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7625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2017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3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114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第Ⅰ卷共4页,12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第I卷(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辨别)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坐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

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流出/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抛)在回旋的水面。

这里叫作虬在湾:

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喑恶叱咤,,。

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

――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

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合谐。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绮丽(qǐ)坐B.嶙嶙(lín)合谐

C.喑恶叱咤(chà)渡D.崔嵬(wéi)瑰奇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辨识流出抛B.辨别跃出抛

C.辨识跃出撒D.辨别流出撒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似有千军万马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

B.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

C.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被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护着

D.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似有千军万马被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护着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马尔克斯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不仅在南美国家耳熟能详,而且也为中国作家和读者

熟知,其作品已多次再版。

②高士其是一位可敬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大都写得平易近人。

③从假手机、假移动电源、假移动硬盘到假欧元硬币,淘宝上的假货可谓应有尽有,也难怪

大家都称之为“万能的淘宝”。

④山冈和田野上,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果树林。

⑤他上台发言,侃侃而谈,旁若无人。

⑥本来还不错的文章,让你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A.①②③B.②⑤⑥C.③④⑤D.①④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福建计划实现全省自考考籍的电子化管理,同时加强网站建设,为自学考试者提供方便简

捷的“一站式”信息服务。

B.国家语委和央视联合推出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系列节目,展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独

特魅力,为增强文化自信做出了引领和示范。

C.国际互联网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通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

全性越来越怀疑。

D.行政定价虽然在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缓解群众“看病贵”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越来越

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造成了很多弊端。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清”在魏晋的玄学语境和人物品藻中焕发了活力,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

与秦汉时期偏于事功的文化迥然不同,在以道为本的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士文人在人生追求上普遍以能否体验“道”的存在,是否臻于“道”的境界作为评价人生境界高低的标准。

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描述道之性状的“清”,作为一个审美趣味和风格开始流行于当时著名的审美文化活动——人物品藻中,普遍用之于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

《世说新语·赏誉》赞赏的内容很广泛,举凡品德、节操、本性、心地、才情、识见、容貌、举止、神情、风度、意趣、清谈、为人处世等等,都在赏誉之列。

从时人的评价来看,当时均以“清”为上品。

“清”作为在魏晋玄学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清简通脱、清净澄澈、出尘脱俗、玄远深邃的道玄气质。

从趣味上讲即自然素朴、简约玄淡、超然脱俗,不奢、不繁、不浊、不俗、不媚。

这一趣味成为衡量士文人品位高下的标准。

在不同语境中,“清”往往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为复义词,形成其衍生、派生意义,如“清远”“清峻”“清雅”“清真”“清婉”“清劭”“清峙”“清通”“清和”“清绮”等等,但核心旨意大体不脱离“清”的简约、清澈、玄远。

“清”及其复义词大量在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中出现,共同表征了魏晋玄学语境下以“清”为主导的审美倾向,在中古时期,几乎可以说是无“清”不美的。

“清”也凝聚升华成为一个具有魏晋时代气质和风韵的审美范畴。

大凡趣味皆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分。

晋人尚“清”,“清”作为审美趣味标准,是在对“浊”“俗”的差评中得以更清晰地确立起来的。

文人刻意区分“清”与“浊”、“雅”与“俗”的差别,在道玄的文化语境中建立起“清”这一审美趣味,并将之确立为与“俗”相对立的“雅”,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和美的条件。

士文人以这种富有文化内涵、高品位“清雅”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拉开与达官贵戚、富商巨贾的距离,凭借文化上的优越感,抚慰内心的失落和愤懑。

当时盛行一时的竹林、山水、箫声与琴音等因其“清美”的特质,成为魏晋士文人构建其理想生活的主要手段,凸显出他们的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孔子删诗、儒家以“雅正”确立了儒家主流文化的审美趣味标准之后,魏晋士文人又将与荣位与权势相关的儒家的功利文化归为“俗”,逐出了审美领域,以“清”为核心范畴,建立起了“清雅”这一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并将之发展为独立于儒家“雅正”主流文化系统之外的审美文化体系。

“相对于政治、哲学、伦理、科学、历史等等,审美无疑是最具底蕴意味的深层结构,或者说,是照见一个民族之集体无意识的一面镜子。

更能窥见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精神质地。

”(李劼《诗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作为元范畴的“清”对中国古典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审美趣味深刻地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园林、器物美学中,使中国的古典艺术始终内含着一种深邃澄澈清雅含蓄的东方式精神境界。

                                               (节选自《玄学语境中的美》,作者陈迎辉,有改动)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期,士文人文化偏于事功,魏晋时期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士文人在人生追求上

普遍以能否臻于“道”的境界作为评价标准。

B.《世说新语·赏誉》以“清”为上品的赞赏内容非常广泛,因而使“清”在魏晋的玄学语

境和人物品藻中,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

C.在魏晋玄学文化语境下,描述道之性状的“清”成了审美趣味和风格,开始流行于人物品

藻中,普遍用之于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

D.“清”在趣味上表现为自然素朴、简约玄淡、超然脱俗,不奢、不繁、不浊、不俗、不媚,

该趣味是当时衡量士文人品位高下的标准。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魏晋玄学文化的不同语境中,“清”与其他词组成复义词形成其衍生、派生意义,其核

心旨意总是不脱离“清”的简约、清澈与玄远。

B.“清”及其复义词语大量在人物品藻以及诗文书画鉴赏中出现,共同表征了魏晋玄学语境

下以“清”为主导、无“清”不美的审美倾向。

C.魏晋人在道玄文化语境中把“清”作为审美趣味的标准,并将其确立为与“浊”“俗”相

对立的“雅”,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和美的条件。

D.“清雅”作为魏晋时期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是审美最具底蕴意味的深层结构,它是镜子,

能窥见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精神质地。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士文人凭借“清雅”这一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拉开与达官贵戚、富商巨贾的距离,抚慰其内心的失落感和愤懑感。

B.魏晋士文人以“清”为核心范畴,建立起了“清雅”这一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而将与荣位与权势相关的儒家的功利文化归为“俗”。

C.“清”以其清简通脱、清净澄澈、出尘脱俗、玄远深邃的道玄气质,在魏晋文学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受到士文人的推崇。

D.“清”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深远,其审美趣味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园林、器物

美学之中,使中国的古典艺术始终内含着东方式精神境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

(每小题3分,共12分)

沈炯,字礼明,吴兴武康人也。

炯少有隽才,为当时所重。

侯景之难,吴郡太守袁君正入援京师,以炯监郡。

京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遣使召炯,委以书记之任。

炯固辞以疾,子仙怒,命斩之。

炯解衣将就戮,碍于路间桑树,乃更牵往他所,或遽救之,仅而获免。

子仙爱其才,终逼之令掌书记。

及子仙为王僧辩所败,僧辩素闻其名,于军中购得之,酧①所获者铁钱十万,自是羽檄军书皆出于炯。

及简文遇害,四方岳牧皆上表于江陵劝进,僧辩令炯制表,其文甚工,当时莫有逮者。

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

侯景平,梁元帝愍其妻子婴戮,特封原乡县侯,邑五百户。

僧辩为司徒,以炯为从事中郎。

梁元帝征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尚书左丞。

荆州陷,为西魏所虏,魏人甚礼之,授炯仪同三司。

炯以母老在东,恒思归国,恐魏人爱其文才而留之,恒闭门却扫,无所交游。

时有文章,随即弃毁,不令流布。

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陈己思归之意。

奏讫,其夜炯梦见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炯便以情事陈诉,闻有人言“甚不惜放卿还,几时可至”,少日,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

高祖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中丞如故。

以母老表请归养,诏不许。

文帝嗣位,又表乞归。

诏答曰:

“寻敕所由,相迎尊累,使卿公私得所,并无废也。

初,高祖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用,欲宠贵之。

会王琳入寇大雷,留异拥据东境,帝欲使炯因是立功,乃解中丞,加明威将军,遣还乡里,收合徒众。

以疾卒于吴中,时年五十九。

文帝闻之,即日举哀,并遣吊祭,赠侍中,谥曰恭子。

【注】①酧:

同“酬”。

(节选自《陈书·沈炯传》,有删改)

9.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炯固辞以疾固:

坚决

B.当时莫有逮者逮:

匹敌

C.梁元帝愍其妻子婴戮婴:

缠绕

D.魏人甚礼之礼:

以礼相待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及子仙为王僧辩所败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荆州与国邻接

C.恐魏人爱其文才而留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乃更牵往他所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

B.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

C.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

D.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炯善写文章,文才斐然。

王僧辩打败宋子仙后悬赏重金寻找沈炯,后来王僧辩所需文书都出自沈炯之手。

B.沈炯一身正气,视死如归。

侯景之难时,他不受宋子仙高官的利诱和死亡的威胁,最终感动了宋子仙,得以保全性命。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D.诏,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

按内容分为即位诏,遗诏等,按形式分为手诏、口诏等。

淄博一中高2014级高三第二学期三模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恒闭门却扫,无所交游。

时有文章,随即弃毁,不令流布。

(5分)

(2)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用,欲宠贵之。

(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登柳州城楼①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②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①这首七律是柳宗元被贬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②尾联中的“共来”:

公元805年因王叔文革新失败,与之相关的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被贬到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

(1)本诗颔联和颈联是如何写景的?

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4分)

 

(2)有人说诗的颔联赋中有比,你是如何理解的?

概括这首诗抒发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陈情表》中点明母孙二人互相依靠,命运相关,拳拳之情使李密不能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

,。

(3)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地描绘出山中优美的自然风光。

五、(12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

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

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

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

相反,,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

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交 友、恋爱、行善等等,简言之,一切精神活动。

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17、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请你从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对一句上联或一句下联,使其成为工整的一幅对联。

(1)上联:

时逢端午思屈子

下联:

(2)上联:

下联:

赛龙舟,把酒吟诗慰圣贤

18、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所给的话题再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4分) 

    示例:

田园诗是乡村牧童手中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田野、炊烟,尽收眼底。

 

边塞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别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爬满心墙的蔷薇

——读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王开岭

他有一种使他触及的一切变得高尚的才能。

 ——歌德

《金蔷薇》,一册薄薄的散文体小书。

一打开,扑面而来的森林、溪水和冰雪气息立即让我安静下来,童话般的语境仿佛置身于缪斯的圣诞夜,而巴乌斯托夫斯基,便是那个挨门逐户送祝福的白胡子老人,他的礼物是诗、是激动人心的月光、是欢悦生命的美……

书的开篇叫《珍贵的尘土》:

善良的退伍老兵夏米,相貌丑陋,以清理作坊为生。

一天,他遇见了早年照料过的一位姑娘,并再次伸出援手,后来,他突然被一股“依依不舍”的情感所折磨,自卑、怯懦、羞愧……他暗暗祈愿姑娘能遇到真正的爱情,并冒出一念头——送一朵传说中能带来幸福的金蔷薇给她。

从此,每天夜里,夏米都背着一个大垃圾袋回家,里面装着从银匠作坊里扫来的尘土,他用筛子不停地扬着……终于一天,他捧着一小块金锭去找银匠。

当“金蔷薇”终于诞生时,姑娘已去了异国。

不久,夏米去世了。

 

“每一分钟,每一个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心脏每一次不易觉察的搏动,犹如杨树的飞絮或深夜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是一粒粒金粉……而作家,以数十年光阴筛取这微尘,将其聚拢一起,熔成合金,然后铸出我们的‘金蔷薇’——小说,散文,长诗。

在《洞察世界的艺术》中,他转述了一位画家的话:

“每年冬天,我都要到列宁格勒那边的芬兰湾去,您知道吗,那里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直到今天,我还能忆起撞上这句话时的激动和羞愧,因为我从未留意霜的差别、更毋论“最好看”了——自己的感受原是多么粗糙!

和同胞作家相比,巴氏似乎是个特例,在作品气质和主题上,他都没有鲜明的俄罗斯式烙印,母邦文化的苦难基因和悲剧资源并未将其心灵格式化,他也没有卷入时代的政治伦理斗争。

像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爱伦堡、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等,都是在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灵魂纠结下,以反抗、挣扎、悲愤的姿态实施突围的,而巴氏不,他既没背负民族传统,也未被时代的罪恶拦住去路。

唯美、温情和诗意,乃其与生俱来的打算,他从未因某种现实而在这些方面打折扣。

他的文字无形中铺了一层干净和温暖的草,并转化为了读者的幸福。

这种心灵的舒适与和平,这种不被时代耽误的健康心性和稳定品质,在苏联严酷的政治环境中,是非常罕见的。

他这样说:

“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

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里,没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作家。

我认为,这是个极重要的提示,尤其对工业时代的人和现代教育,尤其对21世纪的我们——沉溺于物理和实用、荒疏了自然、哲学和诗歌——从而远离生命真相和本体意义的人。

阅读巴氏,是一种美和心智的享受,你不会有压抑感,连故事里的哀痛,也是美的,让人感激。

正像他解释安徒生时所说:

“是的,我们需要幻想家,是停止对这三个字进行讥笑的时候了。

”“童话不仅为孩子,也是为成人所需要的。

”“对生活的宽容态度往往是一个人丰富内心的可靠标志。

像安徒生这样的人是不愿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世俗纷争上的,因为周围闪耀着鲜明的诗意,不要放过春天亲吻树木的那一瞬间……”

虽然有大量现实作品,但骨子里,他不是“现实感”和“斗争感”很强的作家,他更像灵魂方面的美学大师——大自然最亲近、最信赖之人,理想主义的冥想者和歌颂者,那种干净得能聆听花鸟物语、拿到童话钥匙的人。

对现实,他的反抗工具是“美”,是对丑和恶“背过脸去”的姿式,是以回答“人应怎样生活”“何以不辜负这个世界”的方式来进行。

他消化矛盾、超越苦难的愿望和能力都太强了,他不能忍受被阴暗挡住光线、降低视力的生活。

而且,这毫不妨碍他对那些英勇的同胞报以爱和尊敬,这在他对茨维塔耶娃、巴别尔、爱伦堡等人的评述中清晰可见,他熟悉对方的价值,清楚对方的意义,拥戴对方的劳动。

诗性、浪漫、理想人格、美学的纯粹、对永恒价值的守护、对细微之物的深情、对教育和艺术的关注、突破时代纠缠的行走……这一切,奠定了巴氏风格,一种知识和精神上的“百科全书”风格。

多年来,我已惯于将《金蔷薇》搁在枕边,就像小孩子让最爱的糖果触手可及。

睡前翻开某页,无论内心多么浮躁,这时都会安静下来,连空气都变得像书中森林里那样:

清澈、湿润、流畅,有股沁人心脾的薄荷的静,绿的香……

(节选自《精神明亮的人》,有删改)

19.作者在开头引用歌德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20.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他的文字无形中铺了一层干净和温暖的草,并转化为了读者的幸福。

 

(2)对现实,他的反抗工具是“美”,是对丑和恶“背过脸去”的姿式。

 

2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爬满心墙的蔷薇”意蕴的理解。

(4分)

 

22.结合文本,谈一谈“巴氏风格”“对工业时代的人和现代教育,尤其对21世纪的我们”有什么启示?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著名诗人兰德说:

“我跟谁都不争,跟谁争我都不屑。

日本著名女子排球教练大松博文说:

“人生的每一天都在胜负中度过,一切都以竞争形式出现。

每天都是为在竞争中取胜,或者至少不败给对方而进行奋斗。

因此若有一天懈怠,便要落后,要失败。

人生就是这样严峻。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三模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1、D(座,和谐,喑呜叱咤zhà)

2、C(第一组,辨识:

辨认,识别,如景物辨识不清;辨别:

在认识上加以区别,如辨别方向。

第二组,“跃”比“流”更形象。

第三组,“撒”强调把颗粒状东西散着扔出去,“抛”强调扔、投掷。

3、B(第一空,照应前面的句子,“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对应“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第二空,考逻辑关系,应该是“细纱护着图案”)

4、B(耳熟能详:

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语境不当。

例句:

她知道有数百万人对她父亲拳击生涯的每个细节都耳熟能详。

平易近人:

既比喻态度和蔼,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如:

“就在那次交谈中,他亲身感受到了诗人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

”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应有尽有”褒贬色彩不当,“应有尽有”是个褒义词,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假货不能叫“应有尽有”。

漫山遍野:

遍布山野,形容很多。

语义重复。

旁若无人:

既可以形容高傲,作贬义词,如:

“这个人一向自以为了不起,说起话来旁若无人。

”也可以形容态度自然,作褒义词,

不三不四:

既形容人不正派、不规矩,贬义词;也用来说明事物不成样子。

5.A(B项偷换主语,应在“汉字听写大会”前面加“的”。

C项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句首。

D项成分残缺“缓解”缺宾语中心语)

二、6.B(因果不当,原文的意思是,《世说新语·赏誉》赞赏的内容很广泛,从时人的评价来看,当时均以“清”为上品;而不是因为《世说新语·赏誉》的广泛赞赏才使“清”在魏晋的玄学语境和人物品藻中,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

7.A(“核心旨意总是不脱离‘清’的简约、清澈与玄远”判断不当,原文说“核心旨意大体不脱离‘清’的简约、清澈、玄远”。

8.C(“在魏晋文学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理解不当,应为“在魏晋玄学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

三、9.C(婴:

遭受。

10.C(前为自己的,后为自己。

A介词,表被动B介词,和D介词,于是,就。

11.A

12.B(“最终感动了宋子仙,得以保全性命”错,沈炯得以活命是因为宋子仙准备在另一处杀他时,有人救了他。

13.

(1)(沈炯)总是闭门谢客,无任何交往。

沈炯时常写些文章,随即毁掉,不让流传。

(计分点:

恒、却扫、交游、流布、语意各1分)

(2)军政大事,沈炯大多参与谋划,文帝又重视他的才学,想让他得到荣华富贵。

(计分点:

预、谋谟、重、宠贵、语意各1分)

14.

(1)颔联、颈联写景,动与静、近与远结合。

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芙蓉、薜荔墙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

(2)①芙蓉与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风雨,比喻险恶的社会环境。

借“芙蓉”“薜荔”在暴风雨中遭遇,暗比自己仕途风波险恶。

赋中有比,不着痕迹。

②感情:

通过登楼远望,抒发了诗人离乡别友的悲苦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流露出对时事艰危、环境险恶的忧虑和愤慨。

15.

(1)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