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6184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优质教案最新

25好的故事

【教学目标】

“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

查找课文的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引发质疑,介绍背景

1.引发质疑。

(1)回顾鲁迅:

同学们,通过前一课的学习,说说在你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

我们再来读读单元篇章页上鲁迅先生的介绍资料。

(2)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好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心中有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梳理问题。

课件出示:

“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故事的“好”体现在哪里?

2.介绍背景: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5年,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在这样的境况下创作了一个“好的故事”,鲁迅先生想通过这个“好的故事”来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走进《好的故事》,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资料,介绍其写作背景,为后面学生能很好地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打下基础。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借助文中注音,通读全文,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提示:

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交流想法:

读完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

(学生交流)看看下面字词你是否会认会读会理解。

3.认读生字:

检查字词,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

课件出示:

膝髁乌桕伽蓝蓑笠胭脂虹霓色

(1)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引导学生猜猜词语的意思。

(3)(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课件出示:

参差瘦削倒影碎散

(4)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5)(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指名认读,互助正音。

课件出示:

搁在错综澄碧萍藻荡漾火焰

瞬间凝视骤然掷入陡然

(6)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瞬、凝、骤”,这三个字都是左窄右宽,书写时应注意这三个字易错的部件:

“瞬”要注意“舛”左边的“夕”中间只有一点,右边部件的第二笔是撇折;“凝”最右边的部件上半部分不要少一点;“骤”的最后一笔是捺,而不是点。

4.理解词语:

刚才圈出的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

5.朗读句子:

字词我们疏通了,看看这些句子你是否会读。

课件出示: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1)指名读。

指导:

要关注逗号的停顿,读的时候将句中罗列的事物读清楚。

(2)学生范读,练读,齐读。

【设计意图】从字词到难读的句子,扫除字词障碍,体会句式特点,依据学生认知的规律,循序渐进,引领学生轻松进入文本的学习。

板块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这个“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提问: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好的故事”写的是梦境?

2.理清脉络:

课文围绕“好的故事”写了哪三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写“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

写“我”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

写“我”清醒过来回到现实,“好的故事”消失了,重新回到“昏沉的夜”。

课件出示:

第1~2自然段现实第3~9自然段梦境第10~12自然段现实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脉络,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板块四初探现实,落实书写

1.初探现实。

(1)思考:

请大家自读第1~2自然段,想想鲁迅先生在怎样的现实中做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梦。

(2)交流反馈。

(3)引导:

从这些语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

在昏沉的夜里作者晦暗消极的情绪以及周围昏沉悲凉的气氛。

(4)小结:

鲁迅先生就是在这样一个昏沉的夜里,梦见了一个好的故事。

2.落实书写。

(1)请同学们认真抄写下面的词语。

课件出示:

预告烟雾昏沉错综澄碧荡漾瘦削凌乱

解散瞬间凝视骤然陡然退缩浮动

(2)听写词语,学生对照批改、订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探鲁迅先生在昏沉悲凉的氛围下做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梦,为下文把现实和梦境进行对比作铺垫。

落实本课的生字词书写,做到“堂堂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1.回顾旧知:

说一说文中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2.复习导入:

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通过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好的故事》,去感受“故事的美好”并体会其中的意境。

【设计意图】回顾文章内容,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也让这节课的导入自然流畅。

板块二品词析句,感受美好

1.整体感知梦境,感受梦境的美好。

(1)默读圈画:

默读第3~9自然段,想一想这个梦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文中找出概括描写梦境的词语。

(2)汇报交流,相机板书。

(板书“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

2.抓住关键词句,体悟梦境的美好。

(1)默读勾画: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请你勾画出来,并简单地批注自己的感受。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理解片段。

①出示片段。

课件出示: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云锦”“错综”的意思。

“万颗奔星”等词语感受梦境的变幻无穷。

c.学生齐读句子。

②出示片段。

课件出示:

●两岸边的乌桕……发出水银色焰。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浮动……也都浮动着。

a.指名读,思考:

作者描写景物和我们平常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一样?

(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等理解词语,如“澄碧”“参差”“夏云头”等。

b.想象: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c.汇报:

请大家结合插图,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d.练读:

同桌互读,读出画面的美丽、幽雅、有趣。

e.思考: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连串名词的罗列,不仅语句简洁,而且画面感极强。

③出示片段。

课件出示: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a.指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泼剌奔迸”。

b.观察:

自由读,说说这个句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开头采用了相同的字词。

c.合作读:

男女生合作读,体会这样表达产生的节奏感。

d.想象表述: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仿照句式说说梦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课件出示:

(村女)织入(萍藻)中,(萍藻)织入(塔)中。

e.赏读:

指导学生读出画面感。

3.配乐朗读,重温美好。

指名接读第3~9自然段,再次重温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课件配乐)

4.对比阅读,体会写法。

(1)互助交流:

快速浏览,相互说说作者是怎么写“好的故事”的。

(梦境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还写了“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2)对比阅读:

请同学们再读第5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说说作者的梦境里分别回忆和看到了哪些景物,你发现了什么。

(景物很相似,都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3)引导质疑:

此时此刻,你的头脑里产生了什么问题?

预设:

①为何反复提到“美的人和美的事”?

②为何作者花大量笔墨描绘江南水乡的景致?

(4)交流反馈:

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设计意图】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直观地发现作者表达上的特点,产生有价值的质疑,而这些疑问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文章深意,产生进一步读懂文章内容的内在需要。

板块三借助资料,深入研读

1.默读课文,梳理问题。

(1)标记疑问:

同学们读完了第3~9自然段,提出了不少问题,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结尾部分,并把读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

(2)梳理整合:

①为何作者说真爱这好的故事?

总记得这好的故事?

②这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2.阅读资料,深化理解。

过渡:

鲁迅先生的文章有点难懂,要想进一步读懂文章内容,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借助相关的资料。

(1)补充资料:

课件出示《野草》的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本文选自鲁迅创作的散文诗集《野草》,该散文诗集共有23篇作品,作于1924年至1926年。

这期间,鲁迅经受了一场持久、广泛、深刻、严峻的考验:

先是女师大风潮,接着是“三一八惨案”,这中间贯穿了他同反动军阀及其形形色色走狗们的斗争。

《野草》虽然也蒙上了阴暗的气氛,夹杂着颓唐的干扰,但其基本精神是积极的,体现了人民的情绪和希望。

《野草》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

诗情和哲理的结合,是《野草》艺术上的第二个特征,第三个艺术上的特征则是语言精练、隽永而富于生命力。

①指名读资料。

引导:

听完这段资料,我们再来默读课文,你是否对有些语句产生了新的理解或感受?

请简单地批注在句子旁。

②《野草》这部散文诗集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就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

我们再来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完成下面图示。

提示:

方框内填写的“梦境”和“昏沉的夜”象征什么?

括号内填写作者想表达的一种什么情感或者思想?

(板书“社会现实:

昏沉黑暗”)

课件出示:

美的人和美的事

美好的梦境美好的生活对比黑暗的社会现实昏沉的夜

“真爱╱总记得好的故事”体现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③结合图示,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总结主旨:

同学们谈得很好,在如此昏沉、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鲁迅并没有消沉,他执着地追求着美好的事物,追求着美丽、优雅、有趣的生活。

【设计意图】借助资料,采用“图像化策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篇文章在艺术上的最大特征就是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板块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归纳方法: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在学习本课和上一课时,我们借助了哪些资料?

今后,当我们阅读某一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查阅哪些资料呢?

2.拓展延伸: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野草》中的其他散文诗,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也可以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帮助自己理解。

【设计意图】总结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需要怎样借助资料,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板书设计】

25好的故事

【作业设计】

见《·》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本课在内容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上,运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品词析句,感受美好。

“好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美好的梦境。

在感受梦境中人和事的美丽、优雅、有趣时,我主要是抓住关键词句,结合文字和借助书中插图展开想象,来引导学生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品味梦境的有趣和神奇,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品词析句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2.对比阅读,引导质疑。

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直观地发现作者表达上的特点,提出“为何要花大量笔墨描绘江南水乡景致”的疑问,而这些疑问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文章深意,产生进一步读懂文章内容的内在需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3.借助资料,深入研读。

鲁迅先生的文章,如果没有相应资料辅助教学,学生是较难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的。

所以,在学生充分质疑后,给学生补充必要的阅读材料,再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学生的疑问便会在阅读材料中悄然化解,文章的主旨以及鲁迅先生的写作目的即会跃然在学生眼前。

25好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语文要素】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能结合资料,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知道“好的故事”是指“我”的梦境。

3.能读懂第1自然段,了解“我”的现实处境。

一、激趣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爱听好的故事,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又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呢?

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为我们营造的故事世界。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的作品)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2.同桌互查生字认读情况,并解释重要词语。

(1)教师提示学生借助课后第一题,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

(2)关联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交流平台”,回顾理解词语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猜测,再借助注释理解;较难理解的词语只需知道大意;在无法理解的词语旁作记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按下图提示找出相应的段落。

2.思考:

作者为我们讲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课件出示句子:

◇我闭了眼睛……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四、再读课文,分析理解

1.齐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学生合作交流:

第1自然段中描写了“昏沉的夜”的情景,在这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含义?

你是怎么理解的?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来理解。

课件出示:

该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当时北京笼罩在极其混沌、黑暗、恐怖的气氛中。

封建军阀卖身投靠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在苦难的深渊里挣扎,因此“昏沉的夜”象征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

(2)作者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看到了一个好的故事,你能判断这“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吗?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指名说)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说出“这个故事”给作者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交织,飞动扩展,以至于无穷,十分壮美。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重点)

2.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出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难点)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好的故事”写的是鲁迅的一个梦境。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梦境。

二、研读想象

1.再读第4~8自然段,说说“美丽,幽雅,有趣”具体体现在哪里。

2.交流展示,相机指导。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1)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云锦”。

(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

(2)引导学生观察云锦图片上交织的图案,理解“错综”。

(3)引导学生抓住“万颗奔星”“飞动”“展开”“无穷”等词语体会梦境变幻无穷、绵延不断的特点。

(4)学生齐读句子。

◇乌桕,新禾,野花……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大红花和斑红花……也都浮动着。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发出水银色焰。

(1)练读句子,引导质疑。

(2)交流解惑。

预设1:

为什么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得纷繁复杂,几乎没有规律可言?

(这恰恰表现了梦境的变幻无常。

预设2:

这些景物都来自江南水乡,为什么鲁迅会梦到这些景物?

(鲁迅的家乡在绍兴,这些景物都是他童年熟悉的美的人和美的事。

预设3:

“我”的梦境中为什么都是水中的倒影?

(寓意美的人和美的事只是在梦中、在水中的虚幻场景,还没有实现。

(3)指导朗读。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1)师生合作读句子。

(2)想象说话:

用“()织入()中”的句式来说说梦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3.小结:

作者强烈地追求美的人和美的事,把它们比作好的故事,描绘得“美丽,幽雅,有趣”。

三、升华主题

1.学生再读第5、7自然段。

2.过渡:

这梦是如此美丽、幽雅、有趣,可它终究是一场梦,当他骤然醒来时,心中却满是不舍。

3.学生齐读第11、12自然段。

4.追问:

此时此刻,这梦中“好的故事”与眼前的“昏沉的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鲁迅先生的心中,这梦只是一场普通的梦,这夜也只是寻常的夜吗?

5.学生默读“阅读链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图示。

6.小结:

《好的故事》不仅是在写一场梦,更表达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对黑暗现实的失望。

(板书:

美好憧憬黑暗现实)

四、阅读资料,深化理解

1.资料引入,了解《野草》。

(课件出示《野草》相关资料)读完这段资料,请再次默读课文,把你对文章新的理解批注在旁边。

2.资料引入,感受对比和象征的表达手法。

《野草》在艺术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

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想一想:

“梦境”和“昏沉的夜”象征着什么,作者说“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想表达什么情感?

预设:

“梦境”象征美好的理想,“昏沉的夜”象征黑暗的社会现状,作者说“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3.资料引入,走近鲁迅。

师:

生活在如此黑暗的社会中,却仍然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鲁迅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我们来看一下别人对他的评价。

(课件出示资料)

(1)读资料。

(2)讨论交流。

4.课后,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读一读《野草》中的其他散文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父母、老师交流,也可以主动查一查资料。

五、回顾总结,梳理学法

1.回顾: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借助了哪些资料?

2.今后我们在阅读某一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查阅哪些资料呢?

预设:

关于作者生活经历的资料,关于创作背景的资料,别人对作品以及作者的评价等。

[教学板书]

25好的故事

(理想)梦境:

好的故事——美好憧憬

(美丽、幽雅、有趣)

(社会)现实:

昏沉的夜——黑暗社会

[教学反思]

鲁迅先生的文章素以“难教”出名,尤其是本课这种寓意有些隐晦的文章。

若单单把它当成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来教授,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太适合,他们从字里行间,如“昏沉的夜”,定能感受出这不单单是一篇描写梦境景物的文章;若深究鲁迅先生写作这篇文章时的时代背景,文中寓意的种种复杂情感,又超出了六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

如何平衡这两个方面,是我这堂课着重解决的问题。

教学本课,我还是把重点放在了体会梦境的特点上。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文字非常优美,意境也很深远,朗读几遍后,就仿佛有一幅幅画面随着小船的行进慢慢展开,这对于学生体验文字之美是一个非常好的素材。

我找出关键点,引领学生找出体现梦境“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一步步推进,学生真的沉浸在这个优美的梦境之中了。

当然,只欣赏这些美还是不够的。

我让学生阅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又出示了一些资料,让学生简单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创作时的心态,也就是知人论世,再在此基础上阅读全文,交流感受。

对于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本就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我没有出示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他们自由讨论,自由抒发,我的角色只是适当引领。

课后,我还要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样才能更加走近这位伟人的内心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