种简单的“你死我活”要高明一些。

但是,双赢并非意味着双方赢得一样,事实上也不可能赢得一样。

双赢的意义在于求同存异,各取所需。

“双赢”的背后有斗争、有较劲、有协商、有妥协、有让步。

“异”是绝对的,“同”是相对的,否则竞争就不存在了。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中国的发展必须放到国际大环境中去考虑,只关心自己得失,不关注别人死活,肯定不行;只有以我为主,兼顾别人,求利己而不损人,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国际环境,为国内发展争得良好的国际空间。

(十二)构建和谐与批评斗争的矛盾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要求民主法制,说明民主法制建设还面临不少问题;要求公平正义,说明社会上还存在徇私不公的邪气;要求诚信友善,说明社会上还存在虚假丑恶的现象;要求充满活力,说明社会创造力还没有完全激发出来;要求安定有序,说明社会上还存在动乱不稳的因素;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说明社会上还存在违法违纪毁坏自然的行为。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是要搞不分是非、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拿起批评斗争的武器,去刹住那些徇私不公的邪气,去制止虚假丑恶的现象,去克服动乱不稳的因素,去推动各项法令的执行。

《人民论坛》(2005年第六期)

五、新时期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前的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

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重要河流与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农村地区的群众仍在饮用不合格的水;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威胁居民身体健康;工业危险废物、城市垃圾的数量在增加,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滞后;噪声扰民相当严重。

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水土流失、沙化土地以及天然草原退化仍然在扩展;森林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过度开发,其中黄河、淮河、辽河开发利用率超过60%,海河超过90%,大大高于生态警戒线(30%~40%),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华北平原出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

未来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比2000年翻两番,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

一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造纸、酿造、电力、化工、建材、冶金等行业将继续发展,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难度加大;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烟尘、粉尘治理任务将更加艰巨;三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的垃圾与污水得不到安全处置,工厂搬迁后土地污染凸显,沿海地区高强度的开发加大近岸海域的环境压力;四是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农村卫生设施落后、污水灌溉以及工业不断向农村转移,将加剧农村环境污染,既损害农民的健康,又威胁农产品安全;五是在社会消费转型中,电子电器废物、机动车尾气、有害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不当等各类新污染呈迅速上升趋势;六是转基因产品、新化学物质等新技术、新产品可能将对环境和健康带来潜在风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加重。

总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将迅速增加,治理难度加大。

粗放型增长方式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人口多、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生态脆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建立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上的快速增长,使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

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发达国家的8~9倍。

同时,也存在一些主观因素:

一是一些地方未能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有的则以牺牲环境和群众健康为代价来追求不可持续的发展;二是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