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59220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学案.docx

学年人教版选修诗歌部分第五单元老马憎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雪白的墙学案

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1)臧克家(1905—2004),现代诗人。

山东诸城人。

有诗集《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

代表作《有的人》。

前期诗歌以经过锤炼的诗句,抒写旧中国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具有真实、精练、含蓄的艺术风格,能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

(2)绿原(1922—2009),原名刘仁甫,又名刘半九,湖北黄陂人。

父母早丧,1938年流亡重庆求学。

1941年开始发表诗作。

194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童话》。

1948年间在上海出版诗集《又一个起点》《集合》。

1962年恢复工作,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德语文学编译。

1969年下放湖北咸宁干校。

1974年调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编译组。

1977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德文翻译。

1983年至1985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主持外国文学作品编辑出版工作。

他在遭受命运打击以后仍然顽强地坚持诗歌创作,历史风云和德国论著的研读迫使他冷静思考,也使他后期的诗作带上了强烈的思辨色彩,凝练而深沉。

译有《浮士德》《里尔克诗选》等。

(3)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年生于山东朝城,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为之起名郭路生。

笔名食指是个有意味的名字,他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点绝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

15岁开始诗歌创作。

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等。

(4)梁小斌,1954年生于安徽合肥,原籍山东荣成。

1979年经诗人公刘介绍到北京参加诗刊社举办的首届“青春诗会”。

同年10月,在《诗刊》发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作品,它们后来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

1984年提出“必须怀疑美化自我的朦胧诗的存在价值和道德价值”,其间创作《断裂》组诗。

近年出版思想随笔集《独自成俑》《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说》等。

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年度诗人。

2.背景探寻

(1)《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作者曾说: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

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

”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

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臧克家30年代新诗创作的成就和特色。

(2)《憎恨》写于1941年,当时诗人虽然才19岁,就像那刚刚灌浆结穗的谷粒,但诗人并没有沉溺在年轻人所常有的童话般的意境中,而是以他特有的敏感感受到了“那些专门虐待青色谷粒的蝗虫”一样的反动暴政,诗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怎能不“憎恨”呢?

于是诗人便以他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特有的勇气向复杂而严酷的现实突进了。

(3)食指的诗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在那个时代显示了人性的执着,算得上是年轻一代的精神上的觉醒。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标志着年轻一代不但在精神上从“乌托邦神话”中觉醒,而且尝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从而走出政治权力者制造的梦魇,回归到个体的真实体验,也因此它具有一种涤除了政治权力话语之后的真率与清新。

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

这首诗就是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家园,去乡野边陲时的一首具有独特离别滋味的离别诗。

(4)《雪白的墙》写于1980年,浩劫已经过去,诗人想到一个时代已经结束,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

梁小斌与其他在“文革”中成长的作家一样,也有一种强烈的“伤痕”意识,这在该诗中有着具体而明确的表现。

诗以刚刚结束的“文革”的历史作为背景,叙述者以儿童的身份出现。

诗的最大艺术特点在于诗歌中闪烁出的自我感受,诗中的“我”怀着童心向妈妈述说了他所看见的粉刷一新的雪白的长长围墙,然后“我”面对此情此景,脑海中浮现出对过往的回忆并对未来寄予了美好的祝愿。

3.相关知识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

七月诗派一方面自觉继承郭沫若、蒋光慈、殷夫和中国诗歌会的革命诗歌传统,同时又有意反拨新月派、现代派的诗风。

七月诗派是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坚持自由诗写作而独树一帜、产生影响的。

名言警句

臧克家名言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青年是宝藏,青年是黄金;宝藏要挖掘,黄金需熔炼。

3.年景虽云暮,霞光犹灿然。

4.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食指名言

1.好的声望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坏的名声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

2.假如我真的成条疯狗,就能挣脱这无情的锁链,那么我将毫不迟疑地,放弃所谓神圣的人权。

《雪白的墙》赏析

《雪白的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诗。

“雪白的墙”这一意象如同某类情感经验的网结点,连结了纷繁复杂的情感经验现象:

失而复得的希望,纯洁美好的理想,充满友爱和温暖的人与人的关系……融进了丰富具体的内容。

直观和记忆,现实与梦魇,理性与感性……这一切,都凝聚在“雪白的墙”这一意象的感性概括中,通过音乐式的复沓结构,给人一种富有时代特色却又摆脱时空局限的感觉。

诗篇开始于洁白的美的复归的惊喜,展示出一种心灵的“眼睛”所看到的幻景,仿佛是美好梦境后的回味和诉说,“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这简洁而又充满柔情的诗句,传达出对久已失落的某种美好事物重现在面前的欣喜。

不过,这决不是一种单纯的喜悦之情。

肮脏的颜色可以被刷白,但是记忆呢?

“雪白的墙”不能不引起抒情主人公对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遭遇的痛苦的缅怀、忏悔和深省:

“这上面曾经那么肮脏,/写有很多粗暴的字。

/妈妈,你也哭过,/都为那些辱骂的缘故,/爸爸不在了,/永远地不在了。

没有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们,也许不能理解,大街小巷“那么肮脏”“写有很多粗暴的字”的墙壁,与国家和千百万个小家庭的悲剧有什么关系。

所以,这些人或许无法在最深刻的意义上来谈论“雪白的墙”与“肮脏的墙”之间的戏剧性变化意味着什么,也许不像诗的抒情主人公那样为自己曾经的幼稚、天真、轻信和盲从悔恨终生。

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人们了悟“肮脏”“粗暴”所象征的真正内涵。

“雪白的墙”和“肮脏的墙”分别象征了文明与野蛮,理智与蒙昧。

诗人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因此诗的结尾已不是起始时的那种喜悦的调子了,它变得严肃、庄重,犹如誓言一般:

“永远地不会在这墙上乱画,/不会的,/像妈妈一样温和的晴空啊,/你听到了吗?

”这时,蒙昧的心灵觉醒了,无知的少年获得了清明的理性,一种新的成熟意识已向自己的过去诀别。

这首诗的特点是以惊人的单纯表现了惊人的丰富。

诗人选择了十年动乱中人们感受最强烈的“墙”这一物象作为抒发自己沉痛的经验与情感的题材,摒弃一切直接事实的陈述,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思。

相信未来

食 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

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

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赏析

 这首诗构思巧妙。

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

用语质朴,而思想深刻;性格鲜明,又令人折服。

全诗基本上遵循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的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

通读该诗,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挣扎。

点击素材

臧克家写《老马》,他写的不只是一匹老马的命运,他是用老马来比喻当时在旧社会中受到压迫的农民们。

然而时至今天,诗中的“老马”更是像那些年迈体弱仍在出苦力维持生计的孤苦老人们,今天的生活中仍有诗中的“老马”影子!

运用示例

生活在穷乡僻壤,面对着山岭薄地,满头银发的老人移动着迟缓的步子,背着一大捆山柴,拄着一根拐棍,蹒跚地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

透过那双无神的眼睛,我看到岁月的沧桑,我看到生活的无奈,我更看出老人内心的凄凉。

我油然想起了城里广场上跳舞的大妈,我又想起球场中谈笑风生的老者,鼻子一酸,泪眼潸然。

同生活在一个社会里,同在一片蓝天下,然而命运之神却造就了两种不同的命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面对生活中随处可遇的孤苦老人,不管他们是什么原因,只要他们需要,我们都应伸出一双关爱之手,给他们以温暖,给他们以关爱。

——高考作文《为弱者撑起一片天》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虐待(  )   ②晚祷(  )   ③骤然(  )

④窗棂(  )

(2)多音字

①刷

    ②绷

2.辨清字形

(1)

  

(2)

  (3)

(4)

(5)

(6)

《老马》

1.第一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它抬起头望望前面”一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憎恨》

3.诗歌第一节写了怎样的场景?

有什么用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日子/没有诗”的原因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是要写诗,/要写一部革命史啊”有何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6.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是有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三个事实,是哪三个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汽笛声中,为什么作者感觉“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剧烈地抖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句诗化用了哪位诗人的名句?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为什么将自己比喻成“风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是我的北京”作者为什么说了两遍?

为什么要强调“最后”这个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白的墙》

11.“雪白的墙”与“肮脏的墙”分别象征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该诗中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马》

1.诗中的老马有何象征意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憎恨》

2.诗人“憎恨”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3.为什么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那个时代最震撼人心的作品?

为什么当年无数插队的知识青年会被这首诗感动得热泪盈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白的墙》

4.诗中三次出现“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这一句,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基础积累

1.

(1)①nüè ②dǎo ③zhòu ④línɡ 

(2)①shuā/shuà ②bēnɡ/běnɡ/bènɡ

2.

(1)揉搓 杂糅 

(2)蝗虫 惶惑 (3)缀扣子 辍学 啜泣 拾掇 (4)蜡笔 腊肉 (5)车厢 箱子 (6)闪烁 众口铄金

文本研习

1.一匹衰老的瘦马,已经筋疲力尽,不堪驱使了。

老马被迫驮上难以承受的重荷,默默忍受着,没有发出任何怨言和抗议,即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也只是“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样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揭示了它坚忍的性格和渺茫的希望。

2.这一句有不容忽视的双关意义。

从抽过来的一道鞭影看,所谓“前面”当然是老马按照车主的意旨奔向的目的地,但也暗示老马的命运不会一团漆黑,是会起变化的。

3.首节以三个否定句铺陈了业已消逝的诗意葱茏的美好风景:

“群花”“请红雀欢呼着繁星开了”,“月光”“敲着我的窗”,“风和野火向远夜唱起歌”;这些童话般清纯、平和、安恬且生意勃发的景观,成为了一种令人留恋的记忆。

连用三个“不问”,语气决绝,暗示了正是诗人当时的现实处境吞噬了诗意的境界。

三行长句曲折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愤懑,从而使得第一节诗和以下的诗节之间形成了阔狭顿异、长短交织,从生动的有声有色的描写转入简短的直截了当的叙述,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诗歌韵味,为全诗定下冷峻的基调。

4.反动势力的压迫和破坏。

5.这一句展示出诗人的诗人本色、战士性格和哲人风度合而为一的形象。

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已深深意识到反抗、斗争已经成了第一义——压倒一切的任务了。

这句诗传达出诗人强烈理性思辨的色彩,使诗歌呈现出哲理化倾向。

6.①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

当时每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三年。

②这一时刻知青们将要远离亲人和故乡:

据说当时在北京火车站要设立急救站,由于过度悲痛,很多人都昏死过去了,哭喊声震天动地,场面异常壮观,很多人离开北京和亲人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客死他乡,谁也不知道这场运动要什么时候结束。

③这一时刻将影响一代人的命运:

上山下乡前,无数中国城市青年对农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

一些曾经积极参与过文革运动的城市年轻人经过在农村的艰苦生活后,意识到自己被人欺骗利用,至此彻底放弃了曾经坚信不疑的革命理想以至于一切理想,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的道德失序可以在此找到部分根源。

这场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

7.这是一种幻觉。

“剧烈地抖动”的车站是诗人心灵的外化:

在开阔的空间范围上,作者把握住这特殊的历史时刻,他此时对“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的感受,超越了传统的视觉逻辑,深入到生命的潜意识中去,表现为一种冥想的哲理意味,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迷惘、无助和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

8.化用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句,表达了告别母亲时的眷恋和痛楚。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有一幅非常震撼人心的画面,盟军抢滩登陆奥马哈海滩,遇到了德军疯狂的抵抗,重机枪的子弹不停地扫射,很多士兵还没有登岸就死在了海滩上。

有一个士兵,他被炮弹击中了,肠子流了一地,但还没有死,他在要死的那一刻,一直在呼喊一个音符:

妈妈,妈妈,救救我!

不是上帝,不是总统,是妈妈,世界上所有民族,各样人种都在“妈妈”这个发音上是一样的,当我们最无助的时候想到的往往是妈妈。

说明了在普通的人性面前,“政治神话”是那么苍白无力。

9.感觉自己的前途像风筝一样飘摇,能唤起童年记忆,表达对母亲的依恋。

在诗人的心中,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在一起的,远离北京就等于远离母亲和文明,在“文革”中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表现出他们对政治权力话语的轻蔑与反叛。

10.反复呼喊表达绝望与不舍。

这是最后的诀别,透射着浓烈的悲壮色彩。

北京是故乡,是文明的家园。

茫然而绝望地抓住同样迷惘的青年人的手,仿佛落水者去抓住一根稻草,这样的迷惑不安,绝望与痛楚怎能不牵动读者的心呢?

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不能不说透射着浓烈的悲壮色彩。

这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绝望”。

11.“文革”时期,没有洁白的墙,只有肮脏,上面涂满了粗暴的字。

那时人与人之间缺乏友爱和温暖,而只是相互仇视和践踏。

可以说,“雪白的墙”和“肮脏的墙”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代,分别象征着文明与野蛮,理智与蒙昧。

12.

(1)口语化叙述式的语言。

以倒叙的语句开头:

“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紧接下去,以叙述式的语言展开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的描述。

叙述过程中,诗人采用的口语化语言,明白晓畅,符合一个儿童的口吻。

(2)选取日常的意象。

诗人选取的多为细微、日常的、更具有私人性的意象,如“蜡笔”“墙”“牛奶”等,以此来表现复杂的个人意绪或重大的社会历史主题。

情感品味

1.解放前的中国农民头上有大山压着,具体地说就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正像老马的超负荷,“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一样。

面对着沉重的压力,老马垂首咽泪,忍辱负重。

显然,诗人受到了农民性格的感染,所创造的形象,象征地地道道的农民。

诗人自己也说过:

“我写了老马,另外也写了许多受压迫的农民形象,实际上就是写了我自己。

”其实,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来看,他哪是只写自己,老马更可以看做古老的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忍受苦难的象征。

2.该诗写于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山河破碎,民生艰苦。

全诗最具有“憎恨”色彩的诗句当属“杀死那些专门虐待青色谷粒的蝗虫吧”,诗人痛恨这些有攻击性的、残忍的“蝗虫”,这也暗示着对侵略者的憎恨,对当时险恶的生存环境的憎恨,憎恨这一切破坏了人们平静安宁的生活,憎恨战争的烽烟正焚毁那一个个如梦般的“童话”,使诗人无心写诗。

3.在当时的政治话语里,“上山下乡”被解释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天换地、大有作为,掩盖了当事人的真实感受,食指这首诗却以真率朴素的态度,将个体的真实和独特的经验彰显出来。

他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感应着历史的巨大变动,以一己的悲欢映衬了时代的庞然身影。

尽管诗作表达的是一代人面临时代变动所感受到的心灵阵痛,却有意回避了流行于那个时代的宏阔场景和与之相应的空疏的概念化语词,而选取了一个日常化的可感的细节,因此,感动了无数知识青年。

4.该句在全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这犹似天真的儿童在妈妈面前的呢喃,更是儿童自我感受的层层递进。

第一次出现在“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