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66215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docx

高考生物书本章节同步巩固提高26

课后活页作业

1.(2010·江苏卷)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D.受农药处理后的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迁移判断能力。人工培育的新物种有的也可以生活在野外如杂交水稻等;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的方向。冬季来临时,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增大了细胞内溶液的浓度,降低了凝固点,有利于适应寒冷环境,而不是为了适应寒冷环境。农药处理后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个体,因此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的机会大大增加。

答案:

D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解析: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定向的变异个体是否适应环境取决于自然选择,故D项不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答案:

D

3.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问题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通过遗传使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传递

B.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基因突变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解析:

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

答案:

C

4.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

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4.4%B.5.1%

C.6.8%D.10.2%

解析:

色盲基因的频率=

=6.8%。

答案:

C

5.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导致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

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因此①②④代表的含义叙述错误。

答案:

C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②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③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④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

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⑥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④⑤⑥D.①③④⑤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使两个种群的基因不能进行交流,在各自环境的选择下朝着不同的方向改变着各自种群的基因库和基因频率,当这种改变突破了种的界限时,产生了生殖隔离,便形成了两个新的物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它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B

7.下列关于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分布着多种地雀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是形成多种地雀的重要原因

B.各岛上的不同地雀出现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C.地雀形态结构的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D.不同地雀种群基因库组成有差异

解析: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即便发生形态结构的改变,但是如果它们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则仍然是同一物种。由于存在地理隔离和不同的生存环境,各个群岛上的地雀自然选择的方向就不同,基因库会逐渐产生差异,当基因库差异很大的时候就会产生生殖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C

8.在草原上一个群居的老鼠群中,突变产生了新的毛色等位基因,下列哪项会对新的毛色在鼠群中成为常见毛色产生最大的影响

()

A.草原是否提供大量的食物

B.新的毛色等位基因是否为显性或隐性

C.鼠群的繁殖率是否稳定

D.新的毛色等位基因能否提高老鼠在当地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解析:

如果新的毛色等位基因有利于提高老鼠在当地的适应能力,那么具有该等位基因的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加,具有新的毛色等位基因的个体比例增加,使新的毛色成为常见毛色。

答案:

D

9.下列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物进化实质的把握和理解。等位基因A、a的频率可以相等;基因频率的变化与自身的遗传变异也有关;频率高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在持续选择条件下,可淘汰掉某种基因。

答案:

B

10.由于某种原因使某森林中几乎所有树木的树皮颜色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使该森林中不同颜色蛾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图中能恰当表达这一变化的是

()

解析:

树皮变成了灰白色,蛾的颜色为灰色和白色的个体有利于生存下来。

答案:

D

11.在一个种群中,开始时A基因频率为50%,a基因频率为50%。三种基因型的比例分别是:

AA为25%、Aa为50%、aa为25%,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其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低于另两种基因型的个体。那么经过了若干代的自然选择后,你认为下列哪种变化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

A.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基本不发生太大的变化

B.从上述结果可以得出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可遗传的变异决定的

C.基因型aa在逐渐下降的同时,Aa也在下降

D.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

解析:

在生存斗争中,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低于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故其容易被淘汰,则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小,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高;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生存下来,因而基因型为AA和Aa的比例逐渐增加。

答案:

D

12.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S,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对于这个突变基因,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S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

B.S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s纯合子

C.S纯合子的生育率不一定高于杂合子

D.该种群基因库中S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将产生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情况。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不能说明新物种将产生,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答案:

D

13.图中,甲、乙、丙、丁、a、b、c、d代表各种不同生物,哪一图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观点

()

解析:

生物物种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经过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选择,从而进化为现在的众多物种。

答案:

C

14.不同植物间远缘杂交不亲和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是由于不同植物的花粉与柱头组织细胞之间相互拒绝不能认可,花粉管生长受阻,不能到达子房,这一现象最可能与柱头细胞的哪种物质有关?

这种现象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上称作什么

()

A.纤维素自然选择B.磷脂地理隔离

C.糖蛋白生殖隔离D.酶生存斗争

解析:

远缘杂交不亲和是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导致的,这种现象称作生殖隔离。

答案:

C

15.(2010·上海卷)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

(1)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________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________。

右图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究了1900至2000年间3个种群的变化过程。资料显示1915年在种群A和B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20年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10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少。

(3)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物种。

分析种群B可能形成新物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表是种群A、C的规模、等位基因1(T/t)和2(W/w)频率的数据,表中为各自隐性基因的频率。

年份

种群A

种群C

规模

t(%)

w(%)

规模

t(%)

w(%)

1900

46000

5

1

1000

5

1

1920

45000

5.5

1

850

7

1

1940

48000

7

1

850

9

0.8

1960

44000

8

1

800

12

0.6

1980

42000

6

1

600

10

0.8

2000

40000

5

1

550

11

1

(4)依据表中数据和上述资料,对种群C的描述,更为准确的是________。

A.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

B.与种群A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正在经历适应辐射

D.受气候影响更大

(5)据表中数据分析,种群C的基因库比种群A________;种群规模与基因________的频率变化关系密切。

解析:

本题属于高考考纲能力要求中的理解层次。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特性,但都不会导致种群的无限增加,就是受有限的生存空间和有限的生活资源的制约,这就是生存斗争。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作用一般属于常态分布形式,即一种定向的自然选择作用。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被选择并保留下来符合这种形式,因此属于图①类型;长颈鹿的选择条件是高处有食物的特定环境,偏离常态分布,属于图②类型;而图③类型则显示两种典型的变异类型,也就是变异类型多样,因此容易产生新的物种。由于开矿、修路导致种群B与种群A、种群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于是种群A和种群B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同时种群B和种群C也无法进行基因交流。种群B内出现的变异个体被其生存的环境所选择并保留下来,在选择过程中基因频率逐渐改变,当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种群A和种群C形成生殖隔离时就形成了新的物种。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种群C中t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而其等位基因T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少,由于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2×t的基因频率×T的基因频率,T的基因频率=1-t的基因频率,代入计算可得出种群C的杂合子逐渐增多,当两者的基因频率达到0.5时,杂合子的比例最大,故选A项。种群C和种群A之间基因频率的改变没有突破物种界限,种群A和种群C仍属于同一物种,两者能进行基因交流,只是存在地理隔离,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而已,排除B项。而选项C、D从题目信息中无法得出,可以直接排除。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由于种群C的种群个体少,所以种群C的基因库比种群A的小。从表中可以看出,种群C的规模越来越小,与t的基因频率越来越大有关,即种群C规模与等位基因T/t的基因频率变化密切相关。

答案:

(1)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2)①③

(3)由于与种群A之间的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B与种群A、种群B与种群C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B内的基因突变开始积累,且产生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渐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生殖隔离,新种形成

(4)A

(5)小1(T/t)

16.(2011·新创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19世纪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进化理论。20世纪,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自然选择学说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来自非达尔文学派的质疑。关于“生物的变异是否定向”是经常争论的一个问题。你认为生物的变异是否定向,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许多果蝇培养在一起,让它们自由交配。同时用一定剂量的杀虫剂DDT喷在一块玻璃片上,把玻璃片放在培养果蝇的瓶子中。果蝇群体一代代繁殖,每代群体都用DDT处理,药剂的剂量逐渐增加,经过十多代后,果蝇群体的抗性比原有的品系增强了几十倍。问:

能否确定DDT在此实验过程中对果蝇是起选择作用还是诱发突变的作用?

为什么?

(4)科学家还发现,这些抗药性强的果蝇中,腹部均有明显的黄色条纹,并且黄色条纹的多少与抗药性呈正相关。到底这些抗药性很强的类型是由DDT诱发突变的作用还是DDT只起了选择作用呢?

请你设计实验来证明你所认为的观点(要求写出实验的大体设计思路)

(5)在对一个地区的植物资源调查中发现,在一个植物自然种群中,有一种性状表现为植物的胚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正常的卵细胞,使该类个体不能繁殖后代。进一步研究证明:

该性状受基因a控制。在该种群中,AA的个体占90%,Aa的个体占9%,aa的个体占1%,那么:

①该植物种群的A基因频率是________,a基因频率是________。

②该植物种群自由交配一代后,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占________。

③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是否发生了进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教材中相关知识,如基因突变是随机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随机的、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等,可以得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结论。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因为果蝇每代都接触了DDT,所以不能确定DDT在此实验过程中对果蝇是起选择作用还是诱发突变的作用。(4)根据题意,A基因频率=(2×90+9)/200×100%=94.5%,a基因频率=1-94.5%=5.5%。因为aa的个体胚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正常的卵细胞,所以aa的个体不参与交配产生后代。这样得到参与交配的AA、Aa之比为10:

1,只有Aa×Aa的子代可产生不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其比例为1/11×1/11×1/4=1/484,则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1/484=483/484。

答案:

(1)不定向。因为基因突变是随机的;有性生殖细胞产生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随机的;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2)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不能。因为果蝇每代都接触了DDT,缺乏对照实验。(4)选择一批自然状态下的果蝇,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按(3)那样逐代进行DDT处理。另一组不用DDT处理,只进行正常喂养。如果DDT不做处理的一组中没有黄色条纹个体出现,则抗药性个体是由DDT诱发突变的结果。如果出现黄色条纹个体,则不断选择其中黄色条纹较多的类型进行正常喂养,这样繁殖若干代后,就会发现两组均是黄色条纹较多的个体。这时再用同浓度的DDT同时处理两组果蝇,结果两组果蝇存活状相同,说明抗药性强的个体是由DDT进行选择的结果。(5)①94.5%5.5%②483/484③发生了进化

单元体系构建

教师备用资源

一、遗传漂变

由于各种原因,并非所有的个体都能将自己的基因遗传给后代。遗传漂变是指小种群中由于随机误差造成的基因频率随机波动的现象。在小种群中,那些没有将自己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的部分个体可能会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产生很大的影响。某些基因可能会从整个基因库中消失,频率变为0;某些基因也有可能在基因库中的频率变为100%。

基因频率在一段时间内的随机变化

上面的图示说明了一个种群(三代以上)基因库中基因的变化情况。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将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由于这种改变是无法选择的,所以频率的变化是不定向的。

计算机模拟遗传漂变

下面的计算机模型说明了基因频率变化所表现出的随机的遗传漂变现象。从左向右,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每一模型中假设该物种有140代。

二、小麦多倍体的形成

人类种植小麦的历史已经有9000多年了,小麦在从野生到人工种植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小麦的进化过程包括两种自然的杂交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小麦多倍体的形成。杂交是指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相互交配产生后代的过程。由于杂交将上一代的基因进行了重组,因而显示出杂合性,这对于进化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杂交的过程使后代作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势。有证据显示,种间杂交(不同物种之间相互杂交)在小麦的人工栽培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倍体在作物进化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大多数的高等生物都具有两个染色体组(2N),每一组都是从上一代遗传而来的。如果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生物体细胞中含有两个以上的染色体组,这样的生物就被称做多倍体。不同物种之间杂交形成的生物体,通常没有繁殖能力,因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套染色体无法成功联会,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在有些异源多倍体中,染色体可以加倍,四倍体就是从二倍体演化而来的,由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种染色体都可以成功地联会,这样就具有了繁殖能力。下面的图示说明了小麦多倍体的形成过程。

小麦多倍体的形成过程

上述图示说明了普通小麦的进化过程。普通小麦被认为是不同物种之间杂交后产生的杂合子。野生的单粒小麦(14条染色体,染色体组为AA)进化成为单粒小麦,与拟斯卑尔脱山羊草(14条染色体,染色体组为BB)杂交后,经过染色体加倍形成二粒小麦(28条染色体,染色体组为AABB)。当二粒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后,经过染色体加倍就形成了普通小麦。

小麦名称

种属

染色体组

单组染色体数(N)

野生单粒小麦

小麦属

AA

7

单粒小麦

小麦属

AA

7

拟斯卑尔脱山羊草

小麦属

BB

7

二粒小麦

小麦属

AABB

14

粗山羊草

小麦属

DD

7

普通小麦

小麦属

AABBDD

21

三、自然选择学说

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过度繁殖:

既是生存斗争的前提,也使出现大量变异成为可能。由于生物的过度繁殖造成食物短缺,生活空间狭小,必然激发生存斗争;而生物大量繁殖后代,也会不断产生变异,其中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

(2)生存斗争:

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生存斗争包括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存斗争有胜有负,就会优胜劣汰,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

(3)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物的变异有的是有利变异,有的是不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便是自然界的选择。所以变异为选择提供了原始的

选择材料。有利变异通过遗传逐代得到积累和加强,最后形成新的物种。

(4)适者生存:

是生存斗争的结果。自然选择通过生存斗争实现。

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1)生物的繁衍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

(2)生物的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无机自然条件)进行斗争(既依赖自然界又要与之不断地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的生物进行竞争。

(3)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去(适者生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便是自然选择。

(4)生物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材料;环境条件是选择者,它是自然选择的动力;自然选择的手段是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形成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5)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并且连续的过程,只有经过许多代的选择,逐代积累有利变异,才能形成新的物种。

(6)自然选择能使不断变化的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所以,生物永远处在进化过程中,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7)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自然选择(一定的自然环境决定着一定的变异)决定着生物的进化方向。

四、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主要区别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1)自然选择的选择因素是自然界的各种环境条件;人工选择的选择因素是人类。

(2)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保留对生物自身有利的各种性状,但这种性状不一定对人类有利;人工选择的结果是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3)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一个新物种需要漫长的岁月;人工选择的速度较快。

五、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长颈鹿的祖先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长颈鹿的颈和前肢长一些,有的长颈鹿的颈和前肢则短一些,这些差异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例如,一些颈和前肢长一些的个体,能够吃到树上高处的叶子。这样,在缺乏青草的时期,颈和前肢长一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就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而那些颈和前肢较短的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容易吃到充足的食物而被淘汰了。这样一代一代地选择下去,经过漫长的年代,就在自然界产生了现在这样的长颈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