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7569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17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4页
亲,该文档总共1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一、单元分析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是教课版科学三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一课。

本单元共七课,是以凤仙花生长发育的顺序为脉络组织教学内容的,从孕育生命的种子开始,到播种,种子长出根芽,出土变成幼苗,植物长高长大,最后开花结果,又长出新的种子。

这一过程伴随着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的出现,引领学生思考、研究植物器官的作用。

教学任务旨在引领学生在种植凤仙花过程中,学习栽培技能,研究植物变化规律,认识植物各器官的功能的关系,并在观察、记录、预测、整理、分析、交流学习活动中,体会观察研究方法,为研究其他植物、动物的生长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是第一课,他的内容有三部分:

1、通过描述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小猫小狗出生方式,以问题形式提出了本单元的研究任务即绿色开花植物是从哪里来的?

它们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对不同种子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对种子里面有什么结构的推测?

3、布置种植凤仙花的学习任务,提示学生做好种植准备。

   我认为本课内容的设计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的对植物知识了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的欲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已有的认识对事物发展进行预测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在上学期“植物”单元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植物问题了,并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但他们对植物的了解仍停留在表面现象,对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间接的、片面的、零散的。

学生对植物知识的学习没有学习动物知识兴趣浓。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

1.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2.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认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

六、教学难点

观察种子内部结构。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植物的种子

学生准备:

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八、教学过程:

一)感官游戏

  感官指点,感官作用。

(本课观察种子需要感官,而游戏跟课题有直接关系,具有很强的指向性。

二)图片、谈话引入

 1、出示小狗、小猫的图片。

 T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新的生命诞生,他们的到来,给这个世界增添了生机。

 2、提问引出植物的一生

 T小狗哪里来的,小猫呢?

 S小狗是狗妈妈生的,小猫是猫妈妈生的

 T是啊,小动物们都是由他们的妈妈生出来的。

那么幼小的绿色植物呢?

他们从哪里来呢?

出示向日葵幼苗的图片。

 S学生回答,由种子长大发芽而来的。

 3、我们知道了,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那么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学生思考。

(感受新生命带来的喜悦。

明确本单元的研究任务,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记录我们的想法

 1、画图和记录

 T是啊,植物一生有那么多的变化,那么你能用图画和文字将你所知道的一株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学生图画和记录

 3、组织交流,学生上台演示。

 4、小结

 T: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比如说地瓜、草莓等,(出示图片)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让学生记录自己的看法,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激发研究的欲望。

 四)观察植物的种子

 1、T刚才我们知道了,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他们新的生命。

那么对于种子,我们该去观察种子的哪些内容呢?

 S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软硬等。

 2、T知道了要去观察种子形状、大小、颜色、软硬,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他们进行观察?

 S看一看,闻一闻、捏一捏等。

 3、T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观察种子了。

 

观察植物的种子的表格

种子名称

形状

大小

颜色

软硬

其他方面

红豆

 

 

 

 

 

黄豆

 

 

 

 

 

绿豆

 

 

 

 

 

花生

 

 

 

 

 

玉米

 

 

 

 

 

小麦

 

 

 

 

 

 

 

 

 

 

 

 

 

 

 

 

 

 

 

 

 

 温馨提示:

A、认真观察,小组分工合作。

B、观察同时,做好记录工作。

C、记录完毕,整理活动材料。

 4、T不同植物的种子,他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能长出一株小苗,种子的里面是怎样的呢?

 5、T我们要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可以小心地掰开一颗种子,仔细观察一下。

 6、学生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组织交流。

 7、出示种子的内部结构,初步认识。

(对学生的观察给予内容、方法的指导,提高观察的效率。

指导学生对种子进行从外到内的观察,促进思维的发展。

 五)准备播种凤仙花

 1、T出示凤仙花的种子。

这个学期我们就来种植凤仙花,看看种子是怎样长出小苗,长成一株植物,开花、结果的。

 2、布置播种前的任务。

 1)准备好一些凤仙花的种子。

 2)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3)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明确任务,为凤仙花的播种做好准备。

)(注:

T代表教师,S代表学生)

 六)板书设计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

形状、大小、颜色、软硬

         种子

                   内部:

胚芽 胚根

 

2.《种植我们的植物》

一、教材分析

《种植我们的植物》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二课。

在第一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顾了植物的一生,并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认识了种子的基本结构。

本课有两个活动。

教材的第一个活动是“播种”,首先在阅读框里提示了在花盆里播种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想办法观察种子的变化过程,在阅读框里提示用玻璃杯里种下凤仙花的种子,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玻璃杯和花盆里的凤仙花的生长变化。

教材的第二个活动是“做观察记录”,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文字、图画、照片等方式做观察记录或写观察日记。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基本学会了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并能采用表格文字、图画、照片等方法记录,对于植物的生长变化有观察的兴趣,但是对于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到种子的变化则有很大的困难。

三、教学思路

按照教材的活动设计,本节课是一节阅读、操作课,学生只需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资料,按照教材的提示,学习在花盆和玻璃杯里播种的方法,并分别按照教材的提示观察播种在玻璃杯和花盆里凤仙花的的变化,仿照教材提供的范例做好观察记录,整节课没有学生的思维投入,不能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如何在这样一节种植的课上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为了训练学生变革观察对象、设计观察实验,想办法观察到种子的变化,经历“先想办法、再动手实践”的过程,把教学活动调整为“引入学习”、“方法研讨”、“实践种植”、“学习记录”四个环节,重点研讨种植方法,在研讨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种植的方法,经过动脑思考后亲手实践,用学习到的方法种植凤仙花,最后再研讨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四、学习目标

1、会用学习到的方法种植凤仙花。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想办法观察到凤仙花的种子变化的过程。

3、能够预测种子的变化,乐意观察凤仙花的根、茎、叶的生长变化。

4、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凤仙花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五、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

教学用课件,花盆,一小袋土壤,一些瓦片或石块,凤仙花种子,玻璃杯,纸巾,水等。

分组材料:

每组一个花盆,一小袋土,凤仙花种子,玻璃杯,纸巾,水,记录单等。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种植凤仙花。

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凤仙花的种子变化。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激趣引入:

伸出两只拳头:

猜一猜,我手里有什么?

2、观察交流:

(出示课件)同学们,观察这些凤仙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让学生观察到凤仙花的种子有大小、颜色的不同,也有健康饱满与干瘪的区别,推断出健康饱满的的种子更适合播种。

(二)方法研讨

1、研讨如何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

(1)问题研讨:

想亲自种一株凤仙花吗?

你会种吗?

怎么种?

(2)小组讨论:

各小组讨论一下,如果马上分组种植一盆凤仙花,你们打算怎么种?

【设计意图:

学生可能有种植其他各种植物的经历,但是真正要完全经历种植的过程,可能还不够完善,会遇到花盆下的孔会漏土、种子种多深合适等问题。

因此让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提及这些问题,也可能会涉及种植的其他问题,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是一个聚集集体智慧的过程,更是一个分享的过程。

(3)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你们的想法?

(4)阅读资料:

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阅读资料卡。

【设计意图:

学生的方法到底如何,可行吗,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研讨的过程中他们动脑思考,信息交流。

所以在研讨交流后,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来完善他们的认识,也有助于反思他们的方法。

(5)研讨交流:

为什么这样种植凤仙花?

选种有什么意义?

瓦片起什么作用?

手指按深一些不行吗?

适量的水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

多想几个为什么,进一步明确种植的方法,和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对比。

2、想办法设计实验观察凤仙花种子的变化

(1)问题研讨:

如果按照大家的方法种下了凤仙花,看不到凤仙花的种子变化,想要观察凤仙花的种子在土壤里会发生什么变化怎么办呢?

你有什么办法?

【设计意图:

想办法看到种在土壤里的种子的变化,是一个超出一般思维方式的问题。

因此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学生而言绝对是一次头脑风暴,学生不管想出什么办法,不管这些办法是否可行,都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磨练的过程。

(2)小组讨论:

怎样才能看到种子在土壤里的变化?

(3)研讨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你们的想法?

他们的办法可行吗?

(4)小结评价:

哪个小组的办法最有创意?

哪个小组的办法最简易可行?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评价和选择合适的方法,符合新课程提倡的评价多元化的理念,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实践种植

1、分组种植:

各组分工协作,按照我们刚才设计的方法,分别在花盆和玻璃杯里种植我们的凤仙花种子。

2、汇报交流:

种植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有什么困难?

是如何解决的?

【设计意图:

在种植的过程中,学生必然问题和困惑,把解决的方法进行交流能体现信息的共享。

(四)学习记录

1、问题研讨:

种下凤仙花后,我们要观察凤仙花的哪些变化呢?

2、预测变化:

猜一猜种子先长出什么,再长出什么?

根会往哪个方向生长呢?

根每天能长多长?

种在花盆里的凤仙花会在什么时间破土而出呢?

【设计意图:

预测植物种子的生长变化,将有助于学生在观察时和他们的猜想进行比较,从而使观察更具有目的性。

3、方法研讨:

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是科学学习多样化的体现。

4、课后作业:

精心照料种植的凤仙花,组长督促本组成员定期浇水,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好观察记录。

【设计意图:

科学求实证,而正确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就是是重要的证据。

观察对于学生很重要,但是却很难长期坚持,让组长担负起提醒的责任,从而让全班同学一起关注凤仙花的生长,在关注的基础上做好记录。

 

3.我们先看到了根

教学背景分析

经过调查,大多数农村孩子(即使是城市孩子在开学初都有过在校园拔草的经历)都是拔过草或其他植物的,有着对根的初步认识,所以可以直接切入研究根的作用。

安排在学生杯子观察根发育实验发芽明显、凤仙花发芽后。

大概在上次课10天后。

(当然各地区根据当地温度,种植时期可灵活安排。

如果当地气候比较冷,可把此项活动稍微靠后安排,先安排上后两个单元,也可以穿插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

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

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菜豆或其他较易发芽的种子,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板书设计:

固定植物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吸收水分?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思路说明

一、交流根的生长记录

 

1、谈话:

通过我们的精心培育,种子发芽了。

同学们看到的种子发芽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呢?

2、演示教师准备的根的发育的透明杯子(最好菜豆和凤仙两种)。

出示教师自己的观察记录,给学生进行示范讲解。

3、指名学生按老师刚才的方法汇报自己透明杯子中种子的发芽过程记录。

(2~3名)询问:

大家是不是都有相同的发现?

要求其他孩子注意观察这些记录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教师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记录进行表扬鼓励: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叶,植物的都根向地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学生观察记忆

说一说种子发芽过程的方法

学生观察,结合自己记录进行发言讨论。

 

学习汇报连续观察记录

培养学生不轻信实事求是的精神

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思维

二.组织学生实验研究根的作用

1.教师刚才汇报中我们发现种子发芽总是先长根,那根一定有重要的作用,请你猜一猜,根有什么重要作用?

说出理由

2.组织明确根的作用的实验。

(1)很多同学认为根有吸水的重要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猜想呢?

出示实验材料(芫荽,或龙葵等小棵苗较完整植物)

(2)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演示把它放在有水的试管里。

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水变少了?

怎样才能说明水确实被植物的根吸收了,而不是跑到空气中去了?

学生回答出来后教师及时做记号,教给学生滴油的方法并滴好油,最好加上胶塞更科学。

3.放班级窗台上(温暖朝阳处)摆好。

4.要求:

土壤变干马上浇水,保持土壤的湿润。

如果是基地要求学生每组轮流浇水。

(请师傅帮忙多浇点水)

学生认真思考,讨论,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估计:

吸水

吸收营养

……

 

学生思考,完善实验设计。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

培养学生有根据猜想

 

培养严谨求实的实证精神

 

三.关注种子变化

1.演示给多株植物移苗(投影演示)先浇水,然后移苗,提示学生:

观察幼苗很容易从杯中拿出来吗?

并演示纸杯中幼苗拔起的现象观察,让学生思考:

发现了什么?

2.小结:

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3.讲解强调:

移苗时尽量不要破坏根部土壤的完整,以免损伤幼根,这样移栽的小苗才容易成活。

学生自己观察后发言

四.总结根的作用

1.2,3天后和学生一起来观察演示实验,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2.引导结论:

根有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的重要作用。

(可在下次课前课间和学生一起观察,上课拿出几分钟汇报总结即可)

学生认真观察,记录数据并发言。

(估计:

水确实变少了,植株照样绿油油,生长很好,没有变化。

培养学生数据意识

学习评价:

你怎样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水的重要作用?

(要求能说出实验方法和数据)

教学建议:

没有条件的学校做一组根作用的演示实验放教室里让学生观察也可以。

在第一环节进行汇报植物的种子发育过程时可以讨论下学生种下了几粒种子,出苗的有多少,讨论下为什么有的种子没有发芽。

引导学生要适量浇水,不能过多,过少,适当施肥。

布置作业:

继续坚持观察凤仙苗的生长,进行记录,及时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4.种子变成了幼苗

一、教材简析:

种子出土以后,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这时种子发育成了幼苗。

本节课重点是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与“我们先看到了根”的编写思路相同,教科书首先安排了交流活动。

一是交流前三周观察、记录到的凤仙花生长变化现象,二是交流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的样子。

进行本节课教学时,植物的子叶已经脱落,并且长出了许多真叶,而且学生已经注意到植物在长高长大。

人在生长的过程中是需要水分和食物的,这是每一位学生所具备的认识。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是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

但它们生活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

教科书将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活动聚焦到对出土后植物茎的颜色的变化和植物叶的生长变化上,就是为了引领学生关注并解决植物所需“食物”的问题。

二、教学背景:

植物是利用叶子中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料的。

但是要想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通过收集和阅读分析资料对问题获得合理的解释,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叶为植物提供食物”,的教学内容,就是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来获得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认识的。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2.知道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2.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

2.激发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难点:

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具

学具

说明与提醒

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同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收集植物光合作用等相关资料。

学生对观察的全程记录不够,因此要随时指导检查。

教学过程

出土后幼苗的变化→我们的思考→叶为植物提供“食物”→总结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1.师:

我们播种的凤仙花都已经变成了幼苗,这段时间,我们记录了它的生长变化,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让我们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交流:

学生以自己的观察记录为依据小组内交流凤仙花的生长变化。

3.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让他们以自己的观察记录为依据,不能凭印象和感觉说话;同时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4.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5.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

1.师:

通过刚才观察,你有什么疑问?

2.学生思考,提出疑问。

3.归纳问题(引导学生在交流、观察和课前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A.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

B.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

C.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

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观看相关视频资源)

4.交流讨论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师: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学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

你收集到哪些关于植物叶的资料,展示一下。

5.学生展示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6.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并观看光合作用视频。

再通过让学生阅读光合作用的资料,建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生长所需养料的认识。

四、总结。

1.师:

种子变成了幼苗,它生长需要的养料从哪里来呢?

板书揭题:

4.种子变成了幼苗

2.师:

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3.师:

今天我们交流了自己的观察记录,以后还要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

板书

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课外

活动

继续关注凤仙花的生长变化,尤其是茎的颜色.、硬度、高度的变化。

 

生成

预见

有可能学生对观察的全程记录不够,因此要随时关注和指导学生的观察记录,为本课做好准备。

学生在课堂上对风仙花幼苗进行观察记录,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纠正他们在观察记录中暴露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凤仙花进行观察,便于观察到叶子的分布情况。

课堂

评估

课前是否全程记录四周来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

通过对凤仙花观察,学生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叶的作用和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认识。

 

5.茎越长越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会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

(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

(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

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

(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

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

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

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

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

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

(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

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

(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

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

);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

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

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

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

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5.茎越长越高

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