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9192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docx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A卷含答案

(根据新部编教材编写8匆匆9那个星期天)

(总分:

150分答题时间:

150分钟)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得分________

基础知识(52分)

一、下面每组加点字的读音中有一个是错误的,用“______”画出来并改正。

(4分)

1.头涔涔(cén)薄雾(bó)耽搁(gé)缥缈(piāo)()

2.泪潸潸(shān)急遽(jù)惆怅(zhàng)惊惶(huáng)()

3.华侨(qiáo)书簿(bó)噙泪(qín)鸿鹄(hú)()

4.婀娜(nà)包裹(guǒ)干涸(hé)灌溉(gài)()

二、选一选。

(22分)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4分)

(1)虽与之俱学()

A.想着射大雁的人B.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C.弈秋

(2)为是其智弗若与()

A.为了B.作为C.因为

2.下列句中的省略号分别有什么作用?

请把选项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8分)

A.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B.表示语意未尽。

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D.表示语言中断。

(1)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

去吗?

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

走吧……()

(2)穿长袍的问:

“这位是……”“我的兄弟。

”戴礼帽的回答。

()

(3)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

“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4)我擦拭着泪水,站起来,呜咽着说:

“张先生,我下星期要离开这里了,我们全家移民到危地马拉,我……我再没有机会学习语文了。

”()

3.下列语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通国之/善弈者也B.一人/虽/听之

C.思援/弓缴/而射之D.虽/与之/俱学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A.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不再回来呢?

B.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C.提高和培养广大青少年的文化水平,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大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5.下面哪个句子不是表达时间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的?

()(3分)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C.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D.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沉。

三、用“然”字组词并填空。

(4分)

1.世事沧桑,但我热爱祖国的心()未变。

2.默默时,日子便从()的双眼前过去。

3.他()地走着,不知道该走向哪里。

4.最近一次默书,我()一个字也没有错。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2分)

1.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改成陈述句)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仿写比喻句)

3.以“时间”为开头,仿照例句,在下面的横线上再写一个句子。

例:

时间在农民辛勤的耕耘中,结成金黄的麦穗。

,。

4.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开学第一天,我背着书包去上学。

五、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4分)

1.《匆匆》一文中,“泪潸潸”一词体现了作者一想到时间的流逝就头痛难忍。

()

2.《匆匆》一文中,作者写时间的流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

3.《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在叙述时大都是对母亲的抱怨和不满,但这看似平常的抱怨却是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对童年的回忆。

()

4.《别了,语文课》中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陈小允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念。

()

六、趣味语文。

(2分)

阅读下面一段话,你知道老翁的岁数是多少吗?

清乾隆年间,有人根据一老翁的年龄写了一副寿联: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老翁的年龄是()岁。

七、表达观点。

(4分)

学完了《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同学们对文中的母亲褒贬不一,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母亲的呢?

阅读理解(38分)

八、课内阅读。

(18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②过去的日子如(),被微风吹散了,如(),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把原文补充完整。

(4分)

2.文中形容时间匆匆而逝的词语是________。

(2分)

3.“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是个______句,改为陈述句是:

_______________。

(5分)

4.选文画横线的句子中第一个“赤裸裸”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赤裸裸”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5.作者用了一连串问句,表达了他的哪些感慨?

(3分)

九、课外阅读。

(20分)

我的母亲(节选)

胡适

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

“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

“娘(凉)什么!

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她说:

“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

好用来说嘴!

”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

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

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8分)

第二自然段写了:

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性。

第三自然段写了:

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性。

2.前文说“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后文又说“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这样说是不是矛盾?

为什么?

(5分)

3.请品味加点词“只”“等”“才”“先……然后”“无论……总”的作用。

(4分)

4.结合文中母亲的形象,写出几句评价母亲或赞美母爱的名言或格言。

(3分)

作文(60分)

十、习作园地。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这是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看法。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表达了对时间溜走的惋惜和无奈。

你对时间有什么看法?

你是怎样珍惜时间的?

写出自己对时间的感悟。

题目自拟。

一、1.gége2.zhàngchàng3.bóbù4.nànuó

二、1.

(1)B

(2)C2.

(1)B

(2)D(3)A(4)C3.A4.B5.B

三、1.依然2.凝然3.茫然4.居然

四、1.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没有剩些什么。

2.略3.略

4.示例:

一路上,小草伸着懒腰,吮吸着晶莹的露珠;花儿露出腼腆的微笑;鸟儿们唱着悦耳的歌……此刻,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带着满怀希望,大步向前走去。

五、1.×2.×3.√4.√

六、141

七、示例:

这是一位勤劳能干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

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

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八、1.千门万户轻烟薄雾游丝样2.逃去如飞3.反问不能白白走这一遭

4.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没有带任何东西在世一回什么也没留下,毫无影响地离开

5.①对时光流逝的感叹;②对没有作为的自责;③对自己要有所作为的渴求。

九、1.“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母亲重重的责罚;“我”患眼疾,母亲想尽办法为“我”医治“教之严”“爱之慈”母亲与五叔的冲突做人刚强

2.不矛盾。

母亲对“我”很严格,不在别人面前骂“我”,其实是在保护“我”的自尊心,是母亲懂得教育的方式,在没有旁人的时候,她才会责罚“我”。

3.言之有理即可。

4.示例:

世界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十、略

 

2.

风筝

董改正

①人学前,每个年后,都有青黄不接的一段时间,我都会到外婆家“打秋风”。

一个任走长长的山路,也不知道害怕,因为憧憬着。

外婆会做菜,外婆的稀饭熬得香,碧绿生生的,不用小菜都能吃几碗。

②外婆喜欢我,这是人尽皆知的。

听说未开口叫公鸡仔养人,每次去,她都要杀一只。

切成小方块,因为鸡不肥,总要搁点肥肉一起炒,这一只鸡,是我一个人吃的。

外婆说,整个吃下去,营养才是完整的。

吃过的鸡骨头,外婆收集起来,香油炸过,用小石磨磨碎,冲给我喝。

外婆做这一切的时候,我都在一边看着。

③那一个春日,晒场上空飞满了风筝,我吵着也要。

外婆为难了,她不会做。

她一辈子都在地上,从未有过飞翔的念想。

她就央求我的舅母,舅母说,鸡骨头粉你都会磨,咋就不会做风筝呢?

那时候,我真是不懂事,只知道如丧考妣地哭,外婆脸上的尴尬,是我隔了几十年光阴看到的。

④外婆拉着我去晒场。

天上飘着各色的风筝,它们恣睢地舞动,就越发引起我的委屈。

又有人在放了,一个人远远地牵线,一个人扶着风筝,说声“放!

”牵线的高举着手,使劲跑,风筝跌跌撞撞载浮载沉,好多次后,终于扶摇直上了。

外婆指给我看这些,说:

“其实放风筝并不好玩,看看就好。

”我就撒野了,打滚撒泼,说她是笨蛋,不会做才这样说。

⑤外婆的生活很累,她不能陪我,我就一个人看风筝,想风筝,幻想有一天自己拥有一支绸布的大蝴蝶风筝,我跑啊,笑啊,看着它在空中猎猎展翅,感受手上线拉紧着的那种快感。

然而,我却只能看,因为我已经哭过——凡是外婆能给的,不哭她都给,能求的,我哭了她必定低声地向人求。

孩子们的风筝是在城里买的,她无能为力。

我就一个人站在风筝底下,仰望,幻想。

⑥忽然有一日,外婆拿出一只“风筝”,竹子骨,身子是过年的对联糊起来的。

虽然不是我想要的,但它毕竟是风等,我还是()的。

她似乎有点不好意思,说:

“我们去放风争吧!

⑦我确信,对所有的动作都烂熟于心,并且操作绝对规范,但外婆的风筝始终没有飞起来,它丢人地在晒场上拖着,许多孩子都大笑起来。

我狠狠踩踏着它,不管外婆的伤心和尴尬,那一刻的我,肯定有着兽性的暴戾吧,因为外婆呆呆怔怔地看着我,不哄我,不说话。

⑧第二年我就上学了,外婆托小姨带来口信,说她做了一支绸布的大蝴蝶,并且和我小舅试过,飞上天了,我()地应着,却没有去。

我有许多伙伴,并且日子也渐渐好了,不再闹春荒。

她就来看我,我吃过饭,就出去玩,并不陪她说话。

慢慢地我大了,外婆渐渐地不让人捎口信来了,她知道我真的没有时间回去。

中学二年级,我得到噩耗,外婆去世了。

我一路哭着去外婆家的,但我知道,我在村口大叫一声外婆,再没人远远地应我,微笑地迎我,拎着我的换洗衣服,满足我的无理要求。

⑨她给我留下一个沉沉泛黑的不锈钢勺子,一个桐油漆过的油光可鉴的小板凳,还有那只不再鲜艳的绸布风筝——都是我爱的。

我坐在石门槛上,第一次感到()的无力无助。

耳边忽然响起舅母以前说过的话:

“外婆养外甥,十月放风筝,风筝断了线,不见外婆面。

”记忆中又浮现外婆当时淡然的笑容,她是知道结局的啊,可是爱又怎么会因为知道结局,而有所保留?

⑩这只风筝,终于没有飞起。

它在我的屋顶梁上渐渐朽坏,一触即破,纷纷扬扬着时间的粉屑。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漫不经心欣喜若狂痛彻肺腑B.欣喜若狂痛彻肺腑漫不经心

C.欣喜若狂漫不经心痛彻肺腑D.漫不经心痛彻肺腑欣喜若狂

2.请从“我”的角度,梳理第③一⑧自然段的故事情节。

①吵要风筝,外婆为难→②→③→④慢待

风筝,外婆去世

3.一篇好文章中,最值得让人品味的往往是看似很寻常的话语,请反复阅读,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外婆说,整个吃下去,营养才是完整的。

(2)外婆脸上的尴尬,是我隔了几十年光阴看到的。

4.文章为什么以“风筝”为题?

“风筝”在文中有几层含义?

1.C

2.仰望风筝,外婆无奈踩碎风筝,外婆伤心

3.

(1)外婆故意说要将整个鸡吃下去,营养才是完整的。

是为了将所有鸡肉都让给“我”,而自己丝毫不吃,体现了外婆对“我”至深的爱。

(2)由于“我”的任性,让不会做风筝的外婆尴尬而难受,可是年幼的“我”根本不理解外婆,直到几十年后“我”回忆起,才刻骨地体会到外婆当时的处境。

4.风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借物忆人,通过风筝来感念外婆对自已幼时的疼爱,表达了作者对外婆深深的缅怀。

“风筝“在文中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可以放飞的风筝;二是虚指自己,对外婆来说,自己就像是她手中断线的风筝,长大后很少去看望她,直到她去世,

3.

梦想背后的故事

王列

王老师没想到一向很听话的燕红,突然变得这么倔强。

进入高二,学校对学生进行分流。

所谓分流,就是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以及文化课基础,把爱好相同的学生分到同一个教学班,这样便于管理与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发展。

燕红的文化课基础很好,老师希望燕红专心学习文化课,想不到燕红坚持学习美术。

实事求是地说,学美术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较差,文化课基础这样好的一个学生,学习了美术,王老师觉得非常可惜。

王老师做了很多工作,想不到燕红却毫不动摇,他异常生气。

他想跟燕红的父母交流一下情况,让她的父母劝说她,偏偏他们都在外地打工,通过电话联系上后,他们都表示孩子学什么由她自己决定。

既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她,干脆先让她学习一段时间,如果她觉得不合适,再让她回到普通班级学习也未尝不可,王老师有些无可奈何地想。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

期末考试,燕红的文化课考得很好。

让王老师想不到的是,她的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

王老师询问美术老师燕红今后发展潜力如何,老师赞扬燕红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

王老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有些莫名的失望。

高三下学期,市电视台组织一次以“我的梦”为主题的中学生绘画大赛。

大赛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是初赛,学生自由创作。

第二个阶段是决赛,学生现场作画。

学校很多学生都参加了比赛,但是进入决赛阶段的只有燕红一个人。

这次比赛除了看学生的绘画基础,还委比学生的想象力。

不用说,凡是参加比赛的,绘画基础都不错,谁的想象力更强,谁肯定会胜出。

通过前几轮的比赛来看,燕红的想象力非常强;几乎每一张画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最后一次比赛的题目是《梦中的家乡》,只要胜出,燕红就会获得冠军,大家对燕红也非常期待。

然而那幅画燕红却画得非常普通甚至连一点想象的成分都没有:

弯曲的柏油马路、低矮的远山、清清的小溪、几块石板搭成的小桥,还有低低的石头房子……

当然,燕红与冠军失之交臂了,大家都为燕红感到惋惜。

“自从参加比赛以来,你的每一幅画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为什么最关键时候的这幅画却这么普通?

”主持人问她。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说这话时,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

“为什么不是更美好一些的呢?

”主持人感到奇怪。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再次强调说。

“作为这太比赛的亚军,电视台会帮你实现一个梦想,您的梦想是什么呢?

”主持人问。

“我想找到一个和我画上一模一样的地方,哪怕哪怕十几年前曾经这样也行。

”燕红说。

“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

”主持人问。

燕红说这是她的一个秘密,她非常希望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主持人只得答应想尽一切办法帮她寻找。

也视台通过多种方式,最终还是找到了那个地方。

那是几千里路外的一个小山村,而燕红的秘密也随之揭开,原来她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

被拐卖的时候,因为年龄太小,根本不知道家乡是哪里,只是隐约记得自己家乡是这样的,而家乡的样子也曾一次次闯进她的梦乡,于是她发誓学习绘画,画出家乡的样子并找到家乡。

这个秘密,此前,她没告诉过任何人。

知道实情后,王老师感慨无限,他不禁暗暗告诚自己,今后一定要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

因为,有时,你不可能知道学生有怎样的梦想,也不知道这个梦想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选自《当代青年》,有改动)

1.文题为“梦想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仔细品味文中画””句,王老师因为什么而高兴?

又为什么有些莫名的失望?

3.文章主要写了王老师和燕红两个人物。

请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4.文中画横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5.最后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1.小时候被拐来的孩子燕红,为了找到家乡,毅然放弃基础很好的文化课坚持学习美术,并最终凭借一幅美术画,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家乡。

2.因为燕红文化课考得很好,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而且美术老师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所以王老师高兴。

而因为燕红在绘顺方面的发展潜力很好,所以分流后她不会专攻文化课了,所以王老师觉得可惜和失望。

3.王老师:

关爱学生,为学生的长远负责,尊重学生的选择;燕红:

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倔强,思念家乡。

4.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表达了燕红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已经极度汹涌,她非常渴望能够找到家乡。

刻画了燕红倔强执着的人物性格和对家乡的殷切思念。

5.结构上:

总结全文,服应题目。

内容上:

这一段写出了王老师不禁暗暗告诚自己的原因,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大家尊重学生的选择这一思想和理念,揭示了文章的题目,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4.

送报的少年

①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jiéjiě)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

()晴天雨天,他()来得很准时。

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

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

“万老师,报纸来了!

②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③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

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diǎntiǎn)地笑着。

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④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

“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我说了声谢谢。

少年便下楼去了。

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

“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

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

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

“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⑤儿子不屑(xuèxiè)地说:

“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⑥我说:

“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⑦儿子笑得更嚣张:

“他是干什么的?

我是干什么的?

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⑧一个大雨滂(pāngpáng)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

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

⑨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

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着说:

“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

“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

”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⑩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⑪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

“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⑫我随口问:

“那你呢?

⑬少年说:

“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⑭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

那少年又补充道:

“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⑮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选择一组恰当的关联词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①不但……而且……②不论……都……

3.第⑦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表面上看是儿子嚣张的无礼貌表述,实际上,作者有什么目的?

4.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的是少年说的哪句话?

5.在下面语段中找出三处令你感触深的短语,在其下面画上波浪线,并谈谈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1.jiétiǎnxièpāng

2.不论……都……

3.同送报青年形成对比,更为后文送报青年考上北大作铺垫。

4.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5.“凌晨5点”“两百多户人家”“一万八千多级台阶”(或:

“凌晨5点就起床”“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感受:

①表明少年的家庭经济环境不好;②表现少年成熟、懂事的性格。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5.

奇遇

①老王洗澡从来不买搓背票,就只掏5元钱,尽情地泡,泡透了自己搓洗,然后就坐在池子边上自己修脚。

修脚的工具也是没花一分钱,修脚刀全是自制的,那双脚让他修得有点惨不忍睹。

②这天,老王泡透洗完后又坐在角落给自己修脚时,一个白白胖胖的小伙子凑过来,笑眯眯地看他的脚,看了一阵说:

“大爷,您这脚不能这么修了,我帮您修。

”老王慢慢抬起老眼,瞅着小伙子,幽幽地说:

“刚来的吧?

”小伙子不明白话意,发愣,旁边几个老洗客大笑起来,也都把小伙子当成刚来做修脚生意的了,有人说:

“小师傅,你要是能做成他的生意,我白给你100元!

③小伙子很腼腆,红了脸,走了。

④老王自己修完脚,跛着脚出澡堂,回家。

开门进屋,在关门时吓了一跳:

那小伙子竟跟着他,看着他笑:

“大爷,我想给你修修脚。

⑤老王好气又好笑:

“我明给你说吧,我从来不做好事,你再难,也别想从我这里挣到一分钱!

”小伙子笑了:

“大爷,我不要钱。

⑥老王想了想,就让小伙子进了门,决定让小伙子见识一下他老王的厉害。

小伙子很高兴,问着忙着,弄好一盆热水,又兑了些随身带着的药水,泡着揉着,然后擦干,坐下,将脚放在他的腿面上,拿出一套专业修脚的工具,很老练地修了起来。

老王不吭声,心里在说:

“你修得再好、再会感动人,我也不会给你钱,反正我提醒过你!

⑦小伙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