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920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4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docx

企业战略管理前沿

第二章企业战略管理前沿

第一节资源基础理论

一、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View,简称RBV)

  1984年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资源基础论的诞生。

  资源论的假设是:

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资源论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

二、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

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

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

  1、企业竞争优势的源:

特殊的异质资源

  资源基础论认为,各种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其中又以货币资金为最。

企业的经营决策就是指定各种资源的特定用途,且决策一旦实施就不可还原。

因此,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都会拥有基于先前资源配置基础上进行决策后带来的资源储备,这种资源储备将限制、影响企业下一步的决策,即资源的开发过程倾向于降低企业灵活性。

例如,拥有1亿元货币金的企业几乎可能涉足任何产业,但它一旦将这1亿元资金用来购买了化工设备及化工原料,它就只可能从事特定的化工生产。

尽管如此,企业仍然热衷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资源的开发增加了资源的专用性,有可能提高产出效率及资源的价值。

如果决策得当,上面那家只能从事化工生产的企业也许会从化工生产中赚回2个亿。

  2、竞争优势的持续性:

资源的不可模仿性

  企业竞争优势根源于企业的特殊资源,这种特殊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租金。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没有获得经济租金的企业肯定会模仿优势企业,其结果则是企业趋同,租金消散。

因此,企业竞争优势及经济租金的存在说明优势企业的特殊资源肯定能被其他企业模仿。

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他们认为至少有3大因素阻碍了企业之间的互相模仿:

  

(1)因果关系含糊。

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的日常活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企业的租金是企业所有活动的综合结果,即使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也很难说出各项活动与企业租金的关系,劣势企业更是不知该模仿什么,不该模仿什么。

并且,劣势企业对优势企业的观察是有成本的,劣势企业观察得越全面、越仔细,观察成本就越高,劣势企业即使能够通过模仿获得少量租金,也可能被观察成本所抵消。

  

(2)路径依赖性。

企业可能因为远见或者偶然拥有某种资源,占据某种优势,但这种资源或优势的价值在事前或当时并不被大家所认识,也没有人去模仿。

后来环境发生变化,形势日渐明朗,资源或优势的价值日渐显露出来,成为企业追逐的对象。

然而,由于时过境迁,其他企业再也不可能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或者再也不可能以那么低的成本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拥有那种资源或优势的企业则可稳定地获得租金。

  (3)模仿成本。

企业的模仿行为存在成本,模仿成本主要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如果企业的模仿行为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段时间内完全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使优势资源丧失价值,使企业的模仿行为毫无意义。

在这样一种威慑下,很多企业选择放弃模仿。

即使模仿时间较短,优势资源不会丧失价值,企业的模仿行为也会耗费大量的资金,且资金的消耗量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模仿行为带来的收益不足于补偿成本,企业也不会选择模仿行为。

  3、特殊资源的获取与管理

  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培育、获取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

由于资源基础理论还处于发展之中,企业决策总是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资源基础理论不可能给企业提供一套获取特殊资源的具体操作方法,仅能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建议。

具体来说,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发展企业独特的优势资源。

  

(1)组织学习。

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几乎毫不例外地把企业特殊的资源指向了企业的知识和能力,而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学习。

由于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不是每一个员工知识和能力的简单加总,而是员工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通过有组织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促进个人知识和能力向组织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使知识和能力聚焦,产生更大的合力。

  

(2)知识管理。

知识只有被特定工作岗位上的人掌握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企业的知识最终只有通过员工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知识,需要不断地对员工创造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需要将特定的知识传递给特定工作岗位的人,企业处置知识的效率和速度将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因此,企业对知识微观活动过程进行管理,有助于企业获取特殊的资源,增强竞争优势。

  (3)建立外部网络。

对于弱势企业来说,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他们需要的全部知识和能力是一件花费大、效果差的事情,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知识联盟来学习优势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则要便捷得多。

来自不同公司的员工在一起工作、学习还可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促进知识的创造和能力的培养。

三、资源基础理论的缺陷

  资源基础理论同样存在着必然的缺陷。

  首先,过分强调企业内部而对企业外部重视不够,因而由此产生的企业战略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其次,对企业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模仿资源的确定过于模糊,操作起来非常困难,而且这种战略资源也极容易被其它企业所模仿。

第二节企业能力理论

出自MBA智库百科(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起源于传统的企业能力理论。

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早亚当·斯密的企业分工理论,而20世纪20年代马歇尔的企业内部成长论可以说是该理论的雏形,企业内部成长论指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存在着“差异分工”,这种分工与其各自的知识与技能相关,这种知识与技能就可以看作是企业的能力。

  马歇尔后门人艾迪斯·潘罗斯(EdithPenrose)于1959年发表了《企业成长论》,在这本书中她进一步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理论的思想。

她认为被新古典企业理论视作“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

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位,而且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且随时间推移由管理决策决定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

企业的内部存在通过知识积累以拓展生产领域的机制,而且这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内部化的结果,这一过程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从而新的管理者才能释放出可以用来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成长的能量。

  马歇尔的另一位传人乔治·理查德森(GeorgeB.Richardson)则在20世纪机60-70年代从企业与市场间的协调制度入手提出了组织经济活动的企业知识基础论,进一步发展了企业成长论。

1957年社会学家塞尔兹尼克(PhilipSelzmck)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行为》一书中首先用独特竞争能力来表示企业同其竞争者相比在某方面做得更好的情况。

  随后,又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拥有独特竞争能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的结论。

另外,飞利浦·萨尔尼科(PhilipSelnic)在对领导行为的分析中指出过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

这些理论的不断提出和发展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出现奠定了基石。

  1982年理查德·尼尔森(RichardNelson)和西蒂尼·温特(SidneyWinter)合作出版了《经济变迁中的演化理论》,该书明确肯定了企业与企业经营战略中能力观的重要意义,书中不再依据规模对企业进行分类,而是赋予拥有不同智力资本的企业不同的类别名称。

同样在1982年,尼尔森和温特的著述得到了史蒂芬·里普曼(StephenLippman)和理查德·罗曼尔特(RichardRumelt)的支持和发展,通过“不确定模仿力:

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的分析研究,他们认为,如果企业无法有效模仿或复制出优势企业产生特殊能力的源泉,各企业之间具有的效率差异状态将永远持续下去。

这些论述开创了把企业经营战略作为由于企业内在的固有效率差异而积累和保持的、用以产生超额利润的来源来进行精确的经济分析。

  1984年随着伯格·沃纳菲尔特(BirgerWernerfelt)发表的“企业资源学说”一文,提出了公司内部资源对公司获利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

他的观点对对整个80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此企业能力理论开始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流派,其中一派是资源学派,它以沃纳菲尔特及其发表懂得《企业资源学说》为起始标志,经过里普曼、罗曼尔特温特、巴尼(JayB.Barney)、申德尔(DanE.Schendal)、库尔(KarelCool)、迪瑞克斯(IngemarDierickx)、德姆塞茨(HaroldDemsetz)、库勒(KathleenR.Conner)、皮特瑞夫(MargaretA.Peteraf)、柯利斯(DavidJ.Collies)、蒙哥马利(CynthiaA.Montgomery)等人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另一派继续称为能力学派,这一派以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GaryHamel)在1990年5-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划时代文章“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为标志,经过斯多克(GeorgeStalk)、伊万斯(PhilipEvans)、舒尔曼(LawrenceE.Shulman)、蒂斯(DavidJ.Teece)、匹萨若(G.Pisano)、苏安(A.Shuen)、福斯(N.J.Fosse)、兰柯路易斯(R.N.Langlois)、贺尼(A.Heene)等人的发展,也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Intel、Microsoft、Cisco、DELL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技术型公司的快速发展,以及GE、IBM、SONY等一大批老牌企业不断更新,颇具发展后劲的现实,也愈加清晰地使管理学家捕捉到了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即使是一部分)。

在理论上,以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风靡一时。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SCP)范式的基础上,这一范式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及其战略,从而最终决定企业的绩效。

因此波特提出的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

  

(1)产业结构分析——“五力竞争模型,即产业环境中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新的竞争对手的进入、替代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卖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行业内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力量决定了一个产业的结构及其赢利能力。

  

(2)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的基本竞争战略:

低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

  (3)实施选定的战略,取得竞争优势,获得经营业绩。

  但是,波特的理论仍然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侧重点是产业的特性、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内外相关企业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对企业内部重视不够,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

这对企业短期战略是适用,对中长期战略则明显存在缺陷。

企业中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依赖于企业自身构建、培育和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力,这已是当今各国战略管理专家学者的共识。

  同时经济学对企业理论的探讨也不但在发展,以科斯为代表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为主流的现代企业理论将最小分析单元扩展到企业中的个人,较好地解释了企业及个人在经济中的相互作用。

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正是其理论来源的交叉性和多样性,各学者研究的角度也千差万别。

因此这一理论还不成体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将会对企业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企业能力理论的两大类别

  企业能力理论可以分为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两大理论派别,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

  

(1)资源基础学派的主要观点

  该学派认为,企业内部资源同外部资源相比,对获取竞争优势更具有重要意义。

在企业内部,依赖于企业的异质性的、非常难以模仿的、效率高的专有资源:

并且企业有不断产生这种资源的内在动力,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不断的形成、利用这些专有的优势资源。

企业在实施企业战略的时候,首先是确定公司的独特专有资源;而后,确定在何种市场上可使这些资源获得最优效益;最后,确认实施的方法,进入该领域或是出售这些专有资源给该领域的相关企业。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沃纳非尔特、里普曼、罗曼尔特、巴尼、柯林斯、福克纳和皮特瑞夫等人。

  

(2)能力学派的主要观点

  该学派认为能力是企业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是企业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它是企业决策和创新的源泉。

企业是一个能力体系或能力的集合。

能力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也决定了企业多元化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的广度和深度。

核心能力来自于组织内的集体学习。

来自于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来自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

现代市场竞争与其说是基于产品的竞争,不如说是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兰格路斯、福斯、哈默和贺尼。

企业能力理论的优缺点

  企业能力理论的提出为战略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是对波特的产业竞争战略理论的超越。

在解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源泉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也超脱了企业所在行业的局限。

企业能力理论把注意力从关注企业外在的产业机会和市场吸引力,转向了企业内在的自身资源与能力,该理论强调了企业内部因素的差异性,尤其是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影响,明确了对企业能力的分析在企业战略制订过程中的重要性。

企业能力理论为企业多元化提供了新解释。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使得其各种表面上不相关的业务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为理解企业多元化的相关性提供了新视角。

  企业能力理论虽然是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进展.也存在着许多理论上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能力理论尚未形成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对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观点众多,由于研究思路的不同至今尚无统一的理论分析范式;

  

(2)企业能力理论的应用性不强,对企业核心能力如何识别、评价、保持、积累和更新等方面都没有给出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方法,该理论目前还过多停留于核心能力的性质和特征方面的研究;

  (3)企业能力理论非常强调技术、资源、知识等客观显现因素的作用,对作为主观性的人的因素涉及较少;

  (4)能力理论强调企业立足内部能力积累和运用的同时。

对企业在外部环境的适应上的分析有些单一。

来自"

企业发展理论之:

核心能力理论

   1.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能力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

斯密隐含的结论是,通过劳动分工,企业可以更好地培育和提升生产能力。

马歇尔(Marshal)在1925年提出了企业内部成长理论,他认为企业各职能部门存在着差异分工,这种分工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的知识和技能。

伴随生产进程中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积累,企业内部会发生可感知的进化。

乔治·理查德森(GeorgeRichardson)进一步指出,能力反映了企业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并蕴涵在生产、营销、研发等企业具体活动中。

尼尔森(RichardNelson)和温特(SidneyWinter)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明确提出了企业经营战略中的能力观。

维能费特(Wernenfelt)在以上能力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企业资源基础观。

资源观和能力观在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成为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能力,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甘瑞·哈默(G.Hamel)于1990年提出。

在他们所著的《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把核心竞争力界定为“使得商业个体能够迅速适应变化环境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运用企业资源的独特能力”。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形象地把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比喻为树根、树干和花果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追求长期发展的企业,应当通过集中资源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并利用其生产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产品。

企业最终产品市场份额优势,不能代表企业拥有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的份额才是核心竞争力的标志。

核心能力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溜不掉”的特点。

包括许多不可逆转的专用投资或渠道优势在内的核心竞争力之所以令其它企业难以模仿,主要在于知易行难,它是长期积累的产物,绝非一时一日之功。

  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之后,核心竞争力成为欧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

目前,关于核心竞争力使用最广泛的说法,来自迈克尔·A·希特和R·杜安·爱尔兰的定义:

核心竞争力是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一般而言,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智力、技术、制度、文化等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核心竞争力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之上,隐含在核心产品中,是企业的智力、技术、制度、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

  2.核心能力理论的要义

  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区分核心能力和非核心能力主要在五个方面:

(1)价值性。

核心竞争能力必须对用户看重的价值起重要作用;

(2)异质性。

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必须为某公司所独有的、稀缺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3)不可模仿性。

其他企业无法通过学习获得,不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4)难以替代性。

没有战略性等价物;(5)延展性。

从公司总体来看,核心竞争能力必须是整个公司业务的基础,能够产生一系列其它产品和服务,能够在创新和多元化战略中实现范围经济。

  只有当企业资源、知识和技能同时符合上述五项标准时,它们才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能力理论发展至今,主要有以下观点:

  ①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能力集合体;

  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并非都可以成为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的源泉,因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资源是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真正成为企业绩效与竞争优势决定性因素的,是能够有效利用开发企业内部资源的能力。

能力是企业生存和长寿的基因,如果企业缺乏能力基因,企业很难续存。

即使企业足够幸运,在资源或机会的驱动下取得某种成功,但这种成功一定是短暂的也是脆弱的。

企业之间的能力差异是企业绩效差异和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绩效且长治久安,必须锤炼自己的能力,能力才是立命安身的基础,对高科技企业来讲尤其如此。

这里的能力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是员工的研发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者独立工作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也可以是创立商标和专利能力,建立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能力,更包括对资源的发现、整合、调度和优化的能力,以及将技能、资产和动作有机融合的自组织能力。

当企业的某些能力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时,这些能力就构成企业的竞争能力。

竞争能力的形式亦有多样形式,可在研发、制造、营销、专利、品牌、资本运作、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

但是,并非企业内部的所有能力都是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表现在企业业务链、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节点上,对竞争优势起决定性作用。

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基础性、功能性、根本性和长期性,能使企业获得稳定持续的竞争力和超额利润。

  ②积累、保持和增强能力是企业维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关键;

  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发展的方向,在建立、强化和发展核心能力方面不懈努力。

核心能力的建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持续改进和积累,使其不断高度化,并始终起引领和支撑作用。

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通过企业各个层次的重组和积累实现的,其培育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

一是开发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专长和技能;二是整合核心竞争力各要素;三是开发核心产品市场。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在市场上实现的,但与最终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更有意义。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主要有演化法、蕴育法和兼并法三种。

演化法是指经营者选定一个目标,由全体员工在原有岗位上一起努力,设法在合理期限内建立特定核心能力;蕴育法要求企业成立一个专门小组,针对企业选定的目标全力开发,负责在2-3年内培育出一种核心能力;兼并法则是先挑选心目中的理想能力,然后采取并购拥有这一技能的公司的策略。

  ③持续学习是企业获得核心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核心能力获得的途径不止一种,上面谈到的兼并法就是其中之一。

但企业获得核心能力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持续学习。

学习是企业得以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

美国《财富》杂志指出:

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

壳牌石油的企划主任曾说,当今世界最大的甚至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不管企业过去多么风光辉煌,只要停止了学习,就会发现知识和能力的老化和退化,从而导致企业的边缘化。

不管企业是通过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的方式获得关键技术和技能,还是通过技术、人才、结盟伙伴和知识产权市场,争取获取那些可形成总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单项技能或技术,抑或是将可能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各种技术、技能和专长整合成核心能力,持续学习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3.核心能力理论的延伸

  桑切斯(SanchezR)和黑恩(HeeneA)等人在核心能力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的概念和能力的“知识观”(Knowledge-BasedView)。

该观点认为,能力应该是集动力性、系统性、认知性和整体性于一体的综合能力概念。

企业应该把能力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来管理,重视外部网络和联盟的作用,借助网络和联盟的力量,有效配置资源以获得竞争优势。

同时,企业应被看作是一个有适应能力的有机体,一个有自我组织能力的系统。

能力知识观强调能力的知识属性,强调决定个体企业资源禀赋与决定工业结构资源积累禀赋的,是作为战略变化动力的管理者认知能力,以及帮助企业协同各种资源配置的组织能力。

桑切斯等指出,强化企业知识资本的途径有两种:

一是能力构建,即使现存资产与能力获得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二是能力利用,即运用现有能力满足现有或新的市场机会。

  1992年,提斯(Teece)等提出了动态能力(DynamicCapabilities)理论。

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能力的能力”,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不断取得、整合、再确认内外部的行政组织技术、资源和功能性能力。

动力能力可以使企业在给定的路径依赖和市场位势条件下,不断地获得新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学习获取和使用外部能力(市场中及其它企业的公共资源和部分战略资源),更好地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对市场环境的敏感性。

提斯认为,让企业的生产要素与专有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无形资源。

正是企业的这种能力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费用,而且该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动态能力理论秉承了熊彼特“创造性毁灭”的思想,认为企业只有通过其动态能力的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针对当今高新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该理论特别强调组织与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性创新以克服能力中的惯性和刚性,是动态能力理论的灵魂和特征。

企业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最为关键的能力。

  核心能力理论对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具有重要启示。

当前,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一个突出的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