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上海师范大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6714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上海师范大学.docx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上海师范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上海师范大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上海师范大学.docx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一、名词解释

1.教学评价

答案: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它是为了解、诊断、评定、调整与促进教学服务的。

教学评价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有客观性、指导性、发展性等,教学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自我评价法等。

2.三艺

答案:

三艺是指“七艺”教育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

三艺是古希腊的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

普罗塔哥拉及智者派教师充当了传授辩术的角色,他们周游各城市,以游学的方式给贵族青年传授“三艺”——文法,修辞,雄辩术,培养了一批演说和辩论人才。

3.稷下学宫

答案: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又称稷下之学,始建于齐桓公。

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的特点有:

①学术自由;②“不治而议论”;③教师待遇优厚;④自由辩论;⑤学无常师;⑥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稷下学宫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4.教育管理的目的

答案:

教育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服务性。

“服务”不是主仆关系的置换,它强调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员工之间平等的人际关系,彼此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管理即服务”意味着管理者要满足师生员工的需要,包括教职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也包括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要树立一种“交互”观念,学会换位思考。

5.课程方案

答案: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是指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6.德育

答案: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卢梭自然教育思想。

答案: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其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

其核心思想是“归于自然”的教育,即教育应该使人保持善良的天性和天生的能力,要使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

自然主义教育要求教师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

(2)自然主义教育的目标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

卢梭憧憬的身心协调发展的、广泛适应社会情况的社会“自然人”,也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

(3)自然主义教育的方法原则

①强调要正确看待儿童,不应该把儿童当作小成人来教育;

②要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的秩序来进行教育,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儿童,让儿童遵循自然规律率性发展。

要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其自然倾向和特点,因材施教,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4)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

卢梭认为教育要顺应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

他将对儿童的教育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①婴儿期的教育(0~2岁):

这一时期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

②儿童期的教育(2~12岁):

这一时期首先应锻炼的是感官并继续发展身体。

③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

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通过学习知识陶冶情操,还应当学会劳动。

④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

接受道德教育及宗教教育,学会做一个城市社会中的自然人。

要培养善良的感情、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坚强的道德意志等。

2.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答案: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一直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被提到了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

(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必要前提,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一个不爱学习,知识与经验都很贫乏的人,他的智力不可能发展得很好;而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

(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活动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推导,促进学生的智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注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

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发展智力是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的过程。

在教学中处理二者的关系时,要防止单纯重视知识传授或单纯重视智力发展的偏向。

总之,教学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可偏向任何一方,既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智力的发展,促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同时进行。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案: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总和。

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教育对于文化的传递、选择与发展的作用构成了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功能

人类社会能从愚昧与野蛮,走向今天的文明与开放,是文化教化的结果,而文化教化的前提是文化的传递。

广义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传递文化的作用。

学校教育,因其具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专门的场所、集中的时间、精选的内容与适宜的方法等特点,一直发挥着传递文化的重要功能。

文化只有通过教育的传递才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发扬光大。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

文化过分庞杂,不能全部吸收,必须通过教育进行“简化”,吸取其基本的内容;文化环境中存在丑陋现象,必须通过教育“净化”,清除其不良的东西,选择其中最优秀的东西;为了使人们突破所在社会群体的限制,必须通过教育以“平衡”社会文化中的各种成分,以便和更广阔的文化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

当今是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我国教育应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向导,处理好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未来文化的选择问题。

(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功能

教育通过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他们对文化的深厚兴趣,使他们不仅能够适应和参与现实社会的文化活动,而且能够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创造更为美好的文化。

教育发展文化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就是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进而补充、更新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4.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

答案:

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关系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1)“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借助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两种水平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意义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

维果茨基等人强调教学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他认为,一方面,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以儿童一定的成熟为基础;另一方面,“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要创造最近发展区。

这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不仅要适应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而且要预见学生今后发展可能到达的程度,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5.用流体与晶体智力理论解释现代教学。

答案:

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含义

①流体智力需要较少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处理数字系列、空间视觉感和图形矩阵项目时所需的能力。

这种智力在青少年之前一直在增长,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逐渐衰退。

②晶体智力是指将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的能力,是在实践(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能力。

这种智力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在增长,它包括了习得的技能和知识,例如词汇、一般信息和审美问题等。

(2)对现代教学的解释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使用到的经常是流体智力,但在教学中有很多任务同时需要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如数学推理)。

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往往运用流体智力,也时常需要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结合。

所以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流体智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晶体智力的累积,促进学生智力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论述题

1.论述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答案:

赫尔巴特是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的教育理论以其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主要著作包括《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学校与生活的关系》等。

他的教育思想包括课程理论、道德教育理论和教学理论。

(1)课程理论

①内容

a.经验、兴趣与课程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b.统觉与课程

根据统觉原理,新的观念和知识是在原有观念和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

由此,赫尔巴特为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

c.儿童发展与课程

赫尔巴特以文化纪元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进而提出了课程的程序。

他把儿童发展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婴儿期进行身体的养护,加强感官训练,发展儿童的感受性;幼儿期教授《荷马史诗》等内容,以发展儿童的想像力;童年和青年期,分别教授数学、历史等以发展其理性。

②评价

a.优点

在欧美近代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所提出的课程理论是最为完整和系统的。

他继承了前人合理的思想,使之融合到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并力图赋予它以严格和广泛的心理学基础,从而使课程的设置与编制有了明确的依据,避免了课程设置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克服了课程设计的散乱现象。

b.局限性

赫尔巴特留下了一些他未能予以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赫尔巴特的理论中,分析教学与综合教学是前后相继进行的。

二者之间的界限和顺序是很明确的,这未免过于机械,尤其是他在论述不同年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时,甚至把二者割裂开来,这种缺陷从当时的条件来看应该归咎于赫尔巴特本人的主观认识。

(2)道德教育理论

①内容

a.训育

训育与道德教育直接相关,其目的就是要形成美德。

训育可以分为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四个阶段。

实施训育的方法包括:

维持的训育;起决定作用的训育;调节的训育;抑制的训育;道德的训育;提醒的训育等。

b.儿童管理

儿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秩序,防止某些恶行,为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

儿童管理的方法有:

惩罚性威胁、监督、惩罚、安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不好的事。

②评价

a.优点

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家们通常是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的,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规定了不同的任务和目的。

在这个问题上,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在于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b.局限性

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也不能不说具有机械论的倾向。

(3)教学理论

①内容

赫尔巴特根据观念学论证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观念活动和兴趣的特点,他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他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a.明了(或清晰)。

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使学生对新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b.联合(或联想)。

表象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但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c.系统。

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有序,需要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d.方法。

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②评价

a.优点

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在严格按照心理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的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对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b.局限性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它把复杂的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了,这非但不能解决教学中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一般逻辑,反而会造成各种新的问题。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所固有的机械论倾向,也使它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另外,虽然赫尔巴特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忽略了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教学的特殊性。

2.论述教师角色冲突。

答案:

由于个人在社会不同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干个角色。

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

教师同样也会有角色冲突。

(1)教师角色冲突的内容

①社会“楷模”与“普通人”的角色冲突

社会期望教师“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社会的楷模,但这种期望对教师要求过严、过高,许多教师做不到也不愿意充当这样的角色。

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活生生的“社会人”,应当用对其他职业的同样标准来要求他们,比如“为什么教师就不能随意嬉笑?

”这类的问题。

这种心理冲突在青年教师身上经常发生并相当突出、典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完善和角色扮演水平。

②“令人羡慕”的职业与教师地位低下的实况冲突

一方面,教师头上有许多“令人羡慕”的桂冠,另一方面,教师的社会地位仍很卑微;一方面,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另一方面,由于分配不公,教师在经济上仍很拮据,甚至捉襟见肘。

这使许多教师的心理及生活都处于极其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之中。

③教育者与研究者的角色冲突

教师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也有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进行研究与创造的需要。

然而,教师角色却要求他与“一群儿童”时时维持一种密切而持久的关系,这种时间与精力的全身心、较持久地投入,使许多教师产生“被抽空”、“被耗干”的感觉,形成教师教书育人与自身的发展及研究创新的矛盾。

④教师角色同家庭角色的冲突

教师职业是需要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职业。

教师在学校紧张工作一天,下班之后往往不能放松、休息,还要伏案备课、批改作业,或进行家访等。

因此,教师角色常常与家庭成员角色发生矛盾和冲突。

教师在为事业和学生献身的同时,可能因为自己没有尽到丈夫、妻子的责任,或因没有尽到父母、儿女的责任而引起家庭纠纷和矛盾,使教师陷入内疚、不安和苦恼之中。

(2)教师角色冲突的解决

①客观上,必须进一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应努力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进修、提高与发展的机会,并给予教师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认可并肯定教师的劳动,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增强其责任感与使命感等等。

②主观上,教师的自身努力是关键因素。

这包括教师首先要树立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自我意识;其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从“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其更有价值的角色上”,做到有主有辅,有急有缓,协调控制,统筹兼顾;除此之外,教师应学会处理冲突的艺术,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协调各种冲突和矛盾做到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师角色的任务。

3.论述张之洞《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

“中体西用”是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也称“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劝学篇》中。

《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①含义

“中体西用”的含义也就是张之洞所指出的“新旧兼学: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这个思想。

②基本思想

教育首先要传授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充中学的不足。

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

西学包括西史、西艺和西政,西史即西方各国历史;西艺包括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技能;西政则指西方的学校、通商办法、赋税管理等方面的制度。

他还主张,小学堂应先学西艺,再学西政;大学堂则要先学西政,再学西艺,并且学习西艺的时间还要长于西政。

③“中学”和“西学”的关系

他强调“中学”是立国之本,学“西学”必先通“中学”;而要存“中学”,又不得不讲“西学”。

他将“中学”中的伦纪、圣道、心术看作是不可变更的立国之本,而法制器械、工艺等“西学”,则属于可变的附庸。

“中体西用”的基点是立足于“中学为体”上的,他强调“中学”是本体,绝不能改;“西学”可以用来补助、强化、保存“中学”,而绝不能替代“中学”。

(2)评价

①历史作用

a.“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从而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b.在此原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的新式学堂也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

c.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学说和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②局限性

a.“中体西用”的主旨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儒家纲常名教的至尊地位,学习西学的主张是为了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不是要建立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的反动性是显而易见的。

维护封建专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

b.“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4.论述皮亚杰与杜威的儿童发展理论。

答案:

对于解答儿童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做出了最为突出的贡献。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对儿童发展观的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①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②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儿童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必要条件。

关于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皮亚杰提出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平衡化四个基本因素。

③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

他把人的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四个阶段。

(2)杜威的儿童发展理论

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脱离儿童经验,提倡关注儿童的参与,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他的儿童发展理论包括以下几点:

①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

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要尊重儿童,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

他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倡从做中学

从儿童的发展取决于儿童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这一角度出发,杜威又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其经验的改组和改造过程。

他主张让儿童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即“从做中学”,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他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脱离儿童需求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其他可能会对儿童发展产生阻碍的各种因素,让儿童的发展更适合其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生活。

(3)皮亚杰和杜威在认知发展理论上的贡献

皮亚杰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揭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而杜威则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儿童发展的倾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