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784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docx

中考必背古诗文及其注释翻译精华

蒹葭

朝代:

先秦

作者: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萋萋一作:

凄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

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

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

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1.蒹(jiān):

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

初生的芦苇。

苍苍:

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

茂盛的样子 3.为:

凝结成。

4.所谓:

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

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

那一边。

7.溯洄:

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

追寻。

9.阻:

险阻,(道路)难走。

10.宛:

宛然,好像。

11.晞(xī):

干。

12.湄:

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

水中高地。

14.坻(chí):

水中的沙滩

15.涘(sì):

水边。

16.右:

迂回曲折。

17.沚(zhǐ):

水中的沙滩。

 

观沧海

朝代:

两汉

作者:

***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

⑴临:

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

山名。

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

通“苍”,青绿色。

⑷海:

渤海

⑸何:

多么

⑹澹澹(dàndàn):

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峙(sǒngzhì):

耸立。

竦,通耸,高。

⑻萧瑟:

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

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

太阳和月亮

⑾若:

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

银河,天河。

⒀幸:

庆幸。

⒁甚:

极点。

⒂至:

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太值得庆幸了!

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饮酒

朝代:

东晋

作者:

陶渊明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

(1)结庐:

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

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

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

为什么能这样。

尔:

如此、这样。

(5)悠然:

自得的样子。

(6)见:

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

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

傍晚。

相与:

相交,结伴。

(9)相与还:

结伴而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朝代:

唐代

作者:

王勃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注释

⑴少府:

官名。

之:

到、往。

蜀州:

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辅三秦:

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

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

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

“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

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

一作“俱”。

宦(huàn)游:

出外做官。

⑹海内:

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

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

并邻,近邻。

⑻无为:

无须、不必。

歧(qí)路:

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

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次北固山下

朝代:

唐代

作者:

王湾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山外一作:

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注释

(1)次:

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

旅途。

潮平两岸阔: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

顺风。

悬:

挂。

海日:

海上的旭日。

残夜:

夜将尽之时。

江春:

江南的春天。

归雁:

北归的大雁。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

指北固山。

乡书:

家信。

使至塞上

朝代:

唐代

作者:

王维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

⑴使至塞上:

奉命出使边塞。

使:

出使。

⑵单车:

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

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

有几种解释:

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

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

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

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

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

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

赵殿成注有二解:

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

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

“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

“《六典》:

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

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

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

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⑼都护:

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

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后汉书·窦宪传》:

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这里代指前线。

⑽“单车”两句:

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⑾候吏:

一作“候骑”。

行路难

朝代:

唐代

作者:

李白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注释

⑴行路难:

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

金樽(zūn):

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

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

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⑵玉盘:

精美的食具。

珍羞:

珍贵的菜肴。

羞:

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

通“值”,价值。

⑶投箸:

丢下筷子。

箸(zhù):

筷子。

不能食:

咽不下。

茫然:

无所适从。

⑷太行:

太行山。

⑸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暗用典故:

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碧:

一作“坐”。

忽复:

忽然又。

⑹多岐路,今安在:

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

岐:

一作“歧”,岔路。

安:

哪里。

⑺长风破浪:

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据《宋书·宗悫传》载:

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会:

当。

⑻云帆:

高高的船帆。

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济:

渡。

望岳

朝代:

唐代

作者:

杜甫

原文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通:

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

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

⑴岱宗:

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

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

怎么样。

⑵齐、鲁:

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

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

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

不尽,不断。

⑶造化:

大自然。

钟:

聚集。

神秀:

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

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

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

黄昏和早晨。

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

心胸摇荡。

曾:

同“层”,重叠。

⑹决眦(zì):

眦:

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

裂开。

入:

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

终当,定要。

凌:

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钱塘湖春行

朝代:

唐代

作者:

白居易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注释

1.孤山寺:

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

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

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

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初:

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4.云脚低: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云脚:

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5.早莺:

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

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

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

向阳的树。

7.新燕:

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

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9.乱花:

纷繁的花。

渐:

副词,渐渐地。

欲:

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

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

浅绿色的草。

才能:

刚够上。

没:

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11.湖东:

以孤山为参照物。

12.行不足:

百游不厌。

足,满足。

13.阴:

同“荫”,指树荫。

14..白沙堤:

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白堤全长1000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朝代:

唐代

作者:

刘禹锡

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

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注释

1.酬:

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用诗歌赠答。

2.乐天:

指白居易,字乐天。

3.见赠:

送给(我)。

4.巴山楚水:

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

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5.二十三年:

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

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6.弃置身:

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置:

放置。

弃置:

贬谪(zhé)。

7.怀旧:

怀念故友。

8.吟:

吟唱。

9.闻笛赋:

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

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10.到:

到达。

11.翻似:

倒好像。

翻:

副词,反而。

12.烂柯人:

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13.沉舟:

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14.侧畔:

旁边。

15.歌一曲:

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16.长(zhǎng)精神:

振作精神。

长:

增长,振作。

浣溪沙

朝代:

宋代

作者:

晏殊

原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注释

⑴浣溪沙: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

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

“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一曲,一首。

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

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

“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

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旧,旧时。

⑷夕阳:

落日。

西下:

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

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

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

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

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

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

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

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独:

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

徘徊:

来回走。

渔家傲·秋思

朝代:

宋代

作者:

范仲淹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

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

①渔家傲:

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

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

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

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

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

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

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

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

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

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水调歌头

朝代:

宋代

作者:

苏轼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似一作:

何时;又恐一作:

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

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丙辰:

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

到天亮。

3子由:

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

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

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

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

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

经受不住。

胜:

承担、承受。

9弄清影:

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

赏玩。

10何似:

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

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

(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何事:

为什么。

13此事:

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14但:

只。

15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

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共:

一起欣赏。

婵娟:

指月亮。

江城子·密州出猎

朝代:

宋代

作者:

苏轼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

江城子:

词牌名。

密州:

今山东诸城。

老夫:

作者自称,时年三十八。

聊:

姑且,暂且。

狂:

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

黄犬。

苍:

苍鹰。

锦帽貂裘:

名词作动词使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千骑卷平冈:

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

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倾城:

全城的人都出来了。

形容随观者之众。

太守:

指作者自己。

看孙郎:

孙郎,孙权。

这里借以自喻。

酒酣胸胆尚开张:

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

尚:

更。

微霜:

稍白。

节:

兵符,传达命令的符节。

持节:

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

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

定将。

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