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7602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7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docx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222

第一部分中国园林史

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

第一节绪论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园林基址和开发方式分

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2.按园林布置形式分:

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

3.按园林隶属关系分: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公共园林

4.按地域分:

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西域园林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含蕴

⏹主观的情感、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只写山水之形——物境、能借景生情——情境、能托物言志——意境,“得意而忘形”。

Ø借助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

“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Ø预先预定一个意境的主体,然后借助景物构配的物镜把这个主题表达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

如“曲径通幽”

Ø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后再根据现成物镜的特征作出文字。

如颐和园“夕佳”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源于狩猎。

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是“台”,中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殷商时期(殷墟遗址可证)。

同期有“园圃”经营——苑

⏹台、苑、囿可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并确立了山水审美观念。

⏹除了社会因素外,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向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三、殷、周

殷、周时期王、诸侯、卿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可统称为“贵族园林”尚不完全具备皇家园林的性质,但却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见于文献最早的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的“灵囿、灵台、灵沼”

⏹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的“灵囿、灵台、灵沼”建于陕西户县境内。

⏹灵台——观景、观天象灵沼——观鱼

⏹灵囿——圈养动物、狩猎

⏹东周时,台与囿结合,以台为中心构成贵族园林的情况比较普遍,台、囿、宫、苑等称谓互相混用。

沿袭栽培、圈养、通神、望天功能,但游观的功能以上升到重要地位。

⏹章华台(章华宫)

始建于楚灵王6年,湖北潜江县境内,6年完工。

东西2000米、南北1000米、220平方米。

主体章华台台基长300米、宽100米,其上四台相连最大的长45米、宽30米、高30米,俗称“三休台”。

⏹姑苏台

苏州西南12.5公里之姑苏山上,居高临下,观览太湖之美景,最为赏心悦目。

始建阖闾、夫差续建,3年聚材5年建成。

因山成台、联台为宫,规模极其宏大,可纳宫妓数千人。

还有许多宫、馆及小品建筑,并开凿山间水池,栽植奇花异卉形成“花径”。

⏹包括馆娃宫在内的姑苏台和洞庭西山消夏湾的吴王避暑宫、太湖北岸的长洲苑构成了吴国沿太湖岸的庞大环状宫苑群。

⏹此期,诸侯国君不惜殚费民力经营宫苑,卿士大夫亦竞相效仿,只是规模小、内容少而已。

四、秦

秦始皇26年(前221年)灭六国,实施其“大咸阳规划”,开始出现真正意义的“皇家园林”——渭水北岸包括咸阳城、咸阳宫、六国宫,南岸为扩建的上林苑及信宫、阿房宫等其它宫殿。

⏹上林苑:

始建惠王,始皇扩建,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苑内主体建筑为阿房宫,为政治中心。

其他宫、殿、台、馆散布各处,依托自然环境、利用不同的地形条件而构筑。

圈养野兽、林木覆盖、开凿水池等。

⏹兰池宫:

在生成期占有重要地位。

引水为池、池中筑山,乃首次筑山、理水并举;堆筑岛山取名蓬莱,模拟仙境,自此园林中多了一个求仙功能。

⏹还有宜春苑、骊山宫、梁山宫、林光宫等。

五、西汉的皇家园林

⏹西汉初(前206年,汉高祖),于咸阳东南、渭水之南建都长安,在秦“兴乐宫”旧址建“长乐宫”,后在其东建“未央宫”,至惠帝建“桂宫”、“北宫”、“明光宫”,此五宫殿群占长安2/3。

⏹汉武帝(前140—前87)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儒道互补的意识形态影响文化艺术诸多方面,产生了瑰丽的汉赋、羽化登仙的神话、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绘画、神与人结合的雕刻等。

皇家造园活动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

⏹诸多宫苑中较有代表性的为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五处。

上林苑

⏹汉武帝3年就秦之上林苑扩建,其苑墙长度约130-160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上林苑是天然山水环境,内容丰富,建筑多但分布自然疏朗,功能齐全的皇家园林。

1.山水

Ø南为终南山北坡,北为九峻山南坡。

期间有“关中八水”贯穿于苑内平原、丘陵之上,由天然湖泊十处,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湖池,并利用挖湖土方在其中或旁边筑高台。

比较大的有四处:

Ø昆明池:

长安城西南,从现存遗址来看,约100公顷。

有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模拟天象、蓄水等诸多功能。

效仿秦兰池宫做法,水上安置巨型动物雕像。

池东、西岸边立有牛郎、织女石像(现存石爷、石婆),象征银河天汉。

池周围绿树成荫,建置许多观、台等建筑(遗址尚存)。

Ø影娥池:

登台赏月,月影入池,使宫人乘舟弄月影,故名影娥,亦名眺蟾宫

Ø琳池:

东引太液池之水,池中植分枝荷,一茎四叶……

Ø太液池:

建章宫内,池中筑三岛拟东海三仙山。

2.植物、动物

⏹上林苑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天然植被极为丰富。

此外人工栽植大量的树木,《西京杂记》记载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进贡的“名果异树”有三千余种。

建筑周围植树普遍,并因树得名,如长杨宫、五柞宫、葡萄宫等,还有多处竹林谓之“竹圃”。

并有南方树种、西域植物等。

⏹上林苑内豢养百兽放逐各处,相当于皇家狩猎区;兽圈一般在宫、观附近,便于就近观赏;大型兽圈还作为“斗兽场”。

3.苑

⏹《长安志》载“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

”其中一部分为秦旧苑,大部分为武帝兴建,宜春下苑等。

4.宫

⏹《长安志》载上林苑内建章宫、承光宫等宫殿建筑群12处,其实远超此数。

5.台

⏹沿袭秦在宫苑内筑高台传统,挖池堆筑而成,一般做观景之用。

眺瞻台、望鹞台等

6.观

⏹是汉代对体量较高大的非宫殿建筑物的统称,观、馆通用。

一般具有特定的功能和用途。

《三辅黄图》记载了白鹿观、细柳观等二十一观的名字。

7.生产基地

⏹上林苑内设作坊多处,制造各种工艺品和日用器物如铜器、草席等,设果园、蔬园、养鱼场、牲畜圈、马厩等供宫廷皇室之用。

甘泉宫

⏹甘泉宫在长安西北150公里之云阳甘泉山(陕西淳化境内)始建于秦,与林光宫相邻,汉初废毁,武帝于前120年修复扩建,达200公顷。

⏹甘泉宫兼有求仙通神、避暑游憩、朝会仪典、政治活动、外事活动等多种功能。

⏹宫之北利用甘泉山南坡及主峰的自然风景,辟为甘泉苑。

未央宫

⏹未央宫位于长安城西南角上,始建高祖七年(前200),长安最早的宫殿之一,后陆续增建。

占地460公顷,是大朝和皇帝、后妃居住的地方,分外宫和后宫。

⏹《西京杂记》记载计有“台、殿四十三所,其二十三所在外,其十一所在后宫。

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一亦在后宫。

门闼凡九十五”。

⏹引昆明池之水穿西墙入外宫沧池,经石渠导引经外宫和内宫汇入长安城内之王渠。

建章宫

⏹建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在长安城外,是上林苑主要的12大宫殿之一,宫墙30里,与未央宫一墙之隔,建“飞阁”跨越城墙,相当于秦代的复道。

⏹西部有圈养猛兽的“虎园”其西南为上林苑天然水池“唐中池”,宫内既有花木山池之景,又有各种馆、厅、台等。

⏹西北部开凿大池辟为园林为主的区域。

名曰“太液池”,筑三岛,象征东海的“瀛洲、方丈、蓬莱”三仙山——“一池三山”。

池西北堆筑“凉风台”。

⏹建章宫的总体布局,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宫殿为主,成为后世皇家园林“大内御苑”的规划滥觞,也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此后“一池三山”的模式也成为皇家园林的主要形式,沿用至清代。

兔园(梁园)

⏹汉文帝四子刘武分封梁王,在大梁(开封)建梁园,规模宏大富丽,与帝王宫苑几无二致。

⏹具备人工山水园之要素:

山、水、植物、建筑。

人工开水池、堆筑山、岛,栽植奇果异树、放养珍禽野兽,尤其以石块结合夯土堆筑土石山,为文献记载用石筑山的首例。

直至唐代,仍不时有文人为之作诗文咏赞,发思古之悠情。

西汉园林特点:

⏹皇家园林为西汉造园主流,保持秦代皇家园林传统而又有所发展、充实。

⏹规模宏大,借助自然,人工山、水、建筑、植物融于一体,以观赏为主流,结合生产(种植、养殖)、水利、通神、求仙、观天象等功能于一体。

⏹形成前宫后苑、“一池三山”的皇家御园格局。

六、东汉的皇家园林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王莽短暂篡位后,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公元26年定都洛阳。

⏹东汉初期反对奢华,宫苑兴建不多,扩建秦代洛阳城桓,呈长方形,遗址实测13000米。

宫廷建筑比重较长安低且集中于城中央及北半部,城市布局趋于严谨。

⏹后期,统治阶级追求享乐,桓、灵二帝时除扩建旧宫苑外,兴建许多新宫苑,形成东汉皇家造园活动的高潮。

⏹洛阳城内诸宫苑以濯龙园和永安宫最大。

⏹西园内筑假山,开水渠,渠中种植莲花,作“列肆”,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处皇家园林内的买卖街。

⏹南园(直里园)

⏹城郊诸苑不多,上林苑和广成苑兼有狩猎、生产性质,风光园兼骑射演武场。

⏹总的看来,东汉皇家园林数量、规模不如西汉,但园林的游赏功能已上升到主要地位,比较注重造景的效果。

七、汉代的私家园林

⏹西汉武帝以后,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广治田产,过着奢侈的生活,建私园颇多,集中在城市及近郊。

成帝之母王氏五兄弟(王氏五侯),争为奢侈。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操纵政权,贵族官、僚聚敛财富,竞相营建第宅、园池,到后期的桓、灵两朝,此风更胜。

⏹梁冀为元勋之后,于洛阳内外千里范围大量修园,尤以“园圃”“菟园”为精。

⏹东汉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产生了大批隐士,如张衡(官至尚书令,宦官当道后退隐),仲长统(终身不仕),建园林化的隐士庄园,可视为私家园林的一个新兴类别“别墅园”的雏形。

八、小结

⏹生成期持续时间长,发展缓慢。

Ø殷、周是园林生成的初始阶段,“贵族园林”可视为皇家园林的前身,还不是真正意义的皇家园林。

Ø秦、西汉为生成期的重要阶段,出现了皇家园林这一园林类型,其“宫”、“苑”对后世宫廷造园影响极为深远。

Ø东汉则是由生成期向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过度阶段。

Ø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主流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相对较少,且以模仿皇家园林为主。

园林的内容驳杂,园林的概念也比较模糊。

Ø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观天、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建筑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似乎没有密切的有机关系,总体规划粗放,谈不上多少设计。

Ø3.园林里面所进行的审美的经营尚处于低级的水平,造园活动并未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220—589)

一、总说

⏹三百多年的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导致官僚的贪婪奢侈和名士的玩世不恭。

⏹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是大量产生隐士、滋长隐逸思想的温床,名士群体远超过东汉。

以任情放荡和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的解放。

一方面饮酒、服食、狂狷,另一方面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

⏹名士崇尚真、善、美,他们看来只有大自然是最“真”的,于是社会上普遍形成了士人游山玩水的浪漫风气。

⏹寄情山水,一方面取得了与大自然的自我调节,对之倾诉纯真的感情,另一方面结合理论的探讨去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去发掘、感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规律。

于是山水艺术各门类都有很大的发展势头,包括山水文学、山水画、山水园林。

如谢灵运、陶渊明等人。

⏹山水诗文与山水风景之间相互浸润启导的迹象十分明显,后者为前者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前者的繁荣则成为促进后者开发的力量。

⏹建筑方面,木结构技术趋于完备,木结构建筑取代了两汉时期夯土台榭建筑,不仅有单层,还有多层、木塔等,砖结构也从地下墓室,大规模用于地上建筑。

加之观赏植物的普遍栽培,为造园的兴旺发达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保证。

二、皇家园林

⏹此期相继建立的大小政权都在各自的首都进行宫苑建置,其中建都比较集中的几个城市有关皇家园林方面的文献也较多:

北方的邺城、洛阳,南方的建康。

规划设计上达到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

邺城

⏹西北部建铜雀园,紧邻宫城,以略具“大内御苑”的性质。

邺城北郊建离宫“玄武苑”。

⏹东晋后,邺城先后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朝建都之地,历时79年。

⏹后赵石勒先定都襄国,335年石虎继位,迁都邺城,建宫苑、扩三台,新建宫苑中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为城北面的“华林园”,内开“天泉池”引漳水,并与宫城御沟联成水系,堤上作相向吐水铜龙,作天泉池水源,园内栽植大量果树(大树移植“蛤蟆车”)。

石虎还建了一些小的御苑,如“桑梓苑”。

⏹357年前燕迁都邺城,后燕慕容熙继位,兴建“龙腾苑”。

⏹538年东魏扩建南邺城,宫城居中靠北,位于城市中轴线上,呈前宫后苑的格局。

⏹571年北齐后主高纬于南城之西建“仙都苑”,不仅规模宏大,总体布局之象征五岳、四海、四渎,乃是继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

洛阳

⏹魏明帝(曹睿)洛阳开始大规模宫苑建设,其中著名的是“芳林苑”,后避齐王曹芳讳改名“华林苑”。

⏹北魏洛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

成熟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

水渠不仅接济宫廷苑囿,并且引流入私宅、寺院,为造园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因而城市园林十分兴盛。

⏹大内御苑“华林苑”位于中轴线北端,利用曹魏华(芳)林苑的大部分基址改建而成。

曹魏至西晋、北魏历经二百余年的不断建设,成为当时北方的一座著名皇家园林,其造园艺术的成就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建康

⏹今南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

历时320年。

⏹吴建太初宫、显明宫、西苑、并整修河道和供水系统,大体奠定了此后建康的总体格局。

⏹东晋因吴旧都修建、扩建建康宫,即“台城”。

城北人工开凿玄武湖。

⏹大内御苑“华林园”位于台城北部,台城中轴末端,是南方一座重要的、与南朝历史相始终的皇家园林。

梁代鼎盛,侯景叛乱华林园尽毁,陈代重建。

⏹台城内另一御苑“芳乐苑”始建南齐。

⏹除御苑外,建康城郊及玄武湖周围兴建20余处行宫御苑:

Ø乐游宫(北苑),覆舟山南麓,观湖景最佳处。

Ø芳林苑(桃花园),燕雀湖东侧。

Ø此外还有上林苑(皇家狩猎场、玄武湖北)、桂林苑、青林苑、东田小苑、博望苑等。

综述

1.园林规模比较小,已没有生产功能,规划设计更趋精密细致。

筑山理水技艺达到一定水准,筑山以石头堆叠,水体形象多样化,并与园林小品相结合,运用机枢创作各种水景。

植物配置多为珍贵品种,动物仍有一定比重。

建筑形式多样,楼、阁、观等多层建筑,飞阁、复道比秦汉有所发展,台已不多见,亭从汉代驿站建筑引用于宫苑,佛寺、道观等宗教建筑偶有在园林中出现。

2.由山、水、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综合而成的园林景观,重点以从模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人间现实题材,虽然造园主流仍然是追求皇家气派,但其中已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种“天然清纯”之美。

3.皇家园林开始受民间的私家园林影响,个别御苑由文人参与经营筹建,民间习俗引进御苑(修禊、曲水流觞)。

此后,三大园林并行发展,且皇家园林不断向私家园林汲取新鲜养分成为一直贯穿的事实。

4.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开始运用了一些写意的手法。

把秦汉以来着重写实的手法转化为写实和写意相结合。

5.皇家园林的称谓,除沿袭“宫”、“苑”之外,称为“园”的也较多,“宫”已具备“大内御苑”的格局,此后的大内御苑纳入规范化,在都城总体规划中占重要地位,成为中轴线空间序列的结束。

三、私家园林

⏹东汉末年,民间私园已较普遍,魏晋南北朝时期,寄情山水成为社会风尚,为避免跋涉之苦,除了在近郊开辟游览地,私家园林应运兴盛起来,民间造园成风、名士爱园成癖。

南朝尤为突出,名士癖爱、热衷于营园,培养了一种园林审美的心态,而且更重视精神陶冶,胜于物质享用。

城市私园

⏹北方以北魏首都洛阳为代表,大量私园散布坊里。

外城寿丘里,民间称之王子坊,园、宅尤其华丽考究。

石堆假山、人工水体、花丛似锦、绿树成荫、建筑丰富。

如张伦宅园、景阳山。

⏹南方城市私园也和北方一样,多为贵戚、官僚所经营。

为满足奢侈生活、争奇斗富建绮靡园林。

如南齐武帝长子文惠太子在建康开“玄圃”,梁代增华,成为南朝著名私园。

梁武帝之弟湘东王在其封邑江陵子城中建“湘东苑”,也是南朝著名私园。

特点

⏹山水园林不再运用汉代私园那样单纯写实摹拟自然山水的方法,从写实过渡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这是造园艺术创作方法的飞跃。

有两方面特点:

1.设计精致化:

土山之外叠石堆山较普遍,开始特置使用,出现石砌驳岸,理水技巧成熟,丰富水景在园中占重要地位,植物品类繁多,并与山水结合分割空间,建筑力求与自然结合,开始使用“借景”、“框景”等造园手法。

2.规模小型化:

不仅在规模上小型化,从布局上趋于小而精,有小中见大的迹象。

庄园、别墅

⏹庄园经济发展到魏晋时期已成熟,利用自然山水之美,建立园林化人居环境。

无论平原(石崇“金谷园”、陶渊明)还是山林川泽(谢灵运)都建有庄园,并且田园诗、书、画与园林相互影响渗透,蕴含着或多或少的隐逸思想和意境。

四、寺观园林

⏹佛教在东汉已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是为“汉地佛教”。

⏹一方面在郊野山林建寺观庙宇(洛阳白马寺),另一方面城市中“舍宅为寺”。

于是相应出现了“寺观园林”这个新的园林类型。

如北方洛阳(1367所)、南方建康(700余所)。

⏹寺观园林三个方面:

毗邻寺观单独建置;寺观内部殿堂庭院;郊野地带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寺观与山水亲合交融,既显示佛国仙界的氛围,也呈现为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

⏹泉州---开元寺

⏹建康(南京)---同泰寺(今鸡鸣寺)

⏹杭州---灵隐寺

⏹苏州---虎丘、云岩寺,北寺塔

五、其他园林

⏹非主流园林类型开始见于文献记载。

如名流文人经常聚会的兰亭、新亭等近郊风景游览地,是首次见于文献的公共园林。

⏹兰亭今绍兴西南13.5km的兰渚,有亭翼然,建于渚上。

六、小结

1.园林规模由大入小,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由写实向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转化。

2.在自然美学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想的影响下,由再现自然到表现自然,在“有若自然”基础上更概括、提炼。

3.园林规划设计由此前的粗放变为更精细、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4.建筑与其他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和融糅关系。

5.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功能基本消失,生产也很少,游赏成为主导甚至唯一的功能。

“宫”已具有“大内御苑”性质,并位于城中轴线的结束部位的基本模式。

6.私家园林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此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7.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郊野寺观对各地风景名胜去的开发起到主导性作用。

8.“园林”一词已出现于诗文,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并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并把造园推向转折阶段,导入艺术升华的境界。

第四节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一、总说

⏹隋唐的均田制逐渐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士族衰落、庶族渐兴,儒学重获正统地位,知识分子改变避世、消极态度,通过科举求功名、参事。

⏹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发达兴旺的高峰。

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昌盛,尤其文学艺术诗、书、画、塑、舞等兼容并蓄、群星灿烂、盛极一时。

绘画上写实与写意并存,但都能“外师造化,内法心源”(唐玄宗命李思训、吴道子绘嘉陵山水),确立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准则。

山水诗、山水游记也成为两种重要的文学载体。

⏹诗人、画家直接参与到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这在私家园林中尤为明显。

⏹传统木建筑在艺术、技术方面趋于成熟,造型丰富、形象多样,群体纵向、竖向层次深远丰富。

宫苑建筑规模钜丽、气度辉宏(大明宫、太极宫等)。

⏹观赏植物栽培技术有很大进步,培养出许多珍稀植物(牡丹、琼花等),也能够引种驯化、异地栽植,宫廷民间盛行赏花、品花。

⏹据此,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达到了全盛局面,以长安和洛阳两地集中体现。

二、长安、洛阳

长安

⏹581年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王朝,建都长安,汉代长安已战乱残破,乃于开皇二年(582)于故城东南建新长安命名大兴城,面积84k㎡。

⏹引四渠入城,为园林发展创造条件。

⏹隋代大兴城未全部建成,唐代完成,恢复“长安”之名,一直做唐都城。

人口百余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都市。

14*11=108

⏹全国经济、政治中心、财富集中地。

也是国际化都市,各国效仿之。

⏹宫城位于皇城北部,中部太极宫(西内),另外两处宫城大明宫(东内)、庆兴宫(南内)。

⏹“禁苑”、“东内苑”、“西内苑”称之三苑。

东南御苑“芙蓉苑”和公共游览地“曲江”。

⏹汉昆明池保存下来,修整后成为近郊公共游览胜地。

洛阳

⏹为保证粮食供给并军事上拱卫长安,隋炀帝在洛阳另建新京。

唐代则以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正式建立“两京制”。

设立两套宫廷和政府机构,贵戚、官僚也分两地建宅邸和园林。

⏹安史之乱后洛阳残破不堪,皇帝不在幸临。

三、皇家园林

⏹隋唐时皇家园林集中在长安和洛阳,但两京以外也有建置,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远超魏晋,大内、行宫、离宫区分也较明显。

⏹此期造园活动以隋、初唐、盛唐最为频繁,天宝以后国事衰退,许多宫苑毁于战乱,全盛局面逐渐消失,一蹶不振。

大内御苑

⏹大明宫

位于长安禁苑东南之龙首原高地上,又称“东内”。

是相对独立的宫城,32h㎡,唐高宗后取代太极宫(西内)作为朝宫。

其南半部为宫廷区,北半部为苑林区,即大内御苑,典型的宫苑分置的格局。

⏹洛阳宫

隋名紫微城,即洛阳之宫城。

唐贞观六年改名洛阳宫,武后元年改名太初宫。

⏹禁苑(三苑)

即隋代大兴苑,包括禁苑、西内苑、东内苑,故名三苑。

⏹兴庆宫(南内)(今为兴庆公园)

唐玄宗为太子时的府邸,登基后常到此宫。

苑中以椭圆形龙池为中心,池中植荷花、菱角等,池东北筑土山,上建“沉香亭”,遍植各色牡丹,供玄宗和杨贵妃赏用。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西苑(隋—显人宫、会通苑,唐—东都苑、武后—神都苑)

历史上仅次于上林苑的大型皇家园林,其规划设计方面的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

不仅是复杂的艺术创作,也是庞大的土木和绿化工程。

总体布局以开凿大水池“北海”为中心,海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岛,水于海北经水渠曲折萦行入海,沿水做十六院,均穷极华丽。

苑中景点多以建筑为中心,结合山水构成园中有园的规划方式。

水系完整、建筑精巧、植物配置范围广泛、移栽品种极多。

唐代其规模缩小一半。

⏹上阳宫

始建唐高宗,西邻东都苑,建筑密度大,是以殿宇为主、园林为辅的皇家园林。

以上列举为两京城内、附廓有代表性的皇家园林。

其他还有扬州及长安远郊等。

⏹扬州是当时东南地区的繁华城市,隋炀帝三下扬州游览,遂在扬州大造宫苑,著名的御苑长阜苑和归雁宫、回流宫等十宫。

⏹长安远郊及关中、河南一带,行宫、离宫星罗棋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