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6501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docx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

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

起底日本6大财团:

它们控制日本60%总资产、55%总资本、60%销售、20%就业人员。

1.日本财团介绍

(1)日本财团概况

日本目前有六大财团:

三菱、三井、住友、芙蓉(富士)、三和、第一劝业等,共计控制日本全国60%以上的总资产;55%以上总资本;60%以上的销售额;20%左右的就业人员。

其中资产规模最小的是第一劝业。

第一次大战前后,各财团改组旗下的事业公司为株式会社(股份公司),而且设立持股会社(公司)。

因为控制权的集中,后被认为是财团。

这种形态的株式会社,股票被同一家族持有,在旗下有金融业、制造业、矿山业、流通业等的公司。

因为,持股公司用较少的资本,利用金字塔型的控股模式,支配了子孙公司,从而形成产业垄断。

这些公司对日本以后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财团因为经济力量的强大,进而影响政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由于空袭,死亡人数有668315人,建筑物的毁坏,以当时币值计算,达4967000亿日元,占日本国家财富总额的42%。

工业部门的灾害更加严重,日本56种产业的生产设备,仅存水力发电等五种尚具生产能力外,其他产业全部破坏。

不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无法取得,粮食也告断炊。

日本的战后经济复兴,主要是依靠美国的复兴援助,直到1951年,6年合计美援总额是21.18亿美元。

战前日本大财团,是在生产、流通、金融等各个领域,具有支配地位的株式会社的大企业。

控股公司是综合支配组织内各家公司的大本营,由同一家族形成支配权力。

美国占领军认为,日本的产业完全操纵于日本政府所支持的少数大财团控制之下;产业控制权的集中,存续了劳资之间的半封建关系,竭力抑低工资、阻碍劳动工会的发展、扼杀民主主义与人道主义;在一小撮握有特权的财团控制之下,强行实行低廉的工资,造成了国内市场狭小,被迫商品出口,使日本走上帝国主义,发动战争;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财团制度的弊害,要比人的因素占更多的责任。

基于以上的认识,占领军颁布财团解体的“基本指令”。

1946年共有83家财团被勒令解散,56个财团的家族所保有的有价证券被勒令移管。

1947年6月,日本政府颁布《独占禁止法》,同年12月制定《过度经济力集中排除法》。

至此,日本财团的解体工作完成。

当时,被指定为解体对象的财团有:

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四大财团属下的83家公司。

四大财团所持有的全部有价证券,及所有商社、法人的所有权、管理权等统统移交日本政府所设置的整理委员会管理;各财团所持有的所属公司股份,由政府移管之后,则发给十年后保证还清的政府公债,与其相抵换;三井、三菱(岩崎)、住友、安田家族的成员,则从其银行及事业的现职上引退;各财团在其控股参加公司所担任的董监事等职务也应当辞退;各财团对其旗下公司的命令权与管理权,也应该停止行使。

1945年9月3日,占领军把朝鲜银行、台湾银行、朝鲜殖产银行及战时金融金库等21家外地银行关闭。

以贸易金融为中心业务的横滨正金银行,改组为普通银行。

1946年12月,以资本额5000万日元,设立了东京银行。

日本劝业银行及日本兴业银行,则被存续下来,日本兴业银行便作为一家供应长期资金的政府机关,和日本银行一齐成为国家的银行。

日本劝业银行和北海道拓殖银行,则作为存款银行再重建起来,和东京银行一样都是普通银行。

财团系的三菱银行、三井银行、安田银行、住友银行等四家,都未受到分散或改革。

但财团的解体不够彻底,对金融资本保护太多,在战后不到20年,通过银行为主体,财团便再复活。

日本六大财团的重新兴起于朝鲜战爆发导使美国改变其全球策略,重新定位日本为远东的军需工厂与反共堡垒,使日本的财团获得重整旗鼓的机会。

直至1952年三井、三菱、住友等财团商号的使用禁令被解除后,战前财团系的企业恢复成立财团。

战后日本的财团,因法律限制而不能成立控股公司,其组织方式主要为系列化,亦即财团内的各参加企业保有其独立性,透过相互持股、投融资或业务合作、重要干部派遣与主力银行居间协调等方式,形成参加企业间彼此坚固紧密的结合关系。

财团内部的最高决策组织为总经理会议(社长会)。

总经理会议是由财团内主要企业的总经理所组成而召开的定期例行会议,一切有关财团利益的经营策略决策与情报交流的最高层组织,例如:

三井系的二木会、三菱系的金曜会、住友系的白水会、芙蓉系的芙蓉会、三和系的三水会与第一劝银系的三金会。

日本战后的六大财团中,三菱、三井、住友是旧财团系的财团,与芙蓉、三和及第一劝银等银行系财团相比较,旧财团系财团的内部凝聚力较强,但其拥有的参加企业数较少,在从业员数、总资产、销售收入等方面,不如银行系财团;但是在生产效率、获利能力(投资报酬率、资产报酬率、税后利润率)、资产管理运用能力(资产周转率)、安全性(资本比率)等方面,都更好。

1992年日本六大财团占全日本企业的股本为15.3%、总资产为12.5%、营收为13.8%(以上所述的数据并未加算其转投资子公司及银行、证券与保险等金融企业,否则其所占比重将更高)。

财团属下公司占有日本进出口总量的80%左右。

日本政府的政策因而经常被财团的商业目标所主导。

(2)三井财团

由25家大企业组成。

其核心企业有三井住友银行(樱花银行)、三井物产、新王子制纸、东芝、丰田汽车、三越、东丽、三井不动产等。

资产总额为36万亿日元,雇员近24万人。

核心成员有25家大垄断公司,其中银行2家、保险公司2家、工矿企业15家、商社1家、大百货商店1家、房地产行业1家和运输企业2家。

由这些企业组成的经理会,称为二木会,是三井财团的最高领导机构。

其中三井银行、三井物产、三井不动产公司是财团的三大支柱企业,这三大企业的首脑人物形成最高领导核心,对外代表三井财团。

除了二木会成员企业外,还有未参加二木会而参加月曜会的16家直系子公司。

此外三井财团还通过贷款、持股和人事关系,控制着一批旁系公司,其中持股率超过10%的联带公司达114家。

三井财团的前身是由三井家族统治的三井财团。

创始人三井八郎兵卫高利于1673年在江户(今东京)和京都开办绸缎庄,以后兼营钱庄,从18世纪20年代起开设了以经办银钱汇兑业务为主的三井兑换店,成为商业资本加高利贷资本,并资助封建诸侯,替德川幕府包办汇兑,作为御用特权商人而成为富商巨贾。

明治维新时,三井家族转到朝廷方面,资助新的天皇制政府调度兵粮军饷,发展成政商,得到明治政府的照顾,把持了全国的金融业。

在此基础上,1876年开设了日本第一家私人银行三井银行,创设了三井物产公司,开始多元化经营,从经营和服店到兼营外汇兑换所,商业资本不断膨大。

其后,不断收购以三池炭矿为主的新街纺织所、富冈制线场等政府产业的同时,进一步控制钟纺、芝浦制作所、王子制纸等公司的经营权,推进工业化步骤。

1910年建立了总持股公司,基本形成了近代的三井财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三井财团成为日本最大的垄断资本财团。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三井财团所属直系和旁系公司及其子公司共达273家。

三井财团在此之后曾一度被解散。

50年代初,由三井银行发起成立了月曜会,接着以促进三井物产公司的合并为目的而成立了总经理一级的五日会,1960年改名为二木会,逐渐成为三井财团的统筹领导机构。

50年代末,原三井财团直系、旁系公司以财团的新形式集结而恢复成为大财团。

三井财团的经理会成员公司及其子公司和联带公司共达150多家。

但是近年三井财团的日渐衰落。

三井财团的衰落并不仅仅限于规模上的劣势,作为财团的凝聚力也远远逊色于三菱财团和住友财团。

衡量财团的凝聚力一般以财团内部的股份的持有率以及系列资金融通依赖度来判断。

从财团内股份持有率的情况来看,1988年三井财团为19.46%,三菱财团为35.45%,住友为27.46%。

三井财团远远低于三菱与住友财团。

另外,三井财团的金融能力较差。

战后大都市银行成为财团的核心。

三菱、住友、富士、第一劝业银行、三和银行都分别成为各财团的核心银行,并分别列于日本银行的前五位。

而作为三井财团的核心三井银行仅排在第八位,资金融通能力的欠缺成为战后三井财团没落的重要原因。

衡量财团的金融能力,不仅要考虑核心的都市银行,还要考虑到信托银行、生命保险公司、损害保险会社一系列的同一系统的金融机构。

但是三井财团的三井信托银行、三井海上火灾、三井生命并没有很强的资金能力。

从产业构造方面来看,三井财团的另一大特点是重工业环节薄弱。

三井财团虽然拥有三井造船公司,但在实力上仍然不能与拥有三菱重工这样综合性的重工业公司的三菱财团同日而语。

另一方面,住友财团在综合重工业方面虽然只有住友重机械一家公司,但是在金属工业方面却拥有实力强大的钢铁制造厂。

另外,在化学工业方面,拥有三井东压、三井石油化学的三井可以说并不逊色于三菱、住友,但是在其它的重工业领域,它的劣势是不容争辩的。

(3)三菱财团

由29家大企业组成。

其核心企业有东京三菱银行、三菱商事、三菱重工、三菱电机、本田、麒麟啤酒、旭玻璃、旭硝子(玻璃、化工方面公司)、新日本石油、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尼康相机、日本邮船、P.S三菱(从事建筑行业)、三菱铝业(MitsubishiAluminum)、三菱化学、三菱化工机、三菱气体化工、三菱地所(从事房地产业)、三菱自动车、三菱树脂、三菱信托银行、三菱伸铜、三菱制钢、三菱制纸、三菱仓库、三菱综合研究所、三菱电线工业、三菱扶桑卡客车、三菱材料(MitsubishiMaterials)、三菱人造纤维(“三菱Rayon”)、明治安田生命保险等等。

三菱财团也有一些关联公司和社会团体作为外围,包括:

“IPTalk”财团(从事电话卡业务)、热海阳和洞(岩崎小弥太纪念馆)、MT保险服务有限公司、关东阁(一家利用岩崎家族故居改造的酒店)、小岩井农牧、湘南郊区俱乐部、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综通财团(主要面向东京三菱银行的物业管理公司)、大日本涂料、Dia高龄社会研究财团、钻石家庭俱乐部(由金矅会29家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的婚介机构,主要面向财团内部服务)、千岁兴产、东洋文库、丸之内Yorozu(一家从事房地产中介和广告代理的公司)、三菱金矅会(三菱系29家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联谊机构)、三菱俱乐部、三菱经济研究所、三菱广报委员会、三菱CC研究会(IT业研究机构)、三菱社名商标委员会、三菱市场研究会、三菱养和会(一家以运动、健康为主旨的俱乐部)、LEOC日本(从事医疗和公司食堂管理的公司)。

三菱财团成立于1956年,其前身是“旧三菱商事公司”(该公司于1947年下半年被美国责令日本政府分散化小,解散了具有血缘关系的财团家族,主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控股主从关系随之瓦解,这就使得子公司自主性得到增强,从而使得员工更加努力工作。

建立资本和经营相对分离的新体制,对促进公司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财团主要经营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主,在日本的六大财团中,三菱财团实力最为雄厚。

其中三菱重工,三棱制钢,三菱化工,三菱电机等都是全国同行业一流企业,在世界同行业中也名列前茅。

三菱财团的总经理会议即星期五会议的成员目前有29家公司,它们是三菱财团的直系企业。

此外,三菱财团也包括三菱广告委员会这个组织。

但是它的成员是星期五会议成员以外的十七家公司,这些公司也都是三菱财团的成员,此外也存着许多三菱系统或者被看作是准三菱系统的公司。

三菱财团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根据明治政府的增产兴业政策,三菱财团收购了政府管辖的碳业、造船业,进一步扩大了经营范围。

弥太郎过逝后,弥之助、久弥接手三菱财团,更进一步地扩大了经营范围,实现了由政治商人向财团的转化。

从1917年至1921年三菱合资公司直接经营的产业逐渐分离进一步确立了财团垄断体制。

此后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假借财团转向的名义,更加推进了重工业化、军事化的进展,缩小同当时最大的财团(三井)的差距。

三菱财团从相关的产业逐渐入手,实现了连续的发展。

从海洋运输业到进行海洋运输业不可缺少的燃料——碳业的发展以及造船业的发展,此后转形为三菱重工业,与此同时也开始着手于重化学工业领域。

以1950年朝鲜战争为契机,日本的大企业在战争的破坏与战后的混乱当中重整旗鼓,分别进行合并。

虽然公司的名称由财团改变成为财团,但实际上三菱这个实体并没有发生变化。

70年代,日本产业的重化学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三菱财团的成员得益于重化学工业的基础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但是在耐久消费品产业方面并没有什么起色。

80年代,一方面石油资源开发以及都市开发等大型项目工程发展起来,另一方面,既存领域的系统化成为了流行趋势,拥有强大综合能力的三菱动员强化其组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资本,领导日本经济。

二战后,三菱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跃成为日本财团之首。

三菱的发展主要得益于重化学工业的发展。

而三菱的核心三菱重工业务涵盖机械、船舶、航空航天、原子能、电力、交通等领域,至2004年4月1日,三菱重工注册资本金2656亿日元,员工人数34306人。

拥有9家海外事务所或代表处,9家分公司,6个研究所,9个事业所。

年订货额21592亿日元(2003年4月1日~2004年3月31日),年销售额19401亿日元(统计日期同前)。

其中,以部门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例计算,船舶·海洋部门占8%,核能部门占23%,机械和钢结构部门占20%,航空宇宙部门占17%,车辆、机床等产业部门占29%,其它产业占3%。

(4)住友财团

由20家大企业组成。

其核心大企业有三井住友银行(住友银行)、住友金属、住友化学、住友商事、松下电器、日本电器(NEC)、三洋电机、朝日啤酒等。

住友财团是日本的四大垄断财团之一,是由住友家族统治的财团而发展起来的。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住友财团以重工业和金融业为中心,拥有直系、旁系以及子公司共50家左右,为推进日本现代工业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依靠“利润第一,不断应变”的经营要诀。

50——60年代,在住友银行总经理(后任董事长)堀田庄三的领导与影响下,住友财团所不同程度控制的几十家企业是日本垄断资本中膨胀速度最快的财团。

早在16世纪,住友财团的创始人住友政友,在京都开办了一家药铺,经营得较为红火。

随后,住友政友又创办了出版印刷所,使得经营规模逐步扩大。

在明治维新时代,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住友家族及时抓住这一大好机遇,筹措大笔资金投资于四国,在四国岛上开创并经营一座铜矿而日益发展壮大,成为日本官方指定的供铜商,主要服务于当时日本一些极具实力的名门望族,其中包括在1603—1868年间统治日本长达200多年的德川幕府。

当时,该家族的掌门人自豪地宣称,住友商社是全球最大的铜出口商。

尔后开办煤矿,接着又向冶炼、机械、金属、化学、电机、电力等重化工领域全方位进军。

在重化工领域积累巨额资本后,住友家族又加强了金融机构,并于1912年成立持股公司——住友合资公司。

至此,住友家族便形成了以金融垄断企业为核心的,包括几十家大型企业的住友财团。

发展到30年代,住友财团的家族集权化更加明显,该财团的大部分产业都集中在住友家族手中,到1937年度,住友家族的第16代人已经掌握了财团股本总额的90%左右。

本世纪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颇具政治影响力的垄断财团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追随者,住友财团也不例外。

住友财团在日本经济中所占比例虽稍逊于三菱与三井,但财团的凝聚力空前强大,常有"组织的三菱,人的三井,团结的住友"这一说法。

住友财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以前,从经营铜制乐器的商号开始,到取得别子铜山的经营权,住友财团进一步确立了自身发展的基础。

所以住友财团的第一大特点是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还以别子铜山的开发为契机,逐渐深入到与之相关联的各个领域。

住友财团不追求浮利(即不发展商业资本),因此一直以来住友财团没有象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这样的商社。

战后,住友财团逐渐意识到商业资本的重要性,于是以住友工地工务这一公司为团体,设立了住友商事。

住友财团彻底实行资方代理人经营体制,住友家族的人从不干预公司业务。

战后的住友财团虽然由于战争的影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是在60年代年,借着日本重化学工业化的机会,住友财团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以住友金属工业、住友化学为中心的重化学工业的原材料产业部门更是空前强大。

住友财团的核心是住友银行、住友金属工业、住友化学三家企业。

这三家企业被称为住友三大家。

其中,住友银行的地位最高。

住友银行无论是在资金容量上,还是在收益上,都位居都市银行的前列。

同系统的金融机构,住友信托银行、住友生命的资金能力也很强大。

住友财团虽然偏重于铜等原材料部门,但内部互相竞争的因素较少,有利于团结。

此外住友财团强大的金融能力,特别是住友银行力量的强大,使以银行为主导作用的团结强化的路线得以实现。

战后,住友财团在加强凝聚力的同时,不断地扩大外延膨胀作战策略。

原本与三菱、三井相比规模较小的住友财团膨胀欲望更强,再加上偏重于原材料部门的生产,向加工部门发展的意欲也日益高涨。

在扩张过快后,问题公司也紧接着出现了。

特别是依附于住友银行的几家大型企业,例如松本家、朝日啤酒、大昭和制纸等,或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或由于经营管理不善。

住友银行为了帮助其重建派遣大批工作人员,介入公司的生产经营,加强了住友财团的色彩。

50年代初,以住友银行为中心,通过旧财团系统企业的负责人组成的白水会复活起来。

住友财团进行复活起来的方法,基本上和其他财团一样,是通过核心银行金融控制、相互持股、人员派遣以及共同出资兴办新兴、缺门企业等方法来进行的。

随着日本经济地发展,中小企业越来越活跃。

崛田壮三抓住时机,积极开展向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

到1976年,住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达35%,在日本地大银行中,仅次于以中小企业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三和银行,而超过了第一劝业、三菱及富士银行。

(5)芙蓉财团

由29家大企业组成。

其核心企业有富士银行、日产汽车、日本钢管、札幌啤酒、日立、丸红商事、佳能、以及日本生产轴承最大企业“日本精工”及农业机械最大厂家“久保田”等。

芙蓉财团是日本的四大垄断财团之一,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安田财团而发展起来的。

日本人称富士山为芙蓉之峰,所以富士财团又称芙蓉财团。

在日本的四大垄断财团中,安田财团虽然居三菱、三井、住友之后,但在某些方面他又是日本现代经济的领头羊。

在日本现代工业的起步阶段,可以说,鲇川义介的日产(NISSAN)康采恩在电子、通信、光学等仪器方面如日中天;在重型机械工业方面,三菱有强劲实力,但日产在汽车方面则大大超过三菱。

在商贸方面,富士财团所属的"丸红"公司也有很强实力,是世界最大的商贸企业之一,在日本经济的国际化的进程中功不可没。

安田家族原是明治维新时代的特权商人,以经营钱币兑换起家。

1863年,安田善次郎以25万两黄金为资本,在东京开办安田屋钱庄,发展顺利。

1879年,安田经政府批准后,以钱庄为基础创办私营安田银行,并逐步向纺织、建筑、铁路交通等领域扩展,形成了包括一批企业的经营财团。

1912年,安田又组建起"安田保养公司"的持股公司,从而初步形成了在日本经济中有较大影响的安田财团。

安田善次郎雄心勃勃。

1923年,他一次吞并了10家银行;至30年代初,安田财团已拥有包括14家银行、12家工商企业以及6家保险公司的大型财团。

1952年日美条约签订之后,三井、三菱等财团积极恢复,而安田财团恢复较晚。

一直到1960年底,才以富士银行(即安田银行)为首,开始集合二战前的安田财团所属企业,组建起芙蓉开发;1966年正式成立芙蓉会财团的组织。

芙蓉会以富士银行为核心,共同投资先后创办了中小企业研究中心、芙蓉航空服务、芙蓉综合租赁、芙蓉海洋开发、芙蓉情报中心、芙蓉石油开发等企业,增强内部联系,表现出强有力的财团行为。

安田善次郎的稳健扎实经营的作风,对整个富士财团,起到了很好的影响和指导,推动了该财团众多企业的迅速发展。

富士财团的核心企业是安田善次郎创办的富士金融企业,包括富士银行、安田信托银行、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安田人寿保险。

富士财团所属工商企业中有相当多的巨型企业,其支柱企业是鲇川义介的日产康采恩。

鲇川义介的日产康采恩包括日产汽车公司、日立制作所、日本油脂等77家企业。

日产汽车公司是由芙蓉财团于1933年12月将日产业股份公司和户田铸物汽车部合并而建立;1935年设立横滨工厂,生产日本式的小型汽车。

这种小型车后来成了日产车的主要车型。

日立制作所从修理电机一生产电机起家,原来是1910年设立的久原矿业日立矿山的电机修理厂;1912年分离出来成立久原矿业日立制作所。

在不久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日本电机产品的进口受阻,日立电机一下子红火起来。

他们在鲇川义介的经营指导与资金支持下,扩大生产规模,因而逐步发展成日本最大的电机厂家之一。

安田与鲇川的稳健扎实经营的要诀,不仅使得富士银行、日产汽车、日立制作等大批企业稳步发展成为日本的重要支柱,技术公司也为世界企业兴旺发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模式。

(6)三和财团

核心成员有41家大垄断公司,其中银行2家、保险公司1家、工矿企业30家、商社3家、大百货公司1家、金融业1家和运输企业3家。

由这些企业的总经理组成的经理会三水会,是三和财团的最高领导机构。

其中三和银行是三和财团的核心,其下是被称为三和财团三大支柱的日立造船、宇部兴产和帝人公司。

三水会下面有副经理,专务董事一级组成的三叶草会,还有1967年为参加国际博览会组织的绿会,后改组为股份公司绿会。

此外,三和财团还通过金融、股份和人事关系控制着一大批企业。

除三水会成员企业41家外,持股率超过10%的三和财团的联带公司共达136家。

其核心企业有三和银行、日商岩井、日本电信电话(NTT)、日棉、科思摩石油、神户制钢所、夏普、日本通运、积水化学工业等。

三和财团是以三和银行为中心,成员主要是以关西为据点的企业。

它的经理会是三水会,由44家公司组成,在数量上仅次于第一劝银财团。

但是,这些企业的历史派系零散,因此常被称为拼凑财团、杂居财团。

三和财团的性质与芙蓉财团相似,但是凝集力比芙蓉财团要差,是一个松散的财团。

三和银行是在1933年,由以大阪为根据地的鸿池、山口、三十四等三家银行合并组成。

合并后把往来对象重点从以纤维为主的轻工业逐渐向重工业化学工业转移,主要是向以大阪为据点的机械、钢铁厂商提供贷款。

但三和银行与产业资本的结合的程度远不如其他大银行。

50年代建立了以丸善石油公司为中心的石油化学联合企业。

6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产业体系化的需要,三和银行从单纯的贷款系列转变为财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垄断资本财团。

1967年三和系统的24家公司在三和银行董事长的倡导下组成总经理级的组织三水会。

三和财团的经理会成员公司及其联带公司共达177家,其中仅经理会成员公司即有41家,资产总额达44.89万亿日元,雇员39.35万人。

在六大财团的核心银行中,历史较短。

贸易对象主要是以纤维为主的轻工业方面。

但是,由于日本战时经济色彩浓厚,所以随着重化学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在纤维方面投资最大的三和银行地位开始下落。

二战后,在财团散体之际,三和银行以及三和银行系的企业都没有受到其他财团那样的影响。

并且,随着纤维产业的复兴,三和银行再次复活。

通常所说三和财团是指"三水会"的44家公司成员。

作为经理会,三水会是三和财团最重要的组织,而三水会的核心当然是三和银行,并且还包括其下被称为三和财团三大支柱的日立造船、宇部兴产、帝人公司。

此外,相当多的"三水会"不一定能说是三和系财团的成员,这是三和财团的特点。

它反映出作为财团的松散,但这不意味着三和财团没有形成一个企业集中。

导致这种状况是它的历史短浅,以及人为因素等原因。

与其说三和财团的核心是三和银行,不如说其核心只有三和银行,所以它的特点是核心的商社、重工业企业力量薄弱,最大的问题是除了三和银行以外,它没有大型的金融机构。

虽然三和银行位居于日本银行的前列,但辅助的金融机构的力量却很薄弱,这对三和银行和财团来说都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从它的性质来看,野村证券公司和日本生命一样是独立色彩浓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