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80871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精选多篇)

  读《大教学论》有感

  上学期上《教育概论》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看了几本中外教育名著。

而对于一个对看到文字就反感的我来说是相当困难的。

不过我还是坚持看了捷克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这本教育名著。

虽然看的时候是囫囵吞枣的看的,不过看了以后还是有许多让我映象深刻的地方。

不过,如果我理解错误的话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我的语文成绩不好,水平有限了。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的一步教育作品。

此书被认为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是教育学行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大教学论》在教育发展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我想讲一下的是夸美纽斯。

他是一位捷克人,出生于1592年,死于1670年,他生活的年代刚好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时代,因此社会背景比较复杂。

俗话说“实事造英雄”也许就是这个的最好体现。

他的一生都在从事教育研究工作,一次具有十分丰富的教育经验。

他热爱儿童而且热爱教育。

他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学理论上,都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夸美纽斯被推崇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

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因此他又被称为是“现代教育之父”。

他一生著作很多,不过,主要教育学说还是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中。

该书实际上包含了整本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现在讲述的是《大教学论》。

此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的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著作。

  正如作者在开篇所写的“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叫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西方人对《大教学论》的评价相当的高。

他们说:

“倘若各时代的关于教育学的著作全部丢了,只要留得《大教学论》在,后代的人便仍可以把它作个基础,重新建立驾驭的科学”。

因此,《大教学论》号称“西方教育史上的第一本教育著作”。

上学期的阅读,便让我有对此书产生了兴趣。

该书论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适应自然的原则始终贯穿于整本著作中。

全书共三十三章,我个人认为第一章到第七章讲述的是:

人的来由以及人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八章到第十三章讲述的是:

学校教育的重要行,学校教育改良的必要行以及怎样改良。

第十四章到第十八章主要讲述的是:

教于学的原则等。

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五章讲述的是:

学校的教学方法。

第二十六章到三十章讲述的是:

学校的纪律以及语言等。

最后那三章讲述的是大学以及教导。

该书系统的阐述了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观点,教育目的,作用,内容和途径等。

读了此书以后我了解到了他对于教育的观点。

他提出了“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

他认为自然界存在自然规律,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教育活动应该遵循自然界的普片规律。

他的第八章的标题即是“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须的”。

他认为现今的学校教育制度需要改进,需要完善。

因此,他提出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措施以及必要性。

此外,在第七章的时候夸美纽斯对儿童的心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对教育工作要如何适应儿童年龄、心理特征提出了不少意见。

他说“人的教育要在适合的时期进行,在适合的时机对人进行教育”。

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从人生的青春期开

  始,也就是说要从儿童时期开始。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

儿童时期等于春天,青年时期等于夏天,中年时期等于秋天,老年时期等于冬天。

教育就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在每一个时期进行适当的教育。

其次,夸美纽斯又对教于学的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教与学的原则有:

便易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速性。

此外,还对教学法进行了阐述,系统介绍了教育法有:

科学教学法,语言教学法,道德教育的方法,艺术教育法,灌输虞信的方法等。

他主张多种教育方法结合进行教育,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

最后两章夸美纽斯提出了教导的问题。

他提出了论教导的普遍和完善的秩序,提出实施普遍教导的前提。

夸美纽斯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的问题的人,并且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

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于生活相结合的思想,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教学原则的规则。

《大教学论》的写作目的是:

寻求一种教育方法,可以使教员少教,使学生多学。

  读了这本书我才了解到了许多东西。

《大教学论》中阐述的最多的应该还是教育吧。

虽然本书的开始是从“人”讲起,在开篇就提到了“人是造物中最完善、最美好、最崇高的”。

也让我们知道了原来学问、德行、虔信是我们人生来就具有的三粒种子。

这让我联想到了我国的荀子的《性善论》,强调的是:

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一个人为了他自己的好处,不独要有学问,而且要有德行和虔信;为了他邻人的幸福,不独要有德行,而且要有学问和虔信;为了上帝的关荣,不独要有虔信,而且要有学问和德行。

不过最让人映象深刻的还是夸美纽斯关于教育的观点和见解。

读了《大教学论》让我们这些未来的

  教师们明白教师职责的所在,就像我们说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样,教育在教学工作中充当教道德工作,是教育的主体。

我们都知道教学即是:

教于学。

而老师即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了教要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

有一句话说:

教导别人就是教导自己。

那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能让自己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充实自己。

教师作为教育者即是教育人,这让我们想到格累哥利?

那齐恩曾说:

“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

”因此教师的责任是伟大的。

其次《大教学论》让我了解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到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执起教育之匙,开启孩子们的心灵,浇灌他们稚嫩的大脑。

让教育发挥最大作用,让他们长大以后为祖国奋斗。

更好的建设祖国的美好明天。

通过《大教学论》我们知道了:

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

愚蠢的人需要受教导,好使他们摆脱本性中的愚蠢,这是无人怀疑的。

聪明人更需要受教育,因为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不去从事有用的事情,它便会去从事无用的、稀奇的、有害的事情。

在读了《大教学论》后终于了解到了这本堪称“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著作”的来由。

它的确配得上这个称号!

我想,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读《大教学论》是必须的,它会让我们意识到教师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教育我们的学生。

  重温”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重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孙永东

借着假期,重温了一下夸美纽斯的经典教育学论著《大教学论》,毕业四年多了,伴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对这一论著的体会更加深刻了.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凯洛夫曾称其为”一位深邃而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大教学论》全书框架:

33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教育通论”,论述教育的基本原理,如人的可教育性,教育目的,教育的社会作用等;第二部分为”教学论”,探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第三部分为”训育论”,专论教育方法;第四部分为”学校管理”.这一划分与今天的教育学体系大体相同.全文35万字.《大教学论》全面地论述了改革中世纪的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新教育的主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一次把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完成了教育理论上有史以来的重大变革.它开创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先河,成为划时代的巨著.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的“教育巨匠”“教育理论的始祖”也有人称他是教育史上的和,“哥白尼”.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认为”教育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他希望通过教育,

改革社会道德普遍堕落的现象,从而”减少黑暗与倾轧”,得到”光明与和平”.同时,他也高度肯定了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他把人的心灵比做园地中的泥土,可以栽种各色花木,结出累累果实.夸美纽斯尖锐地批评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端,“学校变成了儿童的恐怖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征.他说:

“我们的格言应当是:

凡事都要跟随自然的教导,要按观察能力的发展第次,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于是,他提出了划分儿童年龄阶段的主张,把0一24岁划成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春期,每期6年.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民主主张,认为”所有男女青年,不论富贵和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为了实现这一主张,他创制了学校体系,发明了班级授课制,这种主张和体系至今为我们所沿用.现就读书后做如下几点体会:

一.对于教育力量的坚信他认为人心如同树木的种子,树木实际已经存在种子里面.”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我们只须使他的固有的,藏在身内的东西展露出来.”这就是说

  ,人有发展的极大可能性,但是这咱可能要靠教育才能变成现实,正如玉石要经过雕琢才能变成饰物,牛马要经过训练才能为人服役一样.人心又如土壤,白纸与蜡,只要园丁当心,土壤可以长出各种赏心悦目的植物.白纸上什么都没有写,但是

什么都能写上.蜡能变成各种形式,人脑也是一样,它能接受万物的影像.这就是说由外力加以铸范的.这外力有两种:

环境和教育.但教育可以左右环境的影响.具体到每一个人时,他认为几乎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他满怀信心地说:

”我们差不多找不出,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木板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咱们的学生正是像夸美纽斯先生所描述的那样,他们并不是”一块晦涩的镜子晦涩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影像的田地”,也不是”一块粗糙的木板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我们要像园丁一.样耐心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这些,鼓励学生,赏识他们.二.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夸美纽斯对于旧时学校缺点的体会是很深刻的.他说,旧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场.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悲惨地损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节上面浪费了青春的鲜美的岁月.”所以他决心写出《大教学论》来”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

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使青年们能够”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进行学习.因为,既然人是一咱可教的动物,教育的力量又是十分巨大的,可见教育办得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世上也没有一座岩石或高塔,高到了在合适的位置放了梯子,或在石上合适的地方凿好了台阶和装上防止跌落的栏杆之后还没有人爬得上去的.”固然,”在智慧方面,快乐地加入旅行的人很多,而能登峰造极的人是很少的.但这并不证明人类的心智有

什么达不到的目的,只是证明阶梯安排得不好,或是数目不够,有危险,没有修理而已――换句话说,就是方法有困难”.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咱们的学生基础太差了,什么也学不会……”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好好考虑下自己给他们搭建的梯子或台阶是否合适啊.这令我想到了咱们学校的教学,以学生的性格,以学生的特点为中心,因材施教.比如我们的教学改革,教材瘦身等等,不正是沿着这条夸美纽斯之路走吗.三.对于道德教育的意见.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当然他所说的道德教育的涵义不可能跟我们所说的一样;但是他所提出的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却依旧是正确的.如:

预防,实践,榜样,纪律等.说的太好了,这和我们对

  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思路恰恰是不谋而合的,我们的”以刚性的制度和柔性的人性化结合来管理学生”的理念不正是这样的吗?

当然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也有它本身的弊端,它是一本宗教色彩很浓厚的书,可以说它就是教化人们对基督教虔诚信仰的一本书,里面很多的观点都有它时代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抱着批判的继承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就能从中学到很多经典的教育教学的理念.

 

  《教学论》读后感

  利用空闲时间,认真拜读了翟广顺主编的《教学论基本问题概论》一书,发现此书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充分反映了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探究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及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

  在教学内容一章中,作者讲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依托于教学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首先勾画出和设计课堂中师生交往借以展开的内容,没有预设的内容的师生交往只能是一般性交往活动,而不是“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要开展的活动、要讲授的知识,决定了学生是以专心致志的方式还是心不在焉的方式学习。

因此,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教学内容也因此成为教学论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话题。

  那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

通过读书我知道了,教育者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标准有这几个:

一、从学科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二、从社会需要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三、从儿童经验和兴趣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

总之,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依据儿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庞大知识体系进行分类和筛选的过程。

而在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中,教师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取舍,绝非仅仅依据上述标准就可以完成,而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力量来完成。

  百川汇海,万流归宗

  ——《有效教学论》读后感

  江冰曾经读过这样一则笑话:

“医生走出手术室,郑重地对等在外面的病人家属说:

手术很成功,可惜病人死了。

”哑然之余,不禁会联想到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堂,我们是否也会有这样的上课经历,课件很精彩,教师语言很煽情很唯美,课堂很热闹,气氛很热烈,而学生却并没有真正的收获与提高,这样的课堂,能称之为有效的课堂吗?

作为教师的我们,其实也经历过学生时代,每当我们回忆自己的课堂体验,往往会想到某某老师的课上得好,很喜欢听他的课;某某老师课上得不怎么样,不愿意听。

而这些回忆归往往归结于一点,即他们的教学行为吸引着我们,他们总是善于采用多种教学行为,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

看来,奥秘正在于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研读《有效教学论》,反观自我,发现了自身教学行为上存在的缺陷、不足及亟待改进的地方!

也明确了今后努力奋斗的方向。

  总所周知,在教学准备之后,教师就要进入课堂实施教学,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有效地运用主要教学行为。

而这些教学行为是我们在课堂上直接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而采取的专业行为。

是“可预设、可分解、可培训的专业技能,它的目的在于确保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下去,”即《有效教学论》所说的讲述、板书、声像显示、动作示范、问答、讨论、自主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指导及探究学习指导“九大”行为。

  如果说教学行为是种一体化的行为,则是由这九个行为的有机构成,其有效性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

书中详细分析了各种行为的功能、表现,影响因素及运用策略。

细读之下,颇值得玩味,也受益颇深。

  单以讲述为例,音量是其主要的考量对象,教师音量高低及对学生的适切性,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语流速度过快,超过学生短时信息加工极限,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感、压力感,反之,速度过慢,教师教学节奏变缓,教师单位时间内讲述内容就会减少,切易导致学生昏昏欲睡,从而讲述的效果大大降低。

讲述应以“语音准确,语词恰当,语流连贯,语速适中”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实现其有效性。

结合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曾听过某些老师上课,声音高亢,语速较快,一节课越到后面声音越高,但反观教室内,学生却越来越懈怠,甚至小声耳语,以至于老师要用力拍击讲台,才能达到提醒的目的,维持秩序继续讲课。

老师课后抱怨学生小话多,其实正对应了《有效教学论》中所说的:

“语流速度过快,超过学生短时信息加工极限,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感、压力感。

”刚开始这样的语音语速会让人紧张,但时间过长,学生容易感到疲劳,注意力分散,小话自然就出来了,而老师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声音一高再高,殊不知,这高亢密集的声音却成了学生小话的“保护伞”,老师的声音掩盖了学生的声音,造成恶性循环。

徒然劳累却收不到成效,同样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读这本《有效教学论》,我觉得这书就像一张认知地图。

教学活动尽管古老,但教学领域是一个充满神奇的迷宫——一如千奇百怪的世博场馆——还有许多待开发或重新发现的未知领域。

《有效教学论》引领着我们沿着一定的路线在迷宫中穿行!

带着自己的经验与体验去旅游,去抵达目的地。

我又觉得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流派,就像一条条奔涌的大河,不管经过什么样的路线,百转千回,终将归入大海——“使我们的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有效教学论》,正如百川汇海,万流归宗,它告诉我们,一切教学行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教学有效。

  或如一位教学专家评论《有效教学论》时所说:

“本书并非要教导读者如何去操作来实现有效教学;但至少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回顾、反思个体的教学行为,从而触动想做点什么的欲望!

”我愿把这本书当着一块建房用的砖。

如果说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判断或教学理论是我的房子的话,那么《有效教学论论》无疑会成为其中的一块不可多得的“支撑”。

“有效课堂”是我永远的“理想课堂”,永远是远方地平线上那道亮丽的风景,引领着我去探索,去发现。

  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借着假期,翻阅了一下夸美纽斯的经典教育学论著《大教学论》,现简单的讲述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夸美纽斯其人

  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

  一。

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

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

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

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

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1614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

同年,30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

1627年,随同30000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

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

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

其中《语言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了12种欧洲文字和四种亚洲文字,在各国广泛流行,使夸美纽斯获得了世界声誉。

  1634年起,他开始探讨“泛智论”。

1639年出版了《泛智论导言》。

1641年,英国邀请他主持编纂“泛智论”工作。

不久英国发生内战,1642年又应邀到瑞典协助解决拉丁文教学问题,用六年时间为瑞典编写了一套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

1648年,30年战争结束,他再次回到黎撒主持宗教与教学事务。

1650年,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亚公国的邀请,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自任校长。

在此期间,他主要撰写了《泛智学校》、《论天赋才能的培养》、《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青年行为守则》等教育著作和论文。

还编写了著名的儿童初级读物《世界图解》。

这是一本简化的语言入门,为年龄太小、不能学语言入门的孩子所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附有插图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小百科全书,被译成了多种文字,流行了近200年。

1654年,他再次回到黎撒,继续研究“泛智论”。

1656年,黎撒城毁于波兰与瑞典的战争,夸美纽斯应邀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和定居。

从1657年起,他将他的教育专著、论文和教科书汇编成《救育论著全集》陆续出版,留给了人类一份珍贵的教育历史遗产。

  夸美纽斯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教育问题,奠定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基础。

  二、《大教学论》其书

  《大教学论》,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

1635—1638年间,他听从友人的劝告,把它译成了拉丁文,同时作了修改和补充。

1657年,他将该书列为《教育论著全集》的首卷首篇公开发表。

此书很晚才传到中国,20世纪初,我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曾作过简要介绍。

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任敢的中文译本《大教授学》,后又改译为《大教学论》。

195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了新l版,译者去世之前,又将译文作了较大修改,作为外国教育名著丛书的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出了新2版。

全书共760页,20余万字。

  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其写作目的是:

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大教学论》全书框架:

33章,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教育通论”,

  论述教育的基本原理,如人的可教育性、教育目的、教育的社会作用等;第二部分为“教学论”,探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第三部分为“训育论”,专论教育方法;第四部分为“学校管理”。

这一划分与今天的教育学体系大体相同。

全文35万字。

  《大教学论》全面地论述了改革中世纪的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新教育的主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一次把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完成了教育理论上有史以来的重大变革。

它开创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先河,成为划时代的巨著。

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的“教育巨匠”和“教育理论的始祖”,也有人称他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讨论了人生的目的。

作者以《圣经》的《创世纪》为根据,加上传统的神学目的论,认为人不仅要认识自己,而且还要认识上帝,因为上帝是永生、智慧和幸福的根源,人是上帝的造物、爱物和形象。

人的终极目标是死后、来生,与上帝相结合。

人的生活和住所都有三重,即母亲的子宫、世上和天堂,从第一重到第二重,人经历的是诞生;从第二重到第三重,人经历的是死亡与复活;到第三重就永不再动、歇在那里。

  第二章他认为,现世的人生严格讲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情。

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

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

人生成就要:

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

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

  第三章第六章至第九章讨论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应该从祈祷、教育、行动中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知识、道德、虔信、艺术和身体等方面去发展人。

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一个人愈是多受教导,他便愈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

塑造人、教育人,应从少年儿童时期开始,因为这时候欲望正在沸腾,思想很迅捷,记忆很牢固。

因此,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认为,学校的产生为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他建议,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

他坚信人受教育而能获得发展的可能性,驳斥“智力迟钝’儿童不宜学习的论调。

指出,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犷和愚蠢。

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

  第十章至第十四章论证了改革旧教育的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