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8455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docx

油田化学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毕业论文

大庆石油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

 

学科专业:

油田化学

学生:

指导教师:

 

入学日期:

2007年9月论文完成日期:

2010年4月

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

摘要

本文章综述了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展望。

同时对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了阐述,并详细介绍了草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多种采油技术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多方位立体式对比,得出不同条件下适合的方式方法。

指出发展采油技术存在的问题,并论述其今后发展方向。

关键词:

采油技术;注水;压裂;微生物采油;

 

目录

摘要II

目录III

第1章概述1

1.1采油技术概述1

1.2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历程2

第2章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3

2.1采油技术的分类3

2.2采油技术3

2.2.1完井工程技术3

2.2.2分层注水技术4

2.2.3人工举升工艺技术4

2.2.4压裂、酸化工艺技术6

2.2.5堵水、调剖工艺技术6

2.2.6稠油及超稠油开采技术7

2.2.7多层砂岩油藏“控水稳油”配套技术7

第3章采油技术发展前景展望9

3.1目前应用采油技术存在的问题9

3.1.1常规采油工艺难以满足目前开发的需求9

3.1.2开发后期垢、锈现象日益严重10

3.1.3重复堵水措施效果日益变差10

3.2采油技术发展趋势及方向12

3.2.1复合驱油法12

3.2.2混相法12

3.2.3热力采油法13

3.2.4微生物法13

第4章总结14

参考文献15

致谢16

 

第1章概述

1.1采油技术概述

采油是油田开采过程中根据开发目标通过生产井和注入井对油藏采取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总称。

它所研究的是可经济有效地作用于油藏,以提高油井产量和原油采收率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理论、工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技术。

采油的任务是通过一系列可作用于油藏的工程技术措施,使油、气畅流入井,井高效率地将其举升到地面进行分离和计量;其目标是经济有效地提高油井和原油采收率。

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采油是油田开采大系统中的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重要子系统,与油藏工程和矿场油气集输工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采油面对的是不同地质条件和动态不断变化的各种类型的油藏,只有根据油藏地质条件和动态变化,正确地选择和实施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工程技术方案,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各种工程技术措施的基本原理、计算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我国当前和未来都将面对低渗、稠油等难开发油藏及特高含水期油藏,以及海上和沙漠油田的一系列开采问题。

随着油田开采难度的增大,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开采工艺,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

解决采油过程中某一生产技术问题,有机械、化学和物理等各种不同的方法,这将涉及技术方法的选择,甚至是综合应用问题。

综上所述,采油工程的特点是:

在整个开采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遇到的问题多、难度大、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和针对性强;各项工程技术措施间的相对独立性强。

目前,我国大多数油田已处于高含水、高采出阶段,产量递减较快,水油比上升造成的油气田开采难度越来越大。

对油田进行措施配置有利于延长油田稳产年限,降低开采难度,从而提高采油速度及提高最终采收率。

1.2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50年代老君庙和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我国引进和自我探索了一批适应油田开发的采油工程技术。

在60年代到70年代大庆油田和渤海湾油田的开发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采油工程技术,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配套。

80年代以后,在老油田全面调整挖潜和特殊类型油藏开发中,从国外引进和自我研究发展了多种新技术,形成了适用中国多层砂岩油藏、气顶砂岩油藏、低渗透砂岩油藏、复杂断块砂岩油藏、砂砾岩油藏、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常规稠油油藏、热采稠油油藏、高凝油油藏和凝析油油气藏等10类油藏开发的13套采油工程技术[1]。

第2章我国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

2.1采油技术的分类

一次采油:

依赖地层天然压力采油称为一次采油。

二次采油:

随着地层压力的下降,需要用注水补充地层压力的办法来采油,称为二次采油。

次采油(通过注水补充能量)后,采取物理一化学方法,改变流体的性质、相态和改变气一液、液一液、液一固相间界面作用,扩大注人水的波及范围以提高驱油效率,从而再一次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三次采油:

三次采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主要分为化学法、混相法、热力法和微生物法等。

三次采油的分类:

根据作用原理的不同,化学法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碱驱、聚合物(Polymer)驱、表面活性剂驱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碱一聚合物复合驱(AP驱)、碱一表面活性剂一聚合物复合驱(ASP驱)或表面活性剂一碱一聚合物复合驱(SAP驱)。

根据混相剂的不同,混相法分为溶剂混相驱、烃混相驱混相驱、混相驱以及其他惰性气体混相驱。

在这些混相剂未达到混相压力之前为非混相气驱,近年来又开发出了气一水交替驱(WAG驱)。

热力法包括蒸汽驱、火烧油层等。

2.2采油技术

2.2.1完井工程技术

勘探井和开发井在钻井的最后阶段都是完井,我国已掌握和配套发展了直井、定向斜井、丛式井和水平井等的裸眼完井、衬管完井、下套管射孔完井和对出砂井的不同的防砂管如套管内外绕丝筛管、砾石充填等多种完井方法。

对碳酸盐岩裂缝油田采用先期裸眼完井方法,保护了生产层段,取得了油井的高产,如华北雾迷山油藏。

对注水开发的老油田,由于油田压力高,对加密井用高密度钻井液钻井完井并进行油层保护取得了重大突破,使大庆油田加密钻井完井获得成功。

近几年来,我国的水平井钻井和开采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对水平井采用下套管射孔完井、裸眼完井、各种衬管完井都获得成功。

如砾石充填,割缝衬管、金属纤维管、烧结成型管、打孔衬管完井和管外封隔器完井等。

大庆油田采用水平井测井和射孔联作也取得好效果,塔中4油田水平井500m水平井段连续完井射孔1次4000发以上。

海上油田钻成的水平大位移井西江24-3-A14水平井段长达8062.70m,衬管完井工程获得成功。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国在实践中发展配套了采油、钻井联合协作技术,以保护油层、达到高产为目标,以油层流出动态和油管节点分析为基础,用以解决生产套管直径问题的一套崭新的优化完井设计的新方法,是对完井工程技术的创新,是对传统完井工程概念的更新。

2.2.2分层注水技术

多层油藏注水开发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就是要提高注入水的波及效率。

50年代克拉玛依油田在调整中对分层注水进行了探索,研究成功的管式活动配水器和支撑式封隔器,在油田分注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63年大庆油田采油工艺研究所经过上千次试验,研制成功水力压差式封隔器(糖葫芦封隔器),70年代又研制成功活动式偏心配水器,使1口井分注3~6个层段分层注水工艺完整配套,并在大庆油田大面积推广应用。

80年代以来,江汉、胜利、大港、华北等油田对深井封隔器和配水器做了相应的研究和发展,为深井分层注水创造了条件,达到每井分注2~3层的基本目标。

90年代大庆油田、河南油田进一步研究成功液压投捞式分层注水管柱,达到了液压投捞一次可测试、调整多层的细分注水的目的。

为使分层注水工艺技术系统配套,研制了多种水质过滤装置以提高注入水水质,同时研究了防腐注水管柱以及测试仪表。

2.2.3人工举升工艺技术

根据各类油田在不同开发阶段的需要,50年中,我国发展配套和应用了多种人工举升工艺技术。

1.抽油机有杆泵采油技术

  该技术是机械采油方式的主导,其井数约占人工举升总井数的95%。

我国的抽油机、杆、泵和相应的配套技术已形成系列,其中抽油机有常规游梁式抽油机、异型游粱式抽油机、增距式抽油机、链条机和无游粱式抽油机等8种。

抽油杆有各种强度级别的常规实心抽油杆、空心抽油杆、连续抽油杆、钢丝绳抽油杆和玻璃钢抽油杆等。

根据开采的要求和流体性质的不同,研制了定筒式顶部固定杆式泵、定筒式底部固定杆式泵、动筒式底部固定杆式泵、整筒管式泵、组合管式泵、软密封泵和抽稠油泵、防砂卡抽油泵、防气抽油泵、防腐蚀抽油泵、双作用泵、过桥抽油泵、空心泵等特种泵,形成了抽油泵全套系列。

80年代以来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和发展了抽油井井下诊断和机杆泵优化设计技术,平均符合率达到85%~90%,提高了抽油机井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2.电动潜油泵采油技术

电动潜油泵分井下、地面和电力传递3个部分组成。

井下部分主要有潜油电机、保护器、油气分离器和多级离心泵;地面部分主要有变压器、控制屏和电泵井口;电力传递部分是铠装潜油电缆。

我国的潜油电泵已形成4个系列,适用于套管外径139.7mmA系列,其它套管直径的QYB、QYDB和QQ系列共37种型号,最大扬程3500m,最大额定排量700m3d,生产了7个型号的电缆额定耐压3kV,研究了电动潜油泵采油设计及参数优选、诊断、压力测试及清防蜡等配套技术。

电动潜油泵采油井数占4%,但排液量占21.7%,已成为油田举升的一项重要技术。

3.水力活塞泵采油技术

 水力活塞泵是液压传动的复式活塞泵,效率高达40%~60%,扬程高,最大可达5486m;排量大,最大可达1000m3d;可适应用于直井、斜井、丛式井、水平井等。

我国在应用中开发配套了水力活塞泵系列,形成了基本型长冲程双作用泵、定压力比单作用泵、平衡式单作用泵、双液马达双作用泵、阀组式双作用泵,并研究成功水力活塞泵抽油设计和诊断技术,高含水期水力活塞泵改用水基动力液等配套技术,使水力活塞泵采油技术更加完善。

在高凝油开采和常规油藏含水低于60%的情况下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4.地面驱动螺杆泵采油技术

近年来,我国研制成功用地面驱动头通过抽油杆带动井下螺杆泵采油的成套容积泵,其特点是钢材耗量低,安装简便,适于开采高粘度原油,在出砂量高的井可正常工作。

目前投入正常生产的有GLE、LB和LBJ三个系列29个品种,其理论排量3.5~250m3d,最大扬程500~2100m,海上应用较普遍,在陆上中深井逐步推广。

5.气举采油

在油井停喷后,用人工方法向井内注入气体(天然气或氮气等)达到举升井下流体的目的。

优点是举升管柱简单,井深和井眼轨迹都不受限制,举升深度可达3658m。

在中原、辽河、吐哈、塔里木等油田应用此种开采方法。

作为一种工艺技术在气举管柱、气举阀、天然气压缩机及地面配气站等已形成系列,但其中高压(12MPa以上)天然气压缩机尚需依赖进口。

在气举施工中我国研究开发了设计软件和诊断方法,已获得良好应用效果。

除以上几种举升方式外,还开发应用了水力射流泵、空心抽油泵和有杆泵无油管采油技术等。

2.2.4压裂、酸化工艺技术 

压裂、酸化是采油工程的主导工艺技术之一。

到1997年底全国大约压裂17万井次,年增产油量达200×104t以上,为我国老油田的挖潜和新油田的开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国发展完善了中深井和深井压裂以后,4500~6000m的超深井压裂技术又在塔里木油田的实践中取得成功。

相继研究成功和推广应用了限流压裂技术和投球、封隔器、化学暂堵剂选择性压裂技术。

水平井限流压裂和化学剂暂堵压裂在大庆和长庆油田取得良好效果。

90年代以来的油田整体压裂技术,从油藏整体出发,开发了压前评估、材料优选、施工监测、实时诊断和压后评估等配套技术,使压裂工作创出了新水平。

对低渗透的碳酸盐岩气田,在渗透率小于0.01×10 -3μm2的条件进行酸压在四川气田取得良好效果。

对碳酸盐岩油田、气田进行酸化处理,在任丘油田雾迷山油藏获得多口千吨高产井。

2.2.5堵水、调剖工艺技术

我国50年代开始进行堵水技术的探索和研究。

玉门老君庙油田1957年就开始封堵水层,1957~1959年6月,共堵水66井次,成功率61.7%。

 80年代初期进一步提出了注水井调整吸水剖面,改善1个井组1个区块整体的注入水的波及效率的新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机械和化学两大类堵水、调剖技术,主要包括油井堵水技术,注水井调剖技术,油水井对应堵水、调剖技术,油田区块整体堵水调剖技术和油藏深部调剖技术。

相应地研制成功6大类60多种堵水、调剖化学剂。

研究了直井、斜井和机械采油井多种机械堵水调剖管柱,配套和完善了数值模拟技术、堵水、调剖目标筛选技术、测井测试技术、示踪剂注入和解释技术、优化工程设计技术、施工工艺技术、注入设备和流程等7套技术,达到年施工2000井次,增产原油60×104t的工业规模,为我国高含水油田挖潜、提高注水开发油田的开采效率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开展了室内机理研究,进行了微观、核磁成像物模的试验,使堵水、调剖机理的认识深入一步,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技术基础。

近年来开发的弱冻胶(可动性冻胶)深部调剖和液流转向技术,为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地提高注水开发采收率指出了一个新方向。

2.2.6稠油及超稠油开采技术

我国50年代就在新疆克拉玛依油区发现了浅层稠油,于60~70年代进行蒸汽驱和火烧油层的小井组试验。

到90年代在我国12个盆地中已发现70多个稠油油田,地质储量超过12亿m3。

80年代以来稠油的热力开采逐步走向工业化,1997年稠油热采产量稳定在1100×104t。

经过几十年的科技攻关和实践,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已形成与国内稠油油藏的特点配套的热采工艺技术。

2.2.7多层砂岩油藏“控水稳油”配套技术

90年代以来,以大庆油田为代表,在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为达到稳定原油生产指标和控制不合理注水、产水和含水上升速度的目的,发展配套了“控水稳油”技术,实现了大庆油田年产5000×104t原油稳产20年;减缓了油田含水上升速度,由年上升4.15个百分点下降为0.23个百分点;控制了年产液量增长速度,由年均增长5.58%降为0.795%;控制了注水量的不合理增长,在注采比持平的情况下,地下存水率和水驱指数有所提高,地层压力有所回升[2-3]。

第3章采油技术发展前景展望

3.1目前应用采油技术存在的问题

3.1.1常规采油工艺难以满足目前开发的需求

1.大泵提液技术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应用的大抽油泵主要有0.70mm泵和0.583mm泵两种。

其中由于实施控(停)注降压开采,油藏供液能量下降,从而给以大直径管式泵抽油为主的油藏生产带来困难。

突出表现为,抽油系统冲程损失增大,漏失量增大,泵效下降。

甚至有些井出现供液不足,泵效大幅度降低。

虽然限量恢复注水以来情况有所缓解,但仍不能完全解决。

2.有杆泵加深泵挂受到限制,这使得普通D级抽油杆难以完成“以液保油”的重任,即使使用H级高强度抽油杆也只能加深泵挂300m,不能满足整个油藏所有油井生产的需要。

3.斜井采抽技术有待突破,由于需要加深泵挂,部分油井的杆、管、泵等抽油设备进入斜井段。

特别是近年来增加了侧钻井和定向斜井,使得有杆泵采油需要克服井斜的影响。

常用的解决办法是根据井斜资料,对杆、管偏磨井段采取扶正措施。

扶正工具主要是抽油杆滚轮扶正器二抽油杆旋转防偏磨器等。

抽油杆注塑扶正块、油管扶正器、油管井口旋转防偏磨器等,为了使这些工具在抽油杆柱组合中达到优化合理,引进了“三维斜井抽油工艺技术软件”来进行优化,同时在设计中,对大泵的抽油杆柱下部增加加重杆来防止因下冲程杆柱受压弯曲导致的偏磨,而且在泵下加长尾管,可起到撑直、稳定管柱的作用。

由于滚轮扶正器上的扶正轮与油管壁接触面积小,用钢轮则容易损坏油管,若用尼龙轮,其强度又不够。

加之滚轮扶正器的轮轴容易断裂,所以下井时间不长,扶正器即失效,而且因滚轮脱落造成卡断抽油杆的事故也时有发生。

注塑抽油杆扶正器也同样存在强度问题,因此扶正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杆、管偏磨程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杆管偏磨问题。

4.高温限制了电潜泵应用范围。

费用高限制了电泵的经济应用规模,而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又限制了它的技术应用范围。

电潜泵采油排量很大,加上降压开采阶段的泵挂加深,使得电泵总处于温度较高的地层环境中。

目前在用的电泵均己达到或即将达到使用年限,工作状态极不稳定,主要表现为泵体质量老化,电机散热不良,烧坏频繁。

这也是造成目前电泵井检泵周期短的主要原因。

3.1.2开发后期垢、锈现象日益严重

近年来,部分抽油井出现了结垢及铁锈卡泵现象,给油井生产带来很大危害。

其中,结垢情况主要在抽油泵、电潜泵吸入口、电潜泵叶轮等处,分析原因认为:

一方面,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由于地层水、注入水的相互作用、压力下降,原油及岩石的变化等引起原来流体的物理化学平衡破坏,使垢物质析出;另一方面,由于管式泵或电潜泵的机械结构引起在过流断面狭窄处流体流速骤增,压力下降,是垢物质析出所致:

另外温度变化也是一个结垢的重要原因。

分析铁锈卡泵认为,油藏经过加多年的开发,油井的套管不断发生腐蚀,产生的铁锈,长期积累于套管表面。

一方面,在停注降压开采过程中,铁锈因压力变化而崩裂脱落:

另一方面,在起下管柱作业时,油管与套管摩擦使锈垢剥落。

铁锈悬浮于液体中,并随液流进泵,造成卡泵。

近年来,在防垢及铁锈方面进行了一些技术探索,但收效甚微,此需进一步研究、探索和提高。

3.1.3重复堵水措施效果日益变差

目前我国有的油田主要遵循“堵水+酸洗+人工举升”的开发模式,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来看,主要表现出三轮后重复堵水措施选井困难、措施有效期短、效果变差,特别是在重复堵水方面,主要存在下列两方面的问题:

1.堵剂适应差、成本高,强度小,不能有效地挖掘远井地带剩余油的潜力;

2.堵剂耐酸性差,油井堵后酸洗低渗透层段时,容易使堵剂失效,再次沟通底水:

3.堵剂进入地层范围小,深度堵水缺乏理论支持及现场实践。

4.三次采油工艺技术储备不足石灰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在国、内外几乎仍是一个技术很少(室内理论评估除外今,中法合作的雁翎注氮项目是该类技术探可借鉴的经验次有益尝试。

项目实施结果初步表明:

注气是油藏一种比较有利的三次采油途径,但必须与其它先进的采油工艺技术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这是由于通过注气可以形成局部分布的气油界面;随着油气界面的下移,油水界面随之下移,在两个界面之间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含油富集带;当这一含油富集厚度能够满足防气和防水的双重开井生产要求时,才可以进行开采,而目前的采油工艺技术还不能满足注气后形成的次生富集油带的生产要求。

从目前来看,对油藏来说,三次采油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投资巨大。

投资相对较少的单井或井组的三采技术目前仍很缺乏,其它技术如CO2吞吐技术又需自然资源做保证,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油藏三次采油技术发展方向仍不明了。

5.集检系统难以满足低产低效井的正常开发,油藏开发初期,油井单井产量高、井口温度高,地面采用无伴热管集输流程,且管径较大。

随着开发过程中产液量的不断递减,这种集输模式越来越不适应。

一方面,一些井的产液量下降幅度大,温度也随之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新钻的油藏特殊部位井或扩边井一般产量较低,温度也比较低,这些低温、低产井逐渐成为油藏后期开发的负担。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油藏开发后期,不断出现一些低温、低产井,而油藏地面集输一般无伴热系统,这给油井产液进站带来困难。

若采用短串集输管线,与附近产量较高的油井串联,可以解决低温低产井进站问题,缓解了计量站容量(进站管线头数)紧张的压力,但又带来了油井计量的问题。

②若在低温井口安装电加热器如电阻丝电加热器和陶瓷片电加器,以提高液流温度,保证抽油井的正常进站生产,但又增加了开发成本和油井维护工作量。

因此,短串流程和井口电加热的应用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何在现有设备基础上力争减少投入,又能解决集输问题是油藏后期开发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3.2采油技术发展趋势及方向

3.2.1复合驱油法

多种驱油方法的组合是由于各种驱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很难完全满足不同环境下油层的驱油。

因此近年来,提出了各种驱油法组合的新型采油技术,有二元复合驱和三元复合驱。

二元复合驱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碱聚合物复合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

对于碱聚合物复合驱,其中的碱与原油中的环烷酸类可形成皂类而自生出主要是狡酸盐类表面活性剂,不但可以除去原油中的酸类,而且能形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

三元复合驱是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体系,该技术引人廉价的碱部分或全部替代昂贵的表面活性剂,既减少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又降低了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吸附滞留损耗,还可大幅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

由于上述优点,三元复合驱在国外发展很快,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更为迅速。

3.2.2混相法

混相法是将一种流体注人油层,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通过复杂的相变关系与油藏中的石油形成一个混相区段,混相驱在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使排驱剂所到之处的油百分之百的采出。

当这种技术与提高波及系数的技术结合起来时,实际油层的采收率就有可能达到95%以上。

可用于混相驱油的气体中有烃类气体与非烃类气体。

烃类气体有干气、富气和液化石油气(LPG);非烃类气体有二氧化碳、氮气、烟道气等。

气驱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油藏与设备条件,同样也取决于有无气源。

虽然可用于混相的气体有数种,但烃类气体是重要的、昂贵的化工原料。

而非烃类气体中的氮气的MP又极高,一般不易达到混相驱,因此混相驱的气体主要采用CO根据混相剂的不同,混相法分为溶剂混相驱、烃混相驱、CO混相驱、NZ混相驱以及其他惰性气体混相驱。

在这些混相剂未达到混相压力之前为非混相气驱,近年来又开发出了气一水交替驱(WAG驱)。

3.2.3热力采油法

一般是通过提供热量、升高油藏温度、降低原油粘度来减小油藏流动阻力。

当今使用的热采工艺可根据热量产生的地点分为两类:

一类是把热流体从地面通过井筒注人油层;另一类是热量在油层内产生,如火烧油层法.将热流体连续的从一些井注人油层,而从另外一些井产油。

热驱法不仅降低流动阻力,而且也提供驱油动力。

热力法包括蒸汽驱、火烧油层等。

3.2.4微生物法

微生物的应用十分广泛,与石油有关的,如早期前苏联科学家就通过分析地面土壤中细菌的种类寻找油矿;1926年,巴斯丁首次发现地层水中含有硫酸盐还原菌(SRB),这是一种厌氧菌,能引起设备腐蚀和地层堵塞。

同年萨勒洛夫斯第一次提出利用微生物在地层中的活动来提高采收率的设想。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可用于提高大油田的原油产量,减缓腐蚀,控制原油含硫,改善地层渗透率,减缓气锥、水锥等。

在国内外的一些油田中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起到了一定收效。

三次采油是充分利用石油资源的重要途径,虽然三次采油方法很多和这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的突破,但是除聚合物驱外其它驱油法目前仍处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先导性试验阶段,特别是现在油价不高的情况下还不宜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

随着三次采油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特种表面活性剂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各种三次采油的驱油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条件,需要根据不同油田的油藏情况、原油组成、地层状况、盐的种类和含量、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选择和充分试验。

目前,在三次采油方法中化学复合驱无论是提高采油率幅度,还是降低成本都有很大发展潜力,因此完善化学复合驱采油技术仍是今后三次采油试验研究的主攻方向[4-5]。

第4章总结

我国由于国情限制,井数量有限,仅在塔里木、吐哈、中原、辽河、胜利等油田应用,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管理与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先进水平都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近几年新投人开发的难开采储量(低渗透或稠油),虽然在应用捞油工艺、小泵深抽工艺、无油管、小井眼采油工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根据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发展战略,针对西部油区的油井深度大、产量变化范围宽、地质矿藏多样以及复杂、气候恶劣、天然气充足等特点,应采用较先进的开采技术。

为了提高开采效率,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应该加强装备的选择,系统优化研究,同时也应该深人研究综合系统工况分析和故障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宋杰鲲,张在旭,张宇油田增产措施配置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